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无量话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6/03 05:11pm 第 1 次编辑]http://www.tfcg.net/people/famous/xiewuliang.jpg
谢无量是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康有为、齐白石、李叔同、林散之、毛泽东、沙孟海、沈尹默、谢无量、吴昌硕、于右任)之一。名大澄,字仲清,号希范,别号啬庵。属猴,四川省乐至县北乡金马沟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工书擅诗,长于文学,性洒脱,嗜杯中物,好樗蒲戏,所书楹贴条幅、册页扇箑,多不加盖印章。
谢无量幼随父迁居安徽芜湖、庐江。他六岁在芜湖“憩园”定居。是年入芜湖私塾,回家父亲亦教其四书和习书法。他九岁能吟诗作文,他不喜八股文,爱读史书,古散文和五七言诗。十岁曾写“咏风筝”诗:
儿童心怀巧,剪纸作飞鸢。
不是麻绳系,乘风直上天。
看出他对死啃书本的怨气。后又转至池州学堂,十二、三岁,基本读完四书。在芜湖与马一浮同学成为莫逆之交,因马一浮岳父汤寿潜是当时立宪派人物,后来成为辛亥革命领袖之一。汤寿潜与谢无量的父亲谢凤岗是挚交,谢无量又拜汤寿潜为师,两家老小均算密友。汤寿潜曾与章太炎组统一党,主张废八股科举考试,名著有《危言》,在老一辈影响下,谢无量与马一浮均参加辛亥革命。年青时汤寿潜为谢和马介绍龚自珍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和著作,并劝他们去上海、北京开阔视界,了解社会形势。谢去北京适逢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掳掠,义和团奋起抵抗,慈禧光绪逃往西安以及清官吏见洋人就逃跑等形势,谢触景愤慨,沿途写了一些激昂慷慨的诗歌散文。他在文章中自问:“不了解中国,不学习西方,寸步难行。”他下定决心,天天读书报。他还告诉马一浮,首先应读梁启超的论形势的著作。1901年谢在父亲和汤寿潜鼓励下,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学(现改名交通大学),同在南洋公学交往较密的同学、老师有李叔同、邵力子、黄炎培等十余人,经常议论国家大事。公学中文系教授有蔡元培。谢无量是中文系学生,他还选读了英语,师友间互相砥砺切磋,思想随着进步,师友间提出“推翻清室”的主张。又与马一浮、邵濂存、马君武辞学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同在上海创建《翻译社会》,出版“翻译世界”月刊,着重介绍西方民权思想和西方近代文学。因清廷干预南洋公学教学内容,罢课罢教,顿时风起。谢无量也撰文支持学潮,同时谢无量又参加《苏报》、《国民日日报》的编辑工作,义正严词宣传民主革命。《国民日日报》主笔章士钊,发表“哀哉!天国之民”,他激动更大。
1902年谢无量回四川,与四川学者相玉詹、廖世襄等密谋,发起推翻清廷四川总督赵尔丰的活动。不久,上海的《翻译世界》月刊和《苏报》被迫停刊,谢无量回上海,得到在上海的日本进步人士驹悦(曾任苏报馆长)支持,去日本京都留学。
1904年9月由日本回国,应安徽公学之聘,作文科教授,他对朋友说:我还肤浅,既当先生,也还要当学生。当时在美国的马一浮寄给他英文本《资本论》上册,他细心阅读。马一浮从美归国,彼此谈论中外民主革命形势,有闲同游镇江焦山、杭州、南京等地,在游金陵北极阁时,即兴赋诗:
男儿未死中原在,极目斜阳只涕零!
1907年谢无量任北京《京报》编辑,他撰文揭露清廷陆军第三镇统制兼办天津巡警的段芝贵,段以12,000两银子收买歌妓杨翠喜,献给工部尚书戴振,以谋升为黑龙江巡抚。振动了京津两地,群起弹劾,逼得段芝贵和戴振辞官,但《京报》也被迫停刊。谢无量又去任上海中华书局作编审,事态稍平息,谢无量又与在上海的四川进步人士周紫廷等,筹划恢复《蜀学会》,庚即与在京的“四川会馆”联系,1908年谢住北京译学馆,翻译国外进步著作。同年8月谢完成《诗学指南》初稿,在中华书局出版,作为青年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读物。
当时四川同全国一样,宣扬打倒满清、废除科举等行动。宋育仁等提出:学习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新学──首先办废除科举教学后的存古学堂。1919年遂买了成都外南门街杨遇春故第,作存古学堂校址,得到批准。赵学使推荐在京的谢无量任存古学堂监督(即校长),是时谢无量才25岁。谢上任后,设理学、经学、史学、词章;增设地理、算学、医学、英语。存古学堂缺乏图书,又缺资金购书,谢无量与四川总督尹昌衡、四川学使赵启霖协商,将已停办的尊经、锦江两书院的百万卷图书全部由存古学堂接管。尚缺的中外名著,另由存古书局排印,书局地址原在卧龙桥街,后迁青石桥街。学堂聘请名流任教。如曾学传、相赞襄、吴之瑛、罗时宪等。谢无量亲教理学。存古学堂之设立为以后的四川大学奠定了基础。谢无量当时26岁,自知根基尚浅,谦逊地拜吴之瑛为师,谢既是校长又当学生,传为美谈。
为了扩大这所学府,从各方面培养人才,设立近代学科教学,将四川军政府枢密院的原址扩大为学堂校址,并更名为“四川国学院”,又增加一批学术名流作教师,谢无量恭推吴之瑛为校长,自己作副校长。谢无量更受尊重。校舍仍不足,国学院又迁三圣街,还扩大至大慈寺。课程增加了天文、工程学和地方志等。增加的教学名流有廖平、曾瀛、李尧勋、释园乘等30余人。谢无量为增聘名流,日不暇暖,奔驰半年。存古学堂和国学院为学术界和新文化界培养了众多人才:如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刘晦愚、王光祈、相子敬、蒙文通等。
此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谢无量再去京沪,为反对北方军阀混战和上海南京的新文化运动的吸引,参与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的撰稿和编辑。当时有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傅斯年等互相研究写稿,都一致支持孙中山先生的广州革命政府,谢亲去广州拜会孙中山,后又在广州大学任教,与孙中山常往来,中山先生聘谢为北伐大本营的特务秘书,主持文稿工作,并任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又受孙中山委托,到东北及北京、天津与段琪瑞、张作霖、冯玉祥组成“三角联盟”,减少了北方的军阀混战。
孙中山逝世后,潜心改志,从事教育与学术。1926年应南京东南大学(后名中央大学)之聘,作历史系教授兼主任。教学中介绍和宣传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后因国民党对他教学内容的干预,引起学潮,谢无量也被迫离开东南大学。1928年他又受上海公学之聘,任教授兼文学院长。他主讲西方文化发展及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讲稿已编出版)。
中日战争爆发后,谢先去广州、香港为抗战募捐,受到杜月笙的监视,得到在法国教学又回国的陈雪湄女士帮助,并在澳门结婚,然后回到重庆。1942年回到家乡四川,1942年得到挚友马一浮之聘,到乐山市的复性书院任教。抗战之际,各地名教授云集四川,在复性书院同时任教的有熊十力、刘百闵、梁漱溟、沈尹默、赵尧生、陈布雷、寿毅等。书院设玄学、儒学、禅学、诗教等课程。谢无量讲禅学和诗歌(讲稿后印成《佛学大纲》)。谢讲课时,欢迎学生中途提问,增强学生记忆和辨析能力。次年谢无量的学生,当时在四川大学教书的蒙文通教授推荐,谢无量任四川大学城内部中文系主任。稍前,谢无量受但懋辛之聘,曾任重庆中国公学文学院教授兼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谢无量一生任教了十个大学,在中国文化教育界算是毕生尽瘁。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著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中国古田制考》、《中国妇女文学史》、《谢无量书法》等。以学者身份终其生。
谢无量著作等身,以其文史及词章方面的辉煌成就,名重今世。他并不以书家自居,初也不以书家名。那种异于常规的“孩儿体”书法,不太受世人青睐。但有真眼力的人知道,谢无量乃藏龙卧虎,本不是一般俗家俗字所可比肩的。
于右任先生曾说,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
沈尹默先生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
谢无量书法,要说来源,他夫人说是“师法二王,游心篆隶和[南北朝]碑刻”。但我们现在看谢先生的字,是看不出多少前人的影子的。书法到他那个境界,已不再是技巧问题,他已完完全全在写他自己。
谢无量的字,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已经由绚烂归于平淡;它看上去稚拙,实则博大精深,背后有一般人不易企及的学养支撑着,故与俗书无缘。当然,这种“孩儿体”是学不得的。不下字外工夫,却唯稚拙是求,结果必然堕入魔道。
【评论】
书法越来越向着一个非常专业的方向前行发展时,是否也存在“思成为‘哲学’……思却消失了”的问题?历史上的那些被我们尊为“书家”的人们不知有“表现”,也不知有“视觉冲击力”,更不知有“展厅效应”。然而他们的书迹既非不合理法,也非没有意韵。但是,他们确实是在当今的“书法创作”所不曾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来“思”和“写”的。
谢无量先生不以书家自称,他是一个学者,他把书法和诗都作为抒写自己胸襟的一种方式。他真正花费在书法上的时间也多是用于读帖,他与鲁迅是同种类型的“书家”,他们的书法好象是不讲求法,而那些耐人回味的东西却自然随意地从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是学养、天分和对书法传神写意的本质特点的超悟成就了他们的书法。观其书作,一眼看不出看其所宗,反复体味中便发现他同时继承了晋帖的气韵生动和[南北朝]碑刻书法的质朴自然,同时也受了些沈曾植书法的影响。他的书法无一字毫宕一笔险怪,出以闲逸,又骨健神清、气宇轩昂。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实用这段话来阐释谢无量书法我想也未尝不可,虽然完全从“法”的角度来讲,其书作中也存在不少任笔为体的地方,但将他的书作同处处讲究法、笔笔讲究来历的沈尹默、邓散木的作品挂于一处时,还是觉得在更高的层次和意义上,那种对比差距确实是较为明显。
可能是被当今社会过度提倡效率、讲求功用、注重结果(所有这些必定造成一种短期行为)所涵盖的原因吧,许多学书人不约而同地将“谢书”作为了直接取法的对象,而他们又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呢?是雕琢满纸、意纤笔薄,是乍见动目,再寻索然。失去内涵的形式表现对于真与美是最大的抹杀,“谢书”中所体现的东西确也只能从字外而得。
谢无量话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6/03 05:13pm 第 1 次编辑]http://www.crich.org.cn/images/vice_curator_22.gif
谢无量简介?
(1884—1964)?
谢无量,原名大澄,号希范,别号啬庵,字无量,别字仲清,四川乐至人,1884年6月28日生。学者、诗人、书法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人民大学教授。?
谢无量4岁随父母赴安徽,从父习诗文典籍。1898年拜著名学者汤寿潜为师。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课馀与马一浮等创办翻译会社,编辑出版《翻译世界》杂志,内容多系世界名著,也有社会主义著作。这时期,结识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人,为《苏报》撰稿。1903年6月《苏报》案发生后,赴日本学习。次年3月回国,先后在镇江、杭州博览《四库全书》和社会科学名著,并在当地学校任教。1906年赴北京任《京报》主笔,每天撰写社论,评论时事。1909年被聘为四川存古学堂监督,兼授词章,教学之馀,潜心研究古典文学。同年10月四川成立咨议局,与张澜等一起参加立宪运动,曾受托撰写《国会请愿书》,指出:“天下情势危急未有如今日之亟者,内则有盗贼水旱之警,外则有强邻逼处之忧。”“当局宜博咨天下之贤士,群策群力,急起直追,以救危之于万一。……亟盼速定大计而开国会,以顺人心。宗社安危,在此一举。”1911年6月与张澜等人参加保路运动。1912年夏离川到南方各省游历,翌年赴上海,为中华书局编书,陆续出版《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等。1917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著《建国方略》,慕谢无量名,特致信约见,并以所著诸稿征求谢的意见,谢向孙中山提出自己的想法,谈论极为欢洽。“五四”运动后,谢无量对新文化运动积极支持,经常在《新青年》发表诗作,并开始用白话文为商务印书馆编写国学小册子数种,其中《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收入《万有文库》时改名《马致远与罗贯中》)一书颇为鲁迅所称道;连同《楚词新论》、《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三种为孙中山所赞赏。1923年2月受聘在广东大学执教,不久孙中山委任其为大本营参议。同年秋奉孙中山派遣,与孙科、陈剑如到沈阳见张作霖,商量讨伐曹锟、吴佩孚,达成讨直协议。1924年5月任大元帅府特务秘书(即机要秘书);11月随孙中山北上。1926年7月,应南京东南大学聘请任历史系主任,并讲授历史研究法。次年9月又转入上海中国公学任教。1931年2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办《国难月刊》主张改组政府,坚决抗日。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将《国难月刊》改为《国难晚刊》,每天著文痛斥蒋介石、汪精卫的不抵抗政策。同年蔡元培、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谢积极参加。1936年1月,参与沈钧儒等组成的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撤至汉口,次年转香港,1940年返重庆,旋至成都。这期间,生活清苦,靠鬻文卖字为生。1946年在四川大学城内部先修班任教。翌年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赴南京参加大会期间以患心脏病为名,很少与会。选举总统时只投居正一票,未选蒋介石。会议未结束,托病到沪,仍赖卖字维持生计。1949年2月回重庆,应熊克武之邀,担任中国公学文学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川西博物馆馆长、四川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协委员等职。1956年1月为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邀请合影留念。同年8月应邀赴京担任人民大学教授。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4年12月7日病逝,终年80岁。?
谢无量学识渊博,擅长诗词,书法气宇轩昂,卓然成家。《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载吴丈蜀撰谢无量书法赏析一节,对谢的书法艺术成就作了精当的评述:“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蕴深厚,兼之具有诗人气质,襟怀旷达,所以表现在书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从他的手迹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晋六朝的碑帖曾下过相当的工夫。从行笔来看,受钟繇、二王及《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极为明显。从结体来看,则可窥见《瘗鹤铭》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迹象。尽管他师承这些碑帖,但决不做他们的奴隶,而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的书体,在中国书史上确立了自己的流派。显然,谢氏是书法界中的革新派,是书法创新的先驱。他的字结体是听其自然,不受拘束,运笔如行云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以后的自然流露,决不是有意为之。”或被誉为归真返璞之“孩儿体”。于右任对他的书法亦甚为赞异,他的诗古雅含蓄,声情并茂,有感而发,寓意深远,亦独具风范。?
谢无量一生著作甚多,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佛学大纲》、《伦理学精义》、《老子哲学》、《王充哲学》、《朱子学派》、《诗学指南》、《诗经研究》、《中国古田制考》等;出版的书法集有《谢无量自写诗卷》、《谢无量书法》上下册,诗集有《青城杂咏》。他晚年倍加努力于史学、文学、经学等诸方面的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如:《再论李义山》、《纪念关汉卿——革命的戏剧家》、《诗经研究与注释》等。他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是一位传统文化系统研究的先驱,也是一位在诗词、书法、文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卓有成就的方家。在学术界声望很高。
http://www.crich.org.cn/production/images/4-24b.jpg
谢无量话题
http://www.crich.org.cn/production/images/4-23b.jpg谢无量行书
谢无量话题
http://www.artall.net/special/handwriting/history/pictures_5/images/xiewuliang.jpg谢无量话题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6/03 05:14pm 第 2 次编辑]谢无量研究会
致各界朋友的公开信
尊敬的有关学术团体、先生(女士):
“谢无量研究会”终于在先生的故乡四川乐至成立了,我们首先向您致以最诚挚的敬意。请允许我们对谢无量及其故乡以及研究会有关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谢无量先生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曾任孙中山先生大本营秘书长、参议长。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先生学贯东西,是蜚声中外的大学者、大书法家、诗人。谢无量先生的故乡乐至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绵延起伏的山峦之中,同时也是陈毅元帅的故乡。这里丘壑纵横,苍翠的树木掩盖着丘陵,形成一种层次丰富、既庞博又细腻的自然景观,是全国的绿化先进县;乐至历史悠久,富有文化传统,史载公元575年北周时建县,距今已有1420多年。相传北宋名相寇准早年任乐至县令,号召人民开渠抗旱,凿池种藕,故有乐至池,县以池而得名。寇公政余,常于天池一隅砚山附近勤奋读书,历为县人传颂;近代的乐至更是英才辈出,陈毅、谢无量堪称丘陵深处升起的两颗最耀眼的星辰。双星辉耀,文经武纬,元帅故里,诗韵书香,一直是乐至人民的骄傲。
但是,由于地处丘陵纵深地带,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乐至几乎鲜为人知。二十一世纪是个千帆竞秀、百舸争流的时代,昔日的辉煌属于过去,为了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缅怀先贤,弘扬先进文化,重塑人文精神,建设文明进步的新家园。谢无量故乡所在地民革乐至总支全体党员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联合教育、文学、艺术、经济文化等各界有识之士,自动发起并组建了“谢无量研究会”,得到中共乐至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民革四川省委的热情支持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
谢无量先生博学多才、思想超迈、治学严谨、著作等身,然而,先生幼年即离开乐至,虽有中年回乡活动的记载,但其大量的学术、艺术、政治活动还远远在故乡之外,要想从思想、教育、文化、艺术的高度来面对这样一位大师,显然是一个极为艰巨庞大的人文工程。勿容讳言,靠我们有限的力量和资料,必然很难办好这件事;我们在这里殷切期望教育、文化、艺术、经济、宗教、旅游等各方有识之士加盟“谢无量研究会”,敬请提供您(们)所了解的史迹资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会不胜感激您(们)的厚爱。本会热忱邀请您和有关社会团体加入“谢无量研究会”,让我们聚集在大师在身边,举起人文精神这面旗帜,在人文之光照耀下,为文化的繁荣共同努力,让精神文明的光辉照亮我们的家园。
请记住祖国版图西南,北纬30°与东经105°的交点附近,川中丘陵腹地乐至!我乐君至,快乐而至!陈毅元帅之乡欢迎您,谢无量故里期盼您!
此致
敬礼
谢 无 量 研 究 会
于 中国 .四川 .乐至
邮政信箱:谢无量研究会
邮政编码:641500
电子信箱1:Wuzhguwzg@163.com 电子信箱2:lzyuym@163.net
(研究会登记注册,文号:川资乐社证字第028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