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9|回复: 7

【展览预告】王镛 | “寸耕堂铭砚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3 10: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展览预告】王镛 | “寸耕堂铭砚展”

寸耕堂.jpg

展览地点:国家典籍博物馆
开幕时间:2017年9月23日14:30
展览时间:2017年9月23日—10月6日(周一闭馆)

策展:吴洪亮
学术主持:邹涛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书法家协会
国家典籍博物馆

协办单位:
北京杏坛美术馆
如果艺术

支持单位:
荣宝斋出版社
李可染画院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镛 寸耕堂铭砚展.jpg

王镛

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一九八一年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砚镌奇
——王镛先生《寸耕堂铭砚题跋》之伟业
邹 涛

“文房四宝”作为传统文人文化精粹,自唐人总结,经过五代李后主的经营,在宋代达到巅峰。在实用的基础上,文人致力研究乃至著书立说,使之理论化并推而广之,从此,“四宝”成为传统文人的挚爱,崇尚文玩成为传统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宝”之中,又以“砚”为首,特别受文人青睐。苏易简著《文房四谱》写道:“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砚质坚固,传万世不朽,历劫而如常新,较之笔、墨、纸等消耗品随用随减而言,砚可以永存。尽管研磨过程中也有损耗,但文人穷其一生也并不能磨穿一块砚石,因而说,砚台是“四宝”中唯一可以“终身与俱者”。

文人将自己对砚石的赞美,拟成“铭文”,令石工刊刻于上,谓之“砚铭”。宋以后的名人雅士有感于砚台的传世属性,往往借砚传名,得佳砚而铭刻之;后世用砚、赏砚、藏砚往往又与曾经使用过的文人艺事相关,今昔传承,成为文人文脉流传的重要物载。正如《西清砚谱》所云,“古今佳砚,固贵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重”。铭刻虽是佳砚的附加品,名人铭刻,升华了其艺术价值;通过铭刻者、砚铭内容等又可以考察砚史乃至文人雅尚,其文献意义、审美价值、艺术影响远远超过了砚台本身。

《寸耕堂铭砚展》,展出王镛先生近两年所藏历代古砚一百零一方。

此展特别之处在于,每收藏一方古砚,王镛先生都作了砚铭,并亲手刻制,拓出后再作题跋,因此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古砚收藏展。但,又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古砚收藏展。

名曰“铭砚、题跋”,即包含古砚、铭刻和题跋,这对作者要求极高,需要集古砚鉴赏并诗文、书法、篆刻、镌工等等文人、艺术家、工匠于一身。如此综合素养与功夫,试问能者几人!

寸耕堂藏砚

砚台基本退出实用舞台,进入古董雅玩拍卖行列。正是托了拍卖业方兴未艾的福,王镛先生得以在短短几年里收藏到如此众多的历代佳砚,赶上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时机。这在国内举办拍卖会之前或者说砚台收藏热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每年拍出的砚台数以千计,超出清宫以一国之力的几百年收藏总和,而且质量堪与清宫所藏媲美。王镛先生在这个时期收藏砚台,可谓天赐良机。两年多来,他多次往还中日各地,购藏了这批砚台。考其历史,唐宋元明清,代有佳品;再观砚石,端歙为主,兼及产地、品种,即便端砚一种,也有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宋坑乃至绿端、白端等等,种类众多,形制多样。而这跟王镛先生爱砚且有独到的研究与审美分不开。

每次与王镛先生见面,话题总离不开砚台。清人计楠(1760-1834)《十砚楼小记》写道:“我有好砚之癖……当春夏之交,花落水流;秋冬之际,菊黄梅白。小楼孤坐,摩挲诸砚,以咏以歌。”这不也正是王镛先生近年来对砚的钟爱的真实写照?!两年多来,王镛先生每有所获,便欣欣然,所谓“物常聚于所好”,一个“好”字了得。

寸耕堂作铭

历代文人藏家中善作砚铭者不少,如宋之苏东坡,而尤以清人为最。朱彝尊、金冬心、高凤翰、黄莘田、刘墉、纪晓岚、乾隆帝,直到吴昌硕、沈石友等等,高手辈出。

文人砚铭,或曰砚赞,包含对砚台石种、砚质、纹理、式样、历史、典故等的全面考察。砚铭体例有其特殊性,不同于普通诗歌,若不懂古典铭文,则难作砚铭。传世砚台,款刻多见,大多记录时间、缘由、题名而已,这些款刻与文人砚铭还有差距。又,作一两则砚铭并不算太难,但要作一百则,就非常之难。若无诗心诗才,何能为之?

如今藏家不少,其中关注砚台的藏家并不多;砚台藏家中,通晓砚史且善作砚铭者,少之又少。这是王镛先生所以有别于藏砚家之高明处,故而此次砚展也为当代砚藏开启了新模式,树立了新标杆。

寸耕堂刻铭

历来砚铭刻制大多由工匠所为,除早年唐宋陶砚、澄泥砚以刀代笔刻划外,宋元明清的石砚铭刻都是犹如碑刻,双刀v形槽。唯高凤翰《砚史》或为高氏本人所制,然因其时代收藏砚台之难,所藏多非历代名品,加之制作略显荒率,品味稍低。至吴昌硕出,大刀阔斧,如其书法,亦如其篆刻,惜多局限于砖瓦砚而少端歙。《沈氏砚林》中吴昌硕铭文一百二十余,是否出于缶翁本人所作尚待研究外,刻铭则由赵古泥代劳。赵古泥乃刻石碑出身,腕力无比,极具匠人本领,又因其系吴昌硕高徒,因而所刻砚铭比匠人多具金石气。观其砚铭线条,刀痕累累,如吴昌硕所书,亦如吴门篆刻,浑厚古拙,豪放精微,气象万千,私以为清代、民国刻铭第一人。

砚石硬度,高过印石,若按篆刻之法刻制,颇费腕力。王镛先生初刻砚铭时,以篆刻刀法刻制,强腕硬入,终因石质生硬,费力不讨好,两砚未刻妥,手指已起泡。于是,转而购入小铁槌,尝试凿碑之法。敲凿之间,很快运用纯熟,熟能生巧,而今已然如其书法,如其篆刻,亦如其边款。

王镛先生篆刻刀法独特,源于白石单刀之法,线条又多取圆转,通于缶翁,上追秦汉砖瓦,别出新境,气格超迈,古拙恢弘。边款更是其拿手好戏,以刀代笔,行刀徐徐,所谓“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以此刀法结合碑凿镌法,继赵古泥之后再现砚铭的金石气质。

王镛先生刻制砚铭,或不书底稿,直接刻制,随圆就方,无不自在。根据砚台造型布置位置内容,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篆或隶,或行或草,一气呵成,刀笔才情之中更显新奇之趣。别于历来砚铭刻法,亦别于赵古泥,允称砚铭刻制首创。

寸耕堂砚拓题跋

砚台留于砚铭的位置大小毕竟有限,通常也只是底、侧,有时还因旧铭或雕刻等不适宜多刻,难于展开评赞,因而砚铭本身所能展现的信息多有局限。

王镛先生觅砚、藏砚,每思所获,皆有特别因缘,仅仅砚铭拓片已不足以表达每一方砚藏故事,因而此次《寸耕堂铭砚展》展示实物的同时,再增“墨拓题跋”一项。由王镛先生对每一方砚台的品质、式样,乃至来龙去脉作出阐述、叙事丰富,文采飞扬,使得每一方砚台的相关信息全面饱满。
王镛先生所思缜密,考据有理,细细比对《中国文房四宝全集•砚》《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房四宝•纸砚》《上海博物馆藏砚》《西清砚谱》《天津博物馆藏砚》《沈氏砚林》《古名砚》等图录记载,再参照近年出土文物,大胆求证,小心定夺。可以说,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反复提升,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藏砚、砚赞、刻铭、砚拓题跋,这是一个完美的终极系列,王镛先生以一人之力而成其伟业,将铭砚推向极致,其意义已经高出《西清砚谱》《沈氏砚林》等等传统意义上的砚谱。《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固贵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重”。笔者特肯请广大读者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王镛先生所作砚铭和题跋,在拜观其古砚、铭刻、题跋书法的同时,领悟王镛先生史学、美学的文化艺术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寸耕硯【明】

铭文:
1烏犍烏犍。一見生憐。文角花蹄。无求无怨。
2:伴我晨昏。以耕心田。
3甲午得之东瀛。乙未铭於寸耕堂。王镛
1長三0七宽一八二高四。
2?村石。長方形淌池研。浅覆手,色青黑中泛微黄。池
3中雕卧牛作回首状。筋骨毕现。刻工极精。
4注:?村石出苏州。至清已绝採。《西清砚谱》收?村
5石砚三方。均为宋砚。

004 - 副本.jpg
004.jpg
EK4A0810.jpg
EK4A08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欢砚【宋】
铭文:
1古其色。庞其形。浑淪其气。昂藏其风。佐我大笔
2写心声。
3乙未冬。王镛铭。

1长二八五     宽二二八   高四五
2歙石。体量硕大。砚形圆中寓方。浅堂宽边。石色苍绿。气度宏
阔。古韵厚则。
057.jpg
EK4A0895.jpg
EK4A0896.jpg
EK4A089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砚【清】

铭文:
1太平有象。文肇福来。前属泉坫后
2凸斋
3乙未年冬。王镛勒铭。

   
1长二一四     宽一三五   高二五
2歙石。色青碧。质瑩洁。砚面遍布细罗纹。鱼子纹堂中
3心纹如水波。砚面雕瓶形。以瓶腹凸起为堂。瓶口凹鑿为池。
4覆手处琢一象。上有铭文:太平有象。河清海宴。
5且大笔底波澜。亦有象出焉。钱坫。铭印:小兰。
注:钱坫。字献之。号小兰。自署泉坫。江苏嘉定人。乾隆举人。
善书。精小篆。

王一蒙-2017-04-0112-5.jpg

EK4A0754.jpg
EK4A0755.jpg
EK4A0756.jpg
EK4A075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眉寿砚【清】

铭文:
1眉寿
2古蕴内涵。神采外现。曰维眉寿。是以永年。润霜
3毫。染华翰。日万字墨此可磨。狂草不复愧
4张颠。
5乙未仲夏铭於寸耕堂。王镛
1长二四八宽一五七高四六
2歙石。淌池。浅覆手。石色青碧可人。石质缜密
3温润。研堂横佈水浪眉子纹。砚边琢寿字夔龙纹。
注:张颠。唐大书法家。善狂草。
此砚曾经日本兰锜世家珍藏。著录于《龟阜斋
藏砚录》第十号。上海书店出版。一九九二年版。
025 - 副本.jpg
025.jpg
EK4A0931.jpg
EK4A0932.jpg
EK4A0933.jpg
EK4A09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10: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 记

其实,在三年之前,我对砚台并无兴趣,觉得只是个实用工具而已。

直到那一次去名古屋见了邹涛,陪他去一家文房店,取一函齐白石手拓印谱。偶见榻榻米上放着十几方砚台,其中一方蝉形大砚十分惹眼。心想自己搞了大半辈子书画,连一方好砚台都没有,岂不悲哉!便问老店主:这方砚可以出售吗?答曰:可以。邹涛兄说:此砚是歙石琢成,至少是明代古砚。眉子纹很漂亮。又问了价钱,太便宜了。便欣然买下。

不久,邹涛兄又引我去买了《沈氏砚林》和《古名砚》两套书。之前我就非常喜欢金冬心先生的砚铭。至此才感到砚台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于是邹涛兄便怂恿我也写铭刻砚。我想了想说,搞三十方还可以试试。邹兄说,三十不行,至少一百方才成规模。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太难了。

回京后,写了篇铭文,试着一刻。没想到砚石太硬。刻到一半,手指已皮肉分离,起了两个大泡。心想,这下事情要黄了。

正愁闷时,第二天在洗手间闲翻陈巨来的《安持精舍人物琐忆》,忽然眼前跳出几行字:“陶寿伯… … 一日见余为程子大(颂万,十髪老人)刻砚铭。袁伯夔之长篇七古,约六七百字,陈仁先小楷书之者也。可怜,余只会刻石章,砚石非所擅也。一天只能刻二三字耳。遂以示寿伯,请教刻法。寿伯大笑云:‘这须用锤凿刀者也,我代你刻了罢。’持去只四五天即携来,毫发不爽也。”

当时的我真是茅塞顿开!急急驱车去日杂店买了一把小铁锤。回家一试,一分钟便上手,果然省力,再也不受皮肉之苦了。

当然,我的刻法肯定与陶寿伯不同,陶是摹刻毛笔书法,我是以刀凿代笔,可称单刀冲凿之法。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通过铭砚,学习古砚鉴赏,尝试铭文写作,研究单刀凿刻之法。可谓寸耕不已,收获良多。更何况与书画家最亲近之文房四宝中,纸墨笔处境堪忧,而砚也离我等日远。今借此展此书或可唤起人们更多之关注,则我心聊可一慰。

在此期间,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帮助。首先是邹涛兄的建议,若无此,今天也不会有寸耕堂铭砚这回事。邹兄还帮我为砚台断代。其次是我妻李小芳,四处奔波,为我淘砚,非常辛苦。学生戴裕洲为我传拓,细致认真,手法精妙。张晋光先生摄影。曹爱国为两本画册设计版式,令我满意。荣宝斋出版社大力支持画册出版,责任编辑黄群还为我作了题跋的释文。

百忙中范迪安院长再次出手相助,为我写了序文。西岛慎一老先生,邹涛、谭述乐二先生也写文为展览画册添彩。吴洪亮院长带领他的团队为展览策划付出了许多心血。“如果艺术”为展品扫描、装潢及画册请柬印制亦尽心尽力。没有他们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一七年七月
王镛于寸耕堂



书房 寸耕堂铭砚展.jpg
书房一角 寸耕堂铭砚展.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8 17:49 , Processed in 0.1492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