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英辅 发表于 2008-12-27 12:44:26

《周易》:迷信还是科学?

(一)
中国的《易经》源自卜筮。《周易》之前,还有已失传的夏朝《连山》易和更早的《龟藏》易。这均是4000年以前的事了。

“《易》也者,卜筮之史也。”“《易》者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现保存下来的《周易》传为周文王所集成并经过孔子整理,历来被称为百经之首。其道理是《易》从天道推人道,从大自然象、数、术的变化推具体人和事的吉凶休咎。《周易》较完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理。


据最早政书《尚书》记载,在上古尧舜时代,古人即认识到“天”,“德”,“人”相互密切相关,后来的诸子,诸经,不论儒家,法家还是道家,莫不遵循“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理。王夫之所谓“六经皆象”即是指诸经皆源自《易》之“象”。故而,古代中国不论政治、文化、军事、医药、农业、日常生活,都浸透着“天人合一”的哲理,并形成了博大渊远的中国文化传统。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西学帜盛,中国的传统文化,尤以《周易》首当其冲,被西学喂大的部份中国精英斥之为迷信,妄说,不科学,并已成为近百年中国学界的定论。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几十年,随着西方整体哲学和信息哲学的发展,“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哲理,大受西方科学和哲学界的追捧。不少西方学者重新把目光转向东方,认真学习,研究被中国人弃之若蔽履的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并已产生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周易》的神奇在于,它将天地时空与具体事物建立起全面联系。《周易》以阳爻“—”和阴爻“--”的阴阳二极(二进制)体系为基底,象征世界的本性;在此基础上形成八卦(八进制)“乾、坤、巽、震、坎、离、艮、兑”以象征世界的几大基本要素,并按历代传承赋予每一卦以多层的物理意义,如“乾”卦,含意可“为天,为阳,为男,为马,为……”等。再以八卦两两排列组合成64卦(64进制),象征世界的万事万物。可以说《周易》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有关宇宙起源和发展的数理模型。《周易》源自卜筮,但已高于卜筮,它包含了成熟的宇宙观和丰富的辩证思想。

用《周易》占卜,则是根据占卦的诉求,按照古人对世界的理解,以51根蓍草象征世界,以模拟方式,“两分”而“三卦”,得出一爻,前后重复六次得出一卦象,再进行占卜推演。《周易》占卜,非卜事物,而是卜事物的变化状况。从物理的角度讲,它是模拟了一个宇宙的进程,从数学的角度讲,它是用筛法找到了一个解。

占卦得到一个卦象后,再以历代案例(历代筮师占卜的结果,大多进入了《周易》的卦辞或爻辞)作为参照,经过针对性分析,得出占卜的物理结果。筮师用卦辞、爻辞或卦象解释占卜结果时,必须经验丰富,懂得“变易”的辩证法。否则解不了卦,也当不了筮师。

上古历代筮师的占卜,包括了大量政治、军事、文化、行政生活方面的诉求,因此《周易》的卦辞、爻辞中除了具体的事例外,还包含了丰富的宇宙观和辩证法。在政治方面,《周易》比孔子更早提出了中庸思想,如《周易·谦卦》中:“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周易·革卦》中最早提出了对暴政的革命思想:“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

历代工《周易》者,可分为数、象、术三派。三派各有侧重,但相互密切相关。民间看重术和象,学者看重数。但凡研究《周易》而有成就者,数、象、术不会偏废。二千多年来,工《周易》者,均是在确认《周易》是一部卜筮的经书的基础上,进而研究其所包含的宇宙观和丰富的辩证思想。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学者按所谓西方科学方法研究《周易》,其前提是强硬否定或排除《周易》是一部占卜、预测为主的经书。而在否定卜筮术的前提下,对《周易》进行所谓学术研究,只可能得出一些肤浅可笑的结果。如湖北省一位长期研究《周易》者,竟得出《周易》只是古人的一种数字游戏的结论。真令人叹为观止!

                                                                     (二)   

从整体论哲学和广义信息论的角度看,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与整个信息场是息息相关的,因而与宇宙息息相关。关键是,这种相关性并不都表现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并不都能用已有的经典物理学和形式逻辑的原理和规则解释。如现代天体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发现不少新的科研成果,像宇宙大爆炸理论,黑洞现象,夸克,中微子等,都不能用原有经典物理学原理解释,只能根据新的发现,创新原有理论。没有谁说它们不科学或迷信。

同样,《周易》自成体系,是整体的。其神奇之处是它在广义与狭义层面是同一的。一个卦象针对不同物理目标,其明晰或模糊是可变的,其坐标可以为时间,也可以为空间。整个系统内部,整体是一致的,卦象之间则存在矛盾的,但又有着共同的爻符号基因。《周易》中不少内容尚不能用现有物理学或形式逻辑体系来解释,这并不能证明《周易》不科学。例如,与《周易》理论密切的中医经络理论,曾被“五四”运动精英们斥为迷信。近二十年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证实人体在血管、淋巴、神经等系统之外,还存在经络系统。

18世纪欧洲数学家莱布尼兹最早注意到中国《周易》以阴阳二值逻辑为基础。后布尔建立起布尔代数,有了二值逻辑体系及其运算规则。

上世纪初,法国科学家迪昂创立了整体论科学哲学,并影响了维纳和爱因斯坦。1940年代,维纳创立了系统论,并提出了广义信息论的基本原则。爱因斯坦的晚年,则是背靠整体论哲学和广义信息论,全心研究统一场论和广义相对论问题,但并无较完整的成果。主要问题是他无法在西方形式逻辑和数学语言基础上建立起宏观、中观、微观分层次的,层次之间存在相互包融而又相互矛盾或冲突,但又统一于一个整体的描述或模型。从欧几里德以来建立在完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工具理性的局限性可能是导致爱因斯坦晚年建立统一场论描述失败的重要原因。而《周易》正好用古典汉语描述和表达了这种将万事万物的变化统一于其特定符号系统象、数、术之内的模型。

因此,面对《周易》,我们可以说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能用广义信息论和统一场论的观念分析人、社会和自然,只不过使用了古老的符号和话语系统。

无论整体论哲学还是统一场论,都存在系统的一致性和完全性之间的矛盾,都具有系统内部层次矛盾模型特征,而《周易》对此有较完整的构建和深刻的描述。因此,《周易》是中国理论物理学者独有的学术资源。

                                                               (三)

秦汉之际,中国文化上有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后来汉代学者将天干地支的60个甲子、五行生克与《周易》结合起来,以所谓“纳甲”之术丰富了《周易》的应用,创新了占卜和预测的方法和原理。此后,相术、四柱预测、风水、测字以及由《周易》衍生的梅花易数、奇门遁甲、铁板神算等,都发展起来,越来越成熟和完整。甚至还出现了宏观预测,如《推背图》、《烧饼歌》等。

《周易》源自卜筮,而经历代丰富、深化,已高于卜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周易》和以《周易》为宗的中国各种传统预测术,都在广义信息论范畴之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唯物主义特别强调事物发展具有规律性,并认为这些规律是可以发现和掌握的。用这些规律分析事物,就包括了预测的内涵。因此,预测术本身无唯心、唯物之分。《周易》从天道推人道的理念,则包含了唯物和唯心两方面的观点。

当代中国的发展,面对的最大的困惑,不在经济建设上,不在政治体制上,而是在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建上。中国从经历“文革”后的文化废墟上重建文化传统时,我们应将《周易》和《周易》为宗的各种预测术当作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而不是当作“破除迷信”来研究发掘,以充实、完善我们的文化传统。

只要涉及中华文化传统问题,想要否定或绕过《周易》以及《周易》为宗的各种传统预测术,既是幼稚的,也是不科学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易》:迷信还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