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男VS刘正成】 置疑和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近日,尹吉男先生发表了《贵族、文官、平民与书画传承》一文,刘正成先生在微信中对其有关书法的论述进行了置疑,尹吉男在微信中看到刘正成先生的置疑后又发表了《对刘正成的置疑的回复》,一时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书法界数年以来少有的热议,许伟东先生在文中说,学术辩论,有比无好,它不仅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还快速提升我们的思辨力。我们期待二位先生更精彩更深入的讨论。中国书法在线全程跟踪此次论辩的进行,这个议题中,置疑和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尹、刘二位先生以及书法界的热议中,置疑和讨论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呢?我想,我们还是多点耐心,一起来关注这场学术讨论,也希望关注书法的你,发表相关高论,可以跟帖,亦可将相关内容发邮件给书法在线,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发布在中国书法在线、中国书法在线-竹溪山房微信公众号、中国书法在线头条号上面。期待你的参与。
7月25日更新
刘正成:尹吉男的书法误区在哪里?----关于对《贵族文官、平民与书画传承》置疑回复的回复 http://zgsf.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068&fromuid=8677
7月5日更新
36楼 书法报6月29日两个整版《关注《刘正成、尹吉男艺术史论争》》
37楼 7月3日晚,与央美应届毕业生谈尹吉男的文章
6月20日更新
35楼 美术报6月18日第23版刊登《刘正成、尹吉男艺术史论争》相关内容。
刊发刘正成《我对尹吉男有关书法论述的置疑》、尹吉男《对刘正成的置疑的回复》、朱中原《关于刘正成、尹吉男艺术史论争的个人之见》三篇文章。
附刘正成说明:
6月9日,《美术报》蔡树农先生提议将上述三篇文章在美术报发一版《争鸣》,我的回复原文是:是否合适请酌!把微信语言和平面媒体语言分开,我在外面游蜀南古镇,回北京后会认真写一篇文章,讨论一下当代艺术史研究的问题,到时再请教如何?今天,我看到美术报已经将上述内容刊登出来了,我想既然已经发出来了,首先感谢媒体的关注,但也必须做出上述说明。
刘正成
2016.6.20
6月13日更新
31楼 许伟东:谈尹吉男、刘正成之辩
6月10日更新
22楼(朱传义)读了尹吉男先生的文章,我的四个“呵呵”!
6月8日更新
7楼:刘正成对尹吉男回复的简复 17楼:朱中原:关于刘正成、尹吉男艺术史论争的个人之见
对刘正成的置疑的回复
尹吉男
刘正成在微信公众号中国书法在线-竹溪山房上发表了《我对尹吉男有关书法论述的置疑》一文。这是对我的所谓的文章《贵族、文官、平民与书画传承》的置疑或批评。我的文章分别发表在《东方早报》和《书法》(2015年 11期)上,实际上是我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一次讲座,被人录音后整理发表了。两次发表都未经过我本人同意,也未经我本人审阅,当然也未收到任何稿酬(一笑),实属侵权行为,此不赘述。这个记录稿虽然粗陋,但大体上反映了我的学理和思路。
刘正成的置疑不是一篇严肃的论文,本不需要回复,但其中有明显的知识错误(至于价值观就不在这里讨论了),需要纠正,以免错误的知识继续流行。
第一, 刘正成没有读过我的系列论文,所以没读懂我的文章。我的大逻辑如下:艺术是一个不断民主化的过程,艺术权利不断下放,由贵族而文官,由文官而平民。个性和创新被强化正是反映了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常常是非遗式的传承的断裂形成的。仅从个性和创新角度来观察,对于有天赋的人本不构成障碍。我强调的是另一点,笔法的传承问题,晋唐的笔法和宋人的笔法在难易程度上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才有尚法和尚意之说。欧阳修对这一断裂早有认识。
第二, 刘正成在文中用明显的错误知识在指正别人。其一,刘说:黄庭坚还向石扬休借了《怀素自叙》来临摹,黄庭坚在考中进士前活动于江西,石扬休活动于开封,二人没有交集。等到黄庭坚 1067年中进士时,石扬休已经去世 10年了。刘先生依据的文献是南宋曾敏行(1118-1175)的《独醒杂志》,其中讲到黄庭坚在绍圣中(1094-1098)从石扬休家里(应为石扬休的后人)借摹过怀素真迹。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绍圣元年(1094)的话,石扬休已经去世 37年。黄庭坚应该是从石扬休的儿子石康伯那里借摹的。此时黄庭坚不是少儿,年纪约 50岁,换句话说,黄庭坚在 50左右岁才看到怀素的真迹。
其二,刘说:苏东坡的邻居、眉州石扬休就是北宋的大收藏家,刘在暗示,苏轼在儿时看过邻居石扬休的书法藏品。石扬休比苏轼年长 38岁,在苏轼两岁时(1038年)中了进士,先后在陕西同州、河南中牟县、河南开封做官。1057年 20岁的苏轼在开封中进士时,这一年石扬休去世。苏轼和石扬休的小儿子石康伯认识,1080年苏轼给石康伯写过《石氏画苑记》,这一年苏轼 45岁,康伯 62岁。苏轼和石康伯的交往在开封,而不是眉州。眉州邻居之说从何而来?石扬休在苏轼两岁时离开眉州,也可能苏轼在一至两岁时看过石扬休的书法藏品,或者石扬休抱过这个苏轼小儿。这也需要证据。
其三,刘说:苏东坡的同乡,距他家不出二百公里的铜仁苏舜钦是五代人传承大收藏家,你怎么断定苏东坡学书法只能看刻本赝品 ?这更是一个错误。苏舜钦是开封人,祖籍四川绵州盐泉,其郡望为陕西武功。这一点早有学者研究过。按现在便捷的高速公路,眉州距离开封一千三百多公里。一些辞书将苏舜钦的籍贯写作梓州铜山人(刘文又误写作铜仁,铜仁在贵州,更是错上加错。今天的贵州铜仁距离四川眉山市 1135公里。)苏舜钦的祖父苏易简的籍贯是绵州盐泉,这才是苏舜钦的祖籍,而非籍贯。苏易简曾以寄应方式在梓州铜山应举,被后人误认为梓州铜山是他的籍贯。苏舜钦是在开封出生长大的,无论是梓州铜山,还是绵州盐泉,他都没有居住过,跟苏舜钦毫无关系。苏舜钦自苏轼出生的 1037年到 1048年之间从未去过眉州。如果苏轼和苏舜钦有交集的话,只能是苏轼进京赶考之后,苏轼于 1056年进京,此时苏舜钦已经离世 8年了。苏轼如何从苏舜钦那里获观书法藏品?除非苏轼盗墓。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苏轼从苏舜钦的儿子苏泌(进之)那里获观大师的真迹。但从文献上看,米芾看过苏泌家的怀素真迹,可见他的《画史》。从未有过苏轼或者黄庭坚从苏泌处获观真迹的记载。
第三, 我一直强调晋唐书法传承中的真迹加真传的非遗模式,这个模式在宋代已经大规模解体,并非绝迹。宋绶和蔡襄的关系是这一模式的残余。但对蔡襄来说,他认识宋绶时他已经 25岁,并非少儿。普遍地晚于晋唐大书家真迹加真传的早期学习的年龄段。我说大部分北宋文官(特别是中小地主)在少小时没有看到高水平的书法真迹,不代表他们日后没见过。黄庭坚最早在 50岁时才看到怀素真迹,所以此前被钱勰(穆父)批评。米芾例外,米芾在小时侯见过好东西,只是没有得到大师的笔法真传。黄庭坚自称初师周越,周越的死年有二说,一说 1028年,一说 1046年,即便按最后一说,这一年黄庭坚才2岁,不可能随周越学习书法,所谓学,一定是学周越的墨迹或碑帖,不是亲传,而是远师。
第四, 作为严肃的学术讨论是很正常的,不要动辄就进行人身攻击或价值判断。要就事论事,就文论文。诸如像这样当教授和主任,怎么能把中国的大学书法艺术理论教育搞好?、尹教授虽然跟着看了中国古代几十万件书画真迹,他其实真不懂书法!这些结论下的太早,过于武断。书法艺术不是一门手艺(这个我的确不懂),书法艺术是一门学问,中国书法史更是如此。任何人都不是上帝,都要拿证据说话。
2016年 6月 6日于中央美术学院
附文一:
刘正成对尹吉男《贵族文官、平民与书画传承》一文的置疑
原创 2016-06-02刘正成 中国书法在线-竹溪山房
我对尹吉男有关书法论述的置疑
刘正成
尹吉男教授《贵族文官、平民与书画传承》这篇文章让我彻底改变了对他的学术评价,原来 我真佩服他:我曾参加过他做中央美院史论系主任的博士答辩,他当时向博士候选人阐述的 做研究就像法官断案一样有证据和逻样推论的方法论!但现在我怀疑他了,除了池鱼先生的 置疑外,我也想随机问几个常识性问题:
1、是的,屈原是贵族,陶渊明、李白、怀素、元慎、苏东坡、黄山谷、米芾、文征明、王 宠、徐渭、施耐庵、邓石如、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这些非贵旌的艺术创造都是低级的? 沙士比亚是在乡村演戏的,高尔基是打工流浪者,是不是他的作品都不在你的话下?很奇怪, 这种枉顾艺术历史的书画血统论怎以会出自一个现代学者之口?
2、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前期没有看过真迹,是通过赝品来学习书法这个结论的证据在哪 里?苏东坡的邻居、眉州石扬休就是北宋大收藏家,黄庭坚还向石扬休借了《怀素自叙》来 临摹,苏东坡的同乡、距他家不出二百公里的铜仁苏舜钦是五代人传承大收藏家,你怎么断 定苏东坡学书法只能看刻本赝品?
3、临苏黄米蔡、临董其昌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但是要临这个陆柬之是有难度的。因之他的 的书法水平最高,苏黄米蔡都达不到,这种极为个人学习经验怎么就拿来做艺术价值的评价 依据?你在书法史上还找到过这种类似的价值评论,从而证明你的艺术经验有一点点的可靠 性?
4、比如说唐朝跟宋朝是平行的两个国家,他们做一个对抗赛,大宋国出了苏黄米蔡,作为 国家队代表。唐朝不用派更多人,唐朝只派陆柬之一个人就够了。艺术还可以这样打擂台? 你能不能在古今书法界和艺术理论界找出哪怕一个同意你这个观点的书法家来?
5、尹教授在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培养了这么多书法研究生,难道自已没有读过阮元、包世臣、 康有为等的碑学理论著述,从而完全无视自乾嘉以来三百年的碑学理论历史,把历史上从汉 唐以来的所有石刻书法作品贬为不足取法的赝品?
我的结论:尹教授虽然跟着看了中国古代几十万件书画真迹,他其实真不懂书法!当然这不 是我的最后结论,因为我尚未看过尹教授本人的书法临习和创作作品以及他的其他书法研究著述。
我的忧虑:像这样当教授和主任,怎么能把中国的大学书法艺术理论教育搞好?从西方引进 的文化人类学方法论,怎么让中国艺术史研究真正走进艺术本体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