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几年没见到如此激烈的论战了,大伙儿都省点力气吧,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存在就有它合理的地方.
转斯舜威的一篇文章,供大伙一乐.::gif92::gif
老斯说话:“你进入市场了吗”?
2011年07月05日
不久前,在北京和几位友人谈论书法市场问题。友人说,在北京,书法卖得火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书坛大腕”,他们位尊名重,引领书法时风,追捧者众,自然不愁销路;一类是跑“书法江湖”、玩“书法杂耍”者,他们略懂书法皮毛,或假冒名人字,或在琉璃厂以类似“气功大师”的“书法行为艺术”哗众取宠,也有不小的市场。比如有一位角色打扮成仙风道骨的武当山道士模样,挥舞大笔,每书一笔前,蹲下马步作运气状,每一出笔,则大声疾呼,如拳师出拳般大“嗨”一声。所书张牙舞爪,龙飞凤舞,却获得许多围观者叫好,认为其功力非凡,纷纷掏钱购买。这一做法,实际上与旧北京天桥上玩杂耍的没有本质区别,有那么一大批受众,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除了这两端,处于中间状态的书法家,不管书艺多高,都难以被市场接受,要纯粹依靠书法过上好日子,可能性并不很大。
这一状况,大致勾勒出了当下书法市场的一个基本面貌。总体而言,艺术市场火爆,但书法市场并没有同步发展,真正能够进入市场的书法家并不多。与画家相比,书法家面对市场的困惑和尴尬要多得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对书法的认知度并不高,并不真正懂得书法作品的优劣好坏,所以只能采取“耳鉴”的办法,看名头、看地位,简单地把书法家的地位名气和作品的收藏价值划等号,要不就是被善于炒作、造势者所忽悠、蒙蔽,拿低俗当有趣。
对书法家来说,则有一个如何看待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以调整心态,端正态度。须知,中国古代的那些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书法家,没有一位是靠卖字而生活的,他们的一手好字,曾经为他们带来荣耀,或许也曾经为他们带来财富,但他们却用不着朝思暮想用书法为矛戈奋不顾身向着“市场”厮杀。在近现代固然不乏鬻字为生的书家,比如清末民初那些“前清遗老”,他们名头大,手头功夫好,在江山易主的特殊时期不得已走上卖字一途,既是出于养家糊口的现实需要,也不乏以此显示自己的清高和不合作姿态。纯粹依靠卖字为生的书法家可以说屈指可数。当下书画市场固然火爆,但是在那些书法卖得火的群体中,极大多数有国家给的不菲的薪俸,有其他经济来源,完全靠书法为生的,几乎没有。所以我要说,对所谓的“书法市场”,应该看淡一些,不必太当回事。爱好书法、痴迷书法的动机,万万不可奔着“书法市场”而去,否则,必将大上其当,痛苦不堪。
另一方面,当今书坛对“市场”问题又看得很重,书法家们花在“市场”上的功夫也是前所未有的。人们习惯以是否“进入市场”,书法润格的高低和卖字收入的多寡来衡量一位书法家是否“成功”。这种价值导向,促使一些书法家“功夫在书外”,不择手段“开拓市场”。
去年,我曾到某地一位担任市委领导的老朋友办公室做客,看到墙上挂着一幅书法,用四尺对开写一个字,张牙舞爪,恶俗不堪。他看到我注视书法,便说:“你也是搞书法的,他名气很大的,你应该知道的吧?”我如实说:“我还真不知道他,连名字都很陌生。”朋友说:“他是大师呢!是某某协会会长,听说他的大字在全国都屈指可数的,值好几万一尺呢!不瞒你说,我这幅他是送的。”我坦言:“我说句真话,这幅书法你最好别挂,因为实在太差了,你们市里任何一位书法老师的书法都比他好得多。”没想到老朋友不以为然,说:“书法的好坏,是谁也说不清的,因为眼光不一样,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他的书法如果不好,为何卖得那么贵呢?某某企业董事长办公室布置了他的一幅巨幅书法,出了四十多万钱呢!还是看在我的面子上,给打折优惠的。你看,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都请他写书法呢!”书记朋友说着让我看了这位“大师”的宣传手册,封面赫然印着这位“大师”器宇轩昂端坐在人民大会堂的一张照片,宣传册里面有不少高官名流和他的合影。我很想说,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能证明其书法水平真的很高,但是我觉得说了也是白说,反倒像是我妒贤嫉能似的,不说也罢。
后来我了解到,当地确实有不少老板高价买了这位“大师”的书法,可以说他确实在此地“打开了市场”。此公的“炒作套路”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是“拉大旗作虎皮”,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的照片和高官名流的合影来“唬人”;二是“自封头衔”,名片上不但有“会长”的头衔,还有一大串圈外人谁也搞不清的“国际级”、“国家级”头衔,让人莫测高深;三是以“大师”自居,他的跟班口口声声称他“大师”,当地或出于客套,或出于戏谑,也称他“大师”,他均坦然接受;四是开出惊人天价,只要有少数人上当,便大功告成,并可以此业绩继续“招摇撞骗”;关键一点,是“走上层路线”,免费奉送领导书法,并且服务到家,做好镜框,亲自悬挂于领导办公室。一些企业家看到父母官如此器重“大师”,出于巴结领导,便“央求”领导牵线购买“大师”书法。
我曾经为此感到困惑,我的那位老朋友虽则对书法一窍不通,但也不至于受到如此低级的糊弄。后来我才搞清个中原因,这位“大师”所组织的某某协会,除了自封“会长”,还聘请了一大批原来担任重要职务的离退休老领导担任名誉会长、顾问,市领导们之所以买他的账,实际上是买他身后那些老领导的账。而且,他也确实邀请了一些有头有脸的人一起前来参加“书法活动”。
那天,当地一位书法朋友陪我逛街,在一家红木家具店二楼的一个不显眼的墙上,又看到了“大师”的大作,我不禁笑了起来。红木家具店老板不好意思地说:这幅书法原来挂在楼下大厅的,买下的目的是想借“大师”的作品撑撑门面,没有想到许多顾客都说这幅书法太差,弄得我难为情起来了,所以换到楼上不起眼的地方。我也弄不明白,既然不好,为什么从北京到市领导都喜欢他的书法呢?
我无话可说,说实在的,心里倒有点佩服起这位老兄来,这么不入流的书法,居然能够大行其道,玩书法玩到这份上,也算得上是“另辟蹊径”了。
从“进入市场”的角度看,这位老兄应该说是“成功”的,至少他从一个地方就捞到了大把大把的钱财。但是,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他无疑是“失败”的。甚至可以说,他的行径对书法艺术是一种玷污。这样的“市场”,不进入也罢。
(原载《书法报》2009年4月15日“老斯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