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果儿

批评从这里开始——对“起点与生成”邱振中作品展的观察与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9 16: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术文化周刊:关于书法本体,在你多年的个人探索中,觉得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还没有解决好?


邱振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法是一个游离于当代文化和艺术、基本上被认为是一种需要专门去传承的传统艺术方式。我觉得,当时对书法家的定义是非常狭窄的,而我不要做这样的人。但一个人想要改变一个领域的现状,那太难了,你也顶多能在这个领域做得好一点而已。

     我认为,在一个领域个人探索其可能性和书法本身所具有的可能性是有关系的。任何事情的可能性通常都是从一个点去突破的,有了一个个个体试图去突破,整个领域也就会慢慢产生变化。就像有的事情你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到,结果你做到了,所以说个人的突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个人在一个社会里能改变得很少,但作为个人,必须去做这种突破,至于能做到哪一步,说句笑话,上帝才知道。
发表于 2015-3-19 16: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不少人认为,民国书家的水准高于当代书家,你却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创作不差于民国”,如何理解?


邱振中:我们所说的民国,只有三四十年的时间,文化人的书写大多儒雅可观,但要对书法史有所贡献,儒雅是不够的,你必须做出书法史上前人没有做到的事情,比如说,在结构、笔法、意境和含义上做出前人没做到的事情。我不是形式主义者,但在视觉艺术中,视觉上的贡献是第一位的,没有与视觉有关的技术、形式上的贡献,其他都谈不上。民国时期有好书法家,但很少。

       你所说的“当代书家”,包括上世纪50年代到今天的书家,跨度是70年,所以把它来比民国,对民国并不公平。
发表于 2015-3-19 16: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术文化周刊:从你编著的图书来看,力图构筑一个从上到下、深浅有别的空间,为何要下如此大的心力?


邱振中:普及工作非常重要,它是一个时代书法文化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接受过良好的书法启蒙教育,以后尽管不再练书法,一旦接触书法,便有个正确的起点。他们实际上构成了未来中国书法文化的基础。
       我非常关心中小学的书法教学。我们正在和一个小学合作,推广我的一本教材《愉快的书法——进入书法的24个练习》。它从《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中挑选了20个练习,再加上4个综合练习。学完一册,需要1至2个月,大致可以达到准确临写篆书、隶书和楷书的程度。
发表于 2015-3-19 16: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术文化周刊:你对中小学设置书法课怎么看?书法教材的编写存在哪些问题?

邱振中: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大家都觉得很好,我对此却不很乐观。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合格的师资。我们需要考虑传达给学生的思想和方法正确与否,而对于以后即使不写书法的孩子,对他认识书法会有障碍还是有帮助。
       举一个例子,我们一起做这个项目的一位书法老师,在北京教了19年小学书法课。我问他,你们用不用市里规定的统一的书法教材?他说发给学生,“但从来不用”。这让人很震惊。主要的问题是,里边的内容和方法不合理。这是我们准备把小学书法教学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研究的原因。
发表于 2015-3-19 21: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果儿网友提的这七个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建议就这七个问起展开讨论,形成一个理论热点,拓展和促进书法理论的建设。

“起点与生成”邱振中作品展引发下列一连串的问题:

1、“起点”在哪里?
2、什么是“新方法”?
3、如何找到?
4、怎样处理“过去”?
5“生成”了什么?
6、评价这类作品的体系和标准是什么?
7、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和意义?

这些问题与书法的当代命运相关!! 书法在当代的命运也是我们在当代的命运。发现真理很难,检验真理更难。为此,我希望大家对以上问题予以关注,共同思考。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21: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183 发表于 2015-3-19 21:06
谝者按:果儿网友提的这七个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建议就这七个问起展开讨论,形成一个理论热 ...

好久不见了,这次去了北京看邱老师展览,去的时候非常愉快,本来认为仅是看看展览,但没有想到还看到许多“表面以下”的东西。我希望在这里大家你和我一起思考。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21: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果儿 于 2015-3-22 00:01 编辑

夏可君:我们以什么样的目光来观看传统书法及其深厚的理论,将决定我们如何来转换它。如果我们沉浸在伟大的传统之中而被它既有的笔法所诱惑,我们其实永远都走不出来,只要一个书法家的一个妙法就足够耗费我们一生模仿的心血;但如果我们彻底放弃整个书法传统,这个虚无的态度也会导致我们陷入书写的随意性,尤其在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涂写与机器书写之后,书写本身也丧失了边界,毫无任何书法笔墨精微的气息。因此,在观照传统书法作品时,我们如何调整我们的“目光”,将构成一个真正的挑战。

发表于 2015-3-20 13: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1、“起点”在哪里?在骆驼穿过的针眼处
2、什么是“新方法”?头上安头
3、如何找到?骑驴觅驴
4、怎样处理“过去”?不为忘却的忘却
5“生成”了什么?不得之得
6、评价这类作品的体系和标准是什么? 一切皆空
7、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和意义?{:1_368:}
发表于 2015-3-20 17: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之论!{:1_363:}
发表于 2015-3-20 21: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异物种从基因上脱离原有的基因,形成新的物种,,接着无休止的发展,直到最后完全成为异类。虽然与原物种有牵连,但本质上此物非彼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5-11-5 14:04 , Processed in 0.19993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