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书法在线 门户 新闻 查看内容

胡小石:卓然能自立

2018-5-18 10:06| 发布者: 书法在线| 查看: 1471| 评论: 2|原作者: 书法在线

摘要:  胡小石先生生于清代末年,成长于民国初期,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当时称为读书人,对外交往时,应有两项基本条件,一是写字,一是做诗。字要写得好,至少要合一定的规范,诗要拿得出手,不致出现出韵等错误。这两项 ...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书法在线 2018-5-18 10:03
7.jpg
胡小石 行草七言联

当年中央大学的那些教授,都喜欢上馆子去聚餐,小石师在上课之后,时而也带我们去上馆子,馆子里的人都认识他,一见到他带人来,就立即告诉后堂,让水平最高的老师傅掌勺。

小石师介绍陈方恪先生来为我们上目录学课。陈七先生为陈散原之子,陈师曾、陈寅恪之弟,早年身为贵家公子,见多识广,诗酒风流,人称吃精吃怪。他有魏晋时人的风范,放浪形骸,常到街头巷尾一些不起眼的小馆子中去进餐,结果却在山西路的一家小店里发掘出了一位名厨。此人原来是汪伪政权中江苏省省长陈群从福建带出来的一位名厨,陈群自杀后,厨师流落在外,开了一家门面很小的饭店维持生活。陈七先生品尝后,觉得此人出手不凡,也就盘问清了底细。小石师得知后,也常带我们去品尝。一位名教授,带着四、五个研究生,挤在一张简陋的小方桌上,真是其乐融融。后来我在南北各地好多出名的福建馆子中吃过,却从未遇到过这家小馆子中那样的高手。


8.jpg
胡小石  临米芾行书轴

南京有一家著名的清真馆子,原是因小石师而扬名的。早年他住在城南中华路附近,有一次冒广生和黄季刚玩雨花台,顺路去胡家拜访,因为周围没有象样的馆子,小石师只能在附近的那家小清真馆子中请客。店主见来了几位大名士,竭尽所能,烧了几个好菜,结果冒广生等大为满意,回去大肆渲染,说是他们在城南发现了一家明朝的馆子。其时张慧剑在南京办小报,也就大大宣扬了一番,结果这家馆子日益走红,成了全国回教馆子中的一面旗帜。

那家馆子的老板很有商业头脑,随后推出了“四大名菜”,结果却是惹恼了小石师。其中一个菜本叫“美味肝”,用的是鸭的胰脏,烧好后呈粉红色,老板为迎合世俗心理,改名为“美人肝”,于是市井中人奔走相告,大家都吃美人肝去,小石师大为不满,遂不再去用餐。原来这家店的招牌是由他题写的,迁新址时再请他写,小石师就断然拒绝。


9.jpg
胡小石 行书致阿庆大郎手札

又有一次上课时,公安部门有人拿出两张纸,让小石师判定上面的字是否一人所写,小石师端详一番后说:“这两张纸上的字是一个人写的。”并指着一张纸说:“这字虽然写得好象和那张不一样,但用笔还是一样的,只是故意歪歪曲曲就是了。”我对此道一窍不通,可心里还是在想:“这会不会冤枉好人?”

小石师品评书法,不但重个人风格,还重时代风貌,以为一代有一代的书风。他家里挂着一对史可法的条幅,我可想起一个待解的疑团来了。我读高中时,正在汪伪统治时期,周佛海出了一本《往矣集》,里面谈到他收藏着史可法临终前的一封家书。国破家亡之际,临危受命,叮咛反复,心系家人。孤忠大节,千载之下令人景仰。后来我到扬州史可法纪念馆去参观时,看到墙上有一砖刻,上面正是那幅临终家书。我就此提问,周佛海收藏的是否就是原件?小石师说史可法临终前的家书社会上流传很多,好多是他人模仿的。他家中挂的这两条字,也不是史可法的真迹,但当为晚明清初书家之作,因为该一时期的书法就是这样。

书法上的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小石师举例说:象孔宙碑、张黑女墓志、流沙坠简、石门颂等书家,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留下的书法却代表了一代书风,足以说明一个时代孕育了该一时段的人物。这种见解,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小石师学问博大,书法上的见解只是其学术修养之一端而已。他曾应邀到各种学术单位作各种专题的学术报告,记得1953年纪念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时,南京大学于端午节前请他作了一次有关屈原的报告,他就提到了蒋××所画的屈原像冠服不当,当时听众中有傅抱石、陈之佛等人,均表示钦服。


10.jpg
胡小石 临乙瑛碑(南京胡小石纪念馆藏)

小石师曾于1960年应江苏省文联之邀,讲《书艺要略》,叙及曹魏闻人牟准《卫敬侯碑阴文》内“金错八分书”,上考“八分”一词,在汉为成语,且举《说文》中说为证。因云:“‘八分’之‘八’在此不读为八九之‘八’,乃以八之相背,状书之势者。”“即以八字之本训言,亦云: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如此理解,足以释千古之惑。而他早在1943年客座云南大学时,即曾应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罗常培院长之请,在“文史哲演讲会”上作“八分书在中国书学史上的地位”之专题报告,受到罗常培、汤用彤、浦江清等人的高度评价。其时他用玄学分析晋人书风,亦获好评。他在汤用彤等人面前能谈玄理,亦可见其学识之佳。

清末民初的学者,无不嗜读《世说新语》,黄侃亦曾作有《汉唐玄学论》一文,广获时誉。现在的人提到章黄学派,一般都视为一个研究小学的群体,实则章、黄建树多端,即以文史而言,二人均重魏晋文学,故于《文选》、《文心雕龙》等典籍尤为关注。

中央大学的这批教授中,黄侃自是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小石师与辟疆师与其同事多年,交往甚多,晚年教课或闲谈中,亦常叙及黄侃的一些轶事。


11.jpg
胡小石 行书七言联

章太炎与黄季刚恪守小学方面的正统学问,不重金文甲骨,不过二人之间还有区别。章太炎对之拒斥甚严,黄季刚则表示不可尽废,只是世传金文甲骨赝品太多,而当代学者又嫌水平不够,还不足以进行研究。罗振玉治甲骨,在日本印就《殷虚书契》后,放在一家书店内出售,售价奇高,好象要一百二十银圆一部吧,但购者如系学术界人,托朋友去向罗氏洽购,则可降价售出,差别甚大。小石师很早就以治甲骨文名世,《甲骨文例》一文,学界均视为治契文文法的开山之作,因此托人去买时,好象只花了八十大洋。黄季刚也托人去洽购,罗振玉一听是黄季刚来买,就给他一个下马威,说是你们师徒二人都说甲骨是假的,如今可要来买书,想降价,办不到,要买就到书店中去买。黄季刚被他好好整了一下,只喊“这个月可要勒紧裤带了。”小石师结交多名人,言及此等趣事,可作学林掌故看待。

辟疆师号展盦,与黄季刚交情深厚。他书房中悬挂的“盦”题名,就是由黄季刚书写的。有一次,辟疆师与我漫谈往事,说是“季刚晚年的文字,比不上年轻时的。”我就提出疑问。因为照常理推断,人的年龄越大,越发成熟,水平也就会更高,黄季刚的情况怎么会相反呢?辟疆师笑曰:“一个女人,大姑娘时,临出门前总要打扮一番,收拾得整整齐齐,老太婆了,光着屁股在街上跑,也无所谓了。”聆听之后,颇感他们那一辈人谈吐之时总有那么一种《世说新语》中人的味道,喜叙文坛往事,时而穿插一些小趣闻,谈吐可称典雅,时而又杂入一些放达不羁的词话,让人觉得一种特有的风貌。我想,中国文人向来推重魏晋风度,从我接触的人来看,小石师这一辈人最富这种特色,比他们低一辈的人,时亦可见一二,等到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解放之后,历经阶级斗争的洗礼,又有经济大潮的冲击,魏晋风度之于知识分子,只能是在书本上看看而渺不可及的了。


12.jpg
胡小石  隶书十言联
引用 鸿石 2018-5-18 16:56
敬慕::gif34::gif

查看全部评论(2)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8:55 , Processed in 0.1327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