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990|回复: 5

饶宗颐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5 23: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饶宗颐简介


  生于1917年8月9日(六月二十二)。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广东潮安人。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古典文学家、书画家。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幼承家学,早岁整理其父饶锷《潮州艺文志》,在《岭南学报》专号刊出,以此知名。后入中山大学广州通志馆任纂修,利用馆藏方志,拟撰古地辨,成《楚辞地理考》,即其一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病留居香港,为中山大辞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又佐叶恭绰为编定《全清词钞》初稿,故有《词籍考》之作。又应顾颉刚之约,为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编撰新莽史(后仅刊《新莽职官考》及《西汉节义传》)及《古史辨》第八册(地理部分未成)。香港沦陷,西奔桂林,任教无锡国专。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广东文理学院教授。继回汕头,主持《潮州志》总纂事宜,运用新观点,创若干新门类,印出二十册,翔实可观。旋任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委员。自1952年至1968年,执教香港大学中文系共十六年。后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为首任中文系讲座教授。中间赴美,任耶鲁大学客座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3年至1978年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退休后,赴法国巴黎任高等研究院宗教部客座教授一年。后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艺术系与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教授。 1982年香港大学颁布为名誉文学博士。饶宗颐先后在若干不同国家学术研究机构工作,吸收各种治学方法,著述宏富。1963年在印度浦那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研究工作,先后从帕拉尼普尔父子攻治婆罗门经典。1976年在巴黎从博特罗习楔形文字及西亚文献,首次译出《开辟史诗》(E-nu-ma E-lis)。其《敦煌典》及《敦煌白昼》二书也作于此时。1962年获法国儒莲汉学奖,1980年被选为亚洲学会荣誉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4-1-5 23: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饶宗颐简介

国学大师饶宗颐:香港绝对不是文化沙漠
  作者:陶社兰
  香港消息:有人说他是香港国宝级的学术大师,有人把他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也有人把他与季羡林称为北季南饶。还有人干脆就称他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宗教史家、比较文化史家、国际汉学交流的重要人物等等。总之,不管怎样称呼他,他的确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个奇迹。他不仅学富五车,还精通琴、书、画;不仅精通中英今古文,也精通、梵文、希伯莱文、波斯文等。
  这就是饶宗颐,国学大师。人们用“饶公”这种称谓表达对他的敬意。
  这次在跑马地饶公寓所的访问,是我第二次见到他。第一次,是今年三月,香港中文大学为庆祝建校四十周年特地举办杰出学人学术讲座,首讲就是饶公。他讲的题目是“《诗》与古史——从新出土楚简谈玄鸟传说与早期殷史”,反响热烈。
  说真的,在访问他之前,我一直犹豫。他的学问那么高深,实在是一座高山。但当我真的坐在他的面前,与他交谈,我发现,这位八十多岁的长者,这位国学大师,却是那么和蔼可亲,那么平易近人,那么虚怀若谷。听他讲起那些如烟往事,和现实的一切,真的是如坐春风。
  饶公是潮州人,出生于一个大富之家。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成为一个国学大师,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饶家其实也是一个文化世家。他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二十岁,他完成了父亲尚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艺文志》。一九五0年,他到香港定居。这个没有上过大学,连中学都只上过一年的人,在香港这个经济城市中,走上了学术道路。
  一九五二年,饶公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长达十六年,直至一九六八年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其间,他写出了十七部学术著作。他以研究敦煌学、甲骨学、古文字学等著称。他说,我觉得搞学问是一种乐趣。我研究很多很多问题,我学会一种又一种文字。为了寻找一件事的根源,我一定要找到原来说的那句话,这其中的过程,要很有耐心,有些问题,我慢慢研究了十几年。
  他从四十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直至可以朗朗而读。一九六二年,他第一次跑去莫高窟,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是乐趣无穷,因为亲自印证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
  “香港绝对不是文化沙漠!”饶公对于社会上常常用“文化沙漠”形容香港,很不以为然。“中国近代史上很多大人物都在香港待过。比如蔡元培、孙中山。如果查香港旧报纸,做这样的研究,不得了。”他批评说:“用沙漠这个词不公道,香港始终是商业社会,对文化的兴趣较淡。”
  “有饶公,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人们常常这样说。他以香港为基地,在国际学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香港人值得为他骄傲。但饶公认为:“我一个人不代表整个香港。香港文化事业,对中国研究比不上别的地区热闹,但我们确实默默无闻实际地在做。”
  十年前,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广州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出版杂志《华学》,饶公任主编,今年已出版第六辑。美国学者在《华学》上发表论文,饶公坚持要用中文。这样的标准是否太苛刻?饶公笑言,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要用中文发表啦。
  来源:中新网

 楼主| 发表于 2004-1-5 23: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饶宗颐简介

饒宗頤教授演講網上直播
------《詩》與古史--從新出土楚簡談玄鳥傳說與早期殷史

撮 要
关于鸟的信仰与传说,自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种,最早见于《诗经》、屈原《离骚》、《天问》。古人向来以祥鸟的出现得国视为吉兆,故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言。对鸟的崇爱,千百年来受到世人传颂,由此玄鸟也带出了古代中国东方和西方的传说,以及东、西地域一系列文化现象的讨论。自三十年代起至今一直是学界研讨的课题。对于古史中神话的传说,每每是以「源分而流合」的形态,逐渐形成自身的系统,鸟的信仰也是如此。从近十年来大量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互证,可以看出玄鸟在北方地区的代表信仰,从而导出我对玄鸟的古史观。

一 鸟的崇拜和象征
飞鸟的信仰,文献上可以追溯到夏代或更前。飞鸟是随着太阳的出入最具代表性者,「日出东方而入西极,万物莫不比方」直接反映了上古农耕时期先民对太阳与生命的崇拜与向往。
从仰韶时期的彩陶盆上面的花纹到浙江河姆渡骨匕上双鸟负日图案,充分显示当时人们之所以将太阳与鸟结合的意识,并非是出于盲目或偶然的。从不同时代出土文物中,表明了鸟的文化内涵,所具有特定的含意,这不限于东方地区,早在西北地区已经自成体系。
从华县泉护村出土大陶鸮鼎,到后代凤鸟型测风仪器,说明了古人借凤字代表风,二字同音假借,风为上帝的使者,最早风占文字记录是在商代卜辞上出现。成都金沙出土「四鸟绕日」金饰,证实了《山海经》「使四鸟」之神话,并非空穴来风。商人用四风配以四方神明,成为以后四鸟配四时,五行的滥觞。
「玄」的意思为「黑」,代表北方,夏人尚黑,故「玄鸟」配上北方帝颛顼,其所居又称「玄宫」,故《吕氏春秋》列之于北音,古人又以鸟纪官、司历,来作为辨方位的象征代表,最近上海博物馆公布第二册楚简中《容成氏》篇记禹为五旗,以辨左右,竟然有「北方之旗以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深思和启迪,尤其是对研究古代地域方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玄鸟故事与简狄
玄鸟,既有主北土之含意,那么商人与玄鸟的传说,恐怕必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由来。《楚辞》中多处记载夏代最后君王桀被成汤「败于有娀之虚,奔于鸣条」,商人是由「玄鸟致贻」而兴国的,成为屈原时代耳熟能详的流行传说。
有娀即是简狄。王逸谓:「有娀国名谓帝喾之妃,契母简狄也」。「有娀」的地望,地处不周之北,是在西方。「鸣条」地在山西安邑,我们根据《殷本纪》所言:「有娀之虚」正好与《书序》所说相吻合,可见「有娀之虚」近在鸣条,此地名称谓自古相承。据《括地志》曰「以安邑北三十里即古鸣条陌」。由此可证「有娀」地理不应在东夷,而应在西方,近于华山。
华山向来是西方的「冢山」,祀典地位至隆,根据郑玄的说法:「契本封商,国在太华(华山)之阳」,皇甫谧说:「上洛商是也」。由此分析契所封之商,当在「太华之阳」为宜,何况与「有娀」地处「不周」同在西方,也相吻合。
上博楚简《容成氏》篇中,谈到汤伐桀事:「桀乃逃之鬲山…降自鸣条之隧」。鬲山即历山。卜辞作鬲,又作 。文献中多处记载:「古者舜耕历山」,「历山在河东」。《水经注》谓:河东即南有历山,桀逃之鬲山氏,即河东的历山,可证「鸣条」地望在山西运城东北,与夏都安邑相近。
《诗经‧商颂》追溯商人的兴起认为商人是继承大禹治水的业绩,开拓疆土以此立国。更有趣味的也有把简狄吞卵之神话,嫁接到大禹身上之说,与文献:「简狄吞卵而生契」说法迥异,又秦人先代亦有女修玄鸟吞卵,生大业的神话。可见玄鸟吞卵种种故事在上古时期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直接反映了图腾遗迹与对先祖崇拜是用「玄鸟」来作代表的,早期青铜器上有「玄鸟妇」的铭记便是一个最好之例证。

三 楚简记玄鸟和坼背降生的传说
最令人惊异的是,上博楚简《子羔》篇中竟有玄鸟之记载,正好也与本校文物馆楚简有相同之处。这几支简都提到禹是从划于背而生下的,同时又提到燕衔卵生契的故事,这些「背胁出生」「生而能言」如果不是出土楚简明明白白的记载,很难相信一向被认作出于纬侯后起之说的可靠性,现在看来要重新评估。
《帝王世纪》讲述了夏后氏,见流星,成梦感应吞珠,胸坼而生禹的故事。又提到简翟(狄)在玄丘浴水,拾燕遗卵吞之,剖背生契。这与纬书《书帝命验》、《尚书中侯》所说基本相近,可见燕衔卵生契之故事,在孔子时代已经家喻户晓盛行可知了!今天在出土楚简中得到了提前左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省和深思。
从金沙遗址的玉琮神像纹饰来分析,是良渚典型的神像向西传播,已被学界认同,可以看作古代越人的势力已远及蜀地。从《世本》所言:「陆终氏娶鬼方氏女隤,从左右胁生出」。我曾考证这种胁生坼背传说与波斯、印度有同样远源。鬼方氏当为印欧语系人种,(拙作见于《燕京学报》新三期1997年) 从上博楚简「禹划背生,生而能言」一事看来,此中有外来影响,不是没有可能存在。
玄鸟的神话,在西土不仅是在传播上,而且古人在使用铜器上,结合玄鸟的纹饰,以此更完美地表达他们对祖先神灵的那份崇敬与虔诚。著名的山西晋侯墓葬和赵卿战国墓,大量的鸟纹出现的人首鸟身像,不能不引起人们注意,认为是受到西周立国「赤乌衔珪」的影响,人面鸟身形象显示出远古先民崇祀少昊,西土文化在当时晋地的残留遗迹。日出的扶木与日入的若木都以鸟象征太阳,被视为神物,马王堆汉初兵阴阳的《刑德》帛书,记风占,战事缓急,自人静至于鸡鸣时刻,有「以午夜之昏,至于人静,见玄鸟于(北)斗旁」之语。说明古代「玄鸟」亦被使用于军事占候。四川三星堆巨大铜神树称为建木、若木,受到举世震憾。与其说是古蜀人对太阳无限崇拜,倒不如说是玄鸟传说之下的故事,比较为明确罢了!
玄鸟的传说,自古不分东、西,就像人们对鸟的信仰也不分东、西地区一样。

转自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cu_lectures/lecture01.htm
 楼主| 发表于 2004-1-5 23: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饶宗颐简介

饶宗颐教授著述要目

以下包括学术专著单行本目录、书画集目录、诗词结集及发表目录(至1998年)三方面。
潮州艺文志
    岭南大学《岭南学报》专号 1935-1937年第五、六合卷
潮州丛著初编
    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出版 1938年初版 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重印
楚辞地理考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6年初版 台北九思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重印
潮州志
    汕头潮州修志馆发行 1949年初版
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
    香港 1950年初版
海南岛之石器
    国泰印刷所 1951年1月稿(新加坡大学图书馆藏 编号2148—1843)
明器图录·中国明器略说(附英译)
    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印 1953年
战国楚简笺证(油印本)
    京都 1954年
《人间词话》平议
    香港 1955年初版
    长沙出土战国楚简初释(油印本)
    京都 1955年
楚辞书录
    选堂丛书 香港 1956年1月初版
巴黎所见甲骨录
    香港1956年12月初版
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
    选堂丛书 香港 1956年初版
战国楚简笺证(长沙仰天湖武国楚简摹本)
    香港上海出版社 1957年初版
词乐丛刊(与赵尊嶽、姚志伊合著)
    香港坐忘斋 1958年10月初版
楚辞与词曲音乐
    选堂丛书 香港 1958年初版
长沙出上战国缯书新释
    选堂丛书 香港 1958年初版
九龙与宋季史料
    选堂丛书 香港 1959年11月初版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香港大学出版社 1959年11月初版
词籍考
    香港大学出版社 1963年2月初版
文心雕龙研究专号(主编)
    香港大学中文学会庆祝金喜纪念特刊 1963年 又台北明伦出版社1971年2月初版
景宋乾道高邮军学本淮海居士长短句
    香港龙门书店 1965年5月初版
潮州志汇编
    香港龙门书店 1965年7月初版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
    香港龙门书店 1970年12月初版
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
    新加坡 1970年初版
敦煌曲(Airs de Touen-Houang)
    with an adapation into French by Prof.Paul Demieville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Paris 1971.
选堂赋话
    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1975年5月初版 又见辑于何沛雄编《赋话六种》内 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1975年5月初版
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临本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专刊之一 1975年9月初版 1976年5月增订再版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香港龙门书店 1977年9月初版 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丛书1997年再版
敦煌白画
    法国远东学院考古学专刊 巴黎 1978年初版
香雪庄藏砂壶·供春壶考略(编著)
    新加坡 1978年
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史料丛刊(二)(法国远东学院共同出版 列该院期刊127号) 1981年初版
选堂集林·史林
    香港中华书局 1982年1月初版 台湾明文书局重印
云梦秦简日书研究(与曾宪通合著)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之三 1982年初版
虚白斋书画录
    东京二玄社 1983年初版
选堂选集
    现代佛学大系第53册 第273-538页 台北弥勒出版社 1984年2月出版
楚帛书
    香港中华书局 1985年第1版
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与曾宪通合著)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之四 1985年初版
敦煌书法丛刊(共29册 编)
    东京二玄社 1983年至1986年
固庵文录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9年9月初版
甲骨文通(一):先公、先王、先妣、贞人(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9年出版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悉昙学绪论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
    1990年4月初版
敦煌琵琶谱(编)
    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之一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0年12月台一版
词学秘笈之一——李卫公望江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0年初版
近东开辟史诗(编译)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1年1月台一版
敦煌琵琶谱论文集(编)
    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之二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1年8月台一版
Questions on the Origins Of Writing Raised by the Silk Road
(Translated by Denis C.Mair & Victor H.mair)
    Sino - Photonic Papers No.26; September, 1991.Order from
    Pepartment of Oriental Stuelie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PA19104-6305,USA.)
老子想尔注校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11月第一版
文辙——文学史论集(上、下)
    台湾学生书局 1991年11月初版
词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10月初版
广济桥史料汇编(与张树人合编)
    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 1993年2月第一版
画(左)宁(右)页——国画史论集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93年6月20日初版
梵学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7月第一版
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与曾宪通合著)
    北京中华书局 1993年8月第一版
法藏敦煌书苑精华(编纂)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11月第一版
饶宗颐史学论著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11月第一版
甲骨文通检:地名(二)(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4年初版
潮州本草 排印本
    楚辞参考资料 (又名《楚辞别录》)(编)油印本
澄心论萃(胡晓明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敦煌曲续论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1996年版
选堂文史论苑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文化之旅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华学》(主编)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
选堂书画集
    香雪斋 1978年1月
选堂扇面册
    芥子居 1985年1月
饶宗颐书画集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9年
选堂书楹联初集
    香港艺苑出版社 1992年6月
饶宗颐翰墨
    香港艺苑出版社 1992年8月
饶宗颐书画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1993年10月
瑶山诗草
    1947年
《选堂诗钞》(甲午)之诗心四首
    香港大学文学院年刊 1958年4月12日
选堂近诗
    蓝字四页(有李棪斋小引) 1964年
白山集(线装)
    1966年3月
黑湖集
    Le Recueil du lac Noir;戴密微(paul Demieville)法译;Etudes
    Asiatiques;XXII·1968年于瑞士印行;油印本
固庵词(排印本)
    1968年于香港
晞周集(线装)
    1971年3月 另有排印本
宋元吟韵继声十首
    香港明报月刊 1973年6月 第48-52页
宋元行吟图题诗
    香港明报月刊 1973年7月 第48-52页
选堂诗词集
    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 1978年1月
佛国集
欧游杂诗 油印本
浙东游草
    香港明报月刊 1985年2月 第61-64页
古村词
    香港明报月刊 1985年3月 第16-17页
题日本五山僧所著书五首
    香港明报月刊 1986年1月 第134页
九州诗槁
    香港明报月刊 1986年10月 第69-70页
揽辔集——日本纪行诗稿
    谭汝谦编《港日关系之回顾与前瞻1845-1987年——香港日本文化协会25周年纪念特集》 香港日本文化协会 1988年 第483-490页
题伍蠡甫长卷八段锦小景
    香港明报月刊 1989年3月 第73页
云冈绝句(三首)
    香港明报月刊 1989年3月 第73页
选堂诗词集
    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公司 1993年1月台一版
澄心选萃——饶宗颐的艺术
    香港中国健康工程引发基金会 1999年8月
http://216.239.39.104/search?q=c ... 8&hl=zh-TW&ie=UTF-8
转自:北大中文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4-1-5 23: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饶宗颐简介

饶宗颐:一个文化奇迹
chu.jznu.net  2003-1-21  荆楚文化网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是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钱去世以后,又与季羡林并称“ 北季南饶”。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这位被钱钟书称为“旷世奇才”的潮籍学者,字选堂,号固庵,1917年生于潮州,后移居香港,游学于世界各地,其在敦煌学、甲骨文学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填补海外汉学界的扛鼎之作,被誉为“当今汉学界导引先路的学者”。记者日前在广州采访了白发白眉、清癯的一代国学大师。从潮州首富之家走出的国学大师与学术界爱将饶宗颐和季羡林并提为“北季南饶”不同的是,广东人喜欢将他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潮州老乡李嘉诚相提并论,说他俩代表了当今潮州人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最高成就。今天的李嘉诚是潮人首富,可是在87 年前,饶宗颐出生时的饶家却是潮州首富。钟鸣鼎食之家很容易造就出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饶宗颐却是个例外。由首富之家走出国学大师,饶宗颐本身成就了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记者:现在大家都说您是潮州人的骄傲,但是最近好像有研究说您祖上是客家人?
  饶:最近他们实地考察后确定我的祖籍地是广东梅县松口铜琶村,我也觉得意外。以前说我的祖上住在现在大埔县的三河坝,这是梅县辖区,所以我从祖籍来说绝对是客家人。我的12世祖仕宝公开始到潮州城卖客家豆腐,之后慢慢地发展起来。到了我这一代,是饶氏19世。
  记者:作为潮州首富的饶家当时是怎样的鼎盛?
  饶:我的祖父有四兄弟,每个人都开了发行钱票的银庄。当时海外大量的侨汇和国内的军饷都是通过潮州饶家的银庄周转的,所以饶家有两三代都是潮州首富。饶家其实还是一个文化世家。
  记者:“三代出一贵族”,这句话如果放在您身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饶家几代财富的积累使您这一代具备了成为精神贵族的可能?
  饶:是有这样的原因。我父亲的“天啸楼”是粤东最大的藏书楼,这是一个小图书馆,我自己可以在那里一边读书,一边玩,不管懂不懂也就在那里逛。所以中国书的基本种类我老早就了解,对历史更是早就烂熟于胸。另外,家族文化空气的熏陶也很重要,我父亲交往的都是些当地的文化人,他们成立了诗社,常在我家后花园吟诗作对、切磋学问,这其中有后来中山大学著名教授詹安泰,他当时是金山中学的教师。
  记者:像您那么早就开始进入做学问的状态,家族的钱庄经营怎么办?
  饶:我的父亲在我16岁时辞世。我是长子,要管父亲的产业,又要完成父亲尚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艺文志》,我只能在两件事中做一件做得好的,就是能够把他的学术延续下来,但是生意我就没办法管了,所以在我手上,家财慢慢地散了。
  家学已经到了末路1935年,18岁的饶宗颐完成了父亲饶锷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艺文志》,自此,他便从“天啸楼”的天地中来到宅外的世界,20岁出头就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那时,中山大学因为日军南侵,已经迁到云南。赴滇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这使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战乱让他失去了“天啸楼”的藏书,却因此在香港遇到了大力资助他的儒商方继仁。饶宗颐从1952年到1968 年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又遇到了开风气之先的系主任林仰山。饶公不仅学富五车,还精通琴、书、画,不仅精通中英今古文,也精通甲骨文、象形文、梵文、希伯莱文、波斯文等,被称为“国学”领域最后一位“集大成”者。记者:过去中国人做学问很讲究“家学渊源”,您从家学里面得到过什么?饶:我的学术发展是因为我有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家学。我有四个基础是直接来自家学的:一是诗文基础,我是跟父亲、跟家里的老师学习的。家里从小就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第二个是佛学基础;三是目录学基础;四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下,我从小就养成了独特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对我以后做各方面的学问研究很有帮助。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没有家学,就没有您今天这样渊博的学问?饶:是的,我15岁以前已经培养了这四个基础,以我的经验,家学是学问的方便法门,因为做学问,“开窍”很重要,如果有家学的话,由长辈引入门可以少走弯路。“家学渊源”意味着家里有许多藏书,有世代相传的学问,这其实是一个人的学问系统,如果可以在长辈已有的学问系统上加以扩张和提升,国学功底会更扎实。记者:您本人是不是私塾教育的成功例子?饶:其实我不像有些文章说的那样“连小学也没上过,完全是无师自通”。我上过正规的初中,代数和英文对我以后治学都很有好处,而且我学每样东西都有老师的。要做到像王国维那一代人那样的学贯中西,旧学底子很重要,现代学校教育也不可缺少。
  记者:前几年北京大学办了“文史哲综合试验班”,武汉大学在去年也以“培养国学大师”为目的办了“国学班”,您觉得像您这样的家学有可能在现代的教育方式中获得吗?
  饶:文学是最难训练的。现在的中文系学生不能写古文、不能写古体诗,这样就跟古人隔了一层。不能创作,只有理论,他们借外国的理论硬装进去,自以为理解了的其实是误解。现在的学生写一本书没问题,让他写首古诗却不会写。中国传统文化都蕴藏在这些古代文体里面,不掌握它们,国学研究没办法突破。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同一模型,现在的家学已经到了末路,我觉得有家学基础的学生应该被作为特殊人才来培养。
  记者:您被认为是最后一名集大成者,学问以外,古琴和书画造诣也非常深,我觉得这在现代学校的教育中很难实现。
  饶:古人治学,琴棋书画都有很大关系,这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熏陶。我对书画的兴趣在很小时候就被父亲培养起来了。现在家庭教育的断层,很难使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国学熏陶方面几近于零,很可惜。
  记者:您作为最后一个集大成者,有没有人能够继承您这么多的学问?
  饶:我的两个女儿都没有继承我的学问研究,这是我一直感到遗憾的。不过今天中国的学术研究从上世纪 80年代以后非常繁荣,真正做学问的人很多,我不担心学问会中断。但是像我这样做学问的人就不一定会有,因为那么“傻 ”地去钻研一些连很多专家看起来都觉得无聊的问题究竟干什么?又没有钱赚。
  身体是搞学问的本钱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他第一个编著词学目录、楚辞书录,第一个研究《日书》,第一个研究敦煌白画及写卷书法,第一个将殷礼与甲骨文联系研究,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第一个提出把楚文化、吴越文化作为学科名,第一个讲中国艺术史上之墨竹石刻,第一个将《盘古图》的年代推到东汉……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直至可以朗朗而读。学术只是饶公此生成就双璧中的一半,擅长书画和古琴艺术的饶宗颐在国际享有很高声誉,在1993年香港的国际拍卖会上,饶公的书法已是字逾千金,画值数十万元。
  记者:您从5 岁开始接触学问,到现在80多年,这过程中会觉得枯燥吗?
  饶:我的求知欲太强了,这种求知欲征服了我整个人,吞没了我自己。我觉得搞学问是一种乐趣。我研究很多很多问题,我学会一种又一种文字……为了寻找一件事的根源,我一定要找到原来说的那句话,这其中的过程,要很有耐心,有些问题,我慢慢研究了十几年。记者:有人曾经把您和清末大学者龚自珍和王国维相提并论。饶:与他们二位比较,自不敢当,但我的好处是活得长命,龚自珍只活到49岁,王国维先生50岁,以他们 50岁的成绩,和我87岁的成绩比较,是不够公平的;但龚自珍也的确“火气”大了一点,要不,可以更长命,成就更大。学问其实是积微之功,在于点滴之积累。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记者:
  这么说身体是搞学问的本钱?
  饶: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不好怎么行万里路?因为有了强壮的身体,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可以跑到发源地去考察。1962年,我第一次跑去莫高窟,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是乐趣无穷,因为我亲自印证了我所知道的东西,而且受此启发,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
  记者:您现在87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有什么养生之道吗?
  饶:我对自己的身体很珍重!珍重,就是做学问时,我完全投入,疲倦了,我会停止;吃东西,饱了就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自14岁起,我学“因是子静坐法”,我早上会沐浴和静坐,然后散步,晚上9时必宽衣就寝。
  记者:广州现在准备把“海上丝绸之路”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您是“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首创者,您觉得广州在整条丝绸之路中占怎么样的位置?
  饶:上世纪80年代我在广州南越王墓看到波斯银器,跟我在法国看到的一模一样,当时就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广州应该是这条路的起点和最早的中心,因为秦汉时期这里就有海关,是国家对外的口岸。
  记者:现在争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还有泉州、宁波和广西合浦。
  饶:广州人要爱惜自己在海上交通史上的地位。三国、六朝和唐代,关于广州地面的材料有无数之多。像南海神庙应该早点开发,西来初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也应该明晰。泉州的阿拉伯文材料和摩尼教石刻让人一看就清楚。广州始终是整条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港口,但是如果宣传和挖掘得不够,这个“起点” 就会被人家拿走。
  记者手记潮州世家饶家在当地有许多民间传说。如果不是饶宗颐这位享誉国际的国学大师,不再兴盛的饶家现在也许不会有人提起,一如中国各地曾经有过的巨富家族一样。饶宗颐满足于“不食人间烟火”的状态,毫不寂寞。他的学问好像与世事没有关联,他的著作里也反映不了时代的背景,读他的诗文画作,更是古风尚在,俨然魏晋之人。其实这正是他的傲人之处,为志趣而做学问,是以为大学问也。饶公说,这可能也是世家的特点吧。饶公也有学问不能作为家学传承下去的痛感,低调如他,慨然应允我们做这一次访谈,是想给大家留下一个文化世家的背影。饶公的小女儿饶清芬女士现在全职帮父亲处理大小对外事务,是饶公的得力助手。采访间隙,陈家祠的潮汕游客争着跟他照相,一群人把他围在中间。饶宗颐规规矩矩地站着,满脸快乐的笑容。女儿饶清芬上前来帮他整理领带,他就仰脖享用。照毕,饶公就背手踱步,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赏玩那些民间工艺品去了。
http://chu.jznu.net/book/list.asp?id=144
发表于 2005-9-6 10: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饶宗颐简介

贴一饶公照
[ 本帖由 尚可者  于 2005-9-6 12:00最后编辑 ]
84_221_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00:13 , Processed in 0.1429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