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76|回复: 6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0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气是好事,但气不能气自己,这样伤身.
气是好事,但气要有气的必要,不要别人说几句不愿听的话就生气.
气是好事,但要提高,不能一走了之,我们不是在玩兵法,我们是在讨论书法.
王启成老师生气说:艺术是个人的事,我不这样的认为,过去说过艺术为工农兵服务.那么现在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吧.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你的心胸你的气魄哪里去了.
你很幸运得到启老的指导,但这不能作为一个资本,孔子弟子三千才有七十二贤人.
你批评了现在书法的各种现象,这一点我也赞成,但不能认为你的观点就比人高一点吧,谁也不是如来,佛法无边.
艺术给人带来梦想,这样就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带给书法更广阔的空间,
道教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但他们也在找长生不老的仙丹,仙丹就是科学.不过这带有一定的愚昧.不少人用了太极图,但又有多少人对太极图有真正的了解呢?
现在这只想请教一个问题:神六上天了,对我们书法没有一点影响吗?
我也没有时间了,就说这些了.
发表于 2006-8-21 00: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1."神六上天了,对我们书法没有一点影响吗?"
有影响,而且很大:
首先,这提高了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从而使更多的人喜欢和接受甚至购买中国书法作品!进一步结束"弱国无外交,弱国无文化,弱国无艺术"的局面.
其次,这使书法内容讴歌的主题得到扩大和提升,使作者从单纯的"写字"书法上升到"创作"书法,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高.
再者,我想不用多讲了,以上两点足以证明"有"的结论.
2."气是好事,但气不能气自己,这样伤身."
叩谢您的教导和一片慈心.
3."艺术是个人的事"实在出于我无奈的叹息,我又何尝不知艺术的社会功能,但有时你爱社会,社会不爱你,只能自己给自己打气了.
4."道教的境界是天人合一"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许多人写文章重谈古代道家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其实天人合一是一种美好追求,也是一种有些偏激的思想.科学地看,天与人毕竟不同,毕竟无法合一.而艺术讲究的"情景交融"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但艺术家却容易在这个环节完全走向失真.所以,科学与艺术结合就是要走得进去还能走得出来.详见我以下论文:科学艺术结合  构建和谐心灵"
发表于 2006-8-21 00: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科学艺术结合构建和谐心灵
主题思想:爱科学亦爱艺术,生成和谐心灵。
王启成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科学副教授,艺术学院艺术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59年,英国学者斯诺在一次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中就指出, “ 整个西方社会的知识生活日益被分化成文学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两极的群体”。“他们分别代表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他又指出,“由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只了解一种文化,因而会使他们对现代社会做出错误的解释,对过去进行错误的描述,对未来做出错误的估计”。我对此很有同感,比如,中国当代史可以被专家学者们讲得头头是道,但在我看来它就是本该统一、颉颃,但却一直处于矛盾对立地位的两个方面——艺术思维和思想与科学思维和思想的更迭史。前者以土生土长,在诗、词、文章、书法上成就非凡的毛泽东的思想为代表;后者以从小留法勤工俭学,倡导实事求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邓小平的思想为代表。这样看,就可以明白毛、邓二人既互相敬重又互相斗争,致使中国政坛出现 “ 三落三起”的典故的原因。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这里不去展开。斯诺还指出,“ 两种文化的分裂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同时呼吁要沟通被分裂的两种文化而构建“第三种文化”。 这些问题一出现就引起人们的普遍而长期的关注。 但“第三种文化”至今尚未正式出现。我以为,我们党最近提出的 “ 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应当是这样一种文化形成的良好时机的来临。我长期形成并一直倡导的“完善现实主义” 思想也许是与这样的一种文化相符的。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是由著名科学家李正道等人1993年提出的一个十分深刻而广博的课题。我以自身实践作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现就其中对维护心灵和谐有效的几点与大家交流。这里之所以改心理一词为心灵,是因为前者重机制与过程,是产生精神现象的物质现象,即物质外壳,后者重内容与性质,是精神现象的实质内涵。心灵在心理的基础上产生,两者都支配人的行为,但心灵对人的影响更大,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效果。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对心灵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互相弥补单方面知识的学习给人心灵造成的偏颇影响,这种弥补体现在原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其中原理主要体现在以艺术弥补科学和以科学弥补艺术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以艺术弥补科学
50多年前,哲学家、心理学家容格就指出,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因为随着人们对外部空间的拓展,人对心灵的提升却停滞了;人们在智力方面收获过剩,心灵方面沦丧殆尽。精神生活中的深度不安折磨着现代社会最敏感的人:苦闷、焦灼、孤独、冷漠等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就是要在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人类的心灵。具体如下:
一、主客分明孤意重 天人合一知音多
在科学思想体系中存在着主客体之分,即认识者是主体,其余一切都是客体。这虽然有利于人对客观世界的清楚认识,但同时也把这个“主体”置身于一个孤立的境地,没有平等者也就没有了倾诉者、倾听者、沟通者和共感者。在“主体”的眼中,其他人无非是头、颈、躯干、四肢,神经、肌肉、骨骼、内脏、腺体及其是否有病变的问题。虫鱼鸟兽无非是营养物的载体。山川河流也就是各种有用元素的集散地。因此,“主体”肆无忌惮、横冲直撞。与此同时,其精神也就向茫茫大海一叶小舟,无所寄托,四处漂流,走向孤独。所以,越是科学大显身手的时代,人们的压力越大,精神越紧张,沟通越受阻。优越的物质条件常常无法挽救人心灵的孤独,久而久之变得冷漠。
艺术追求的情景交融境界可以让 主体在对客体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还能返回客体中去,热恋大自然、感恩人世间,能与“豺狼”同餐,能与“魔鬼”共舞,体验那种天、地、人、物合而为一的奇妙感受,培养仁民爱物的情怀,从而发现每一个事物的美好和可爱,真正实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二、 推理实证入牛角 繁简虚实获新生
推理、实证既是科学主义者的长处,同时也成了他们的短处,这使他们变得事无俱细。他们不仅在物质世界把事物和现象越分越细、越分越小地进行研究,如当今人们已研究到光子、纳米等,而且把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也越分越细、越分越小地进行研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报道某单位训练职工发笑要精确测定嘴唇各个部位分别要提高、降低、前突、后缩几个毫米,然后再计算分析这些指标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做法不但把许多问题搞得异常复杂,而且破坏了它们的整体性,常得出许多似是而非的结论。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使他们在待人接物中也常常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推理求证个没完没了。谁都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和别人是错误的,自己应该如何做和别人应该如何做。这样的做法司空见惯。有一次,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百家论坛上讲红楼梦,其中第六十三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有一段柳湘莲对贾宝玉说的话 “ ‘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 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我不做这剩王八。 ’ 宝玉听说,红了脸。 ”(没有做任何辩解。)很快有人就递上条子说:“ 宝玉应对尤三姐的死负全责”。也有人说 “这是曹雪芹的败笔”。 周先生的解释虽然并不令人满意,但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从这里看到人们明显的思维倾向,这种思维无法理解为避免节外生枝,保持主流方向的“虚”。 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思维已成定势,在同事间这样,在朋友间这样,同学间这样,即使在家庭这个自古就被认为是不能讲理的安乐窝也不例外。以致于整天被许多细小的问题包围困扰,陷入困境,产生焦虑。由于思想上没有别的路可走,他们进入了死循环,无休止地重复着这些无效的行为,于是变得刻板和神经质。当今,敏感、指责、自虐等僵化行为十分常见。
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学会用艺术的手段处理事物,不仅可以通过手眼身心和谐统一的绝技快速准确地把握各种量的变化,而且可以使各种事务虚实相生,繁简结合,该清醒时不糊涂,该模糊时不清楚。正所谓“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是智慧,是主动地处理而不是被动地适应。马家爵一类的人若能懂得“虚”一步,不致有那样的结果。大学时我从这里写下了两个人生不等式:“真诚与善良虽然付出了许多常人不愿付出的代价,但不等于愚昧和无知;忍让和宽容虽然承受了许多常人不愿承受的屈辱,但不等于软弱和无能。”
三、追求利益生劣性 顾全大局铸文明
科学之所 以在近一个多世纪获得迅猛发展,关键在于它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一切固然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但其直接表现只有一个目的:利益。就算一些基本理论研究,直接的动力也是“首提权”蕴藏的巨大利益。科学史上为此而卷入纷争的人非常多。在科学兴旺的地区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般地说,给人带来利益本没什么不好,但稍一转换视野就会发现科学利益经常是多数人利益向少数人的集中,即一些人对科学的受益意味着许多人对科学的牺牲。
近些年,人们对有关科学迅猛发展中导致的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专利锋争、超规则竞争、假冒伪劣泛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等对人类造成危害之方面的认识已经不少,不再多述,但这些都是人们在物质层面的认识,看得见摸得着。而精神层面的认识就显得不够。比如各种科学药物的发明和开发利用不仅使一些人获利巨大,同时也确实振救和维持了许多人的生命,这是一个怎么看都没问题的事情,但就是这样的事情也经常隐藏着对人类精神的巨大摧残。就拿人体蛋白的发明和使用来说吧,它虽然可以使弥留病人甚至“植物人”的生命得以维持,但它需要的每天两千元以上的费用把多少病人的亲属拖入深重的灾难,特别是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把单位领导逼得四处躲藏,把单位职工拖得苦不堪言。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亘古不变,是科学使一个难以复生者变得比那么多健康者都重要,维持一个摧残一片。类似的事件实在太多,更有甚者,正如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费恩曼所说: “ 在社会上,还有一些暗藏的实验室,在那里一些人正在想方设法培育出其他人将无法找到治疗它们的方法的新病菌。” 纵观整个过程,是单一的科学思想只重发明、开发、使用和少数人受益,忘掉其它,特别是忘掉平衡社会更多人的利益,使人性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卑劣的结果。当然,美国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在 “ 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中已经明确指出,“必须遵照在公众广泛辩论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合理的道德标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 ”。但约束历来多是治标不治本的,治本多须走生成的道路。
艺术要求整体效果的性质决定了艺术各元素使用的量与度必须适当,不能多也不能少。正所谓“东家有女,皮肤白皙、面色红润、身材匀称。长一分嫌长,短一分嫌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必然是不温不火,无过而无不及,通盘考虑社会整体效果,避免了以偏概全和以点代面对无辜者的伤害。同时,艺术对美的追求还可以使人提前做好准备,杜绝生命尊严遭受极大的损害,从而提升死亡文明。当然,这一问题必然涉及遗嘱和“安乐死”的合法性,超出了这里的话题。
四、重返迷茫陷痛苦 尽显纯情溢生机
在人类发展中,产生喜悦和恐惧 的两类极端事物是迷信的根源,它们曾使人的精神背上了沉重的枷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既有的和新生的两极事物不断撩去了神秘面纱。直到今天,科学的发展已使两极事物几乎没有了藏身的余地。人们似乎可以心明眼亮地过幸福生活了,然而科学思想又使科学本身成了人们的两极事物,成为新的迷信。两种迷信最大的不同是,早期迷信是人的共性和共同行为,无所谓受害者与受益者,而科学迷信却使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成了另一部分人的牺牲品。一方面,由于相信科学进而迷信科学,人们变得越来越依赖看得见、摸得着的所谓科学信息和科学数据,特别是过分依赖仪器仪表上的显示数字,因此丧失了心灵的感悟能力和对事物未来变化的认识把握能力,甚至还丧失了对别人、特别是自己身体状况的识别诊断能力。没有了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使大量的新旧骗术包上科学的外衣纷纷登场,无孔不入。许多现象人们本不愿相信和不愿接受,但因它是“科学的”就不舍不相信和不忍不接受。诸如“科学”算命的结论,“科学”计算的传销利
润,“科学”致富的锦囊妙计,“科学”配方的治病良药,“科学”的计划和规划,“科学”的排名顺序,等等,这些看起来很“科学”的东西却把多少人送进了陷阱,其中也不乏真正从事科学工作与学习的人。另一方面,原子弹、导弹、信息与空间技术形成的“太空眼”等科学的威力又令人不寒而栗,特别是当今的科技大战使整个世界失去了安全感,于是人们因恐惧而把科学看得无上至尊,牺牲一切只为向科学顶礼膜拜,希望得到科学恩赐和庀护。但是在这个无制约又无尽头的单向竞争发展道路上,不存在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供人喘气的安全岛,人的心灵将变得更加紧张,更加苦难,甚至走向无助和绝望。许多电影中无休止地表现未来灾难,说明了这一思想状态的存在。英国著名科学家,剑桥大学卢卡斯教授霍金也说:“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一种可能性就是,由于某种象核战争这样的灾难,我们将彻底消灭。”“当一个文明达到了我们的发展阶段时,它就会变得不稳定并摧毁自身。”“我们拥有做到这一点的技术力量。即使我们没有彻底摧毁自己,却仍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我们可能沦落到一种野蛮状态,象在《终
结 者 》 一开始的场景中那样丧失人性。”
人的思想本来应是科学与艺术两方面修养的复合体,艺术活动中对所表现事物怀有的热爱、崇敬与敬畏之情会使人的心灵变得圣洁、高尚、光明磊落,抑制和消除人的欺骗、蒙蔽等恶劣行经;艺术的主观性派生的想象性可以进一步激发人多方向思考的潜能,避免思想的僵化与盲从;艺术行为中使人暂时的陶醉还可以有效缓减科学竞争给人带来的紧张压力,从而实现人体的休整和竞争力的重组与增强。
第二方面:以科学弥补艺术
精神病学家证明,所谓变态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虚实不分,真假莫辨,混淆现实与想象或幻想的界线,把想象或幻想当成真实,把精神的东西当成物质的东西。他们在内心里建立一个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觉得有充分的信心。他们生活在自己的
世界里,人们所理解的现实的共同因素对他们来说是不真实的。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解释一切事物,而不顾也不了解实际的情况。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就是要解决单纯艺术学习中容易产生的类似现象。具体如下:
一、言行恣意生混乱 规律在手有方圆
规律是认识和把握世界与人自身行为、情绪的有效途径。艺术思想的主观性常常使人忘却了对规律的把握,因而人的知识经验很难实现迁移,尤其是主观性使人的陈述性知识经验无法分裂、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不仅使许多“艺术家”们面临的一切几乎都是新的,而且使他们的行为无法做到有序和有效,一派混乱景象。这就是一些艺术家给人疯疯癫癫、邋里邋遢、脏兮兮感觉的原因。这种现象在艺术创作中十分明显,许多人几乎不能使其创作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更不能形成创作规律、程序和策略,他们常常不知道怎样做是错的,更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而是随情所动,随手涂鸦,信口开河。由于他们根本没能力预见这种情绪行为产生的结果与效果,其最终的满意不满意就又会引发新的情绪与行为,于是喜怒无常就不可避免了,艺术也就成了“碰术”。这样的思想对为人处世中的影响同样明显,许多“艺术家”根本不接受什么接待礼仪、交往规则和社会规范,因而人们总把他们当作不可理喻的另类。艺术思想的主观性派生的个性追求又使一些人的思想进一步混乱,创作、语言、行为和装束
都走向怪异,严重影响了他们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与命运。许多人把这些看成是“特色”和“境界”这是十分有害的,也是无知的毁人自毁的行经。
科学的学习不仅可以使人把握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际规律,更能把握创作中存在的规律,使人的行为与创作有主题、有层次、有节奏,变得精致、精美。同时在追求作品与行为的个性中亦强调共性,从而实现在继承、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高水平特色,而不是怪异。虽然以狂热与怪异著称的画家——凡•高的画被今天的人炒到了最高价,但凡•高那悲惨的人生与命运绝不应成为我们的榜样。
二、迷茫疯狂寻常见 舞台角色总分明
艺术思想的主观性常使人混淆自己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界限,进而使许多人的精神失去控制。一山一石、一草一树在一些艺术家的眼中都被赋予了灵性,它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关爱,甚至可以共存亡。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揽海则意溢于海”。他们还可以随便改变事物的性质与作用,如“远方的爆竹声勾起我的情怀,眼前的红灯笼就是我的酒杯”。这些都是艺术家创作的极高境界,它沟通了所有事物间的联系,产生了人与物极大的共鸣,体现了所谓天地人物合而为一奇妙效果。但是,艺术家们“入境”难,“出境”却更难,他们常常无法返回现实生活,花瓣凋落会使他们伤感,蚂蚁“遇害”会使他们断肠,看见鱼儿追逐就会喜气洋洋,遇到蜘蛛求爱也想上去帮忙。他们常常活得大悲大喜,很累很苦。最终确立不了自己的现实地位甚至根本就找不到自己,从而走向迷茫疯狂。所以搞艺术的人常常出现神经病、疯子,根源就在这里。许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盲目地把这些现象看成是“最高境界”而赞扬、歌颂,是不负责任的行经。
用科学思想弥补缺陷就是既要认识到天地人物合而为一的奇妙和可贵,也要认识到人毕竟不同于物,己毕竟不同于他。走的进去,返得回来,游刃有余、进退自如方为最高境界。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客观现实的要求及时转化自己的角色及角色行为规范,避免把上街买臭豆腐的路上也当成唱京剧的舞台而最终走进精神病院。
发表于 2006-8-22 23: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网论网谈,大都无用!
浪费感情,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快引退好!
 楼主| 发表于 2006-8-23 20: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这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呀,我在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
发表于 2006-8-23 20: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支持极地七彩光,态度坦诚认真。
发表于 2006-8-23 23: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哈哈哈哈,"东方不败"也现身江湖,不知是真的还是那个假的(杨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19 19:54 , Processed in 0.1589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