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虫二

说说马一浮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7 13: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马一浮如何?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13.jpg

马一浮遗墨/夏宗禹编.--北京:华夏1991.6
240页;16K
ISBN7-80053-949-0:¥70.00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06.jpg
马一浮评传/马镜泉,赵士华著.--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8
172页;32K      ISBN7-80579-360-3:¥13.60

发表于 2003-5-7 13: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马一浮如何?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03.jpg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马一浮卷/刘梦溪主编;马镜泉编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
754页;32K    ISBN7-5434-2841-5:¥45.30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12.jpg
马一浮诗翰六种/马一浮书;马镜泉收藏.--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1
46页;16K       ISBN7-5340-0379-2:¥4.00
发表于 2003-5-7 13: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马一浮如何?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07.jpg
马一浮篆刻/夏宗禹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44页;32K
ISBN7-80053-950-4:¥5.004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11.jpg

马一浮书法选/马一浮书;田恒铭选编.--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88.8
75页;16K
ISBN7-5398-0043-7:¥2.50
发表于 2003-5-7 13: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马一浮如何?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04.jpg
马一浮学术文化随笔/马镜泉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
331;32K     ISBN7-5006-2861-7:¥16.40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01.jpg
马一浮先生纪念册/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杭州,1987.6
20;16K

发表于 2003-5-7 13: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马一浮如何?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09.jpg
马一浮先生学赞/乌以风编述.--安徽,1987.6 44;32K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08.jpg
马浮研究/刘又铭撰.--台北,1984.5(民国七十三年) 133;16K


发表于 2003-5-7 13: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马一浮如何?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02.jpg

马一浮学术研究/毕养赛,马镜泉主编.--杭州:杭师院马一浮研究所,1995.10
260;32K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05.jpg
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毕养赛主编;吕正之,马镜泉副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2
276;32K         ISBN7-208-01530-9:¥7.40

http://210.32.181.104/zdwk/images/xiaoyou/myf10.jpg
隐士儒宗·马一浮/陈星著.--济南:山东画报,1996.10
124;32K            ISBN7-80603-053-0:¥11.50


发表于 2003-5-7 13: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马一浮如何?

                       听赵士华女士谈马一浮有感

                               中国风网  
      2001年10月7日,经杭州师范学院马一浮研究所现任副所长朱晓鹏教授介绍,我与研究室助手林桂榛君约好,在这个秋雨濛濛,桂香初飘的日子里,同去拜访了我校马一浮研究所原副所长马镜泉先生和其夫人赵士华女士。——夫妻俩在门口迎接了我们。
  我给马镜泉先生看了陈万雄写的《跋马一浮致丁辅之之函》,马看后说,他手中有马一浮给陈独秀的二封信,并给我们看了马一浮青年时读《四库全书》时作的分类笔记。据马先生说,他祖父与马一浮的父亲是兄弟。他称马一浮为“大爹”,这是绍兴话,意为“大伯”。赵女士当为马一浮的姪媳。
                 
  赵女士退休前是杭大中文系的老师,曾教写作,她跟我们讲了第一次见到马一浮的情景。那是她与马镜泉先生交往之后的一天,他们一起去看望大爹。一向安静的马一浮突然站起来从头到脚上上下下打量她后,又拿起放大镜来仔细观看。以后马镜泉问“大爹”对自己女友的印象,马说:“很好,人很老实”。赵女士告诉我们,他们的结婚仪式是在蒋庄马府举行的。马一浮为他们主婚,时在1962年。经常到马府作客的有杭大哲学史教授、严复的侄孙严群;还有及门弟子,杭大中文系主任王驾吾教授。当时赵是中文系的学生,马问王驾吾:“你认不认识这位年青女士?”王驾吾答:“不认识。”马老听后发出了一阵大笑,笑得连赵女士都感到有些奇怪。然后马又问赵:“你认不认识这位老师?”赵女士当时是中文系的学生,系主任是知道的。但未对过话,接着大家一起吃中饭,赵女士座在系主任旁边,对面是严群教授,上衣口袋里挂着表带。马老对严群又说起这件“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熟悉老师”的事,又一次发出了大笑,这笑声一直留在赵女士的记忆里。
                 
  二十多年以后,当赵女士与夫合著《马一浮评传》,了解了马一浮的教育思想才明白了马一浮当年笑声的含义。因为马一浮对老师不了解自己学生,师生间缺少沟通的中国现代大学的授课方式是颇为不满的。
                 
  1967年5月,马一浮病重之时,马镜泉夫妇去浙江医院探望过。马一浮一见到他俩,两股眼泪就从眼里流出,夫妻俩至今还后悔没有最后问一下他有什么要嘱托。
                 
  其实,马一浮的大笑“文革”时是应到了。他也知道自己是危船中的一员。师生间的隔阂使教育变成了教条的灌输失去了生命。学生势必以破坏来回应一个没有在他们心里播进文化生命的教育制度。
                 
  本来,现代大学University是来自西方的教育模式,而传进中国以后其系所设置与管理方法上是近似了,但作为知识传授现场的大学精神并未落实到师生关系上。维系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的是一条读书作官的红线,这一现象到了近代有增无减,而师生共同进道的民间讲学只是历史的陈迹,命脉时有时无,并未形成一个知识传授的传统,但到清代,书院又演变成了另一种师生间的授业形式。
                 
  梁启超记道:清代读书人“后辈之谒先辈,率以问学书为贽。——有著述者则媵以著述。——先辈视其可教者,必报书,释其疑滞而奖进之。”(《清代学术概论。十七》)可见清人对文字学问的慎重。熊十力持著作《新唯识论》求见马一浮,马一浮读后大加赞赏,逐资助出版。清人的治学方式到民国尚未断绝。
                 
  抗战前夕,竺可桢请马一浮可按照西方Seminar的方式来浙大讲座。这是一种怎样的方式呢?日语将之译为“演习”。我们的大学生可能会联想到新生军训,其实不一样,在西方的大学里授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堂讲义,一种是小班演习(讨论课),两者是平行的。演习由老师开出专业范围内的参考书目,学生就各自的关心选择读书,发表心得,以形成自己的学思。老师每年开设演习班选出班长,一年会同演习班里的学生过几天共同的旅行生活以促进感情交流,彼此了解,日语称为“合宿”。马一浮年青时去日本留学与同学从一日人学习德文,读《浮士德》。可以想像几个中国留学生各捧一本洋书,围着一个日本老师的场景。日本老师要给他们纠正德语的发音,讲解长句和书中的要点。这就是演习方式的授业。章炳麟在东京民报社给学生授业也就是这种方式。马一浮在复性书院的授业也近于这种方式。这是历史陈述的现代活用。形式上是传统的书院,但操作方式与授业内容都是现代的。他知道只有通过这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育才会获得真生命。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任北大教授,带来了西方讲演式大课堂的授课方式,由于这一上课方式的成功,给国人留下了现代大学只有这一种上课方式的错觉,越是学生多的课堂,老师越好。实际上,胡适懂得学术的传授是要通过师生间的个人关系进行的。罗尔刚、顾颉刚是胡适引以为荣的成功例子。在近代学术史上,杜威与胡适,熊十力与牟宗三,南怀瑾与吴怡,饶宗颐与汪德迈都是通过个人关系进行学术传授的成功例子。胡适通过自己少年时代在上海的学习体验以及他父亲铁花先生在龙门书院的学习经验,深知传统书院式教育方式也有可取之处。他认为废除书院与高等学堂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憾事,他说过:“我主张学院中自动的精神,研究的方法,皆可补救今日教育的大病。”(《胡适日记全编》,第4册,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4页)梁启超称胡适有清儒“正统派遗风”,他所列出的清儒正统派学风十条《清代学术概论。十三》不仅是治学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内在于学者人格的治学态度了。

发表于 2003-5-7 13: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马一浮如何?

                           无意书卷气  
                  名家书品马一浮行书手札赏析
                           刘云鹤
  
     近代书家中马一浮不仅以学问、诗文名噪学林,而且还以精湛的书法艺术,驰誉书坛,他有多方面的才能以及渊博的学问与艺术修养,他是20世纪一位不可多得的通人,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国学大师”,生前被聘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浙江省文史馆馆长。他还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发轫者。(1904年留美回国时,带回了我国第一部马克思著作《资本论》)。
    晚清以降,帖学渐衰,一时在书界大倡碑学之风,继而又流行碑帖互为交融,形成了一股新的书法思潮,在沿碑学和帖学的夹缝中,劈开了一条新的通道,开创了书法表现形式的新局面,予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马一浮当然也无法拒绝这种思潮的侵袭,他从隶书《石门颂》入手,旦暮研习,体会着这被称为隶书“极品”的
    风格。在用笔上他强调温厚,力主内涵,在结体上他则追求潇洒,故态势颇有仙逸之气,以此为基的马老当然在后期表现在行书或行草书上,将帖学的遒媚、流转,贯穿其中,所呈现的行书风格的清新俊丽,雄强飘逸也就水到渠成,他的行书立足于王羲之的《圣教序》,并参索靖等人的章草,一扫一般学王者的柔媚之气。应该说马一浮的走碑帖相融之路是深受沈曾植的启发,但观“二家”的书法,不难发现,沈氏“碑六帖四”,马则“碑四帖六”,概括讲沈以拙取巧;马则大巧若拙,故马曾说:“人谓余书脱胎寐叟,甚或有之,无讳之必要,然说者实不知寐叟之来踪去迹,自更无从知余书有未到寐叟,甚或与之截然相反处?”虽取法一途,但面目各具,沈氏翻转盘旋,浑穆雄强,马则清新俊丽,体势清远,个中真味,书道中人不难理解。
    这幅(左图)致惠清先生行书札即是一通典型的能充分体现马一浮手札书法风格的精品佳作,此札据落款年月当知写于1944年,此时马氏学养已成,书法创作上也趋于成熟,人到中年的他以饱学之气,涵泳于书法创作,其书卷之气已灼灼其发,熠熠乎而洋溢其中,通篇连款字15行如仙人吐纳,一气呵成。虽然枯笔较多,但绝无枯瘠之诟,反增其仙袂飘飘的感觉,这种感觉既然是来自整幅作品的态势向右欹侧,呈上升的体势,其次是淡化用笔的蕴藉感,强调尖笔露锋,追求快捷潇洒,不仅单字,而且整幅作品也体现出那种峻拔清丽,幽雅可人,恬静飘逸,气韵生动的景象。检索马一浮书法作品,以手札书法最多,当然也是最能代表他书法风格特征的,水平也最高,我想这可能是马一浮并不太看重自己的书法,书法是他学问之余事。手札是古代和近代文人相互酬唱的一种实用文体形式,书者并不刻意追求书法效果,所以在心境上可能就有那种“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坦然,也正印证了东坡先生“书无意于佳乃佳”的高论。当然,今人为了展览变换一下创作形式,去作手札书法创作,不在此列,非可同日而语。热衷于手札书法创作的人,在读马一浮这则手札时,灵魂的清洗会受到深刻的启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10:40 , Processed in 0.15611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