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唐代的省油灯谈到文明的起源
——朱清时与刘正成关于瓷器和陶器的对话
编者按:鉴于刘正成先生对朱清时院士关于古代陶瓷研究的兴趣,朱清时院士7月下旬来京开会时作客松竹草堂,给刘正成先生携赠一盏唐代四川邛崃窑省油灯,于是,他们就以这盏省油灯的高科技构造和审美价值,谈到了陶器的制作与文明起源问题,现在由唐朝轶根据录音整理出谈话内容,贴于网上,以飨网友。
一、邛窑省油灯是唐代的高科技产品
朱清时:这是我有的两个省油灯之一,两个省油灯都是不同形状的。
刘正成:发在网上的算一个,这一个就送了我,真是不胜感谢!
朱清时:现在,省油灯得到一个都不容易,因为唐代那个时候就很有名了!
我给你这个省油灯比网上发的那个更实用一些,它装水很容易,装水也装得多。但这个比那个厚,那个比较薄。这个,一般人一看就能明白它的原理,从小孔里把水装进去,油就装在这个凹陷处,然后,一根灯芯伸出来,搭在边沿上;然后用一个东西把灯芯镇住,就不会滑了。点着的时候, 油一部分被灯芯吸上去烧了,大部分实际上是灯芯一点着,温度升高就开始挥发了。所以,油的损失,挥发的成分比被烧的成分比例还要大。唐代的人,就想出一个主意:底下一个碗,上面一个盏,把它们烧在一起,然后,夹缝中放清水,清水就会冷却,冷却后,油的温度就低下来了,挥发就大大减少。所以,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就说它是“省油几半”。
刘正成:就像我们现在的节能灯一样,能省一半的电。
朱清时:在那个时候,是节燃料的。
刘正成:在唐代的时候就盛行了?
朱清时:对。唐代就盛行了,到宋代时,它的盏形又变啦。
刘正成:这种灯,使用的阶层是哪些?
朱清时:主要是一些知识分子。陆游《老学庵笔记》里提到,当时京城的士大夫,都崇尚使用四川蜀人做的省油灯。
刘正成:我看到您在贴上说省油灯的科技含量很高啊!
朱清时:对。邛窑从隋代就开始,唐代是鼎盛,宋代还有,但开始衰落了。在那个时候,欧洲还很愚昧,只有中国人的生活才这么精致。
刘正成: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哩!
朱清时:那个时候,有这么精致的结构,而且有这么巧妙的构思,能够省油,所以在当时就是高科技了——唐代的高科技。它就是用冷却的办法,实际上是水在加热后也不断的蒸发,从而把热量带走了。
还有,可见当时人的审美趣味,他就为了镇住这个灯芯,很简单的一个小雕塑,用几个泥条,随意捏制就成了。
刘正成:这像一个什么?像一条狗?
朱清时:你可以想象它是一只公鸡,或者一条狗,或者其它什么,反正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造型很丰富,能够将灯芯镇住就行了。
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跟西方人不一样,他不追求完全逼真,他就是写意,从工匠也能看得出来。当时的匠人做这些小东西,不去求它的真,随便拿几个泥坯,随意一捏,就捏出一个东西来,捏得愈快愈生动。
刘正成:您对古代陶瓷感觉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朱清时:有好些年啦。近年来才比较多的能够接触到这方面的资料。比如,像邛窑这批东西。也是在三年前,我到邛窑去参观了之后,发现居然有这么多宝贝,而世人还不知道。唐朝的时候,彩瓷能够做到这么漂亮,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当时,有一个长沙窑,也做得很漂亮。但与邛窑一比,还是不行。邛窑随便一个很小的压灯芯的东西,都做得很精致。
刘正成:包括四川陶俑,汉代的说书俑就非常生动和精美。
朱清时:它很生动。说书俑很写实啊!中国雕塑,有写实的,有抽象的。这个压灯芯的是比较抽象的。
刘正成:唐代,除了在四川这个窑以外,在中原还有类似水平和规模的窑吗?
朱清时:就是长沙有个窑,跟邛窑很接近。两年前,我在邛崃主持了一次研讨会,把中国陶瓷界的权威都请去了。大家参观了邛窑之后,有一个共识,就觉得邛窑比长沙窑还早,邛窑的彩瓷比长沙窑发明得早,说不定长沙窑是受邛窑的影响。
长沙窑研究所所长写了一篇文章《长沙窑和邛窑》说邛窑和长沙窑是姐妹窑,邛窑是姐姐,长沙窑是妹妹。
刘正成:邛窑、长沙窑比汝窑资格就老多了!
朱清时:汝窑是宋代的,北宋末年。那个时候,邛窑都已经衰落了。
邛窑当初的工艺缺点就是烧制温度不太高,所以它的釉,在外面的地方,经过一千年都腐蚀掉了。
刘正成:这个压灯芯的小雕塑是瓷的还是陶的?
朱清时:是陶还是瓷,界定不清楚,从它的烧制温度来讲,它已经高到像瓷了,不像一般的陶,它是很硬的。有一种典型的办法鉴定,就用是手敲,通过声音来判断其烧制温度。
邛窑有一个特点,当地的黄泥巴土含铁量很高,烧出来的都是红的,不像景德镇出的,很白很白的。
刘正成:您看了这么多邛窑的陶瓷,不管是残片也好,上面有书写文字的吗?
朱清时:有。就在我给你的那本书上都有收录。上面书写一个“蜀”字,还有一方邛窑刻的官印,是用隶书写的。
刘正成:从工艺生产、实用和艺术价值等多角度来关注陶瓷,我觉得很有价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