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74|回复: 8

【英国专家敦煌行】5|去莫高窟参观了10个石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30 10: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国专家敦煌行】


5


去莫高窟参观了10个石窟


1.jpg

英国专家敦煌行部分专家在莫高窟


5月29日,英国专家敦煌行抵达敦煌的第二天,吴芳思(Frances Wood)、欧文-芬克尔(Irving Finkel)、乔安娜(Joanna KOSEK)邱锦仙、徐善曾、刘正成等全体人员参观了莫高窟,非常难得的参观了好几个特窟和不对外开放的石窟。所以,今天的介绍从略,着重为大家奉献此次参观的石窟精彩造像和壁画。

2.jpg

一大早来到敦煌数字中心,出了一个问题,部分人员证件未带,导致无法取票,因此部分人员折返酒店取证件,所以,数字中心的电影就不看了,直接去莫高窟景区。

3.jpg

沿途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4.jpg

先上一张景区示意图,我们是从最右边这座桥进去的

5.jpg

6.jpg

在景区外面看莫高窟

7.jpg

前往景区

8.jpg

最受注目的藏经洞,是游客必经之地

9.jpg

吴芳思参观藏经洞文物展

10.jpg

刘正成参观藏经洞文物展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0: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芬克尔参观藏经洞文物展

12.jpg

宏伟的九层楼

13.jpg

莫高窟结束后,我们去了鸣沙山月牙泉

14.jpg

一部分朋友骑骆陀

15.jpg


16.jpg

我们去了月牙泉,这里有刘正成老师在十几年前题写的“水月中天”

17.jpg

18.jpg

这里的景观当然是“沙”,自然景观固然美,不过我们觉得人文的景观更美,为了不让微友失望,小编根据莫高窟参观路线,为大家呈现我们今天所参观过的洞窟的精彩影像。

本次参观分中文组和外文组,以下以中文组的顺序罗列洞窟相关资料。

今天参观了10洞窟,分别是45、16、17、329、285、94、96、220、217、158。其中,经过特别批准参观的特窟为:285,45,220,217,158,结果在整理的时候,除了没有电子二维码资料的以外,仍然有不齐全的,把94和96给漏了,望大家谅解。



莫高窟 第45窟 盛唐

19.jpg

第45窟 洞窟内景

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虽无明确的造窟功德记和文献记载,但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看,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窟正壁(西壁)开一平顶敝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南壁画观音经变。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前壁(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地藏菩萨像等。

20.jpg

北壁西侧  十六观

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是此窟的重点,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现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的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造成有静有动、文武并俱的活跃气氛。人物的表情变化及内心状态与整窟内容、形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雕塑既从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同时将八弟子、诸菩萨、天龙八部和飞天绘制在塑像背后的龛壁和龛顶,既表现了净土说法的内容和完整场面,又弥补了由于佛龛的局限而造成塑像空间深度不足的缺陷,从而虚实相间,气韵互贯。主尊佛像右手上举,左手抚膝,端坐说法,头顶高耸螺纹肉髻,宽和的面貌,丰满圆润,肥大的耳朵,圆弧似的双眉,长长的眼睛,似在呼吸的鼻子,饱满秀巧的嘴唇,丰腴的下颌,宽厚的胸堂,从慈眉欢韵的神情、丰厚肥硕的躯体、庄重大度的仪态上,鲜明地体现了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佛像左侧的弟子迦叶,内着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俯首直立,面貌清癯,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浓眉纠结,双眼下视,眸子半露,目光有神,神情老成练达,沉毅矜持。此像造型严谨,比例准确,技法纯熟,刻画细腻,曲尽形神之妙。塑造出一个资历高深、精研佛法、思想深邃、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像。佛像右侧的弟子阿难,上身后倾,腰胯微向上侧斜挫,两手相交置于腹前,头部右倾微俯。举止闲适潇洒,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聪明,又含有恭顺、腼腆的神态,犹如现实生活中有情有欲的世俗少年后生。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两旁的菩萨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婷婷婀娜的姿态,丰盈健美,冰清玉洁的肌肤,莹润细腻,团花密绣的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犹如音乐的旋律一般。菩萨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耸,长眉入鬓,双目徽启,眉目间似笑而非笑,有慈眼视物,无可畏之色,神情恬静慈祥。作者为使菩萨妩媚动人,更借助主要构成人体动态的头、胸、臀三部分在空间的扭倾关系,遂成“一波三折”节奏鲜明的 波浪形动态。并赋予菩萨一种娇滴滴的大家闺秀的风度,塑造了理想中慈悲为怀、垂怜众生的菩萨形象。最外侧的两身天王,身躯魁伟,气势威武,头束高髻,身着铠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样式。天王双眉紧锁,两眼怒视前方,叉腰握拳,重心落入两脚之间,以轻捷稳健的半弓步横跨在地神身上。头部侧转,俯视下方,胸部随 着即将出击的拳头相应地向内倾,使体态形成内弛外张之势,显现出一种向外暴发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动感。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0: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北壁观无量寿经变

22.jpg
窟顶藻井及四披千佛

南壁的观音经变,取材于法华经观音普门品。观音普门品者,即观世音菩萨普观“圆通之门”令善男信女悟入佛道之谓。画面分三部分,正中为观音菩萨像,面部丰腴,翠眉明眸,端庄慈祥,披帛随身,璎珞璀璨环绕,艳而不俗。两侧上部的观音三十三身,即观音菩萨变成三十三种不同人物为不同的信士演说佛经;下部的有求必应,救苦救难场面,写实性极强,其中著名的监狱图、航海遇难图、砍头图、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图、商人遇盗图等,画面描绘生动、惊心动魄,皆为现实社会之真实反映,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形象资料。

23.jpg
南壁东侧   观音救难、现身说法图

24.jpg
南壁东侧   观音救难图

25.jpg
南壁  观音经变

26.jpg
南壁西侧   观音救海难图

27.jpg
南壁西侧   观音救诸苦难、三十三现身说法

28.jpg
南壁西侧   胡商遇盗图

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绘制的。其中作为主体部分的“西方极乐世界”, 与阿弥陀经变的描绘并无二致,竭力刻画西方净土的繁荣景象。画面上七宝池中现出一片宫殿楼阁,曲栏平台,气势磅礴,辉煌壮丽。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 座,观音、势至菩萨分列左右,圣众围绕,庄严肃穆。平台上乐队分列,演奏法乐;舞伎挥臂击鼓,踏脚而舞,巾带旋转,节奏激扬,迦陵频迦(美音鸟)亦拨弹琵琶,载歌载舞。圣众们沉浸在蕴含哲理的法音、法乐的美感享受之中。净土图的两侧绘有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右侧的未生怨故事是《观经》的主旨,叙述频婆娑罗王当初求子心切,结下了未生怨。阿阇世太子长成后,将父王频婆娑罗囚禁深宫,断其粮水。王后韦提希身藏蜜面,璎珞盛果浆,探望国王,为其延续性命。阿阇世王发现后,盛怒之下几欲杀母,幸被二大臣功阻。阿阇世因此同时囚禁父母。被幽闭的频婆娑罗王夫妇,由是一心向佛。壁画中情节自下而上,表现了未生怨故事。左侧的十六观画面表现了韦提希夫人因未生怨缘由,决心皈依佛法,采用十六种观想的方法,往生西方净土。

29.jpg
北壁  伎乐图

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画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0.jpg
窟内塑像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0: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31.jpg
迦叶、菩萨、天王像

32.jpg
西壁龛顶   释迦多宝说法图

33.jpg
西壁龛内北侧  迦叶像

34.jpg
西壁龛内北侧  菩萨像

35.jpg
西壁龛内北侧  天王像

36.jpg
西壁龛内南侧   阿难、菩萨、天王像

37.jpg
西壁龛内南侧  阿难像

38.jpg
西壁龛内南侧  菩萨像

39.jpg
西壁龛内南侧  天王像

40.jpg
西壁龛内主尊佛像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41.jpg
西壁南侧  地藏菩萨像



莫高窟 第16窟 晚唐

42.jpg
莫高窟第16窟外景

莫高窟第16窟为现存的大型洞窟之一,窟主为晚唐高僧洪辩(注1)法师。洪辨俗姓吴,故此窟旧称“吴僧统窟”,也叫“吴和尚窟”。洪辩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曾总管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根据洞窟甬道南壁碑文所记,第16窟外的三层楼为道士王圆箓于1906年主持修建。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即发现于此窟甬道北壁。

43.jpg
莫高窟第16窟甬道和藏经洞

44.jpg
主室-佛坛

第16窟主室设马蹄形佛坛,后有通顶背屏,坛上塑像均为清代重塑。四壁壁画为重层,表层为北宋(或西夏)所绘绿底千佛。底层可见晚唐壁画,该画色彩如新,线条清晰。

45.jpg
窟顶-团凤莲花四龙纹藻井

窟顶为北宋浮塑贴金的四龙团凤藻井。团龙浮游于绿色水池中,全身淡黄色,金色线描绘全身,凤卷曲成一圆形,双翅张开,尾卷曲,尾上翅纹显著,陪衬着外围的团花。团花由许多卷瓣莲环绕组成,石青、石绿、黑、黄相间交错的叠晕,四披则为贴金棋格团花图案。

46.jpg
主室东壁-千佛

洞窟四壁绘有千佛。千佛壁画在敦煌壁画中的所占比例很大,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343个洞窟中都有千佛图像。因此,莫高窟在民间也被称为千佛洞。佛经中说,信佛、念佛、礼拜佛、书写佛名、画佛像都有无量的功德,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有关佛名的佛经抄本就有七百多卷。千佛图像不仅是佛教徒修禅观想的对象,同时,对于出资开凿洞窟的供养人来说,也是他们所做功德的表现。在大乘佛教信仰中,鼓励通过抄写、诵读、称颂、礼敬佛名号来解脱诸苦,积累功德,所以,在古代,佛教徒可以在这个洞窟内,一边诵读千佛名号,一边围绕中心佛坛右旋,绕塔观像。

47.jpg
甬道-持花供养菩萨

48.jpg
甬道-缠枝西番莲纹样

注1:洪辩的“辩”原为异体字,上巩下言,电脑字库暂无,以辩代之。



莫高窟  第329窟  初唐

初唐时开凿,此窟的窟形平面为正方形,窟顶是覆斗形顶,四面斜披内收至中心形成一个方形倒斗,故称覆斗顶。西壁开一敞口龛。龛内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这些塑像经清代重修,已非唐代塑像原貌。

49.jpg
西壁佛龛龛顶及窟顶藻井

西壁龛内佛光两侧绘佛弟子、飞天,下画婆薮仙和鹿头梵志。龛顶画佛传故事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乘象入胎讲的是:传说两千多年前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个十分富饶的国家——迦毗罗卫,其国王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领,妻子是摩耶夫人,他们婚后一直没有儿子。有一天摩耶夫人做了一个梦:梦中她在菩提树下乘凉,突然一朵洁白的云自远方飘然而来,云端站着一头大象,一菩萨骑在大象背上,头戴宝冠,饰璎珞。摩耶夫人看着菩萨心里一阵紧张,恍惚间,菩萨好像变成一个男孩钻入她的右腋下,于是,摩耶夫人孕怀了太子悉达多。

50.jpg
西壁龛顶南侧   夜半逾城

夜半逾城讲的是悉达多太子因为出游四门,看见了生老病死,感到人生无常,决心出家摆脱生老病死,寻找真理。一天夜晚他骑了一匹高头大马,四天王托起马蹄,飞越城墙出了王宫,去到深山里潜心苦修。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0: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51.jpg
西壁龛顶北侧   乘象入胎

在这个窟里,只绘制了佛传故事的“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两个较为重要的情节,前一个情节表示释迦牟尼降生、也可说是入世,后一个情节表示释迦牟尼脱离人生的初始走向成佛的道路,因此这两个情节最能代表释迦牟尼一生从入世到出世而成道的经历。这两个情节对称地画在佛龛顶部西侧,淡黄的底色上,大象和马已经变为深赭色,色彩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右边飞奔的大象,健壮威武,前后两脚站在两个飞天所托的莲花上,前面是一乘龙天人引路。左边的飞马,潇洒矫健,天王紧托马蹄飞奔,前面是一乘龙天人一路。大象和飞马的周围是飞动的流云和盛开的鲜花,整个龛顶给人一种满壁风动,热烈而又欢快的气氛。

52.jpg
窟顶飞天莲花纹藻井

窟顶是莲花飞天藻井,它是莫高窟现存最精美的藻井壁画之一,藻井井心以淡蓝色作地,象徵天空,中心绘一大朵莲花。佛教认为莲花是西方净土的象徵,孕育着灵魂。佛经上讲:要摆脱生、老、病、死等痛苦,只有从莲花中再生,从莲花中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中成长。这朵莲花,由14个卷瓣莲和14朵卷云纹相间环绕莲心而成。中间绿色的圆形内有白色的莲蓬籽。在青、绿、红为地色的卷瓣莲上,白色的短弧线作波形状排列三圈相互环绕,形成旋转性的团花中心。外层的卷云纹则以最亮的白色为主色,辅以青、绿、红、黄等色,使人观之犹如莲花正在旋转的色轮上放光,色彩绚丽,灿烂夺目。《华严经》说:“莲花妙宝为璎珞,处处庄严净无垢,香水澄淳具众色,宝华旋布放光明……”古代画师们就是根据经文创造了这些璀璨的莲花。围绕着莲花是四身执花飞天,在蓝天的映衬下,长巾飘举,翱游曼舞,周围浮云流动,似有风在吹拂。井心以外有卷草纹、联珠纹、垂角纹、帷幄等,颜色有淡红、深红、赭石、黄、白、绿、黑等,色彩丰富并且描绘细致。最外层是一组伎乐飞天,他们手握琵琶、箜篌、腰鼓等,淡黄的底色,与内层的蓝色相呼应,气氛热烈欢快。在窟内仰看,倍觉富丽堂皇,绚丽多彩,第329窟的藻井是唐代藻井图案的杰作之一。

53.jpg
北壁   弥勒经变

飞天,又名乾达婆、香音神。是佛教八部护法神之一,是歌舞散花之神,它不像西方的天使身上长着像鸟一样的翅膀;又不像中国的羽人,浑身长满羽毛;它仅两条丝绸的飘带,就在碧空飘飘荡荡,任意翱翔。它是古代艺术家高度想象力的结晶。敦煌的飞天,几乎每个窟里都有,而每一个飞天的动态各具特色,很少有重复的。第329窟的飞天就很有代表性。窟顶藻井中心有围绕莲花旋转的四身飞天,她们都是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动作犹如水中畅游的仙子般舒展自由,辗转的飘带,洋洋洒洒,周围飘动的流云与飞天飞行的方向一致,旋转的律动感更加强烈。藻井的外围也有一组12身飞天,他们手持各类天乐,有琵琶、箜篌、腰鼓、笙、古筝、横笛等。与内层的四身飞天遥相呼应,他们的飘带,翻卷略平直,飞的节奏似乎很快,洞窟西壁佛龛顶部也有12身飞天,他们或手握天乐,侧身吹奏;或手捧供品飘然而下,或扬手撒花,与窟顶飞天的整齐排列的形式迥然不同,显得更为潇洒、自由。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

54.jpg
西壁佛龛及彩塑

第220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此窟为覆斗顶形窟,正壁(西壁)开一龛,左壁(南壁)画阿弥陀变,右壁(北壁)画东方药师变,前壁(东壁)画维摩诘经变。1943年,将表层宋代壁画剥离后,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初唐壁画,并在东壁和北壁发现两个贞观十六年( 642年)的墨书题记,为壁画提供了确凿的断代依据。  

55.jpg
西壁南侧  普贤菩萨像

此窟正壁龛内原有唐塑一佛二弟子,均经后代重新装修。龛顶壁画已经残缺,现存部分因多年在宋画的覆盖下,至今保持着明亮的色调,朱色的线描清晰可见。所画菩萨群像和优美生动的供养菩萨,显示出初唐龛顶装饰华丽、细腻而宁静的艺术风格。

南壁西方净土变是莫高窟出现最早、场面最大的净土变。佛经记载的西方净土无病无灾无烦恼。经变由三部分组成:下段为地面,中段为水国,上段为天空。碧波荡漾的七宝池水平台上,西方三圣---阿弥陀佛端坐莲台,观音、大势至菩萨侍立左右,背后经幢凌云,梵宫高 耸,色彩鲜丽。观音、大势至菩萨着透体罗衣,锦绣披巾,凝神伫立,神志庄重。人物风貌神采已呈唐人丰满健美之美,白色肌肤已开始变为棕色,天然的变化使色彩更为丰富,显示出历史岁月中形成的一种古朴浑厚的立体感。“西方三圣”周围圣众眷属环绕,共150余身,严密而有主次有疏密地组织在一起,下段的地面, 七宝栏楯,楼阁相对,金沙铺地,琉璃合成。中部的舞乐场面,乐工奏乐,歌伎起舞,鹦鹉、孔雀展翅踏节应弦而舞,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56.jpg
南壁  化生童子

57.jpg
南壁  乐队

58.jpg
南壁  舞伎

北壁的药师经变,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成,主尊是七身药师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疗众生生老病死之痼疾的大药王。他有胁侍日光、月光菩萨,还有十二药叉神将,保护众生免于苦难。画面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为主体,八大菩萨侍立左右。水池中央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富丽繁华。宝台的栏边,有侧身倚栏而坐的菩萨,手捧莲花,合掌礼佛,水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宝台两侧是神将和圣众,神将上方是赤身三面六臂的阿修罗,下方是裸体忿怒相的力士。画中的神将,身着甲胄,头戴宝冠,宝冠上饰以动物肖像,现在可辨的有蛇、兔、虎等动物,这是以十二动物生肖对应十二神将。七佛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药师佛前中原式灯楼和西域式灯轮并出,在“灯山火木”照耀下,展现出规模巨大的舞乐场面。两侧乐队共有28人,分坐在两块方毯下,乐人肤色各有不同,演奏着中原汉民族的乐器、西域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吹奏乐和从外国传入的弹拨乐等共15种。两组舞伎在灯火辉煌中翩翩起舞,一组展臂挥巾,绺发飘扬,似在旋转;一组举臂提脚,纵横腾踏,这大概就是传自中亚的胡旋舞和胡腾舞。

59.jpg
北壁  乐舞图

60.jpg
北壁  乐队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0: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61.jpg
北壁  舞伎

62.jpg
北壁  药师七佛及菩萨

63.jpg
北壁  十二神将

东壁的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绘成。这一重要经典通过叙述“辩才无碍”的维摩诘居士,是病中与前来问疾的文殊师利展开一场辩论,来阐发佛 教大乘理论。壁画以“问疾品”为主体,描绘了《维摩诘所说经》中最生动的情节。右侧是维摩诘示疾、左侧是文殊问疾及门上的三佛说法。维摩诘手握麈尾,在帐内抚膝而坐,身体前倾,略现病容,但目光炯炯,咄咄逼人,神思飞扬,为传神佳作。帐下画前来听法的各国王子,面貌各异,肌色和服饰均不同,神采风貌各有特点,实为唐代以前所未见的各族人物图。图中的文殊菩萨受佛嘱托,率众前来问疾,从容就坐一面,举止庄重,神态自如,与慷慨激昂的维摩诘形成对比。下部绘随同文殊前来听法的帝王群臣,与传世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名作《历代帝王图卷》相比,毫不逊色;就赋彩的丰富而论,实有过之。

64.jpg
东壁门上  三佛说法图

65.jpg
东壁门北 帝王图

66.jpg
东壁门南  各族王子

67.jpg
东壁门北  侍臣

68.jpg
东壁门北 随从

69.jpg
东壁门南  维摩诘经变之维摩诘

70.jpg
东壁门南  维摩诘经变之文殊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1: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71.jpg
东壁门南  维摩诘经变之文殊菩萨

72.jpg
东壁门南  维摩诘像

甬道表层原为北宋壁画,甬道整体搬迁后,露出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5年)重修时的壁画,线描清晰,色彩如新。左壁开龛,内中唐绘释迦、药师、弥勒三铺说法图。北壁后唐画新样文殊师利菩萨图。文殊菩萨右手持如意,端坐于青狮宝座,牵狮人头戴红锦帽,身穿朱红袍,足登毡靴,手握缰绳。其上方墨书榜题“普劝受持供养大圣感得于阗国王……时”,于阗国王为文殊菩萨牵狮,表明当时在于阗地区热烈崇拜文殊菩萨的情况,因敦煌与于阗关系密切,且与当时的统治者归义军节度使曹氏有姻亲关系,所以于阗佛教的偶像也出现在敦煌。文殊图两侧各画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立像。下部是供养人像,为敦煌世家大族翟氏一家的供养像,壁画的施主翟奉达是五代时期沙州曹氏政权中的著名人物。

73.jpg
甬道南壁  佛龛及说法图

74.jpg
甬道北壁  新样文殊

75.jpg
甬道北壁  翟氏供养人像

第220窟的壁画,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恢宏的场面,瑰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反映出大唐开国的博大胸怀和繁华富丽的景象,揭开了盛世唐风的帷幕。



莫高窟 第217窟  盛唐

此窟是敦煌豪门——阴氏家族出资兴建的,建窟时间约为唐朝神龙至景龙年间(705709年)。洞窟形制为覆斗顶殿堂式。西壁龛内仅存佛像一身,为清代重修。此窟壁画保存完好,结构精巧,线条细腻,色彩鲜艳,艺术技巧臻于成熟,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大唐气象。
西壁龛顶绘金刚经变,存一部分,这是敦煌最早的一铺金刚经变,人物形像鲜艳如初,佛像北侧的比丘画像浓涂细染,使剃削不尽而又泛青的头和脸部产生一种厚重实在的肌肤感。他浓眉大眼,嘴唇微启,仿佛正吐出一番充满机锋与诙谐的禅语。南壁二菩萨头像,神情怡人,和悦安祥,墨线勾勒准确有力,略施微染。特别是两道秀眉,笔势飘逸,一挥而就,神韵天然。

龛外北侧绘化佛冠观世音菩萨,南侧绘宝瓶冠大势至菩萨。这两身菩萨均头戴宝冠,珠宝璎珞满身,透明纱巾绕腕垂于膝下,长裙覆足立于青莲上。造型比例匀称,体态健美,面相丰腴,神情安详,微俯俯视,似与观者相呼应,给人以善良、亲近之感。线描技巧纯熟,重彩叠晕,服饰华丽,色彩厚重,人体虽已变色,仍显出盛唐艺术灿烂,精致之风格。

76.jpg
北壁   观无量寿经变

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是依据《观无量寿佛经》绘制的。此经先讲述了“未生怨”的故事:王舍城太子阿阇世,听信提婆达多的恶言,发动宫廷政变,将其父频婆娑罗王幽禁于七重室内,不给饮食,欲令饿死。因其母韦提希王后暗送食物而得不死,遂又将其母幽闭于深宫,不令外出。这时韦提希王后忧愁憔悴,遥礼灵山向佛祈祷。于是,佛和弟子目犍连、阿难现身王宫内,为其讲述前世因缘,原来是国王夫妇年青时曾经为求子而造孽,故尔遭此现世恶报。接着佛又为其宣讲、展示了阿弥陀净土奇妙无比的景象。最后告诉她往生净土的法门——“十六观”。韦提希王后闻佛说法后,欢喜悟解并依法修行,得成正果。

画家把西方净土置于中央,“未生怨”、“十六观”呈凹字形布于净土的左、右、下三面,这是莫高窟现存的观无量寿经变中最早使用这种构图形式的壁画。净土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四周廊宇环绕,楼台耸立,空中天乐悠扬,地下宝池莲花。画面庄严华丽,气势恢宏,充分显现出极乐世界祥和安乐、歌舞升平的景象。特别是画面中观音菩萨下方有几个正在嬉戏的裸体童子,他们的天真烂漫给肃穆庄严的净土平添了人间的生气。“未生怨”之囚父图,表现方法非常特别。城外广场上,十位武士分立两边,一边持矛进攻,一边持盾抵抗。两大臣正向骑马的太子禀报,头戴冕旒的国王及众侍从一旁站立,气氛特别紧张,形象地表现了太子发动的宫廷政变。

这里的建筑表现是初、盛唐建筑画的重要分水岭。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重新认识和重视了建筑美,而且进一步在探索如何表现建筑和人物的关系,如何形成意境,并力求使人物与建筑的关系协调,使建筑群显得庄严华丽,楼阁中人物也显得生动活泼。这一气度非凡的梵宫琳宇正中和左右端各有一座楼阁,在它们之间对称地安置了六座高台,有两座是砖台,四座是竖楼式木台,台上都设有方亭或歇山顶的小亭。整个组群横向连以通长的折廊,它们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快乐顽皮的小飞天从一个小窗口里飞进,穿室而过,又从另一个窗口飞出,给庄严的法会平添了生气盎然的趣味。她们长曳的飘带和蜿转轻逸的流云所呈现的曲线美与建筑的梁枋柱檐方正的直线适成对比,流动和凝重互映,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中国建筑以其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屹立在世界建筑之林。但由于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经过千百年来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已经不多,尤其是唐代以前的建筑实物非常罕见,而此窟壁画中却保存了大量的建筑形象,对于古代建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不能亲观唐代建筑实物的情况下,这些建筑画同样使我们大饱眼福,领略到唐代建筑的风采。美中不足的是这幅壁画的建筑组合总给人以不完全真实的感觉,好像是画家把许多本来不是同一场合中出现的建筑搬到一起来了,组合略显生硬。

77.jpg
南壁   法华经变

南壁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原来定为法华经变。画面西侧是佛陀波利史迹画,讲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神奇故事,中央、下方、东侧是佛说法图和根据经文绘制的各种信仰该经的情节。其中佛陀波利史迹画有10多个情节:

1、初次来华
一人山间骑马,有二组,服饰相同,戴笠,疑指同一人。表示佛陀波利来华途中。
2、五台巡礼
一比丘合十站立,一比丘跪礼,身后一侍从衣着简陋,牵二匹马。表示仪凤元年(676)佛陀波利在五台山巡礼。
3、见老人
一老人拄杖而立,一比丘跪对,一比丘五体投地,一侍从牵二马而立。这是表示佛陀波利在五台山见到一老人。
4、老人隐没
接前一画面。没有老人,前跪着的比丘五体投地,而前五体投地的比丘大约突然不见老人,魂飞魄散,吓瘫在地。侍从仍牵二马等待。
5、返回西域
二人一前一后骑马而行,一侍从前导,前骑马者形象同A1,后骑马者为比丘。前面有一城市,内有二人。表示佛陀波利返回西域取《尊胜经》。
6、重返中原、向皇帝献经、皇帝赐物、译场译经
城墙外,一汉装人迎接一比丘一侍从。城内,一皇帝二侍从,一比丘献经。皇帝坐朝,朝堂前有三物。一房间内,二人持经口宣,一人执笔记录。这是表示佛陀波利回到西京,向皇帝献经,皇帝“敕施僧绢三十匹”。事见《尊胜经》序。
7、讲经
一比丘执经卷而读,七比丘坐听。表示流通《尊胜经》。
8、告别皇帝
大殿内有一皇帝,其余画面残毁,不易辨认。表示告别皇帝,前往五台山。
9、文殊化老人
在下方边角,画一老人。此老人形象很大,与画面不甚协调,似突出其身份,疑表示变化成老人形象的文殊。
10、重返五台山
一侍从牵一马,马上有一人,戴笠帽。表示佛陀波利再次前往五台山途中。
11、见人礼拜
一比丘见一俗人、一比丘跪对一俗人。表示佛陀波利在五台山不知谁是文殊而见人就礼拜。

78.jpg
南壁  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

这里把五台山画成草木葱茏的一幅可居、可游的游春图景。这说明画家是在有意识地创作山水画,并且从美的角度来创作。这幅山水画主要表现了四组山峦:左侧一组山峰刻画颇细,以石绿和浅赫相间染出,峰峦上的树除了沿用过去那种装饰性的树形外,又相应地描绘了树的枝叶细部,还画了不少悬垂的藤蔓。右侧是潺潺的流水。中部是一组平缓的山丘,与左侧的山崖相映成趣,用很单纯的笔法勾勒,再平涂石绿色,并着意刻画了不同的树,花开烂漫,一片春色。右上一组山峦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飞流而下的瀑布,虽已变色,仍然使人感到充满生意,仿佛点睛之笔。左上部的远景,尽管不如前面几组富有特色,却是画面构图上必不可少的,它把左侧近景山崖与右侧一组山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山水显得较有纵深感。整幅山水画浑然天成,爽朗而颇有意境:山峦青翠、河流蜿蜒,风吹柳摆,山花烂漫,行人自远而近穿行其间,一派暮春三月的春游景色。

《历代名画记》称李思训“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潺,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高,穷然岩岭之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类似李思训的山水意境。李思训生活在7世纪下半叶和八世纪初,他的青绿山水,深为时人所重,影响是很大的。《唐朝名画录》称他是“国朝山水第一”。此窟开凿时间大致与李思训同时或稍晚,受到李思训一派山水风格的影响是很自然的。在李思训真迹已失传,唐代青绿山水画作品罕见的今天,这幅青绿山水画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了。

东壁绘《法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法华经》信仰深入民间,几乎家喻户晓的另一原因就是塑造了一个万能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大乘佛教的千万菩萨中,恐怕没有哪一个菩萨的知名度能够超过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能够随时随地变化为不同的身形以救度众生。只要口颂观世音名号,即可有求必应、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在民间信仰中具有十分广泛和巨大的影响。

东壁窟门上部绘释迦佛讲述观音菩萨名号因缘,窟门北侧下半部与南侧上半部绘观音救诸难图。在每一个救难场景中,都画观音乘祥云从空飞降,立笔挥扫,势若风旋,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北侧北上角绘“脱离贪、嗔、痴三毒”,其中的“离淫欲图”中画两个婷婷玉立的年轻女子,头梳云髻,身穿窄袖短衫花裙,相互偎依,一个青年男子正向她们作揖,仿佛正向她们表达爱意。这和经文大异其趣,很显然是画家的即兴创作。窟门南侧下部绘“三十三现身”。北上角绘观音向释迦、多宝二佛分献璎珞。

本窟的装饰图案画也是值得称道的。在佛像的头光、边饰及菩萨身上的衣饰等处都表现出画家们设计描绘装饰图案的创造力。藻井中心是一朵八瓣莲花,放射状分开,每一瓣中又有极复杂的构成。方井外第一层为石榴卷草纹;第二层为团花纹,与中心莲花相呼应,第三层为鱼鳞纹,最外层是垂角纹,形成一个四方的花盖形式。这个藻井以青绿及土红为主色调,底色沉稳,纹样鲜丽,结构谨严。藻井中心的团花纹也成了本窟图案的主要纹样。龛内的六个头光图案大都采用团花纹样,其中稍有变化,或用石绿作底,有的类似牡丹,有的类似莲花,或用石青作底,配合八瓣团花和莲蕾形式,土红与石青、石绿等色巧妙搭配,创造出精致、华丽而变化丰富的纹饰,龛口的边饰也主要是团花纹样的变体。四壁和顶部四披的连接处则主要以舒展自如的卷草纹样为装饰。

从第217窟的艺术看,规模宏大、设计严谨、刻划精细是它的主要特色。从全窟的内容与形式到每个细部人物、山水以至图案的安排都经过了周密的考虑和一丝不苟的描绘,当然,这样一来就使某些地方不免带有形式化的倾向,有的人物形象较呆板,建筑也有些不自然。但总的来说体现出一种宏大、深厚的艺术精神,代表了盛唐壁画的重要成果,至今仍然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莫高窟第158窟

79.jpg

158窟正面是横卧的释尊涅槃像,全长15.8米,是莫高窟最大的涅槃像。释迦牟尼头枕袈裟,右胁而卧,双眼微睁,面带微笑,表情非常安详,仿佛平常讲经说法之后准备就寝一样。

安详的涅槃像周围围绕着神情各异的圣众,有悲哀的罗汉,有各种动物,都争先赶来守护释尊。其中有释尊最亲近的十大弟子,释尊的入灭令他们悲痛欲绝,号啕大哭。与悲哀的弟子们相比,众菩萨就显得比较沉静了,因为菩萨知道只有涅槃像才是最终的解脱。卧佛下方,有一组舞蹈奏乐的人,他们是得知涅槃的消息后赶来的末罗族人。末罗族人是古印度笃信佛教的一个民族,几位男子在击鼓跳舞,这样的供养要持续7天。

在释迦牟尼的脚下,聚集了信仰佛教的各国国王。汉族帝王两侧有侍从扶持,西域诸国国王的衣饰打扮也各不相同。站在最前列的是吐蕃国王,虽然脸部已经模糊不清,但从他的左祍长袍可以判断出他就是吐蕃王,头饰红羽是吐蕃的风习。各国国王中,有些人在自残,有的削鼻,有的割耳,有的用刀刺如腹中。在西域的一些国家中,比如像吐蕃、维吾尔、匈奴等民族,当自己的国王或者父母去世的时候,人们表达悲伤的方法就是用刀将自己脸上的皮划破或者剥下来,有的甚至割下自己的耳朵。这种风俗在中国的文献中也有记载。

巴米扬和克孜尔石窟的涅槃像中也有对此风俗类似的表现。激动不已以致自残,这是丝绸之路的人们表达悲伤的方式。

现状调查:第158窟位于莫高窟石窟群南区南段上层,是中唐修建的大型涅磐洞窟,属于大型洞窟,不利于检查和监测。主要病害有:裂缝、空鼓、起甲、脱落、变色划痕、污染、涂写、动物损害等。特别是裂缝、空鼓面积大,分布广,并且北壁裂缝发生错位现象,存在着潜在危险。另外, 起甲、脱落等病害也比较严重,这些活动性病害,存在着潜在危险和较大的风险,使本窟处在相对较高风险之中。



莫高窟西魏石窟鉴赏
——第285窟与中印结合


80.jpg

莫高窟第285窟位于九层楼以北,西魏开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内北壁有西魏的大统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发愿文题记,说明此窟建于此时。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内容最丰富的洞窟。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顶,西壁开3个圆券龛,南北壁各开4禅窟。前室西壁门上为第286窟、门北为第287窟,甬道和前室壁画为五代重绘。西壁主龛内塑坐佛一身,胁侍菩萨两身,两侧龛塑结跏坐禅僧像。北壁四禅窟内画有禅僧像;窟顶四披绘飞天、雷神、飞廉、朱雀、乌获、开明、伏羲、女娲等,边沿画山居禅僧像35身;西壁龛外画供养菩萨、诸天、神将、力士;南北壁壁画上下分段,各段分组,各自内容独立,但又有总体布局:上部画伎乐飞天12身,奏乐或散花,飘逸多姿,气韵生动;下方一横幅故事画《五百强盗成佛》,画有战争、受审施刑、剃度等场面,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筑、服饰等形象资料;中部画佛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下部画药叉。北壁上部画说法图八铺,每铺下方有愿文和供养人,中部画佛和菩萨。东壁门两侧画观无量寿佛,下画供养人,并有愿文榜题。所绘人物身体修长,俊秀,眉目疏朗传神。绘画技法上是西域艺术风格与中原艺术风格相结合,题材上包含了中国与印度的传统神灵。因此窟开凿于东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之时,史载元荣曾在莫高窟造一大窟,故有专家认为此窟为东阳王窟。整个洞窟画面纷繁复杂,但却统一在“禅修”这一主题当中。

(莫高窟第285窟 主室内景 西魏)


发表于 2018-5-31 08: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月中天那里我去拜过,还拍了照片。::gif34::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2-10 09:59 , Processed in 0.3561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