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书法在线

[专家推荐]曹宝麟[网上论书帖(整理版)96楼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2 1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关于用墨答wangxiu)我觉得墨分五色是借用国画技法名词。墨法在明代之前只有无意识的表现,如写得只剩不多墨了,却又要添写几句,蘸了点清水,不经意出现淡墨。明人从水墨画得到启发,有意识地引入书法。林散之善用淡墨,应是学过董其昌的缘故。
三十二、(关于魏晋持卷书即书于弧面者答周师道)
魏晋持卷书即书于弧面者
奈尔白:窃见魏晋持卷书即书于弧面者也。
如大王寒切一帖,其晚年书也,此类形迹仿佛能寻。
试以铺纸持卷两式分临,则后式较易逼近之。
至北魏书碑,写于大幅平面,亦生面别开之契机耶?
今持卷书成此纸,作为回帖,参预讨论。幸甚幸甚
曹宝麟:师道乡兄如晤:魏晋书于弧面,有不少人持此说,包括孙女士《书法有法》。这种执法虽有图为证(那些后人作的图能否为据且勿论),但左手执卷(除非纸下有垫物),右手挥运的姿势,愚总觉是不可思议的。吾兄能否用数码相机摄下演示过程以解弟惑,如何?
奈尔敬回
宝麟兄道席:
甲)  窃自3-4年前上网得读大王等书迹清晰大图,每追索其笔画笔势之起、承、转、收项。遇生惑若谜者,欲求解释,乃自做各种自己设计之模拟试验探索。
其中包括不据案持卷在弧面上书写及不据案持册在小平面上书写。
乙) 私试持卷在弧面上书写,意在体会它同平面铺纸书写用笔之差别,寻求今人可能已不明白的古代笔法,看是否值得揭为今用。
其他试验皆类此。不为提倡杂耍或卖弄。
丙) 私试持卷在弧面上书写时,左手执纸卷(纸下有垫纸),卷径约二寸时最便握。曾试过
--卷近腹部和近胸部两种位置;
--又分试站立写和坐着写;
--运笔的右手肘靠右腰或不靠。
由是已有8种主要姿势组合,恕不一一具图。
丁) 点滴肤浅体会:
有些魏晋帖可能非以铺纸而以持卷方式写成,如大王《寒切帖》。
以持卷式想象其行笔过程起、承、转、收诸项较易理解,
以持卷式临写较易逼近。(鄙见《寒切帖》横画每每中粗两端细,
竖则无此特征;字迹在行轴附近墨量比较集中,
为其可能写成于弧面上的物理线索。)
其间或有今人已不明白的古代笔法,或可揭为今用。
戊) 一个假设:
左右手配合的书写运笔操作不同于只用右手运笔的书写操作。
例如,今常用的右手对笔的提按动作,在古代很可能有过的(恕不在此考据)
左右手配合的书写操作中,可能或可以、全部或部分地由持卷或持册的左手
以反向的动作替代(左右手配合,形像些譬若打锣;
左右手配合还譬若端碗吃饭,每个中国人都会,毫不神秘,根本不值得卖弄)。
在下于书法,业余玩票者也;参与讨论,重在参与也。知无尽,幸获教。
夏热顺候
台安!                                 奈尔谨顿首 2003.8.5

三十三、(评大江作品)前几天无法登录,甚歉。大作早已看到。觉得用笔不够沉着,结字也有些习气。望注意。
三十四、(关于刷字答读易生等)所谓“刷”,我的理解就是“沉着痛快”四字。历来象老米这样对毛笔控制到无不如志的书家恐无三数人,这是他学褚最久得到的好处。他无一笔不悬手,应出于心解。用这高标准严格训练,才谈得上无往不利。沉着,是留得笔住;痛快,是恣肆自如。既进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之境,隔阂被打破,那么感情的抒发就毫无罣碍了。当然,知易行难,这在我还是一个努力的目标吧。
“米芾在直线上好用,但在曲线上就没有那么如意”
你说得有些道理。刷字我用“沉着痛快”释之,一般人只知一味痛快,遂堕一偏之失。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节奏感是其标志。所谓节奏,就是有快有慢。痛快,自然是快,那么沉着也就不言而喻。落实到具体,则是直笔当快。因为无非提按而已,比较简单。而曲线由于有方向的改变,因此必须稍慢,尤其是有所应接的曲笔,如长撇和钩等,皆须特别留意。
三十五、(关于学草答杨红业)自觉才情不够。草书尤其是狂草最难,历来以狂草名世者极少,可见能摘龙颔之珠的难度。因为在急速的运动中做出复杂动作是太难了。我的集子里也有几件,当然是凑数的。但学一点也不无好处,当可强化笔势。
三十六、(关于现代书法答渺小)我们不但切忌禁止尝试和探索,反应鼓励创造。别人愿意玩玩新花样,亦无可厚非。而有些天分很好的年轻人确实写得不错,我向他们致敬。要相信历史的公正,好的总会流传下去,汇成传统。
三十七、(关于行书章法答凌云)记住一句话,即达到对立统一。对立,是强化对比。表现在笔法字法章法各方面;统一是使其和谐而已。
三十八、(关于学篆答不闻堂)你的小篆学的时间不算短了,基本要领也已掌握,笔力不错。要防止美术化倾向而导致的俗,只有多临帖,望你把握好。
三十九、(关于苏、黄答适庐)苏字的学习,大概始于二十年前,而学黄则是近几年的事。有苏的基础,学黄就较容易,因黄本也是学苏的。但苏黄的本质区别也是明显的。字形而言,苏扁而黄方,线质则苏肥而黄瘦,结字也不很相同。至于取舍,好象也不是刻意的事情,你学过什么,笔下自然就会显露出来。喜爱哪一家不能强求。我对苏米的分析,可参阅拙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你的最后一句,既说是习气,便不能不认为是长期而养成的了。
四十、(关于书法教学答新文字)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时代的发展大有关系,非个人之力所可左右。
    以后(时间上,可能有较远)的书法教育,我觉得应当是以两种教育形式占主流:(一)纯艺术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二)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存在的教育。 要找到好的书法老师,主要看个人的识鉴和机遇。
发表于 2007-8-22 10: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一、(关于蔡京与王铎答米贩子)另外一个问题的回复:
“书以人传”也是我国的传统心理。蔡京为“六贼”之首,是祸国殃民的首恶,他的书作流传不多,不能说没有道德的取舍在内。王铎只是“贰臣”,道德审判就没有那么严重。再加上年代较近,流传就相对为多。
四十二、(关于手臂悬空答泥山村人)悬手对高桌椅产生之前是不存在问题的。产生以后,使偷懒得以伴生。我想悬手不算什么大难度的事,只要约束自己,久之便成习惯。悬手的好处,当然是得到极大的自由。
四十三、(关于学米)他的儿子们当然首先是受到影响的,而学得最象的应是吴琚,学的最好的应该是王庭筠。时代远些的,受到的影响就不可能比较单一,如明代的董其昌和王铎。
  我学米原先也比较单一,这是学习的必需。但逐渐也应参入一些其他各家的风格,主要是米所从来以及并时的,如苏黄等名家。当然,以米为面,是脱不了的。
  关于吴琚,我在九十年代的《书法》上,曾经写过一篇《吴琚散论》,可按索引参看
四十四、(关于蜀素答清石)此帖乃米老五合交臻之作,字数多,习气又不重,故窃谓最足学。由颜及米自然好,因颜本是米源头之一,上追是明智之举。
四十五、(关于学书答窦窦)我打字尚不熟练,只能简要回答您的问题。您说创作有集字感,我想老米集古字时也会如此,从不统一到逐渐统一,最后化为自己的血肉 ,这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您提议我抛弃老米,自成一家,道理固然不错,但我想要割断所学的血脉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空无依傍。我只能以米为面,再掺入一些其他各家的东西,力图以古典的技法写出自己,哪怕写出一点自己的面貌,能体现学问和胸襟即是有异于他人了。我是为此努力的,不知能使您满意否?
四十六、(关于学书答缘墨)1.临写和创作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不能偏废。2.小字当然比大字容易。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望您观看我编写的书法史。3.贯通无非是一个“势”字。钱穆父戒米芾“当以势为主”,米乃大悟。我们应对照米书,参透他悟出了什麽。
四十七、(关于书外功)我觉得“书外功”主要是文史方面,能把王力四册《古代汉语》一字不漏地通读几遍,已足受用。并非是我业师便这样说。
四十八、(关于魏启后答子非鱼)我十二年前首次见到魏启老,印象不错。去年第二次访问济南,我要求去见的老人也只是魏启老,足见我对他的尊重。在国内象他这样门庭若市者是不多见的,其势头如从耳闻算起,至少也要十五年了,既然不衰,说明极受欢迎。老爷子家里竟然没存货。买主头天付钱,隔天交字。这样,流向市面的几乎都是应酬品。但我见到自藏精品照片一册,书画俱佳。他的山水画倪云林一路,与他书法虽学米而出以平淡简远可互为印证,格调总体来看是高的。窃以为他在今存老先生中可以首屈一指。
四十九、(关于学米)上面朋友关于学米书的问题,烦请浏览创作和临摩的两套影碟中鄙人的说解部分,仅供参考而已。至于学行书是否须先从正楷学起,恐怕见仁见智不一而足。我觉得东坡“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的说法比较在理,也就是说先学正楷为是。窃以为,正书行笔速度相对较慢,而笔法和结字,只有在这条件下才能得到刻意的模拟。自结字而言,正楷阶段须解决结字的常规问题,譬如对称和停匀之类。到了行书阶段,由于笔势的加强(主要是上下字的萦带关系得到加强),结构自然而然地会在常规的基础上有一些变态,即所谓因势结字。这时常规的结字只起到暗示的作用,因此每次写同一字都不会按模脱墼。当然,经典的行书范本还是要下大力气来学习的。无论正行二体皆须取法务上,这就毋庸赘言了。
五十、(关于王献之劝父亲“大人宜改体中的“改体”具体是指什么答fyw)我觉得你有些偷懒,未能独立思考。你既看到这句话,如果引用者标明出处,你应可追寻到原文;如果引文不规范,似亦不要轻易放弃,何况这句话并不冷僻。此实出唐张怀瓘《书估》,望你找来读一下,当能明白,不懂再问如何。
发表于 2007-8-22 10: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一、(关于学米答张铁牛等)连带下面一位一併回复。二位的情况恐怕相近,都是临摹未精所致。如果只不过是浮光掠影,甚至觉得可以学一半丢一半,还美其名曰意临,那么我觉得永远在门外徘徊。先合后离,谁都知道。如合已做不到,便一切无从谈起。
五十二、(关于学魏碑答笑论春秋)您问我这问题,几问道于盲,但也不妨谈一下拙见,供参考。魏碑相对唐楷有奇的一面,这是就结构而言。结字必须奇正相生。如果一味地正,便索然无趣。唐楷总体来看,正多于奇。虽显得正大,但更多作意,颇乏自然天真之趣。唐楷基本上沿着东晋一系发展而来,而魏碑则较多钟卫遗意,也就是说更古一些。苏黄米批判唐人,用米的话说就是一笔书。我的理解就是说不能八面取势以结字。所以学魏主要着眼于结构,而不必计较因刻凿而然的节角,如描头画角便属舍本逐末。何绍基于右任用帖法写碑,可称善学。我以为最好配合北魏墨迹,观其下笔处。不知能否给予您一点启发?
五十三、(答网友用一句话概括对米的认识)米芾是历来笔法最丰富也最复杂的书法家
五十四、(关于临写如何应用于创作答耿昱我觉得你临和创之间的差距还较大。解决的办法是加大临的力度,辅之以创作。比例大概为八比二。这时后者只起检验效果的作用。这比例以后可调整,直到持平或反之。至此大概可以随心所欲了。谈何容易做时难,过程至少得十年以上。
五十五、(答窦煜)你应让我看看临作。你笔性稍好,也很聪明,但入古未深,整幅较平。具体地说则是笔法简单,结字稍平庸,章法更为平淡。尤其是相同的字变态不多,就是旁涉较少所致。
五十六、(关于苏、米答冬冬)苏的面目较单一,而米则比较多样。考其原由,即因笔法造成。米无一笔不提手,得到无限自由,这是他能八面起倒因势利导的根本原因。而苏大多凭桌行笔,因字大而不得不提笔时,就产生〈黄州寒食诗〉等杰作了。当然这不等于说苏字易学。苏属学问字天分字,得面目易,得精神难。学赵亦复如此。学米学苏各有所好,虽不能说不可并学,但必有所侧重。
五十七、(关于读帖与临帖)读帖是对临帖的补充,不可忽视。临帖往往专注于细节,只关顾与前一笔的关系如何,准确与否,至于与上字右字的距离,那只不过是落笔时拟测一下而已。读帖就弥补了这个不足。但读帖并不是泛览,而是顺着笔势来读,与古人书写的顺序相同。由于视野较宽,就能发现一些章法的奥秘。譬如数字渴笔,则右边必是浓重之笔等等。
五十八、(关于提按与绞转答红树里)古人说心不知手,手不知笔,是书写的最佳状态。我在写字时只关心纸上的字迹,而无暇顾及毛笔处于中锋还是侧锋,总之中和侧是交相为用的。提按已是习惯的动作自不待言,至于绞转,也不过是微调而已,自己未必十分意识得到。所以转笔与否,经常聚讼不已,有人仔细就说有,粗疏忽略就说无,我认为肯定有。但一路转过去的说法我并不相信,因为做不到。
五十九、(答施亮)昨晚已看,临得比较准确。但小心落入赵子昂的窠臼。话不用多,望你体会。
六十、(关于章法答火龙山人)你说的不无道理,但表述不够准确,因为一般不会单字成幅。似应这样理解比较妥当,如以行书为例,即须从平正一些的法帖学起,获得常规的结字方法,而连缀成篇 ,因势结字,就会在常规基础上生发态势。这种受常规约束的变态,在另一篇的同字中便会不同,因为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
发表于 2007-8-22 10: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答杨红业)
杨红业:我倒觉得苏的成分很多, 似乎先生正想集宋四家于一炉,同时上窥唐晋而自成一家。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将字过早结壳,而是不断将书艺推向新的高度。
曹宝麟:红业君甚具眼,窃以为若非无源之水,还是清可见底的。我学米参以苏黄,苏在前,黄在后,所以大家皆觉伪迹,不足怪也。如此尝试还请方家教我。甚谢!
六十二、(关于珊瑚帖答秋水回波)我最喜欢《 珊瑚帖》,您所指两件大字固然不可多得,但窃以为《珊瑚帖》神采似更飞扬,另,形式感也很有不期之趣,不知以为然否?
六十三、(关于米书小楷答少主)米芾小楷,严格地说只是小行楷,除《向太后挽词》和《呈事帖》外,即是所谓“跋尾书”,因不应人之求,自藏也就留存不多。米于小字自视甚高,当然其高超处亦非他人可匹敌。学小楷自米入,亦无不可,这是个人喜欢的问题。他的小行楷十分精到,结体也很骏迈,相对大字而言,较少跳荡习气,至少我觉得应该学。拙见仅供参考。
六十四、(关于做学问答白雪歌等)你说曾有考研究生的打算,那你已有本科学历,可能并不是文科吧。但这不会对你自学那些高深学问产生障碍,因为文化层次已经决定了。所告三门都相通。建议你邮购北大中文系和历史系的相关教材,教材科应有目录。考古学肯定有而考据则不会有。你准备化五年时间,我想你足以找到做学问的门径了。拙著《抱瓮集》九一年在台出版。这种书不搞碑帖考据的人不屑一顾,但国内同好欲觅无所,也是遗憾。当时印数太少,现在台湾大概也已卖罄。我准备在国内出一增订本,增加十多年来的论文,届时求教于大家。
六十五、(关于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书道答闻正)叫法不同,其实一样。
    六十六、(看到有人挖苦初学者)
下面引用由20011115在 2004/05/20 11:50pm 发表的内容:
建议楼主到“少儿书法”里去看看,学习学习。
得罪了``````````````
曹:你这样讽刺别人是不厚道的.那位朋友敢于贴出初临,可见求学心切,羞耻与否,当在所不惜.我们应该赞赏这种精神。
附录:五月深南道聚会情况描述
卖粥老头:曹老师来了,来深圳了。是日也,天朗气清。深南道群贤几乎毕至。。呵呵,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惜骚风未至,狐狸没来,敬松开会。每览高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大致内容,同志们基本分享得到了。再罗唆重复,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还是说说曹老师与大家谈话的重点吧。相信对热爱书法的网友是有极大帮助的!      
聚会的前一天晚上,老头在曹老师下榻的酒店同老车分别临写,以求指教。临毕,曹老师说了以下几点:别临得过快,别把字放得太大来临。后曹老师自己示范临米,临韭花。 我头老车立于其后细观,发现曹老师临得极慢,几乎同原迹大小无异,一篇《韭花》,近半小时。曹老师对我倆说:临得慢,记忆得深刻。若象创作那样顺着性情,古人的精华就容易忽略。临贴要把它的特点经过每次慢慢临摹,-----把读贴的工夫也一起做了!!!
之后曹老师说,创作就不同,由于已经记忆是每次临摹积累起来的,快临,只是笔性熟悉,但最怕熟悉的成份含了自己的习惯(与原贴相异的习惯)。----那创作起来就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所学!!!
在我同老车的要求下,曹老师创作了几张手札小品(已拍图片,日后再发)。我同老车惊讶的发现,曹老师创作的速度很快,同写钢笔字的速度一样。但每个点画都是刚才慢慢临摹原贴的水平。这虽是我们临习话题里很平常的事情,但我自己平常临写就不知不觉的越写越快。老车禁不住说:不觉得曹老师临得慢,是没了火气,很平静的临摹。那天晚上,我把一个很简单而重要的环节牢记了-----慢、慢、慢的临!!!
返回来说第二天聚会,曹老师看了大家的临作,都做了详细的评语(作品稍后老车发吧),但我发现,同志们都临的比原贴大了,快了。说一件事,多年前曹老师已经提醒过我此点,要求我准确对临,但我苦于工夫不到,还觉得放大了写容易,结果收效甚微。那天,曹老师说:“准临不容易,但不能准确的准临是暂时现象,把字放大是放松要求。”
小休时候,曹老师鼓励大家多临摹,别急于出作品。论坛应该多写作品交流,深南道这样的聚会很有利于书友的水平提高,提倡互相批评互相交流的习惯。
最令大家惊讶的是,曹老师说:学书后,多年来已经养成多年的日课习惯----每天不少于三小时的书写!
大家要求要一张他的作品,曹老师从十二点开始,写了两个小时,一丝不苟,天气有些热,但大家围在一起,十几人的教室,静得出奇。作品写完,掌声四起!当天的气氛与收获,不到现场感受过,老头这笔墨水平,没法形容!大家几十只眼睛只看到曹老师娴熟的运笔下,几乎是还没想象出下句,曹老师已经一挥而就!(作品麻烦老车负责上传,书写过程稍后发录像拍摄精彩场面,敬请关注。)
吃饭的时候,大家觉得今天让老师辛苦了,寸头同志提出,每个会篆刻的书友好好为老师刻一方章。内容由曹老师命题,同志们积极响应,气氛活跃!其中鸟虫篆的艰难任务,老寸当仁不让。呵呵。
时间过得真快,吃完饭,大家围在一起请老师说几句,都市野狐禅更是真情流露的说:我远道赶来,做梦都没想到今天会见到曹老师,还得以收藏珍贵的作品。。。曹老师很语重心长的对大家说:来到深圳,谢谢大家的招待,网络自己是新生事物,打字不快,但很多时候都浏览《书法网》。希望大家天天能做日课,论坛上无关书法的话题最好少谈,是非少谈。真真正正在网络上把书法艺术搞起来,以后有时间,会再次来深圳同大家交流。。。(大家帮忙回忆一下,老头记得这几句)
分别了,同尊敬的老师分别,总是依依不舍的,大家看下面的照片吧。
都市野狐禅:呵呵,是的!
我头一天晚上接到老车电话,在一看网上老头那个吆喝!我那个急哟!恨不得立
即也去,写写画画!
想到明早就看到曹老师!心里那高兴就比提了!
一大早9:30就起来了,要知道我平时起床可是中午12时!!!
提着前晚已经充好电的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女儿也要去,就一起去了学校老车的教室!
只有几个学生在画画!
一会儿,老傅到了,聊了一会儿.听到门外一路笑声朗朗来了,好几个人.呵呵
我和老傅一眼就认出曹老师,在老头老车的介绍下,向曹老师问好!
这时墨子和香港的一位网友到了,曹老师一面和大家认识,一面还认真看递上来的名片.
曹老师的随和,和认真,给我留下的映象很深.
当寸头.王宠来后,大家就座.和曹老师聊开了书法!
我和老车一面听,一面拍照.时不时的,因听老师的话,而忘了拍照.好在一些资料也基本上拍齐了!曹老师在临帖时,一边临还一边讲解.在作品写到精妙之处,大家都忍不住的鼓掌.之间曹老师还轻松诙谐和大家交流!
我通过摄像机的特写镜头,看到老师的每一个笔划都非常认真,特别是写约两公分大的小字行书,从容挥洒.确实可见古人所说:疏可跑马,密不插针.
在曹老师评点大伙字的时候,我才有幸,将网上看到的各位大名一一对位!呵呵。
兽头:此月5日黄昏,俺正在酣眠,老车一个电话来,我哼哈回答着就挂了,挣扎了半天,于是醒来,仿佛记得说是曹老 师要来。赶紧复电老车,证明确是曹老师次日要来,早上11点,地点就在老车的学校。什么活动内容:没有运动项目。就写字吃饭。好极!
一上班就到网上,卖粥的就嚷开了:他和老车正和老师在写字呢!这两丫,也不知道群众们都在仰望!于是我就回 条说:给哥儿点照片吧。谁知是石沉大海,正要和他们“理论”,不料公司的系统突然出现故障,抛网急走!间中歇气,又行网来,还是没有声息,看来是挺投入的。。。后来公事没完没了,坚守到最后才回去,已是6日早上9点。
是日天清气爽,徐风洋洋。
头发个把月没理,形像大损。跑去理发店,kao,人n多,11点之前是绝对办不下来。没形像就没形像吧,错过大好机会学习才亏啊。
转辗乘车,到了学校还不到10点!仔细观望:不像有和我同样的人在门口等。在附件找了半天连个卖书的地方都没有,但见一家卖过期很久的杂志的小店。附件有个小区,就在里面坐看小孩老人休憩玩耍。10:45,再到校门口,
没几分钟一辆的士停下,老车旋即下车,手里提一大包,看来有些年头了,还有两人,径往里走。 我忙过去,老车看到,彼此招呼。老头我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忙和他握手介绍,听口音他是广东人氏,这一点我一直没和他核实!老头说:昨天太忙了,看到我的回贴,没时间回复。然后立即和老师握手问好,老车向曹老师介绍我叫“兽头”,于是老师以为我是江浙人,老车又代为解释,曹老师问:是哪个兽?我答曰:禽兽之兽。
曹老师很壮,很墩实,不高,戴眼睛。
发表于 2007-8-22 10: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宝麟网上论书帖集锦(二)

一、(2004.4.30评朱勇方书.《中国书法论坛》)勇方的书法我觉得还是小楷最佳,以钟为基,笔短意长,复参北魏之趣,十分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绍兴人的聪明.正值盛年,前途无量.行书颇涉流行,未为高格.剥一句古书论,叫小字愈小愈妙而大字甚病.不知以为然否?
二、(2004.5.22评王宠印.《中国书法网.深南道》)尊作我很喜欢.朱文路数,大都难脱皖派之婀娜,浙派之强直,黟派之清刚等等.你有些自己的风格,所以可贵.你网名叫王宠,那么真是雅宜了.
三、(2003.8.2评武侯祠岳飞出师表答湖心谭月.《中国书法网.书法研究》)所谓《出师表》,不会早于明代。
四、(2002.12.22自评答杨红业.《中国书法网》)红业君甚具眼,窃以为若非无源之水,还是清可见底的。我学米参以苏黄,苏在前,黄在后,所以大家皆觉伪迹,不足怪也。如此尝试还请方家教我。甚谢!
五、(2004.5.24评一树临米《书法江湖》)粗看还行,但耐不得细看,那主要是精微处的出入.如注意笔势的应接和萦带,这点问题不难解决.
六、(2004.5.24评步雪堂堂主临蜀素《书法江湖》)临得相当不错.临摹的要求,如是对临,当然是临得越像越好.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因工具等客观条件和每个人的手法等主观原因累加,总会造成若干偏差.你在力求准确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七、(2004.5.24答郭华《书法江湖》)你或觉得进步不明显,这就需要自省.我看还是不够准确所致,因为每个字几乎都有一些出入.应主要是忽略笔势而导致的散.
八、(2004.5.24关于临米不熟答无为轩主《书法江湖》)你的症结,不是熟不熟的问题,而是准不准的问题.如果因粗疏而临不准或根本不屑临准,那么再熟又何用?你似乎有些不求甚解,如繁体"郁"上半部绝不从像"樊"似的部首,另,后面"芾顿首"的草法也甚鲁莽.所以我劝你先了解我关于临习的论述再着手不迟。
九、(2004.5.25评步雪堂堂主临赵行书《书法江湖》)你学过圣教,笔下不觉会有流露.笔力弱,节奏平,是你必须用力克服的。
十、(2004.5.25答大江《书法江湖》)所谓习气,我看还不严重.因为你并非大肆张扬的一类,敛束已甚,一般不大会夸张或重复某些特征而形成习气.你的问题,愚以为在于临古不深以造成的没有来历.没有来历而自成一家,古来未之有也.我猜想你可能学过赵董一路.如曾学而未深,则不妨坚持.我觉你笔性与之相近。
发表于 2007-8-22 10: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2004.5.25评第109条好汉楷书《书法江湖》)恕我直言,这件作品的最大问题就是格调的俗.其俗在骨,实已难医.至于既取简体而许多偏旁又一仍其繁这些枝节,已无关大局。
十二、(2004.5.26答砚池点水《书法江湖》)两件以第一为较好,但章法问题是共有的.前者几排若算子而后者又字字顶接还是排若算子.故望加强读帖,仔细研究.
又:(5月28日)你现在当以临摹为主,创作只起检验作用。
十三、(2004.5.29答学习者《书法江湖》)望你再多临圣教,而且着眼于该帖的一些"奇字",分析它们的结构特征,悟出造险而能复归于正的奥秘.这是看了大作后提出的忠告.因为你的字一味平正,较少变态,因而缺乏灵动,上下字的萦带又不够自然。
十四、(2004.5.29答江湖一石《书法江湖》)是否临我的暂且不论,但准确与否却是我关心的.我觉得你只有五分像,那么还须在相似上下功夫。
十五、(2004.5.31答书隹《书法江湖》)每个人很难预计能否成功,但作出了努力总可得到问心无愧的安慰.你学得不够,所以更要加倍用功.提醒你一点,不要自我作古,如"最"这样写是没道理的。
十六、(2004.5.31自题书襄阳书简《中国书法论坛》)这些米帖仅存文字,见于岳珂<宝真斋法书赞>.最近经常喜欢抄录一些宋人的尺牍,并按抬头示敬的格式试图重现当时的情景.我觉得文字内容往往会有提示作用,尤其录米,不知不觉就固态复萌,不杂他体了.恐怕难免贻奴书之讥,但想以此作为标本来说明一些问题。
十七、(2004.6.1评自书吴川祠堂答步雪堂主《书法江湖》)好象是为广东吴川某祠堂所写,若是,那时间大概在1996年左右.
6月5日又:我其实并未到过吴川,只是途经.吴氏在广州搞工程,赚了大钱,便要修祠堂.这些字就是当时来校求写的.字当然不足观,因是实用字,难免如馆阁体了.十年之间,自觉尚有寸进,值得留存者也就数件而已.我伯父今年九十,大概三十年前刻过一方印,文字为"蓏迟阁",沪语谐音"螺蛳壳",一则自嘲居处逼仄,一则自谦大器晚成.我想,我们家族生命节律决定了一个晚字.所以我不急于求成.也算自知之明吧.但愿到晚年写出一些无愧于古人的作品
十八(2004.6.2答桑弘农《书法江湖》)虽一看便知学柳,但徒存形骸,未得精神.学面目强烈者往往如此.当然不是阻止你学下去,而是要求学深学透,不要轻易放弃。
十九、(2004.6.2答一树临蜀素帖《书法江湖》)字形基本准确,难能可贵.但仔细看尚觉沉着不足,故望笔笔送到。
二十、(2004.6.3就临米蜀素帖答步雪堂堂主、kevintian、一树等《书法江湖》)不评二位优劣,说说共同的毛病,那就是笔法的简单化.老米笔法极其复杂,也可以说丰富,全在于笔尖细微的控制能力.要学到这绝技,没有数年寝馈于斯的专谨莫办.大家的路还很长,各自努力,切忌沾沾自喜。
粗看还行,但耐不得细看,那主要是精微处的出入.如注意笔势的应接和萦带,这点问题不难解决.
发表于 2007-8-22 10: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2004.6.3答小李《书法江湖》)
小李问: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过去练习书法有一段时间了,也小有成绩,但总不尽如意,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肯请指教:一是我是在旧报纸上练习书法写得比较顺手但要是创作作品时写得就有些拘谨了;二是书法章法处理得不在好,不知怎样布置才能得到完美结合;三是眼比手高平时临帖时的字写得差不多但创作出来的字就不够理想,也比较的呆板。
    曹先生答:后面两个问题不说也罢,因是每个人在初学阶段必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用古语比况,就是"瓦注贤于黄金".翻译成白话是,赌博下注时,瓦片要好于黄金.因为瓦片反正不值钱,下多少都无所谓,心态放松那也赌得顺手反而能赢。
二十二、(2004.6.6就临米答qq-ll-ql《书法江湖》)怎样临摹,我已说得够多.如你照此办理,又何至于加入不少无谓的动作?你必须认真仔细,笔法学不到,那一切皆无从谈起。
6.7日qq-ll-ql:谢谢曹老师指教。学生感觉米字发笔多褚法且提按特多,所以一直在学褚圣教,是否应改学颜字以克服这些无谓的动作,但又觉得颜字重铺毫少提按,似乎对学米帮助不大,请曹老师指点。
曹:颜褚俱为米的源头,但他学褚最久,所得也最多.你的问题不在于学谁,而在于未忠于原貌,自作主张.
二十三、(2004.6.7答郭子《书法江湖》)未作庄语而辄放言,是为无道.东坡此论不可不引以为戒.我觉你故作荒率,并无耐人咀嚼的内涵,主要问题在于未经精到或未尽精到这一关.还望自省.
二十四、(2004.6.17答一树《书法江湖》)粗看还行,但耐不得细看,那主要是精微处的出入.如注意笔势的应接和萦带,这点问题不难解决.
二十五、(2004.6.17答无为轩主《书法江湖》)你大概学过东坡<<洞庭春色>>二赋,而此我觉并非精品.他见讥为墨猪,正以此类作品为代表.学苏者大都学到他的毛病.其实他还是有非常清劲的东西,如黄州时期的一些手札.
     6.22评祭黄几道文:这件确为精品,气息极好.因誊录祭文,存居敬之心,故稍嫌拘谨.但元祐间正是他青云直上的时期,比赤壁赋的蹇涩似要轻松一些.
     又:想君必为寒士,用此劣纸书写.这种经历我都有过,回忆三四十年前,练字是用油印新闻纸的反面书写,因吸水,有点象宣纸的味道.文革中货源绝对充足.后来请学生搬家,被一抢而空.你的字可在苏体上再深入,应能写好的.
  二十六、(2004.7.7答尹河杂草《书法江湖》)继续下去,勿轻易去之.君笔性不错,学久必有所成.联中"倾"当作"顷",另"鬟"中亦少一曲.
又7月1日答南陈《书法江湖》)颜字的意思已有,结构似嫌不够宽博.
7月7日答妄之堂主《书法江湖》)意在襄阳孟津之间,亦属不易.下片章法较好,首行过挤.
   二十七、(2004.7.8答ok199平米芾《离骚经》《书法江湖》)这是伪帖,不能看,更不用说学了.<<学书帖>>为小草,中锋确实比较多.
二十八、(2004.7.12答刘波《书法江湖》)尚趣,还有些意思.但这样的写法太流行了.
二十九、(2004.7.25答听泉轩主《书法江湖》)小字易精,大字当如小字,亦即如其精到则较难.这已可代表我的观感.望努力.
三十、(2004.7.26评米书《研山铭》答野马尘埃《书法江湖》)我不大会附和别人,与徐老的数次笔讼概可见之.君只须翻阅<<中国书法>>去年某期拙文<<米芾<研山铭>研究>>,便可知鄙人不是信口开河之辈也.
发表于 2007-8-22 10: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2004.7.30关于用笔答风一样的《书法江湖》)我一般是小字用硬毫大字用柔毫.因小而求精,非狼莫办,而大字则以气势为主,稍加健的中长锋羊毫我觉较合适于自己,这应与我运笔速度较慢有关,慢而涩恰是与老米的疾利在工具上的天然分野.我追求的正是这个不同.二十年前我也曾以硬毫作大字,后因线条不蕴藉而改弦更张.狼毫无不短锋,虽劲但今再用则感觉如刷子,已不会用了.古人通常不用羊毫,不知是古代笔做得精呢抑或今日黄鼠狼退化了呢,总之用狼毫已很难写出古人的味道.但我对所用羊毫的要求是很高的.
7月31日又:苏州三阳笔庄,宣州张苏笔庄,杭州汉笔坊.这三家笔甚获吾心.
三十二、(2004.7.30答夏南宫《书法江湖》)三件之间第三最佳第一最嫩.从大效果看,结字多有毛病.要明白,结字的跌宕开阖是造险而自救复归于妥贴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宣泄却无所归的诉求.你还当在临摹上下细致的功夫,不要漫不经心,而是认真琢磨,求古人之心,析八法之奥.
三十三、(2004.7.31答zshxlx《书法江湖》)诗韵虽用得宽了一点,但意境不错,格律也合.这点修养学书者应该具备.字效王铎,尚不甚熟练,结字多有失势.
又:其实还是个临摹得仔不仔细的问题.如仔细了,那么笔法字法章法都不出观照的范围
三十四、(2004.8.2自评书手卷《书法江湖》)我这是写在半生半熟的纸上的。所谓发毛就是有些苍茫感吧。十、(2004.8.4答无尘道人《书法江湖》)以前我也曾学过文,后觉无难度而放弃.你临得不错,形神兼备,我对文的看法仅供参考.
三十五、(2004.8.4答可嘉《书法江湖》)你是南京的吗?有些金陵书风.望学古人为上.
三十六、(2004.8.7答听泉轩主《书法江湖》)除做"靶子"的学生临作外,其他文字包括后面的临帖都出于我手.但临帖被外行的编辑用电脑压扁以致大大失真了,他似乎并未考虑到会造成所谓"名家"自己也临不准还在那里指手划脚的坏影响.这件事正愁欲告无门,今可假此湔洗.
附听泉轩主问题:我买的湖北美术出版社的《名家正腕》之苕溪贴是您编注的,但自42页后的临作赏析是您写的吗?我在庞国钟老师家看过你的小字,非常精到的呀。
三十七、(2004.8.7答黄巍辉临争座帖《书法江湖》)学习未久,尚应继续深入.建议改用较粗糙一些的纸,锋较短的笔.
又7月30日答黄:临摹和创作存在较大差距.望掌握临创的比例,循序渐进.君所临还较忠于原帖,基本准确.李贺诗中"泂"字应是"洞"之误,或是你认为米帖有此字,但这个读jiong音的字是地名专用.另外,"湿"多一"页",说明你对用字是较马虎的.
7月31日答黄:我也是自学.自学没什么可怕.实质问题是在于善学.
三十八、(2004.8.11答萧晓《书法江湖》)笔性可嘉.但须注意细节,主要是结构.
三十九、(2004.8.17关于评选“千年十大书家”答徐飞《书法江湖》)具体已很难说全,但公认的大家都已在内.苏黄未得全票,这毫不足怪,见仁见智嘛.记得明代我提了王宠,而黄惇就提文徵明,并认为文比王好.这就是观点的分歧所在了.
四十、(2004.9.5答雄视千古《书法江湖》)你临得太大,放弃了很多精微的细节,因此显得简单化了
发表于 2007-8-22 10: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一、(2004.9.5答闻正则喜《书法江湖》)有王铎遗意.王氏比米更狂放驰骤,一往无前,因而亦更符合现代人重宣泄好张扬的胃口.王铎固为大家,但学他的人则大都夸张过头,以致张牙舞爪,面目狰狞.希望你警惕我的提示.
    四十二、(2004.9.7答庸雅斋《书法江湖》)你的笔性很好,这是我一直赞许的.临得老实,不妄下一笔,颇得余之真传.你想上溯,当然应该,但相比颜似更应学,因为或可匡救你的柔弱.
四十三、(2004.9.8答书剑生《书法江湖》)行比楷临得好些.赵字在大家中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因为略显平易近人.但就是这种平易往往会使人堕入平庸,这是一个陷阱,希望你警惕.
四十四、(2004.9.11评郭亚明书答雷雨田《书法江湖》)曾到南海,憾未一晤.看了大作,觉得还当努力进取.君尚年轻,以后的路很长.望多临摹,甚至目前要以临摹为主,力图改变结构不佳或者说比较幼稚的现状.
    9月5日评林散之:尽管我认为林散之可谓解放以来首屈一指的书法家,但其成就和影响力毕竟难以与苏董相比肩.也许这是综合实力的差距所致.
9月8日答徐飞:这是因为林老喜用淡墨的缘故.再好的印刷品,总使它有较多的消解.所以单凭印刷品来赏析林书,并非实事求是.如有机会到马鞍山江上草堂或江宁求雨山林氏纪念馆去看看,相信一定会惊叹不置的.
附徐飞问:曹先生,您好象说过林散之的字必须看原作,彩色印刷品也不行。您能不能具体说说原因呢?谢谢!!!
9月11日再答:不过今年再到江上草堂,大多展品已换了临作,真是大杀风景.原先塑像背后的一张杜荀鹤诗(君到姑苏见),初次一见,震撼人心,至今犹在梦寐.但这次看到的临本,相差直不能以道里计.近年林作行情看涨,为防宵小之徒觊觎,不得已出此下策.最糟糕的是并不在标签上注明,只是工作人员见生怀疑才予首肯.那么这等于嫁祸于人了!
四十五、(2004.9.15评林召棠书答步雪堂主人《书法江湖》)正书为不太纯正的柳体,点画精到,这是士子干禄的童子功.入仕后便壮大了馆阁体的队伍.其结构之四平八稳,虽不标榜黄金分割率,但绝对比启功准确得多.行书则是甜媚的赵体,应是不难达到的高度.晚清状元,似只有张謇有名,但也只是开了民族资本家的先河而已.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204页关于米芾用笔:关于执笔,米芾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米执笔采用的是“五指包管法”,即毛笔的顶端藏于手心,五指环于笔管,犹如撮物。蔡绦云:“米芾元章有书名,其捉笔能尽管城子,五指撮之,势翩然若飞”。
     曹先生看法(大概):1、此法非米独创,至少唐代即有之。《书史》云:“伯高五帖,黄经纸,少时书,辞云‘往往兴来五指包管’是也”。米可能受此启发。
     2、黄伯思等人曾经提出过异议,《笔阵图》上也画有执笔的手势,而米只对笔样感兴趣(见《腊雪帖》),而不认为五指执笔法是必须遵守的天条。
     3、事实上,采取何种执笔势完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哪种姿势最适宜发挥所长,才是最合理的,米氏的五指包管,应最适合于题壁,可能是这养成了他的习惯。
     4、米曾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正因他用高标准严格自律,才保证了随心所欲、无往不利的创作状态。米把执笔放在开宗明义的地位,这一做法,值得深味。
四十六、(2004.9.15答大伟《书法江湖》)用熟纸临写是对路的.总体看很不错.行书比草书好,但点画皆略欠厚重
四十七、(2004.9.17答书道中人《书法江湖》)颇为松秀,可见天分.不足者为结构多有不妥,如"退""惊"等字.
又8月3日关于用纸答高山仰止:最近几年用泾县宣艺斋仿古熟宣较多.试过很多种,觉得一种即使正面也不是太滑,纸质稍厚,颜色较沉着(较喜欢茶色)的最合我意.古人在明代之前都少用生纸作书.欧阳修<<和刘原父澄心纸>>诗用"纯坚莹腻"形容之,纯是无杂质,坚是緻密而不脆,莹是洁净,腻是细腻.除第一项由本质决定外,其他三个都是加工使然,也就是说乃熟纸.常用的做法是拖浆和砑磨,无非使纤维的间隙缩小后降低吸水性而已.古人大多写小字,欲求精到非如上的品质不办.我本人写小字多用熟纸的光滑一面而大字则生纸也用有刷痕的反面.元书纸也是我比较喜好的.米芾<<书史>>说"<<争坐位帖>>是唐畿县狱状鎚(原石旁)熟纸."既是狱吏所用,那么其粗糙自不待言.鲁公岂用不起好纸?他之所以爱此,正有追求特殊效果的考虑.这一点可在<<祭侄文稿>>中得到印证.他这种笔触的苍茫感,也正是我所心仪的.至于你所问的墨色变化,我想善用淡墨的董其昌用的也是熟纸,这点不说也可明白.

    四十八、(2004.9.23答hexianliang《书法江湖》)写得较乱,既有些王铎的影子又效仿流行的套路.总之时髦都在里面了.
四十九、(2004.9.23评得之所贴照片《书法江湖》)得之(第一幅照片中人)自美国归省,不忘广州老同学(三位皆出自新疆之医学博士),特迂道来访,遂得以附骥.得之是日下午飞北京,中午设盛宴告别.以前只在网上相识而终悭一面,于是觥筹交错晤谈甚欢.老夫虽有一日之长,但于新进固多瞠乎其后之感.此为席散留影,故皆酡颜也.
五十、(2004.9.25答杨逍《书法江湖》)我倒不觉欧意.欧与虞虽有陈隋遗风影响,但欧多涉险,虞则坦易.杨逍临得还不错,基本把宽博之意表达出来了.
又9.26评龚望书《书法江湖》)隶书又称隶古,不古即成美术字.龚望的字恐怕很难传下去.
发表于 2007-8-22 10: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一、(2004.9.29答zzjsf《书法江湖》)稍觉马虎.主要是结字不准,从一个"有"字的不先写撇(王字系统皆先撇后横)这点便能看出.
    11.5又答zzjsf:局促而不大气.老米云大字当如小字,小字当如大字,我的理解是,大字应不粗疏,小字应不拘谨.这是符合辩证法的,君当细思.
五十二、(2004.9.30答我朱孔阳《书法江湖》)习气人皆有之.习,本来就是常见的意思.但有人说我多"江湖习气",则期期不敢奉诏也.君云"何觅他途",我看不懂.是教我不要另觅他途呢(因为<<襄阳书简>>纯用米法而得到君首肯),抑或相反?至于"删繁就简",并非我的本意,而是学不到,即所谓简单化而已。
附我朱孔阳问题:近见曹教授大作,日益精熟。然颇多习气,尖利线条过多,少了先前的沉著和韵味。窃以为《襄阳书简》绝佳,教授何觅他途?教授有言,米书笔法丰富,然教授何以“删繁就简”?
又答拾遗:<<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张良所封)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吴昌硕,毛润之,尉天池等等皆张子房之流也,拾遗尝闻之乎耶?
附拾遗问题:久有此同感!实不为过,我曾在几年前广州参加培训时有幸得见曹老师一面,并求得作品一幅,得到了老师的精辟点评,几年过去了,我仍记忆犹新,那使我至今受益非浅!在我的印象中和他的学问反差太大,我在想是不是人总是在矛盾中求的统一。那就是:朴实憨厚得有点象乡下人的外表怎么能和大上海出生的他似乎格格不入,高深的学问和他朴实近人的为人有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风流倜傥的书艺犹如翩翩君子和那双粗壮的手联系起来。
五十三、(2004.10.1答我朱孔阳《书法江湖》)谢谢!我当不懈努力,不息进取,以求衰年变法,不负书友期望.先生諫勿学山谷书,容我反思.
答归舟:我凡钤此方印者(黄惇刻),皆自以为稍合己心之作.君所发作于壬申,即一九九二年,而抱璞所藏为甲申,即今年,相去一纪,则二者孰为优劣?望归舟有以教我。
又:十几年前写的也有好的,如我精选集中第一件,作于1989,写在四张包茶叶的破损的草纸上,便自觉无意于佳的偶得不可复现.现在写的当然也有差的.但自反终有寸进,这点尚可自信的。
五十四、(2004.10.3答公羽《书法江湖》)温文尔雅,格调当不成问题.但结字稍疏也是明显的.有些点画未到位.要知道,这样与笔短意长是完全不同的.
五十五、(2004.10.4答崇文堂主《书法江湖》)匠气是没文化或少文化的一种表征,类同于不太高明的工艺品所散发出的气息.知乎此,那你应明了努力的方向了.
五十六、(2004.10.10自评20年前旧作槐米襄阳三十韵答天雨流芳《书法江湖》)
现觉实不足观.大学生竞赛时尚无如此力过,但不出数年竟养成这等习气,这几年应是我最处于低谷的时期,至今犹痛心疾首.
11日又:自觉结字有过头之处,反陷丑怪,也就是我所谓的力过.
五十七、(2004.10.23评自用印答溪流水香《书法江湖》)也有人劝我勿用此印,以为不很协调.虽然,我还是一直未换,这是因为此印意义非同一般,另外它确是石开的精心之作.
五十八、(2004.10.23评《曹宝麟说书法》答刘敬阳《书法江湖》)这是<<南方都市报>>在去年"墙里墙外"展出前刊登的一篇述评,电话采访我的内容其实仅占极小部分.现在栽在我一人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读者应能辨别,这里无非声明不敢掠美而已.
27日又:今日惊悉澳门的林近先生去世,终年82岁.他也是去年参加"墙里墙外"的九人之一。
23日又评自书题跋答刘敬阳:台州一医生不断以所藏画让我题跋,我原想望差里题,庶可塞其诛求,不料仍旧未厌.最近又题过林曦明的一幅,同样是颇有微词.刘君或与此医生甚稔,何妨一并贴出,也算是一种批评吧.
     五十九、(2004.10.27评早年作品答刘敬阳《书法江湖》)你简直是把我赤屁股的照片示众了,竟然还说好看,赤得经典.
28日又:己巳是1989年,也不算太年轻了.那段时期应是还不怎么会写大字,而结构却与<<怀米襄阳>>基本一致.然而小字毛病容易掩盖,大字就暴露无遗了.现在回顾那些劣迹真是无地自容啊.
六十、(2004.11.03答程门立雪《书法江湖》)线条是需要不断磨练的.也就是说要假以时日不懈临习.你学的时间较短可以看出,似根本不必要担心此事,好像总在怕孩子长不大似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8 11:57 , Processed in 0.14685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