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53|回复: 0

罗守生:试论里耶秦简书法与风格的衍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0 15: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论里耶秦简书法与风格的衍变
罗守生

自秦朝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里,短暂而辉煌的秦王朝几乎被湮灭在历史的尘封之中。当年嬴秦依托强大的政治、军事、文化优势,“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而倾力打造的“书同文字”,留给后人的似乎只有许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作《博学篇》”描述的“所谓小篆者也”。事实上,人们此前所能见到的秦朝文字,也无非是《泰山》、《琅玡》诸小篆刻石等残迹而已。


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量秦代墨书简牍的相继发现,尤其是湘西龙山里耶秦简的面世,让人们得以穿越时空,从浩博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中透视古人的社会生活形态,复活了秦王朝的生动历史。而从中国书法史和书法艺术来看,秦代简牍书法所展示的秦隶,无疑有着上承下传的重要地位,也是研究汉字和书法的源流与衍变的珍贵资料。

相比较而言,二〇〇二年出土的里耶秦简较之云梦睡虎地简、天水放马滩简、云梦龙岗简、江陵杨家山简、关沮周家台简等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和研究价值。一是里耶秦简的量大面广。里耶古城一次性出土秦简三万七千四百余枚,上面的文字多达二十余万,超过以往国内所出秦简和文字数量总和的七倍多;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法律、生活等各个领域;二是纪事清晰。里耶秦简是由年、月、日、地名、官职、时间及办理时刻构成的简洁完整的官署档案。其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二二二)至秦二世二年(前二〇八)连续不断一年不少;三是书者具款。或许是嬴秦政权严格而高效的管理制度使然,作为行政公文的里耶秦简,其往来文书的末尾都有一处或数处人名后加“手”(谓“所书手迹”)的签署形式,这也许是后世书法墨迹落款的滥觞,当然也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四是风格多样。由于书者的身份不同、简牍的规格不同以及书写的年代不同,致使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秦简墨迹,或精谨或散淡或古朴或秀丽,绚烂多姿,美轮美奂。

汉承秦制,经过之后的“隶变”,成熟隶书的之法至西汉文帝时已然完备,至东汉则达到巅峰,各种风格的汉隶精彩纷呈,各领风骚。里耶秦简的出土,使人们得以从秦人墨迹中进一步探寻其源流和承续。因此,本文谨就里耶秦简中不同面目的秦隶而对典型汉隶风格型态的影响加以考析。

端庄典雅型

从总体来看,里耶秦简正面的内容多为“上行文”,即下级对上级请示或报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工稳严谨。而在所有此类墨迹中,署名“堪手”之作(图一)当为典范。简面凡五行一百四十二字,每行多者三十三字,少者二十三字。通篇一气贯之,布局严谨,排列匀停,疏密得当。结体茂密,端庄大气,虽以方正结构为主,但也时见字形长短错落,欹正相依,左右穿插,随字赋形。用笔沉着劲挺,气韵平和,中锋运笔,力至毫端。而且所有“堪手”墨迹,精整划一,几无差异,足开后世端庄典雅型成熟汉隶之先河。以其在造型非篆非隶,笔势似收似放,线条亦曲亦直的处于“隶变”阶段的秦隶上的书法艺术成就,比之汉隶经典的《乙瑛碑》(图二)、《礼器碑》、《曹全碑》等碑,当之无愧!

《乙瑛》诸碑的特点就是寓疏秀于严密,寓奇险于平正,虽端庄而韵格流畅,线条起伏而不失和谐。同样令人惊叹的是“堪手”墨迹端庄而具灵动之势,方正而富变化之美。如图三中的“仁”、“何”、“付”三字的“亻”旁。“仁”字夹于上“陵”下“陽”两个茂密敦实的大字之间,左边“亻”旁的竖画长而挺拔,右边的两横短而轻灵,几乎弱化为两点。非长竖挺拔不堪承上下,非短横轻灵无以化疏密,寥寥数笔,神奇立见。“何”字右边的“可”字末笔左弯,略生右倾之势,赖左边的“亻”旁之竖画雄健硕壮,才使得全字动静相宜。“付”字右边的“寸”字的竖钩至下部方势左曲,而左边的“亻”旁竖画承袭篆式,至末端出锋左弯,与“寸”字的竖弯相呼应,使得整个“付”字呈腾空欲飞之状。再如三个“署”字。第一个“署”字结体密实,上覆的“冖”约罩字长五分之三,被内部构件所撑满,但左右两竖画行笔至末端呈相背之势外曲,再将“日”字的两上横写成斜点,使得全字疏密有致。第二个“署”字的“冖”直罩到底,但内部构件左边收敛,留出空间确保气息畅达。第三个“署”字纵向整体疏朗,“冖”的左竖画末端左曲,右竖取直,而使“日”字偏左,全字生动活泼。
此外,还有两个“上”、“之”、“陽”字,三个“言”字等,皆不意求变而变,各呈精妙,意趣横生。

奇逸恣肆型

在传世汉隶碑刻中,《开通褒斜道刻石》(图四)、《石门颂》(图五)、《裴岑纪功碑》、《杨淮表记》等碑刻的书法无疑是世所公认的奇逸恣肆型瑰宝。此类碑刻上承篆籀之法,古奇拙朴,气势磅礴,跌宕天成。其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用笔以圆笔为主,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行笔遒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似平淡,实则参差错落,纵横开阖,真气弥漫,洒脱真率,巧夺天工。

以此审美情趣上溯至里耶秦简,可见署名“儋手”的秦简墨迹(图六),或开后世奇逸恣肆型汉隶之渐。全简共六行,每行多者二十九字,少者仅三个字。“儋手”墨迹一改“堪手”匀整、平衡的书写风格,虽是分行,然则每行左右飘忽,动感十足,以至于时而行间距拉大,时而行与行之间几近粘连。结字大小、笔画穿插、字形取势甚至是同一个字的上下左右构件取势往往变幻莫测,意趣天然。线条瘦劲如万岁枯藤,如图七“戍”字的长撇、“守”字的竖钩、“陵”字的长捺、“司”字的半包等铁画银钩,比比皆是。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书写节奏加快形成的连带和省约,如图八的“洞”、“報”、“言”、“彂”、“敢”等字几乎完全脱离篆意,形成了独特的书法妙趣,当为素有“隶中之草”之称的《石门颂》等奇逸恣肆型隶书之宗。

古雅劲健型

署名“虑手”的墨迹(图九),虽然在目前面世的里耶秦简中为数很少,但是其丰健淳古的书法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简面共五行,每行多者三十八字,少者三十字。行距疏字距密。该简首行上半行字小而拘谨,行笔至第二行突然激情勃发,大开大合,右捺等笔画大幅荡出,字径成倍放大,造成一、二行的宽度几占简面一半,致使后三行笔画收敛压迫。“虑手”之作笔画劲健且活泼,中宫密实而体势开张,诚如邓石如所言“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在汉代碑刻中,《封龙山颂》(图十)、《鲁峻碑》诸碑或得其神髓。后人评价此类碑刻方劲古健,厚重雄伟,点画有篆籀之意。字形有大有小,欹正相生,活泼可爱。如图十一,“歸”、“義”、“其”、“聼”、“書”等字,掺以篆法,古意盎然。至于简面上同一字的种种不同写法,更是出神入化,妙不可言!

散淡闲逸型

散淡闲逸型的风格给人以一种恬静自然、疏朗率意的感觉。在汉隶碑刻中,二零零二年六月在四川芦山县出土的《赵仪碑》(图十二)当属此类碑刻的代表作。该碑方峻朴率,简约古穆。点画精密而流美,结字方正而典雅,章法上纵有列横无行,字形之大小、长短参差错落,但是字与字之间皆有一定留白,致使通碑显得疏朗散逸,率意质朴。与其它工稳严整的汉碑相比,《赵仪碑》文多讹字,一些字也缺少笔画,应是不谙六书的民间书手(碑阴末尾处刻有“石工刘盛”)所为。惟其如此,反而使该碑于平淡中透露出一股自由不拘、潇洒散逸的自然韵致。

里耶秦简的作者绝大部分应该是嬴秦政权中职位秩次最低的吏员,即所谓“斗食之吏”。他们所手书的日常公文中属于散淡闲逸类的墨迹自然不少,而背面尤多。他们的的书写水平一般比“儋”、“堪”等佼佼者逊色,但也不乏精彩之作。“壬手”墨迹(图十三)由于其向右下约成四十五度角的书写姿势和动作的协调习惯,导致全简的字形有规律地倾斜。字虽倾斜,但是行列整齐,左右行距宽绰,上下字距收敛但也有一定留白,保证简面的疏朗自然。字与字之间各随其势,自由错落。行笔大刀阔斧,笔画粗细变化较大,如“成”、“里”、“事”、“之”等字,彰显着闲逸与潇洒。


需要说明的是,秦简牍书作为介于篆、隶之间的一种过渡性书体,虽上承商周金文,下启汉代隶书,但它并不具备成熟书体所具有的规范性和严格的法度。可以说它处于章法意识初萌,结构不篆不隶,用笔或方或圆,波挑若有若无的“法无定法”阶段,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成熟隶书的“毛坯”或“半成品”。所以很难就里耶秦简墨迹对汉隶不同风格的影响和形成进行细致入微的全面分析。鉴此,本文谨从宏观的角度梳理秦代手写体和汉隶书刻源流之间的衍变脉络,粗略地把不同面目的里耶秦简与几种典型风格的汉隶碑刻进行分类考察研究,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单位: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责编:张朵淙)
(转载于2012年12期中国书法杂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2-10 11:29 , Processed in 0.2235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