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87|回复: 0

[转帖]谈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珍藏展及手稿文库建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7 19: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芸香四壁陈黄卷 锦绣文章看鸿泥
--谈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珍藏展及手稿文库建设  
  
张志清 李小文
  
一.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珍藏展
  国家图书馆拥有200多位近现代名家的4000多件手稿。这些珍贵文献自入馆以来,一直收藏在善本特藏书库中,保管条件虽为妥善,但从未向社会各界进行过展示。今年3月,任继愈先生指示要保存好巴金先生的手稿,特别是他用圆珠笔书写的部分。为此,善本部对巴老的28件用圆珠笔书写的文献进行了技术处理,并特制红木书盒进行保存。以此为契机,我们想到了举办一个手稿展览,一则要感谢向国家图书馆捐献手稿的各界名人及单位,感谢本馆自1949年来从事手稿收集、整理和保管的同志几十年默默无闻的劳动和奉献。二则重新梳理一下全部名家手稿,探讨保存保护手稿的方式,以及继续建设名家手稿文库的原则方法。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同和支持。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的筹备,"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珍藏展"终于在8月2日与各界读者见面。同日在国家图书馆文津厅举行了开幕式及名家手稿捐赠仪式,馆长任继愈先生及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化名人周巍峙、启功、文怀沙、朱家溍、李慎之、史树青、冯其庸、欧阳中石、袁行霈、宗璞、蔡仲德、常嘉煌(代表李承仙)等都莅临会场。开幕式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同志代表文化部致贺词;国家图书馆代表宣读"国家图书馆征集名家手稿倡议书";之后,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罗常培的后人、中国近代出版家和著名学者张元济的后人等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手稿。展览共展出了90多位名家近200种手稿,如国内仅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亲笔书信,毛泽东、董必武、谢觉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珍贵手迹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严复、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詹天佑、王国维、陈独秀、鲁迅、闻一多、叶圣陶、马叙伦、郭沫若、柳亚子、郑振铎、巴金、茅盾、丁玲、傅雷、老舍、曹禺、丰子恺、斯特朗等人的手稿都有专柜展示。其中,章太炎的《邹容传》、康有为的《大同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遗书》、詹天佑的英文毕业论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北京人》、老舍获"人民艺术家"称誉的《龙须沟》、傅雷的翻译作品《约翰·克里斯朵夫》、丁玲获斯大林文学奖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都弥足珍贵。展品中还有柳亚子在国庆一周年时写给毛主席的贺词以及毛主席在国庆10周年时在天安门城楼上亲笔签名送给斯特朗的《语录》。布置在展室中央的展柜则集中展示了数十位近现代著名文史学者、作家、翻译家、科学家的手稿,如作家一类,读者就可以有幸看到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到的殷夫、柔石、冯铿三位烈士的手稿;看到 "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赵树理的《登记》、马烽的《吕梁英雄传》、"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孙犁的《风云初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展览的最后,还陈列了近年相继入藏的张元济信札、王世襄手稿、许宝蘅诗稿、罗常培语言学论稿及郭郛执笔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中国动物学史》的稿本,以及国家图书馆的前辈学者徐森玉、赵万里、冀淑英等人的手迹。展览展出期间,接待了众多读者,有9位名家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手稿,社会各界都对这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国家图书馆近现代名家手稿文库建设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2年,王国维的后人就捐献了王国维先生的手稿及信札。不久,许广平先生又将鲁迅手稿的大部分捐与本馆保存,为国家图书馆收藏名家手稿的历史揭开了序幕。
  1954年,国家图书馆为保存重要文化史料,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近现代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化名人及历史人物的手稿,创设名家手稿文库。当时的馆长冯仲云十分重视革命文献和手稿特藏的建设,采纳了善本部主任赵万里先生提出的收集新善本要兼顾思想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等三个条件,并指示在新善本之外另辟手稿专藏,以保存近现代革命家、作家的手稿墨迹。据从事手稿征集的冯宝琳先生回忆说,当时征集手稿的方式大体有三种:一是通过组织写信征求;二是登门拜访当面动员;三是托熟人代为转达,俟时机成熟再进行征求。在手稿收集原则上,采取了入藏代表作手稿和全部手稿并举的方针,"一是征集著名作家学者的代表作的原稿,虽然仅仅是一两种,但这是作家毕生精力的最佳成果,是具备珍藏条件,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另一种方法是慎重寻求著名作家学者的全部手稿",作为整体加以珍藏。为此,冯先生不辞辛苦,积极奔走,先后征集到大批珍贵的名家手稿。如通过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同志热情联系,闻一多夫人高孝真女士捐赠了闻一多先生全部手稿及部分画稿、印谱共计171种255册;吴晗同志也捐赠了他改写的名作《朱元璋传》。为征集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创作的五个历史名剧《屈原》、《南冠草》、《棠棣之花》、《孔雀胆》、《筑》,冯先生还亲自到郭老家中整理手稿目录,按类按年代进行编目工作,使手稿征集得以顺利完成。通过冯先生的细心访求,巴金先生慨然寄来他的代表作手稿《家》、《春》、《秋》,并和国家图书馆结成了友谊。1957年,毛主席那篇著名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后,冯宝琳先生立即设法找到了李淑一同志,从她手里征集到记有这首词的毛主席的亲笔信。这是本馆第一次征集到毛主席的手迹。1958年,郑振铎先生的夫人高君箴女士捐赠了郑先生全部藏品,包括手稿、日记、信札等,更加丰富了馆藏。为征求左联作家柔石、殷夫和冯铿三位烈士的手稿,冯先生付出了艰巨的劳动,经过不间断的奔走联系,最终感动了许广平和冯雪峰先生,使三位烈士的手稿得以入藏本馆,也使左联作家的手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征集梁启超的手稿,冯先生找到了当时在北大图书馆的梁思庄先生和梁令娴女士,得知梁启超先生的手稿和名贵金石拓本全部都在北京,于是一并进行了征集工作,使梁启超饮冰室文稿连同收藏的珍贵碑帖拓本全部入藏本馆。在梁先生的手稿中间,还发现了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墨迹和清末改良派著名代表康有为的书札,获得了意外之喜。五、六十年代,经冯宝琳先生努力征求入藏的,还有曹禺的《北京人》、柳亚子的《南社纪略》、茅盾的《团的儿子》、《复工条件》、叶紫的手书日记和叶圣陶先生的手稿等,其他入藏的有章太炎的《邹容传》、陈独秀的《孔子与中国》、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老舍的《龙须沟》、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傅雷的翻译作品等等,使本馆的手稿专藏很快达到千余种,为国家图书馆藏书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我们思考五、六十年代冯宝琳先生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在于有领导和专家的支持,有切实可行的采访原则和方法,有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有采访者本人不辞辛苦的努力工作,还有冯先生通过学习读书所拥有的独到眼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重新开展这项工作所应具备的。
  六十年代入藏本馆的手稿中,应当特别提到徐志摩和陆小曼手稿的入藏。陆小曼病逝于1965年4月,身后萧条。弥留之际,嘱侄女陆宗麟将自己和徐志摩的一些遗物转给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这里面有陆小曼编辑的《志摩全集》的排印样本和纸版、梁启超先生的集宋词长联、陆小曼所画山水长卷、以及她与徐志摩的一些手稿、遗物等。陈从周含泪接受了这些遗物,并在顾廷龙先生的帮助下于1966年将其中的《志摩全集》排印样本,以及徐志摩的《爱眉小札》、《眉轩琐记》、《西湖记》手稿、诗作和陆小曼的日记捐给了我馆,梁联和陆卷则归浙江博物馆收藏。未及数月,文化大革命爆发。收藏于徐志摩堂侄徐炎炎处的《志摩全集》纸版十包就在运动中遗失了一包。日后,陈从周先生在回忆文章中说:"如果我不是这样做,恐怕(手稿)今天也都不存了。在'文革'期间,我时时忆及它。'四人帮'打倒了,居然仍留人间,我私慰总算对得起志摩、小曼了。"文革期间,全国不知有多少人被抄家,也不知有多少名家的墨宝手迹被毁,而保存在我馆的所有手稿都安全度过了危险期,这不能不说是国家图书馆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七十年代,在征集名家手稿面临困难的时候,我馆把征集重点转移到革命领袖的手稿,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上面。当时在许多同志的努力下,先后入藏了23种毛主席的书信手迹。这批珍贵手迹连同50年代冯宝琳先生征集到的毛主席书信稿后来被中央档案馆调走,为感谢我馆的贡献,国家将这些手迹用珂罗版仿真复制了三份,留给我馆一份作为纪念。七十年代后期,是本馆入藏名家手稿的又一高峰。巴金先生继五十年代捐赠了《家》、《春》、《秋》等手稿以后,1979年又将《随想录》等一批手稿及自己收藏的其他名家手稿捐献本馆。这个时期,入藏本馆的还有陈垣的手稿。
八、九十年代,我馆仍然十分重视手稿特藏库的建设,并于九十年代初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分馆建立了名家签名本专藏文库,并成立了名家文库组进行征集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名家文库组共遴选出当代60位名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征集工作,共收集了39位名家的212种签名本和3种手稿,整理制作了大量的档案资料。1995年,名家文库组撤消,藏品转归善本部,特设名家文库专藏进行收藏与管理。
  2001年,凝结着几代国图人汗水收集的名家手稿终于得以展出。在展览前举办的座谈会上,馆内老专家们对举办这次展览和所挑选的展品给予了较高评价,并表示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的建设。伴随着展览,善本部还设计印制了精美的征集书。众多名家或后人把国家图书馆当做了他们捐赠手稿的首选之地,如语言学泰斗罗常培先生的女儿罗圣仪捐赠了罗常培先生的全部手稿六大箱;张元济先生的后人张祥保无偿捐赠了精心装帧的张元济先生的信札60余通。今年共有10人向国图捐献了手稿,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手稿征集工作得到了馆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响应。任继愈馆长亲自向捐赠者颁发证书,启功、文怀沙等先生也欣然命笔,对征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几十年来,在社会各界及出版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本馆几代人的努力,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更加丰富、更有特色。
三.新时期名家手稿文库的建设
  随着国家日益强盛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收藏机构认识到名家手稿的重要价值,都在努力征集。对于从整体上保存珍贵文献来说,这是好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名家手稿走进市场,发生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给我们目前的征集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珍贵的名家手稿保存在私人手中,有待征集。市场也提供了许多收藏信息,社会法律制度日益健全。况且我们是国家图书馆,代表国家进行征集工作,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只要调整好名家手稿的征集原则,修订完善名家手稿的征集制度,搞好编目、阅览、典藏、保护、修复等配套工作,把握时机,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名家手稿征集仍是大有可为之事。
1. 名家手稿征集的原则和方法
名家手稿的征集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国家图书馆设立名家手稿文库并进行手稿征集工作,是代表国家收藏、保管和利用这些珍贵文献。名家手稿文库的收藏须反映高水准,收藏名家代表性作品的原稿或反映名家创作(或学术)的整体风貌,力求避免不够水准的手稿入藏。
  第二,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的征集范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军事家;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著名无党派人士;著名的革命烈士;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学者、作家(选择征集);自然科学领域各门类的科学家(选择征集);海外著名学者;历史名人。手稿的征集还应注意收集本馆著名专家学者的代表性手稿,以便保存馆史资料。
  第三,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的收藏内容是:名家的代表作手稿;具有史料价值的名家日记、书信;名家代表作的题辞本和题跋本;著名人物的老照片。
  第四,有偿捐赠和无偿捐赠相结合;捐赠与市场购买相结合,完善捐赠或购买时的法律手续。为手稿捐赠者举办适当的捐赠仪式,每年定期举办捐赠展览。
以上征集原则与过去相比,在手稿征集范围和收藏内容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过去只注重征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手迹,扩大到现在征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著名人士的手稿;从过去只注重国内名家,扩大到征集海外名家的手稿;从过去单一政治面貌的名家,扩大到各类政治面貌的历史名人;从过去只征集社会科学领域名家的手稿,扩大到自然科学领域的名家。而社会科学领域的征集范围,也从政治、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领域,扩大到经济、法律、科学、军事、音乐、体育等更广泛的领域。另外,注重收集馆内著名学者的代表作手稿是保存馆史资料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应该扎实稳健地进行,并在具备一定规模和条件合适的时候建立"国家图书馆文库"。在收藏内容上,除名家代表作手稿外,特别标明收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书信、日记、题跋本和老照片,目的是保存人们往往不注意的珍贵文献,从而使我们征集的手稿更加具备收藏和利用价值。
  由于我们是代表国家征集名家手稿,对征集到的手稿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除完善相应的法律手续外,要通过举办捐赠仪式、制作精美的捐赠证书、证书附带手稿照片和收藏照片、每年定期举办当年新收手稿的展览等多种方式,让捐赠者满意放心。
  征集名家手稿的方法多种多样,五、六十年代冯宝琳先生总结出来的三种办法,今天仍然适用。这些办法都体现了一个"主动"的特点,要求从事手稿征集的工作人员不怕困难,主动出击,善于与人打交道,肯于吃苦、不怕受委屈,还要认真读书、学习,了解名家代表作和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寻找手稿下落的线索。另外,征集人员对目前还不够知名的作家或学者的作品要有独到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其中最有价值、值得收藏的作品。
  目前,在手稿征集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手稿与实物资料整体入藏时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以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手稿入藏为例,2001年6月12日入藏的罗常培遗物共六大箱,除手稿外,还包括罗先生几十年来学习、工作中使用过的一些资料,如小学、中学、大学时期的作业、作文、笔记、试卷、试题;在市立一中任校长时的地租契约、讲义、点名册、积分册等;建国初期的聘任书、任命书、请柬、邀请函、出席会议的代表证、嘉宾条、工作报告、计划、总结等,以及地图、卡片、调查表、信件、通讯录、职员录,可谓包罗万象。虽然我馆对入藏什么样的手稿有严格规定,但对名家或名人家属提出的类似整体捐赠的要求,我们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样的收藏也往往会给编目、整理和收藏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在这方面,对整体价值不高的手稿资料,我们只有对捐赠者耐心解释馆里有关的制度和规定,坚持不滥收或降格以收;对于能够反映学者整体学术成就的完整手稿也可以不考虑收藏其他资料带来的不便,从大局出发完整入藏。这些,与工作人员处理手稿的眼光和技巧往往也是分不开的。
2. 名家手稿的编目、阅览和典藏
  名家手稿的编目、阅览和典藏既属于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也是征集名家手稿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和保证。特别是典藏,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保管条件,是促使名家捐献手稿的重要保证。在这方面,我们比较倾向于对不同名家的手稿集中存放,编号保管,对成体系的手稿设立专藏,在专藏中区分手稿和相关资料的办法。这样的办法可以使捐赠者放心,使研究者方便对名家进行研究,同时也解决了手稿和相关资料混杂的情况。
  在手稿编目上,要坚持随入藏,随编目,随建库的原则;坚持用电脑进行操作,保证能够迅速向利用者提供信息。同时在现有采访编目中,要及时登录帐目,打印卡片,暂时不排斥传统的卡片目录和目录分类方式。对于底片、记分册、邀请函、便条等与手稿无关的资料,简单著录即可,以便不影响其他正常的工作。
  名家手稿原则上不对读者提供阅览,遇研究者则应在研究者提出书面报告、经部主任批准后提供一定范围的阅览。但不能轻易提供照片、日记和书信的阅览。如果提供,需要事先征得名家本人或捐赠家属的认可,有书面认可书的情况下才能提供。名家手稿拍摄缩微胶片时,应尽量使照片、日记、书信单独成卷,以便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正常阅览。对名家本人或捐赠家属,在阅览上应本着全面开放和自由复制的方针提供服务,以保护捐赠者的权益。
3. 名家手稿的修复和保护
  名家代表作品手稿都是一笔一划写就的,其形成倍尝艰辛,手稿本身是国家和民族引为骄傲的历史见证。但因为使用的纸张普遍含酸,墨水变质,或手稿饱经沧桑,仅仅几十年间,很多都出现了纸张脆化,墨迹褪变的现象。如何进行妥善的修复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馆过去针对名家手稿,曾经作过纸张耐久性实验和酸度检测。在纸张耐久性实验中,对纸张的耐折度、耐拉力、撕裂度和白度测试,以及在摄氏105度条件下3天、6天、12天的加速老化实验下,发现很多手稿已经处于比较严重的老化状态,特别是发现手稿在塑料纸密封保护状态下,纸张的老化进度反而要快得多,这无疑为我们过去的保护方式敲响了警钟。在对手稿进行的酸度检测中,也发现了手稿纸张含酸普遍较高。今年3月,任继愈先生指示对巴金先生用圆珠笔书写的手稿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为此,图保组对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并专门制作了红木书盒对手稿进行保管。目前看来,手稿保护重要的是脱酸和恢复固定字迹的工作,这方面有许多先进经验和技术可资借鉴,如陕西档案馆李玉虎研制的"系列褪变档案字迹恢复与保护剂"可以使严重扩散、褪色的字迹清晰显现,并耐久固定。对手稿的修复也应提到日程上来,要建立名家手稿的破损记录,设定修复缓急度,建立修复档案,并通过联网实现对上述过程和阅览、典藏的综合控制。不过,鉴于任何文献都有消亡的一天,我们还要通过抓紧拍摄缩微胶片或数字化的方式,实现手稿内容和特征的永久保存。
  名家手稿的征集、保存、保护、利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相信通过我们的辛勤劳动,一定能够使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的收藏更加丰富,更有特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19:09 , Processed in 0.1447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