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25|回复: 2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16 21: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大陆版首发式举行

  

(本报记者 陈茁 本报通讯员 张天玉)

  本报讯  同室文物,书中相逢。10月29日上午,由海峡两岸合作编辑出版的《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大陆版首发式在河南博物院举行。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黄光男、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李伯谦、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朱凤瀚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20多名文物考古专家出席了首发式。  新郑李氏园郑公大墓是1923年发掘的,出土了大量完整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为当时我国空前的特大发现。其中出土的近百件青铜器更为引人注目,史称“新郑彝器”。在当时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当时,中国考古事业刚刚起步,新郑青铜器群的出土,促进了国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河南的民众更是珍视自己身边的这批国粹,辗转周折之后,由当时的河南省古物保存所收藏。在此基础上,1927年,河南成立了河南博物馆筹委会,这批新郑青铜器就成为河南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先河。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是春秋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承前启后的器群,它承西周凝重敦厚之绪,启春秋战国清丽开放之先,它的出土,使人们对于中原文化的认识超越了传统金石学和古代文献的束缚,为新生的中国现代考古学提供了可信的田野资料。
  由于战乱,郑公大墓青铜器曾有三次重大的迁移。第一次迁移是1937年秋,为避免文物毁于战火及沦入日军的手中,国民政府下令河南博物馆的文物南迁到武汉。第二次迁移是1938年秋武汉沦陷之前,迁往大后方的临时首都重庆。第三次迁移是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守台湾时,由其教育部在仓促之下将存渝的河南文物分二批运往台湾,由于解放军迅速抵渝,封锁飞机场,使得运送第二批文物的飞机未能起飞。自此,郑公大墓青铜器分存海峡两岸达50年之久。
  河南博物院1998年落成开放后,就积极与台北历史博物馆同仁联系、协商,双方达成了合作出版河南博物院和台北历史博物馆旧藏文物图集及展览交流之事。双方合作出版的《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台湾版今年6月份在台湾正式出版发行。阔别50多年的新郑郑公大墓的青铜器终于重新聚首,实现了海峡两岸文物工作者多年的夙愿。这次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大陆版,内容更为翔实。不仅收录有当年发掘现场的老照片,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雪勤先生还专门为此书撰写了论述文章。②7


河南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6 21: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
  


序 言

  河南位于华夏之中。八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二十多个朝代的交替更迭,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物,使这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地充满了神秘的魅力。一个世纪以来,河南文物考古成果斐然,数万座古代遗址与古墓的发掘,上百万件古代历史文物的出士,使河南的往昔充满辉煌。作为这片土地上的文物守护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更有非同一般的分量。

  河南博物院1998年在新址正式对外开放后,有意于联合博物馆界同仁,弘扬中华民族之优秀文化。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近一个世纪来,省博物馆的前辈们,为河南文物考古事业呕心沥血,大批出土的珍贵文物得到保护,这其中也包括新郑郑公大墓出士器物。

  1923年,河南新郑李氏园郑公大墓出土文物百余件,遂以"新郑彝器"而扬名于世,在当时引起全国广泛关注,来观者空巷塞途,全国不少知名学者纷至沓来。当时的中国考古学正值发韧时期,新郑青铜器群的出士,使得国民文物保护意识倡扬光大,河南的士官民众,更为珍视这批中原国粹,周折辗转之后,河南省古物保存所收藏了这批文物。在此基础上,1927年,河南成立河南博物馆筹委会,新郑青铜器是河南博物馆的首批镇馆之宝。它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之先路。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是春秋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承前启后的器群,它承西周凝重敦厚之绪,启春秋战国清丽开放之先,它的出土,使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识超越了传统金石学和古代文献的束缚,为新生的中国现代考古学走向实证、系统、区化研究提供了可信的田野资料。当时的河南文物前辈如蒋鸿元、关百益、孙海波诸位先生整理了这批资料,《新郑出土古器图志》、《郑家古器图考》、《新郑古器图录》、《新郑彝器》四种著录为郑公大墓青铜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一批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郭沫若、马衡以及容庚、郭宝钧、高明、朱凤翰与台湾的谭旦冏先生对这批器物从器形纹饰、风格、铭文考订和源流断代上都做了深入研究。学术界因这批器物的出士研究而呈现出新的面貌。

  由于人为的原因,这批文物如今分散两地,主要存于河南博物院和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五十多年的两地分离,使这批文物一直无缘相聚相携重新面世。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和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学者,通过互访达成意向,愿将郑公大墓青铜器研究作为联手研究之重要项目,以搭起两岸文化交流之桥梁,这也是双方跨世纪合作之起点。这是国内外文博界一大盛事,受到了文物界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

  承两岸学者鼎力玉成,《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得以付梓出版。此书收集整理了分散于海峡两岸的郑公大墓的青铜器,从其出土、收藏、离散过程,到全部器物的科学分类、定名、结集成册,以及对其源流、风,、演变的考订,包括对其出土环境和文化归属的多角度研究,两岸学者付出了大量心血。经过半个世纪离合聚散的国之瑰宝,终于史书有证。而较此更有意义的,则是我们手足同胞在这历史深处、在这艰辛求索中找寻到的中华文明的共生之根。


            河南博物院院长 张文军
               2001年2月26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6 21: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

《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
  





  国立历史博物馆原名国立历史文物美术馆,于民国四十四年成立;成立之初获教育部函接管河南运台古物一批,是为本馆的首批文物收藏。该批古物包括新郑、辉县及安阳出士的铜器、洛阳出士的先秦绳纹陶、汉代绿釉罐、六朝舞乐俑、唐三彩,连同甲骨、织绵、文献等计38箱,约5000件。系河南博物馆于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开封吃紧之际,经郑州、汉口而暂存重庆中央大学柏溪校防空洞避祸的68箱的部分藏品。

  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同样命运的故宫及中央博物院等文物纷纷复元还都之际,惟独存放柏溪的河南博物馆文物因地处偏僻,舟车雇用不易而暂存原址。不久国共内战又起,三十八年十一月,战火已蔓延到西南,重庆情势紧张,教育部已在准备迁台,在重庆豫籍人士如省府主席赵子立、保安副司令刘家康、省议会副议长张鸿烈、立法委员李雅仙、杨一峰等忧心文物安危,乃径行要求教育部政务次长杭立武设法运台。在公路不通等万分艰难的情况下,这38箱文物乃被搬上小船,由码头运至机场,装入由空军总司令周志柔特为调用的"233"号及"306"号两架运输机,正式飞离重庆,先后于当月二十九日及次月一日抵达台北松山机场;并于十二月二日由秦铭新、张来福押运至台中,寄存于"中央文物联合保管处"代管。联管处于次年四月五日会同在台豫籍人士张鸿烈及教育部代表等人逐箱清点下,完成河南博物馆运台文物清册"。民国四十五年三月,本馆成立不久,教育部商得豫籍人士同意,悉数转藏本馆代管。

  运台的38箱中以陶器17箱、铜器11箱为大宗。铜器中又以民国十二年出土,名噪一时的新郑李氏园中郑公大墓21件最为重要。因其出土地明确,时代清楚,品类优越,成为本馆最具代表性的镇馆收藏,也是中外有心人士注目的焦点。只是这21件不过是郑公大墓百余件出士铜器的小部分,对一度被誉为民初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文物规模而言,时有不见全豹之憾。

  近十余年来随着两岸的良性豆动,寻觅如何还原墓坑原貌,重新给予应有的历史定位,成为两岸关心人士共同的心愿。1998年,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孙英民来函商讨交流合作及展览出版的可能性,为黄光男馆长所赞同,并以共同出版此一"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为首要计划。为求观念的统一与资料的完整,在两馆人员交互参访细心研讨下,终使本图录编辑方向得到共识并顺利出版。此外,为了庆祝此一划时代使命的达成,以及对此一批于青铜器史上举足轻重的文物的更深了解,特广邀两岸学者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期为这沉潜七十年的文化瑰宝再次发放应有的光芒!

  回想本图录编辑的过程中,依照现有资料显示,郑公大墓出土青铜器被分置于国立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其深圳市博物馆的两岸四地五个博物馆中,有关大陆藏品部分,统由河南博物院就近费心收集与斟酌,期间辛劳可想而知。此外,为能满足两岸不同读者的需要,本图录同时采用繁体与简体两种版本分开发行,未尝不是本书力求完美的又一注脚!

              国立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黄永川
                2001年元宵节最后一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7 07:40 , Processed in 0.1396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