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感情自然的流露在作品中
——央美本科学生学习心得与体会
行草心得与体会
文/高文
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刘正成老师4周的行草书临摹与创作课,通过这门课,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收获颇多。在这短短的四周里,我们一步步地从暴露问题,改善问题,直至解决。从一开始的写实性,创造性临摹,通过对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王铎的临张芝帖的分析研究;再到模仿性自作诗文,纯行书创作;最后的草书创作,这一个个阶段的训练,让我们挖掘和剖析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精华。
阶段一:临摹
临摹,是学习任何书帖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徐海老师上课时曾给我们打过这样的比方:临摹就是在不断地赚钱,而创作就是在花钱,临摹功夫不到,创作时就没有本钱。一句话,道明了临摹的重要性,我们开始了“赚钱”的历程……
临摹阶段划分了两步:写实性临摹与创造性临摹。写实性,从字面的意思上可知,就是尊重客观对象,强调反映字帖的准确逼真。同时,在这个的基础上,又不能忽视作者的情绪感染,尤其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更应该在写实性临摹的基础上,考虑到苏东坡贬职,仕途受挫的悲愤宣泄情绪,在首先做到形似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得到摹本作者的精神意图。而创造型临摹又划分了两小类:1结字变化,线质不变;2线质变化,结字不变。在这个训练中,临摹王铎的八尺草书速度显得尤为重要,草书,难在快速书写中把握字型结构,章法布局,因此,我选择了改变结字办法,将字势往右上方倾斜,并突出了折笔,尝试做出尖锐,险峻的布局;墨色中又加入枯墨,在丰富了墨色变化的同时,加强了书写的速度感,弱化了其摹本的特色,增强了创造性。
通过这个训练,意识到了有意学书,但仅学其形,得不到摹本作者的精神意图,不算学到了真东西,临摹既然如此,学其法,更应分明利弊,有取有舍,情感发自于内心,更不用说创作了,做不到情感积累,必然会了无生气……
阶段二:纯行书创作
纯行书,成为了我创作中的一大问题,随着破体书风的流行,行书中糅杂了太多的草书元素,行书点划已不再完整,字字之间的连带过多,破坏了纯行书的味道。尤其是在条幅作品格式中,单纯的行书章法总是显得缺乏连贯性,速度感也难以表达,因此,不得已加入了草字结构,虽然整体连贯了很多,却没有完成纯行书的命题,破了体。
再次的尝试,让我意识到了苏轼的作品变化依靠字的大小,而我或许可以利用增加字组,改变字与字之间松紧解决……
模仿性自作诗文,在临摹黄州寒食帖的基础上,用自己的随笔诗文加以创作,改变以前一味的用古人的唐诗宋词抄书,创作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作品。自己的随笔,因为有感,所以能用毛笔抒发;因为有变,所以自然,或许,这就是刘老师给我们布置的缘由吧!
阶段三:草书创作
草书,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另一符号系统,在张旭,怀素草书卷出现后,狂草成为人们日常的书写方式,在快速书写中体会毛笔与纸的摩擦,草书也是有草法于其中,并非把行书楷书写快就可以,需要理解学习草法,倾注自己的激情于其中,破坏理性但又不失法度,通过对狂草的创作,让我知道了如何更加熟练地运用毛笔。
八尺条幅狂草的书写,在一定的书写速度,一定的墨色变化基础上,尽量破坏了理性状态时的处理办法,并加入了自己所认为的感情渲染……
四周的行草训练,临摹到创作的转变,引领着我们一步步地了解着历史,窥探着书法的继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