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申先生:美国国立佛利尔美术馆中国艺术部主任
我叫傅申,我姓傅。我是1948年解放前去的台湾,因为父母在台湾教书。我小时候住在浦东,虽然住在上海但我不是上海人。上海人后来把浦东规定为上海市的一部分,但是我小时候从浦东到上海去,上海的那些苏州宁波的外地人对我说,你从浦东来,你是乡下人。所以我是上海的乡下人。我姓傅,在普林斯顿教书也永远是副教授,升不上去。古人五六十岁可以称翁,所以我叫富翁。那我的老婆就叫富婆。湖南很多人对何绍基的书法比我了解得更多更深入,所以我来向大家求教,但是我也要讲我一些个人的看法。
本次讲座有一个副标题叫《书法的地区风格及书风的传递以湖南近代颜体为例》。何绍基以颜真卿为中心,颜真卿生在北方,他在湖南祁阳浯溪崖壁刻了一个《大唐中兴颂》,这是颜真卿摩崖刻石中最大的,12*12尺左右大。每个字差不多半尺,六寸左右。这次主要讲何氏家族与钱沣的书风,虽然钱南园不是湖南人,他是云南人,但是没有钱沣来湖南做官当学政,湖南地区的颜真卿风格的复兴可能不是这样的。之后我们会再讲到何绍基兄弟、曾国藩与左宗棠,曾熙、李瑞清、谭氏家族以及何绍基对湖湘地区整体书法风格的其他影响。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有一位谭馆长,谭家和曾家在湖南是大家族。
在长沙也出土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毛笔之一。楚帛书现在美国,既有字也有画,一尺多一点,现在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那个是绢本的,像宋元的绢本画现在都变成深咖啡色,长霉的地方把原来的颜色弄浅了,好像还原到原来新绢的颜色一样。所以他们在研究怎样用霉菌来复原古字画的原貌。
刚才讲到《大唐中兴颂》,颜真卿虽然不是湖南人,但是在湖南的浯溪留下了这个摩崖石刻。这个是颜真卿留下的刻本里面字最大的一本,所以湖南对于颜真卿的风格是不陌生的。那么湖南地区的书家有欧阳询、欧阳通,是湖南本地人。《九成宫》是欧阳询最有名的碑刻,这次“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就有一本临摹欧阳通的作品。我以前在湖南大学看到过李邕的《麓山寺碑》,也就是唐代李北海。李北海也不是湖南人,但是他留下了这个碑在碑亭里面。我去的第一次还没有铁门,可以直接进去看。麓山寺碑文的拓本老早就流传了,所以湖南人对这个碑也不会陌生。
湖南最有名的书家之一就是怀素,《怀素自叙帖》是大家对他印象最深刻的草书。写得非常狂放,字体有大有小,现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在自己的书《书法鉴定——兼怀素自叙帖临床诊断》中提出这一本帖不知是否为怀素真迹,但台湾有一个书法史的研究鉴定者认为这是文徵明的儿子文彭根据一个刻本双钩填写临摹下来的。我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我觉得这绝对不是明朝的一件作品。那位学者是说明朝的文徵明和文彭根据怀素真迹刻了一本帖,并说《怀素自叙帖》是根据那个帖描下来的。可是过了很久,日本又发现三段《怀素自叙帖》的残卷,这三段本跟台北故宫的太像了,分不出好坏。
后来再继续研究,北宋人米芾(米元章)他说看到过五六本,而且有一本是苏舜钦家族临摹的,他说跟真的一样,五六本都分不出来,一模一样。怀素喜欢喝酒后再写草书,写出来的字体就一大一小,每一行的字数也不一样。结果后来日本也发现了三本字体大同小异的刻本。所以,我证明台北故宫的怀素字迹是一个人临摹了几百次上千次,最后才能把怀素的字临摹得一模一样。《怀素自叙》是怀素很喜欢的文章,他可以写几百遍上千遍。但是都是草书,所以是很狂放的,不会写得基本可以重叠起来,而且字迹大小都一模一样。我们钢笔字的楷书签名都不一定一模一样,何况大字毛笔写的草书。所以我认为台北故宫的《怀素自述帖》是北宋人根据真迹熟练的临摹作品而并不是真迹。
另一个话题是湖南和河南有篆书的传统,梦英写了篆书碑《千字文》。所以何绍基他的篆书也有传统有关。现在再讲唐宋元明湖南书家的渊源,唐朝有颜真卿,像黄庭坚也曾经到过湖南也在中兴柱旁边题跋,元朝有湖南书家吴子正,明朝有李琦、杨一清、李东阳,这些都是很有名的湖南书家。还有王守仁虽然不是湖南人,但在湖南也写了一些书法。这都形成了湖南地区的风格。
现在主要讲何氏家族与钱沣。何氏家族从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开始到几个儿子何绍基、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何绍基的孙子何维朴,四世孙还有一个叫何善垣也写得不错。我在这次展览里看到了何绍基很好的楷书,但是他的楷书是怎么来的呢?从颜真卿之后有了钱沣。钱沣(钱南园)不是湖南人但是对湖南地区颜真卿风格复兴起了关键作用。
钱沣是云南人,云南人到了湖南做学政等于教育厅长,他的门生子弟很多,包括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就是他的学生。钱沣只擅长一种书法就是颜体的楷书。他的楷书也是从颜真卿处学来的。钱南园的对联比较接近米芾的风格,所以他也不仅仅局限于楷书。这次展览可以看到他的学生何凌汉很好的书法,我今天早上去馆里看了,我一定还要再回去看。因为这个展览是我所见的何绍基个展里面最大最丰富的展览,而且计划得很周详。在馆里的工作人员对这些字画也有很仔细的研究。因为受父亲影响,在钱南园来到湖南之后当地的书家开始写颜体。
今天我在参观过程中,没有看到何绍基用双钩描的颜真卿帖。《何绍基双钩临颜真卿忠义堂帖》中主要是以颜真卿为主的字帖。因为古代没有影印机更没有照相机,所以看到一个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双钩学习。我在台湾学习的时候,要学一个篆书碑《峄山碑》,但是在台湾没有别的印刷品,只有老师从大陆带过去的。老师就借给我,要我以双钩方法,临学琅琊颜真卿的帖。何绍基还有很多比较小的字,像《封禅书》都是由颜体变化而来的,写得很好。这次还看到他父亲写的小楷,写得真精到。
何绍基到山东后,曾经得到《张黑女碑》,后又得到隶书《张迁碑》。《张迁碑》他临摹了很多遍,这次展览中展示了九十几通临摹的版本。他有一句诗“篆分真草本一事”也就是说各种字体字形书法不同,但是实际上是一回事。他写的篆书有行书的风格,他的隶书(八分书)成就也很高,这次我们主要展出他的楷行书,但是他的隶书和篆书成就也非常高。我从你们这次展览的二十几件隶书作品选了几张,何绍基的隶书主要是从张迁碑演化而来的。他的篆书也很有特点,笔法比较灵动。清代有很多篆书家比如邓石如、吴大澂、赵之谦等等,他们的篆书都比较规矩。何绍基用笔很特殊,他有一个特别的执笔法——回腕法。回腕向内执笔,写一通字还没写完就周身流汗,所以他能用很大的力度来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