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艺舟双楫》辨析(七) 李廷华 “分变第五”辨析 南海云:“文字之变流,皆因自然,非有人造之也。南北地隔则音殊,古今时隔则音亦殊。盖无时不变,无地不变,此天理然。当其时地相接,则转变之渐可考焉。文字亦然。”这应该是语音文字发展历史之基本规律与常识。中国书法文字篆、隶之变即在此规律之中,隶、楷之变亦在此规律中。南海又云:“《志》乃谓秦时始建隶书,起于宫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许慎又谓程邈所作。盖皆刘歆伪撰古文,欲黜今学,或以徒隶之书比之,以重辱之。其实古无籀、篆、隶之名,但谓之文尔。创名而抑扬之,实自刘歆始。”南海此说,亦与其在《新学伪经考》中之全称否定判断类同,为否定刘歆,则刘歆之一切皆为伪造,趋同古文经学之班固《汉书》、许慎《说文解字》皆为刘歆伪造之作品,此真强六经以注我也。某种字体之发生,固然不可能为某一个人之独造,然以某一代表人物而标志之亦为正常。刘歆谓隶书为程邈所作,固然可疑,然秦篆为李斯所创,则南海亦认同,盖是时无今古文之辩也。南海谓“隶书”之得名,乃刘歆为贬抑今学而措施,则又太想当然,如同其为否定河间王之献书,即连“实事求是”此一评价亦遽断为古文家作伪而追加。此种绝对化的论断心理使得南海眼中一时芥可容舟,一时虚空无物,或将并非经典者抬高以自诩创见,或将千载有公论之名作视为虚幻。此种心理传诸后世,乃造成对书法经典若王羲之《兰亭序》的怀疑及否定,虽南海不及见,然肇端者非李文田一人也。
南海考论“分书”之变谓:“东汉之隶体,亦自然之变。然汉隶中有极近今真楷者,如《高君阙》‘故益州举廉丞贯’等字,‘阳’、‘都’字之‘邑’旁,直是今真书,允似颜真卿。考《高颐碑》为建安十四年,此阙虽无年月,当同时也。《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杨震碑》似褚遂良笔,盖中平三年者。《子游残石》、《正直残石》、《孔彪碑》,亦与真书近者。至吴《葛府君碑》则纯为真书矣。若吴之《谷朗碑》,晋之《郛休碑》、《枳阳府君碑》、《爨宝子碑》,北魏之《灵庙碑》、《吊比干文》、《鞠彦云志》《惠感》、《郑长猷》、《灵藏造像》,皆在隶楷之间,与汉碑之《是吾》、《三公山》、《尊楗阁》、《永光阁道刻石》在篆隶之间者正同,皆转变之渐至可见也。”书体由篆变隶变楷,可谓时间变衍。由地域距离而至语音之变化,则可谓空间变衍。若我国湖北北部之语音,即近河南,而东部语音近江西、安徽,西部近四川,南部则近湖南。语音之空间变衍较文字之时间变衍更具自然属性而较少社会属性,若秦始皇统一中国,可以规定文字,并未规定语音。故言文字、书体与语音、语言之变化规律,知其同还当知其异,入于幽微方不致迷离支绌。某二十年前拜访王朝闻先生,曾以此话题请教议论(《中国书法》1996年2期《于随便处见深心——王朝闻先生谈书法》),可为参考。
南海之考辨书体源流,本为其尊碑张本,渠谓:“东汉隶书若《高君阙》、《高颐碑》、《张迁表颂》、《杨震碑》已具楷意,与颜真卿、褚遂良书法略似。”后世推崇南海者,每以楷书是否带隶意而评骘高下,倘综观书史,此实非判艺之圭臬也。沈曾植跋《张猛龙碑》云:“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杂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书法艺术,乃以字体之书写结构为基本因素,融汇多种文化意蕴而构成。篆、隶、楷三种基本字体在渐进变化发展中亦每有融汇。以较新出之字体掺杂较古旧之字体,既可谓其掺杂间领会古意,亦可视为此字体尚不成熟,亦若新文学之白话文代替旧文学之文言文之后,有作者以“半文半白”为文,亦略具古意,然作品之价值高低,初非以是否文体掺杂为判断。尊碑各家,于《张猛龙碑》之艺术价值均无异词,沈曾植跋语谓其无一分意,即在分判其与隶书之区别,谓此碑为完全独立之楷书。在同一跋语中,沈氏又云:“书人名氏虽湮,度其下笔之时,固自有斟酌古今意度。此直当为由分入楷第一巨制,拟之分家,则中郎《石经》已。”又若居北碑榜首之郑道昭诸碑,其结字尚多汉隶之意,且具行书之畅爽,即沈氏所谓“纵意书写者”也。东晋南渡之后,北方文籍荒芜,逾百年后始有北魏孝文帝崇尚文略。此时南北交通未畅,书法传续远落后于南方,其接续汉隶,乃社会条件所限制,实为社会文化之返古现象,不能谓为进步,但书体之隶楷相杂,自见古意斑斓,又成艺术风格。北魏时人作书铭碑,拘囿于环境,缺乏各种书体之艺术比较,于书法中得古意氤氲,与现代人于诸体齐备中着意追求,为另一意也。南海云:“不能指出作今真书之人,而能指出作汉隶者,岂不妄哉!” 历史发展中的一般现象和特殊现象互相渗透融汇,往往造成后人分辨之困难。即以书法而论,亦不乏较前时代之作品流传确凿而较后时代之作品反致沦湮之个案。南海云:“古者书但曰文,不止无篆隶之名,即籀名亦不见称于西汉,盖今学家本无之,惟时时转变,形体少异,得旧日之八分,因以八分为名。盖汉人相传口说,如秦篆变《石鼓》体而得其八分,西汉人变秦篆长体为扁体,亦得秦篆之八分。东汉又变西汉而为增挑法,且极扁,又得西汉之八分。正书变东汉隶体而为方形圆笔,又得东汉之八分。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称,伸缩无施不可,犹王次仲作楷法则汉隶也。而今正书亦称楷。程邈作隶亦隶也,而东魏大觉寺亦称隶,八分可谓通称,亦犹是也。善乎刘督学熙载曰:‘汉隶可当小篆之八分,是小篆亦大篆之八分,正书亦汉隶之八分。’真知古今分合转变之由,其识甚通。以两汉碑考之,其次叙诚可见也。又如今人以汉文为散文,以六朝为骈文,而六朝人又有文笔之异,汉魏之间,骈散莫分,而与西汉六朝少异,即可上列于散文,亦可下次之俪体,随时所称,以为文字。八分之说,殆犹是欤?中郎之说,盖当时之学家通称,但文姬述之不详,而为古学篆隶所惑,故乱之千载耳。今为别之。自《石鼓》为孔子时正文外,秦篆得正文之八分,名曰秦分,吾邱衍说也。西汉无挑法,而在篆隶之间者,名曰西汉分,蔡中郎说也。东汉有挑法者,为东汉分,总称之为汉分,王愔张怀瓘说也。楷书为今分,蔡希综、刘熙载说也。八分之说定,篆、隶伪名,从此可扫除矣。”此一大段引述兼议论,归根结底,是欲废除前代篆、隶、楷之名,统以八分为论。其实,刘熙哉所论云:“由大篆而小篆,由小篆而隶,皆是浸趋简捷,独隶之于八分不然。”“以参合篆体为八分,此后人亢而上之之言也。以有波势为八分,觉于始制八分情事差近。”统观之岂为南海之意。南海以清晰而入朦胧,非论书也,直欲以刘歆之古文经学等同书体篆、隶、楷演替之序,其不谬哉。
南海阐其“体变”时即云:“今学者,北碑汉篆也,所得以碑为主,凡邓石如、张廉卿等是也。人未有不为风气所限者,制度文章学术,皆有时焉,以为之大界。美恶工拙,只可于本界较之。”以八分为书体源流衍变之说,否决篆隶之名,似得其理,但若加以草行,则又自谬也。于此对照,即见南海论书乃以偏盖全,支绌勉强。若衡诸书史,各时代均有其特色,非必以暗接前代之幽微为光耀。无论汉、晋、唐、宋之辉煌,即明代书法,虽近末世,亦名家辈出,至董香光、王觉斯与沈、文、祝、唐诸家,兼徐、傅、黄、倪诸贤,皆可超迈元代而接续两宋,即若南海所谓“然明人类能行草,其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耳,至有清三百年,可有一人堪与诸子比肩?南海又以晋唐为书法之古学,堪附会刘歆,以北碑汉篆为今学,为己张本。其北碑,即魏碑也;汉篆,则混淆汉隶为篆,实汉岂有篆,含混勉强间,即欲以邓完白、张廉卿二子所代表之“今学”与晋唐分庭抗礼且欲超而出之,其陋其悖,不亦显乎。篆隶之名,乃历史流衍所致,非一人数人之定,南海遽以伪为篆隶之名,统以“八分”概括之,似扫百世前修之定论,立千古书体之新说,此乃与其《新学伪经考》相呼应,欲以今之“素王”独步当世焉。然经学今古文之辩,自汉后未绝,尚有诸多学术内涵在,而遽以伪字谓篆隶,则益见其鼓努灭裂之状。钱玄同在评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时,即指出南海非文字学家,议论书体源流之变未入肯綮。倘衡诸《广艺舟双楫》,其荒悖则更有甚于《新学伪经考》也。 发表于《书法报》2015年7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