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06|回复: 57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7 11: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10月26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


DSC_0670_副本.jpg


书法在线 侯勇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于10月26日(周三)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展,展览由荣宝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由徐州文化产业集团承办。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为此次展览题写展名,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为展览题写贺词,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书协主席孙晓云代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为展览题写贺词,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胡抗美发来贺信,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王家新为展览同步首发的《崔伟书法习作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10月版)撰写序言。尉天池、言恭达、刘正成、黄惇等著名书法家参观展览并出席座谈会。


此次展览汇集了崔伟先生近年来的书法习作70余件,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溯源篆分”部分10余件,“筑基楷法”20余件,“放怀行草”部分30余件。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可谓诸体兼备,异彩纷呈。


崔伟,1971年生,江苏徐州铜山人。200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曾受业于欧阳中石、刘守安等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中央直属机关第四届青联委员,荣宝斋出版社编审、副总编辑。


崔伟先生习书多年,2012年3月曾于徐州艺术馆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以及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崔伟先生致力于传统的深入挖掘,通临经典碑帖数十种,不断挑战自己的旧习与成见;又贵能博学广识,书外求书,其书法作品无论是功力还是境界,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与进步。


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在为展览题写的贺信中写到:“欣闻‘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将于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值此,谨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致以热烈祝贺!多年来,崔伟先生一直于荣宝斋出版社默默耕耘,甘作嫁衣,为读者奉献了许多优秀书法读物,堪称楷模。他于书法亦孜孜不倦,与古为徒,博雅通畅,卓然名世,且不断于书外寻索,参以天资,以拳入书,以禅入书,挥毫落纸间蜕化天成,超然物外。而今,崔伟先生又以无比谦恭虔诚之心求道金陵,相信定会不虚此行,满载归来。”


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胡抗美在贺信中写道:“我与崔伟是多年的朋友,他为人一向谦虚、低调内敛,这体现在他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中,也体现在他对书法艺术的态度上。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对待书法,仰望传统、敬畏传统,是他的一贯坚守。这次展览名曰“习作展”,便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时时清零、不懈追求的决心与勇气。此次展览崔伟做了非常认真和充分的准备,诸体皆备、临创结合,是一次较为全面的高水准的展示。”


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先生在座谈会提到,崔伟书法习作展非常成功,他认为,崔伟习作展成功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敢到南京来展就成功。北派的书家一般敢到上海,但是南京一般不敢来,因为南京有创作实力派的名家,也有理论界的名家,崔伟能到南京办展览勇气是十分可嘉。

第二是崔伟在这次展览的作中体现出他对先秦的秦文,两汉的碑刻,宋代的名家都有涉猎,广泛吸收,这种方法无疑也是成功的。关于传统的问题,他说,我们现在的强调回归传统,就是回归二王,二王是值得学习的,但不是唯一的。甲骨文、秦简肯定是经典,在江苏美术馆同期展出的金陵四老书画展给我们很好的思路,很少有唐宋的,胡小石、萧娴的作品大的气魄,就受碑学的影响,对传统的认识要跟艺术史更客观地,更完整地,还有比较准确地去理解,从经典不同的侧面去挖掘。关于传统第还要对中国书法史,历代书法史,传统在不同的时代的作用,要进行厘清。传统有两类,宋元以前的名家的的作品,以手卷,信札为主,非常精到。到明代中晚期的时候,随着建筑格局的变化,通屏和条幅书法成为一个主流。我们现在强调的传统往往忽略了最近一百年的概况,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挂轴书法有一个由小变大的问题,王羲之怎么挂到画布上面去,怎么去学习的问题。这个问题曾经是晚明六家,包括王铎研究的问题,就是把阁帖放大,放大就是很关键的。

崔伟书法展第三个成功的标志,很多江苏的书法家来关注这个展览,江苏名家给予高度的评价,以及得到收藏家的认可,这也是成功的标志。

本次展览最主要的作品是一件长13米、高近2米的巨幅草书长卷《王宗岳〈太极拳论〉》,由崔伟先生以长锋羊毫席地而书。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王家新在观看此作后欣然评道:“一张十三米长、近两米高的巨幅草书豁然展开,这是崔伟刚刚写就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浓淡、枯湿、疾徐、欹正处可见书者技法的娴熟与驾驭笔墨之功力。傍晚的彤霞从明窗映现,我感受到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的太极意象与书道义理的参照交融,直令观者生出一阵北京这个闷热溽蒸夏日里难得的清凉。”(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崔伟书法习作集》序)



此外,由崔伟先生伏案多日书就的11米长的小楷长卷《老子〈道德经〉》,也体现了其对惟精惟一和虚极静笃的深刻感悟与体认。展览令广大书法爱好者及市民感受到了书法艺术正能量的魅力与陶冶,不少参观者称此次展览是一场令他们饱尝法喜充满的精神享受和视觉盛宴。


展览将于10月30日下午结束。据悉,本次展览作品将移至崔伟家乡徐州进行汇报巡展。

当天下午,“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座谈会在江苏美术馆会议室举办。座谈会由《中国书法》杂志社主编朱培尔主持。参观展览及出席座谈会的嘉宾有:


出席座谈会人员名单
(按拼音排序)

主持人:朱培尔

安泽嘉    汉熹投资董事长、财智精英会副会长
白  锐    中央美院博士后、中国文联副研究员
蔡树农    西泠印社社员、《 美术报》首席记者
马汉跃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文化部中国画艺术创作院副院长
衡正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黄  惇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研究所所长
金  丹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书法系主任
李朝润    江苏省文联副主席
李路平    江苏省篆刻研究会会长
李  彤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李相国    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李永胜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馆长
梁培先   南京师范大学书法教师
刘灿铭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刘正成   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邵  岩    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王继安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书协副主席
王卫军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江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尉天池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萧  平     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史馆书画院院长
肖文飞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学术部主任
谢少承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辛  尘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徐圭逊     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常务副院长
言恭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曾  翔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
章剑华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
张爱军    徐州政协副主席、彭城画派研究会会长

张其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赵彦国    江苏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朱培尔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杂志社主编 朱友舟    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庄天明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前所长

此外,出席今天座谈会的嘉宾还有:


董伟柱    江苏苏铁建设集团董事长
曹劲松    南京市台办主任
徐保国    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尹洪平    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爱彬    徐州广电传媒集团董事长 徐州广播电视台台长
卢波      徐州市铜山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姚建      徐州市铜山区文联主席
杨  勇    《书法》杂志编辑        
王祥北    荣宝斋长沙分店总经理
张东明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州书法家协会顾问  
颜以虎    独立评论人

另外还有来自:美术报、书法报、《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杂志、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中国书法在线、书艺公社、中国书法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江苏卫视、江苏城市频道、江苏广播、南京电视台、现代快报、徐州电视台、铜山电视台的媒体朋友,以及来自东南大学、南航、南师、南艺等高校的书法专业本科及硕士生。


部分作品链接
http://zgsf.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7210&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前言

愚习书不觉已三十余载,近年来时感困惑,为什么要习书?写得好看?怡情散怀?成家立业?……虽为一时之缘起,然终非究竟之义。读康有为之论:“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广艺舟双楫》),知“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倘能从习书中入定、生慧,乃至明心见性,直取无上菩提,则习书之意义足可成就般若人生。倘进而以习书时所悟之道,所得之境,作为生命旅程之指路明灯,渐次搬移至其他诸事与生活中,以证道之当下便是,无处不在,或可大彻大悟,破除无明,生命由此得以超越与升华。

金陵是愚一直向往的艺术圣地,已故的金陵四老:胡小石、林散之、萧娴、高二适,堪称中国二十世纪书坛的一个奇迹,也是整个书法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愚曾有幸编辑《胡小石书法文献》《(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馆藏金陵四家书法精品赏析》等书,胡小石的沉郁跌宕,林散之的自在从容,萧娴的恢宏古穆,高二适的天马行空,皆令愚深为陶冶,受益良多,特别是散老之天仙化人的艺术高度及其“自甘淡泊乐风尘,笑把浮名让世人”的磊落襟怀,尤令愚顶礼膜拜,钦服景仰。江山代有才人出,尔今之金陵更是群星璀璨,名家辈出,他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非凡之艺术成就而享誉当代书坛,是愚学习的楷模与榜样。

今承蒙荣宝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徐州文化产业集团、江苏省苏铁建设集团、海南深蓝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以及诸位师友亲朋之厚爱与鼎力支持,将愚近年来书法习作七十余幅向大家汇报展出。倘能借此机会朝拜先贤,并得到诸位师友的耳提面命,传道授业,匡我不逮,则愚之幸甚至哉!

崔伟恳恳再拜 
岁次丙申秋月于寂庐

DSC_0387.jpg

崔伟

1971年生,江苏徐州人。200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曾受业于欧阳中石、刘守安等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中央直属机关第四届青联委员,荣宝斋出版社编审、副总编辑。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2012年3月于徐州艺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晨报》、《人民画报》、《红旗文摘》、《中国书画》、《书谱》、《中华儿女》、《荣宝斋》等媒体曾作专题推介。

著有《中国书法家全集•何绍基》、《从临摹到创作•何绍基》、《中国书法经典20品•行书卷》、《当代著名书画家全集•崔伟书法卷》、《崔伟书作》等。曾在《美术观察》、《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中华书画家》、《书法杂志》、《书法》、《中国画研究》、《禅》、《中华儿女•书画名家》、《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策划编辑图书数百种,如《美术学博士论丛》、《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毛泽东书法选》、《西泠印社》系列丛书、《荣宝斋书谱》、《中国印论类编》、《诗书画印成语典故辞典》等。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1: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关于经典的两个命题》
(在崔伟金陵求道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171811mx9d7nohro61h6oe.jpg



我有两个感想,第一个是崔伟习作汇报展是成功了。这个成功有三个标志:

第一个成功标志:敢到南京来展就是成功。北派的书家一般敢到上海,但是南京一般不敢来,南京实力派都在这,理论的名家也在这儿,包括我在内,也是不敢来南京展览,崔伟能到这儿展览勇气是十分可嘉,这就是一大成功。

第二个成功的标志:得到江苏各流派书家的群众关注。我们这么多江苏的名人来看这个展览,并给予高度的评价,我觉得这个成功的反应。今天这么多包括所有的流派都来了,很难的。

还有一个成功的标志:有企业家、收藏家当即下单。艺术获得市场的保证,这是扩大艺术再生产的重要条件。这一点我也表示祝贺。

第二个感想,是崔伟展览所引申出的关于继承传统学习经典的两个命题,一个是经典的选择范围,一个是经典的现代转换,这是当代书法创作具有的普遍意义的两个焦点。

一、关于经典的选择

崔伟展览的临习作品中体现出经典选择的多样性。他对先秦的秦文,两汉的碑刻,宋代的名家都有涉猎,广泛吸收,这种方法无疑也是成功的。崔伟作品展的主题词是“传统”,王家新先生有一个序,就是对“传统”这个主题词的阐述,我是同意的。但是,尚缺乏对“传统”时代性的深化。
例如,最近十多年中国书协也大力强调传统,有一个口号叫“回归二王”。此口号一出,于是国展小字盛行。在展厅里小字缺乏视觉冲击力,怎么办,于是就把《圣教序》、《书谱》模式的小字六块、八块地拼出来,再加上各种彩色,这种作品成为一个潮流。我做过一个统计,一次国展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作品都是这种小字。我认为,传统回归体取法二王没错,二王是值得学习的,但二王不是唯一的经典。所以“回归二王”口号的提出是一个时代性倒退。这次崔伟作品取法二王等晋唐经典很多,但也有不少先秦的金文,两汉的碑刻,宋代黄、米诸名家都有涉猎,广泛吸收,我觉得这样对经典选择的方法是正确的。

崔伟是一个敬业的编辑,而选择是他的强项。伟大的书画家黄宾虹就是编辑出身,所以他有集大成的职业条件。一个美术类编辑他所有的工作水平就体现在优秀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选择上,或者优秀艺术理论家及其著作的选择上。这种选择对一个书法家的创作意义非常重要而切实,首先要求我们有艺术史精神,关注对传统经典的兼收并蓄。例如,他这次获得很大进步草书十条屏,比四年以前我所见他的草书基础有很大进步,我认为他并未随大流去学《书谱》这种二王小草,而是对黄山谷草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取法,敢于狂草,并把手卷转換成条幅的草书非常精彩。这是我觉得是学习经典很成功的地方。

二、关于经典的现代转换

刚刚去世的美学家叶秀山先生说过一句我多次复述的话,叫“传统是一条河流”,我理解叶先生的意思是说传统是在不断系中更新的这种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加一句话,“这条河流有上游、中游和下游”,而我想强调传统在时序中的空间形态关系。

这次展览作品幅式有两类,一个是名家翰札临摹作品,包括手卷,点画结字都非常精。那么另外的作品,就是大幅面挂轴,条幅、屏条、中堂、大横幅。就作品幅式来说,前者是明以前的经典幅式,后者是中晚明以后五百年的新幅式。这两大类作品幅式的选择,就体现了不同艺术史时代经典的选择。如果仅仅认为晋唐才是经典,那么这最近五百年书法史上有没有足以取法的经典呢?

我觉得这个也是我们所选择的书法史的上游、中游、下游的问题。

晋唐以来书法史,除了王羲之据钟繇旧体演变为“永字八法”的新体楷书,结束了书体演变,並确立了文人书法的艺术自觉形态,他被称为书圣。在这一重大改变之后的第二次重大改变,即是明代中晚期出现了挂轴书法,让书法的纯艺术书写成为书坛主流。这个改变的肇始地就在明代的“江左”地区,即我们当下所在的苏州、南京地区。因为明代中晚期在苏州的民居房子升高了,把客厅放置屏风的地方改成通屏,于是中堂、条幅兴起,以文征明为首的吴门书画家有了创作这种作品的职业。这是五百年来的传统下游,与二王、颜、苏、黄、米、赵的传统中游极为不同。二王等晋唐书家谁写过条幅、中堂、对联?以徐渭、董其昌、王铎等中晩明书法家以其卓越的实践,既延续又改变了晋唐传统。就经典的选择来说,拿吴门四家眼睛中经典就是唐人欧柳,但是浙江徐渭、倪元璐和福建的张瑞图等等他们眼中的经典或许更多是宋四家。而我们现在强调的传统往往忽略了最近五百年的这个书法史大转变!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挂轴书法有一个由小变大的问题,比王羲之尺牍大几十倍的高堂大轴,改变了笔法、墨法和章法的视觉形态。怎么去学习晋唐经典小字向大字的转换,这个问题曾经是晚明六家,包括王铎创作研究的核心问题。怎么把《淳化阁帖》的翰札小字放大到挂轴的巨幅作品上去,就是王铎晚年十年的创作核心。但是当代书法创作关注了一千五百年前的“前王”,而忽略五百年来转变的代表性的“后王”。

包括我观察崔伟所有楷书、行书、章草的经典临摹,除了翰札、册页外,大幅挂轴作品的单字未放大,楷书则用打格子写多字来完成的。这样,就经典的转换来说没有注意吸收晚明书法的经验。经典不可以照搬,而只能转换。要像王铎那样把王羲之翰札法帖小字转换成条幅大字就不是照搬了,这才是改变与创造。

因此,我对崔伟书法有两个建议:一、以晋唐经典为模式的小字书法,如翰札、册页、手卷等,多自书原创文字为佳,能传承和延续宋元以前的实用性书写,因为你文笔很好,写一点你的随笔、论书,这样这个转换容易成功,增添更多作品的文献价值与书卷气息;二、注意学习研究近五百年挂轴书法的经典作家与经典作品的经验,即从实用型书写到纯艺术书写中的作品视觉空间处理的战果。因为你从王羲之到赵孟頫中,你找不到他们的挂轴书法作品可以借鉴,也找不到对联、大横幅作品可以直接照搬和取法。日本近现代书坛之所以认为“后王胜前王”,他们就学这种不用转换的“明清样”,他们看到的东西就是晚明六家以来,包括亁嘉以后的碑学书风的范本。

我觉得在传统书法的继承与发展中,对经典的选择是大家都要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广泛地说,甲骨文是不是经典?秦简、楚简是不是经典?包括北魏碑刻和楚秦汉简牍是不是可以取法的经典?这从楼上的金陵四老书画展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除了林散之取法怀素外,其他三人很少有晋唐的范式。胡小石取法金文、汉牌,萧娴将《石门颂》与《石门铭》融合而法之,高二适取法明人草书,他们大多就受碑学经典的影响。他们对传统的认识符合艺术史发展的新潮流新范式,更客观地、完整地、准确地去理解传统与选择经典。其结果都是各有法门,各有风范,各有风格!像四老那样眼界开阔,对经典不同时段不同侧面地去挖掘和拓展。

这次崔伟先生的学习汇报展引起了金陵书的关注,并与北方来的书家形成了南北对话,应该说超出作者本人的预期,再次祝贺崔伟展览在古都金陵成为一个新闻,成为一个事件,成为对家乡父老同行的问道之行,再次表示祝贺!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1: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
贺词



697115413094256508.jpg


欣闻“求道金陵——崔伟书法展”将于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值此,谨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致以热烈祝贺!

多年来,崔伟先生一直于荣宝斋出版社默默耕耘,甘作嫁衣,为读者奉献了许多优秀书法读物,堪称楷模。

他于书法亦孜孜不倦,与古为徒,博雅通畅,卓然名世,且不断于书外寻索,参与天资,以拳入书,以禅入书,挥毫落纸间,蜕化天成,超然物外。而今,崔伟先生又以无比谦虚虔诚之心,求道于金陵,相信定会不虚此行,满载归来。

书协陈洪武谨贺。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1: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胡抗美
贺信


欣闻崔伟君近日于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书法展,因与在安徽的学术讲座安排冲突,非常遗憾不能现场参加研讨会,特嘱我的学生带来祝贺与问候,也谈谈我对崔伟君书法的感想。

我与崔伟是多年的朋友,他为人一向谦虚、低调内敛,这体现在他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中,也体现在他对书法艺术的态度上。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对待书法,仰望传统、敬畏传统,是他的一贯坚守。这次展览名曰“习作展”,便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时时清零、不懈追求的决心与勇气。此次展览崔伟做了非常认真和充分的准备,诸体皆备、临创结合,是一次较为全面的高水准的展示。

欣赏了他的每一幅作品后,可以提炼出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便是对书法节奏的追求与把握。节奏是一个既古又新的概念。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节奏的较早记载开始,节奏概念已经有上千年的使用史。在《乐记》这部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中,明确地运用了节奏这样一个概念并将其视为重要的范畴。人作为生命的主体,更是遵循着节奏的基本运动。无论是自然的呼吸还是脉搏的跳动,人的身体内部存在着大量的节奏运动,生命活力则在这种张弛收放的节奏运动中实现着流转与延续。书法从一开始就最为直接地与内心的节律建立了紧密无间的关系,而其在根本上寻求的表现情感的目的即通过最为纯粹的创作运动来得以实现,这也成为书法形式具有情感性与精神性的重要来源。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书法不仅是徒手书写的时间运动形式,同时也是一个视觉的构型空间,而这个构型空间的形成,同样是建立在阴阳互生的节奏变化关系之上。阴阳之理是天地万物之理,也是书法的形式构型之理,通过这种阴阳组合的形式构型,书法的节奏在空间上得以实现。

崔伟君长年练习太极,把太极的阴阳之道运用到书法艺术之中,较好地体现出时间节奏和空间节奏的融合。姜夔《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欣赏他的作品,体会时间流动,笔尖在纸面上的舞蹈,看点画的提按起伏、结体的轻重缓急,章法的时驻时走,时快时慢,时而激昂时而低缓,时而俊逸时而悠游,一切都在节奏的合理变换关系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书写状态与生命节奏的息息相通。再看那点画的大小粗细、结体的疏密收放、墨色的浓淡枯湿、章法的开合聚散,运用对比与组合的变化呈现出律动空间与生命空间。可以说,在这个由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节奏形式中,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书法节奏世界,可以若音乐、若舞蹈,“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一切都洋溢着动感与生命感,也洋溢着情感的表现与抒发。因此,节奏让书法与自然万物、与人的生命同构,成为主体生命的直接显现。崔伟君把握住了节奏,就找到了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

长年工作于国内书画领域高端的出版机构、并担任领导职务的崔伟君,眼界宽、视野广,勤奋执着,敏锐多思,尚处于不惑之年已取得如此斐然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未来可期,前途无限宽广。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1: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王家新


在经典引领下与时偕行


那天傍晚,崔伟怀抱即将结集出版的书作来恩济艺苑,其中有四十余件临摹作品,说是在看了我“向经典致敬”书法临摹展后,受到启发而书写的。翻阅作品集的样本,从甲骨、金文、篆隶、楷书,乃至行书、草书,涉猎之广博,形神之精准,令人由衷赞叹。有了这些临摹之作的导引,其他几十件创作作品便充盈着古典的意蕴,精彩纷呈。

我曾在《四十描红》一文中引述父亲的话:“写字是最骗不了人的,你有多深功底,多大学问,做人老不老实,一望便知。”书法虽然是抽象的,而字迹中浮现出的那个书者却非常具象,由表及里,照见灵台行藏。读崔伟的书作便可印证此说,他为人处事笃诚厚道、谦和平实,于书法则虔敬躬行、与古为徒。其实,四年前的那本《崔伟书作》(文物出版社二○一二年版),已让我领略了他的勤勉与才识,小楷《宣示表》《十三行》《荐季直表》、唐楷《九成宫》《倪宽赞》《郎官石记》,皆是实临通临,在中青年书家中实不多见。因而他说是受我的启发而临摹,不如说我们是所见契合、踽踽独步却不期而遇的行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也更增添了我对书法经典的敬意和执迷,进而促成了岁尾年初那场刻骨铭心的临摹展。

二○一一年,中国书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不是为了给书法贴上一个“非遗”的标签,也不意味着它濒临灭绝,而是说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华文明的DNA,要以此为契机,更加注重其传承与保护。对书法而言,若能通过临摹还原古人的笔法、墨法、章法,形神毕肖地写出来,这无疑是应有之义,是最好的传承。而当下的习书者,往往以“创新”为第一要务,生怕在习古的过程中被看作书奴,或跳不出来,埋没了自我,在临摹之际打着意临的幌子,照猫画虎,对经典作品浅尝辄止,甚至刻意回避,求诸机巧方便,急于打造自家风格面目,我想这样终究不会走得太远。郑板桥曾有一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也在诗中写到“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他们对徐渭、朱耷及吴昌硕等如此谦卑屈躬、矻矻以求,并没有影响自我风格的形成,如此看来,若为前人的“书奴”,也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近十年来的重回经典之旅,让我越发领悟“临得像”本身即是一份敬畏、一种态度,也是书法“非遗”传承者们的底气和使命。崔伟说临摹经典作品是他的“日课”,用毛笔书写是他的生活方式,我对此颇为认同。他心无旁骛、发幽探微,勇于向历代经典碑帖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潜心体悟,相信假以时日,出碑入帖,寂感遂通,出手便是古人,亦必于灯火阑珊处,蓦然得见自己心驰神往的书法面貌。崔伟的乡贤李可染先生主张“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此语早被书界画坛奉为圭臬,相信崔伟必是认同且践行着的。在作品集中,除了形神兼备的临摹之作,那些创作作品中已显露出参融诸体之后形成的自家风貌。他以惟精惟一的心态入古,进而以理性思辨的高度出古,这种理念值得研判,其效果有目共睹,其精神更难能可贵。

崔伟的职业是一名编辑,先后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荣宝斋出版社供职十余年。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和书本里所得不到的东西。编辑既要有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也要有不盲从权威、敢于怀疑和否定的胆识,视野阔达又善于取舍和裁断。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和山不让尘的经验累积,又不能有门派之囿和个人成见。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即是编辑,一九八七年我在北总布胡同32号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次见到了沈鹏先生,从早期的《书画评论》到《三馀再吟》,沈老的书法诗词创作与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应得益于几十年的编辑履历。

崔伟多年来编辑策划了上百种书画类图书,担任责编的许多图书如《美术学博士论丛》、《中国印论类编》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奖项,被列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极具潜力的优秀中青年编辑骨干之一,也博得了善为人做“嫁衣”的美名。编辑工作平台拓宽了他的学书之路,艺苑风景缤纷呈现,在向前辈请益和与同道交游中提升了识见,理论和创作上的进步也是跨越式的。在这本作品集中,各体各家,诸般技法,际会辉映,浸润交融,相信这古与今、碑与帖、形与神的玄思排绎,一定能剪裁出属于他自己的“嫁衣”,在这艺文繁荣发展的时日呈现绝代风华。

近年来,崔伟又痴迷于对武术内功拳法和心法的修习与研究,并借以书外求书。文武一道,万法归心,书法与武术,特别是太极拳,都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与推衍,其理一也。前人论拳有“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曰劲”之论,是由程伊川语引出,所谓不离乎气,主静者也。中国古典哲学中构成世界的是气而不是物质,于拳于书而言,气或许正是其灵魂,外在的美也好,丑也罢,一切有形终是虚妄,其内含的气和外映的神却是装不来的,真实不虚。气有清浊雅俗、高低优劣,因人而异,却难言喻。崔伟的书法虽然诸体兼涉,然而有一种气息却是一以贯之的,每一笔,每一画,如影随形,隐约其间。这种气息望之俨然,即之温润,清雅沉静,发人远思,一种属于旧时文人、士人的书卷气息袅袅荡荡,拂面而来,是他内在性情的流露,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也是他原道修德的硕果和光华。

一张十三米长、近两米高的巨幅草书豁然展开,这是崔伟刚刚写就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浓淡、枯湿、疾徐、欹正处可见书者技法的娴熟与驾驭笔墨之功力。傍晚的彤霞从明窗映现,我感受到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的太极意象与书道义理的参照交融,直令观者生出一阵北京这个闷热溽蒸夏日里难得的清凉。祝愿崔伟的拳法早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以此文武兼修,引拳入书,在传统和经典的引领下,开创出与时偕行又与众不同的书艺大格局、大境界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1: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10月26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

展览现场

尉天池参观展览

_DSC003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1: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10月26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

展览现场

言恭达、徐圭逊参观展览

_DSC004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1: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10月26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

展览现场

言恭达接受记者采访

_DSC005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1: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10月26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

展览现场

刘正成、张东明参观展览

_DSC006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7:46 , Processed in 0.18715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