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最受感动的是李学勤先生的讲话,他说《中国书法全集》是咱们中国人的争气篇。事实上就《中国书法全集》所达到的学术水准来看,我们已远远超过了国外同类的著作。所以我们所做的这项事业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认为这套书一定要做到三个‘性’,即严肃性、时代性和文献性。作为分卷主编,接受这么大的任务对我来说确实感到有很大压力,有一种时代的责任感,正如刚才王澄讲的‘咱们不干谁干’。有关研究方法和学术水准的问题受到两个框架的限制与制约。一是这套一百卷的大书在分类与篇幅上我们基本上不能逾越有关的规定,比如写董其昌只能编一卷,不能多写;第二个则是体例的规定。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有关全集的两个框架与相应的规定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如果没有这些限制,那么我们全集就不可能达到现在这样的高度。另外,我觉得现在要求我们这些分卷主编研究的角度达到一致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因为全集框架的限定和书家评传的游移性。刚才丛文俊先生讲到在评传的编撰中所需要增加的新观念、新方法、新认识等,我觉得在操作过程中较难做到。比如我编金农卷。其一生中都有人赞助,他的诗集怎么出版的?他的经济来源是来自何方?对这种选题在国外是非常敏锐的,可是在这有限的评传里面却没法展开,现在我所写就的不包括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也不包括对整个历史时代的分析,我就已经写了二万余字,实在不敢再写。因为我毕竟不是全方位研究金农。在编辑中我觉得明以前的资料要尽量详尽,如对柳公权擅用长锋羊毫的逸事的发掘就很有价值。但对明以后众多的资料该怎么办呢?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所以对前代的资料考证要尽量详实,对后代的资料考证则力求精选。全集中的评传部分是我们编者所能发挥的地方,但它又受到字数的限制,也受到每个人研究方法的限制。因此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需要在资料充分的基础上找到突破点。如研究董其昌的人很多,但他们很少研究他的书法。我突破他的一个版本问题,而其他很多人都没有看过这个版本,那么在研究中我就占据了一个制高点,对问题的认识就可以更主面。
最后我想谈一下研究方法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史料,二是思想。另外还应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重视作者本人的诗文;二要注意当时文化背景对书家及其书法风格的影响;三是必须重视你所研究对象的当代研究成果,不然就要重复劳力。作为分卷主编一定要对所研究的对象熟悉备至。另外我们还必须考虑艺术的立场问题,我们既要有考证的立场,但最终要归到艺术的立场,(具体讲是书法史的立场)。而不能把它写成文学史,也不能把它写成绘画史。就如苏东坡是全才,但我们最终要研究他的书法。
刘正成先生与黄惇先生 刘正成:
今天几位学界精英在此畅所欲言,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对我来说颇感欣慰。但我们看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其反面,即看到问题的不足和缺陷,否则就无所谓取舍。顾廷龙先生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当代中青年书法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季羡林先生的话颇有政治意义;冯其庸先生讲‘体大思精’也很中矢;李学勤先生所讲不要轻易否定前人定论的思想很值得我们重视。在学术上如果简单地对已有的文化遗产进行否定的话,就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宏扬与发展。如对唐代书法的认定,以二王来说,如果现在没有一件二王的真迹,那二王到底是什么样子,就不免要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了。所以对待问题我们要谨慎从事,切不可一味否定。我曾在徐邦达先生家里谈及此方面的看法,他说他从台湾回来以后很快就把赵孟頫的《真草千字文》定为真迹。得以目见,自然就不难辨别真伪了。再如谢稚柳先生坚决反对世人把《蒙诏帖》说成是假的。金维诺先生提的问题专业性很强,他关于多民族书法体系的建立可以讨论。另外我觉得象文房四宝史、中国书法纪年以及少数民族书法研究等,以附录形式出版发行,也是一项可行性建议。金先生强调:研究世界艺术史如果忽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研究,那就不是真正的世界艺术史。目前在关于世界美术史的研究著作中对中国的艺术谈的很少,这无疑是个遗憾。去年一位到澳大利亚去的学生来信说:‘在那里一谈东风艺术不是日本就是印度,对中国根本不提。’我不由感到荒谬。所以今天维诺先生谈到这一问题,显然有助于我们站在世界艺术史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美术史和中国书法史。象王澄先生主编的《康有为》卷中的作者行踪示意图,就跨越了欧洲,那么在那个时代,西方又在做些什么呢?如了解了这些再回过头来看咱们东方的艺术成就,相信会给我们的编撰思路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天地。再如我们在搞秦汉简牍、帛书、或商周金文的研究的时候就不妨把它与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艺术发展进行比较。如此,自然就把我们中国的艺术同世界的艺术联接起来,让我们能全面看清艺术的发展过程。另外,我们对书法史的研究如果老是停留在‘晋人尚意、唐人尚法’的水平上,而不和同时代的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学史连在一起来研究,则我们的书法史就未免太单调和苍白了。
总之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艺术史的立场来关照中国的书法艺术,只有这样,当以后的全集译成外文版时,人家才会对中国的学者另眼相待。剑桥大学研究中国史的方法是非常先进的,他们就是站在西方同时代之高度来看中国当时在做什么?你可能以为某个时候是中国的没落时期,但在某一点上可能又恰恰是西方社会所没有的。所以我们应该放远眼光,作长远计划。以使自己的工作无愧于祖先,也无愧于时代。 再读一遍,顶::gif124::gif::gif124::gif 读昔日文章、话语,犹如在昨。
支持全集!!::gif38::gif ::gif160::gif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