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61|回复: 7

【网海钩沉】天生书呆子 “网络沉浮日记”之二:陈振濂最近很荒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2 16: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8-22 17:19 编辑

第二篇

                       陈振濂最近很荒谬
天生书呆子


[ 本帖最后由 天生书呆子 于 2007-8-7 22:18 编辑 ]

在展览开幕式上,在书法聚会上,每当看到一个个书坛大腕身边一个个男粉丝、女粉丝那种虔诚、崇拜、恭敬、谦卑的样子,我都忍俊不禁,现在的书坛,有几个人值得顶礼膜拜?

陈振濂是腕吧,资历上,学术上,行政上,都是腕的级别,最近还有传说他和鲍贤伦是下届浙江书协主席的竞争人选。

能成为腕,必然有他过人之处。我看陈振濂最过人的地方是聪明,左一本书,又一本书,尽管有浅薄的毛病,有语法和错别字的毛病,但是短期内能把西方的、中国的、别人的、自己的攒成一本本厚书,并且能够出版,并且有人读,并且有人批,并且算成果,并且成博导,也不容易。

聪明不代表不荒谬,在名利权面前聪明人也会干荒谬的事情,疯狂的事情。文化大革命不就是天才聪明领导人干的荒谬事情么!当初陈提出学院派就有些荒谬,现在提魏碑艺术化运动就更荒谬,简直荒谬透顶!

最近,陈有一篇《魏碑艺术化运动宣言》,这个题目就很荒谬。“运动”一词大家不陌生,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恐怕对运动还心有余悸吧。书法运动也是这几年时有提及的名词,有识之士正在反思二十多年来书法运动对当代书法健康发展的危害,流行书风,艺术书法,新帖学,激活唐楷,-------,人们对这些拉山头的做法已经看透并厌倦,可陈振濂不,也许他吃到了学院派的甜头,也许他看到了被边缘化被遗忘的危机,他要制造更大的动静,什么风啊学啊派啊,这些词汇已经不能满足陈的胃口,他不满足于自己是书坛的一个“派”,他要搞席卷全国、创造历史的运动!

为了显示他的运动声势,和远大抱负,他居然用了“宣言”二字,什么是宣言?宣言“一般指国家、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或对重大的政治问题表明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件。有时,也以会议名义发表宣言。宣言也可能用于国际事务,如若两国、两党、两种以上社会团体共同发表宣言则称“共同宣言”或“联合宣言”。宣言在国际事务中有时也承担条约的义务。宣言的种类当然也有许多。有联合宣言,有国家、政党宣传政见的宣言,有社会团体宣传纲领的成立宣言,等等。当然,从内容上划定的诸如宗教宣言、政治宣言、外交宣言等。”这么大的词,陈能够信手拈来,堂皇地用在书法上,我感觉真是很荒谬!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16: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8-22 16:33 编辑

魏碑艺术化宣言
                                                                     陈振濂

魏碑艺术化运动是一个非常具有学术含量的课题,不仅是在理论上而且指向操作层面。

呆子批:把学术和运动联系在一起,不知是不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发,一开始就说自己的主张“非常具有学术含量”,怎么看都象自吹自擂。

对我们来说,从课题的萌芽到现在已有近五年的时间,而进行创作实践上具体的实施展开和逐渐完善也有两年半了,

呆子批:会酝酿“五年”、实施“两年半”?我不太相信陈有这样的耐性,不管真的假的,到现在我们也
出《没看到陈抛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广艺舟双楫》这样的学术理论,也没看到任何吸引我们眼球的创作成果,我们还真想看看陈手头上的艺术魏碑是什么样的,怕就怕再来一个自己拍脑袋想课题再利用别人搞实验,这是有可能坑人的!

这次是首次向社会公开,主要目的是想吸引更多的同道者来共同完成这一具有当代书法史意义的课题。

呆子批:动机露出来了,就是招兵买马,拉山头。


[ 本帖最后由 天生书呆子 于 2007-8-7 22: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16: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8-22 16:34 编辑

什么叫魏碑艺术化运动?先来看魏碑的概念。魏碑是指南北朝时北朝的北魏这一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石刻书法作品,但作为书法风格概念具体运用时又有些宽泛,包括北齐,北周,东魏等的石刻书法,甚至向上延伸到东晋,比如著名的《爨宝子》。就魏碑本身来说是个小概念,碑学是个大概念。碑学又是相对于帖学而言的,按道理一切的用到刻下来的碑都应该纳入碑学的范围,但具体到书法研究主要是指三大块:以隶书为主汉代碑,以楷书为主的唐碑,而魏碑介于两者之间。碑学的兴起实在清代的中晚期,魏碑的提出距今基本也就三百来年的历史,和帖学相比明显出于劣势。帖学要追朔传统,粗略的说可以从王羲之开始,到现在就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试想,拿三百年和两千年相比,如何相比!碑学自然不处于上风。这是从既有的历史来看。帖学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自身的承传有序的书家构成,从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米芾、赵孟頫再到董其昌,庞大的队伍,而碑学呢,安道壹、郑道昭等,仅有的几个所谓的名家也是我们后人整理出来的(清代以来的碑学名家后面会专论),从这一点上来看,碑学自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而且帖学有着自身的经典法帖系列,碑学也相对不够完善,帖学有自己自足的以笔法为中心的技法体系,碑学几乎不存在,因此所谓和帖学相对应的碑学几乎是完全处于下风。上一辈的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对这个时代定位时认为这是一个碑学帖学相对峙的时代,但我们现在看来,碑学没办法和帖学对峙,对峙也只是个良好的愿望,不是历史事实。

呆子批:博导毕竟是博导,他对书法史的轮廓掌握得基本不差。但他的出发点有问题,“(魏碑)和帖学相比明显出于劣势”、“拿三百年和两千年相比,如何相比!碑学自然不处于上风。”、“碑学自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因此所谓和帖学相对应的碑学几乎是完全处于下风。”“碑学没办法和帖学对峙,对峙也只是个良好的愿望,不是历史事实。”,你看,劣势、相比、上风、下风、对峙,原来陈博导满脑子里想的是这些内容。从艺术的角度看,碑与帖属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是艺术风格的不同,本没有什么优劣、上下、高低之分,康有为、于右任与沈尹默、白蕉,前者写碑,后者写帖,风格不同,比较高低好坏恐怕没有什么意义。陈博导念念不忘的优劣高下比较,其实是影响力大小的比较,帖的影响力大,碑的影响力要小。碑、帖影响力大小,是多方面历史原因造成的,是不应该作为艺术风格流派的选择依据的。陈博导脑子里想着影响力的上风下风,并此为依据进行艺术风格选择,这不是出于对于某一风格的真诚的偏好,而是审时度势,待价而沽,跟有的人买熊市有的人买牛市一样,是一种浮躁的功利的艺术投机!


[ 本帖最后由 天生书呆子 于 2007-8-7 22: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16: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8-22 17:31 编辑

帖学所以称为学以及它的成型是在北宋初年,从《淳化阁帖》开始的。当时要把墨迹保存下来使之流传久远并且需要很大的量,唯一的办法就是刻帖,将之刻于石上或木板上,因此帖是墨迹的概念是错误的,帖既包含有墨迹的部分也包括法书的刻本,所以碑学和帖学在材质和表现方法上是混淆不清的,由此看来碑学和帖学的差异主要在于书体和风格的差异。

碑学的提出者是清人阮元,缘于他的两篇文章《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这两篇文章几乎是对中国传统书法观的颠覆,在此之前的书法只有一个正宗,而现在有了两个,多了一个碑学传统,并大致理出了一根线索。但北派书法的发现是由清代篆隶书的兴起引起的,和篆隶基本同步。王羲之以后篆隶书是明显衰败的,至清代才再次勃兴,其实是篆隶的碑学还是楷书的碑学这个问题,在清代三百年也是分不清的,大体是渐渐从篆隶转向北朝楷书,至包世臣《艺舟双楫》和稍后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基本将碑学定格为北碑了。而且按道理只有北魏的碑才能叫做魏碑,但有一点点泛化,即北碑和魏碑混在一起了。以上是对碑学的相关概念作一些清理。

再来说为什么要发起魏碑的艺术化运动。

众所周知,魏碑的形成,尤其到我们手上成为学习的范本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首先,魏碑本身就不是毛笔书写的产物(普遍而言),更多的是工匠刀砍斧凿的结果,加之千余年来风雨的侵蚀漫漶,甚至可能还有牧童所牧之牛牛角蹭划的痕迹,这是二。再有就是捶拓和装裱,每一个环节都会叠加上一些因素,因此,魏碑不是写的结果,是以刻为主导的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工匠的刀砍斧凿是主要的成因。因此,刻手技术的好坏往往能够决定最终的效果,沙孟海先生在近九十高龄时写的《漫谈碑帖刻手问题》一文中讲“刻手好的,东魏时代会出现赵孟頫的书体,刻手不好的,《兰亭》也会变成《爨宝子》”,可见刻手之刻在北碑书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魏碑风格时刻手刀砍斧凿的风格,而不是毛笔自然书写的风格,它是工匠的劳作,不是文人的书写。

然而自清代中后期开始的对北碑的解读者是阮元、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等一批传统的地道的文人。我们说,文人写北碑,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人是用文人书写的方式来写魏碑,已不是本真的魏碑,而是文人改造后的魏碑,说白了,文人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歪曲魏碑,可以称为误读。他们所写之碑与北朝工匠所刻之碑已大相径庭,原有的山野的粗犷的精神消失殆尽。的确,是这一批文人掀起了学习魏碑的风潮,使得魏碑得以彰显于天下,但同时,又恰恰是这批文人歪曲了魏碑,使之失去了本真的状态。文人笔下的魏碑,形为魏碑,质为唐宋之书。

呆子评:陈博导这里用了两个词----“误读”和“歪曲”。别小看这两个词,因为这两个词是了陈博导魏碑艺术化运动的前提和基础,在他看来,因为有阮元、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这些文人用文人书写的方式的误读、歪曲了魏碑,使魏碑的山野的粗犷的精神消灭殆尽,失去了本真的状态,所以清代民国以来的碑学不成功,所以需要另起炉灶,发起魏碑艺术化运动!


陈博导的荒谬在于,书法艺术上,除了在忠实于原帖的临摹上可能存在对原帖的“曲”和“误读”问题,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歪曲和误读问题,某种意义上,书法家正是在误读和歪曲前人的基础上才形成个人的风格的,特别是对隶书,对魏碑,由于它本身
“就不是毛笔书写的产物(普遍而言),更多的是工匠刀砍斧凿的结果,加之千余年来风雨的侵蚀漫漶,甚至可能还有牧童所牧之牛牛角蹭划的痕迹,这是二。再有就是捶拓和装裱,每一个环节都会叠加上一些因素,因此,魏碑不是写的结果,是以刻为主导的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工匠的刀砍斧凿是主要的成
也没必要象学习二王那样学习笔法,只有在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理解和想象某种意义上就是误读和歪曲,赵之谦、康有为、李瑞清、于右任,写碑各有面貌,各不相同,就是因为他们对碑有彼此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歪曲”和“误读”,所以他们是一代宗师。因。”,既然魏碑现在的面貌是书写以外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的结果,那么学习魏碑,就不可能陈博导憋了五年(如果真的话),为了否定清代碑学憋出了“歪曲”“误读”四字,想用歪曲和误读将之一棒子打死,其艺术思想的肤浅暴露无疑,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让人笑掉大牙,我们不禁悄悄地问“这就是博导?”


[ 本帖最后由 天生书呆子 于 2007-8-7 22: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16: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8-22 16:42 编辑


唐宋以降的书写过于强调书写时的起行收三段,尤其是过于关注起收笔,他是为了书写的方便快捷,这也是唐宋书学和魏晋书学最为重要的区别。魏晋书法,起收笔不甚讲究,多强调中断,只有到了唐以后,才有了线条头尾的起笔和收笔的规则。而魏碑呢,它产生于民间,对于民间的工匠来说,他们在刻凿的时候,是很难去关注所谓的笔法的,中段线条要一刀刀刻出,因此魏碑中段便异常的富有奇趣变化,因此说抓住了线条的中段就抓住了北碑的本质。受唐宋以来文人书写深深影响的清代文人自然逃不过对线条首尾的关注,其行笔中段往往一划而过从而保证正常自如的书写,但这对于魏碑,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魏碑线条的中段变化多端,不可预料,以唐后的概念化的用笔来概括变化莫测的魏碑,实在是一种倒退。赵之谦是强调头尾,一副圆熟自足的悠悠姿态,他不是魏碑,是“颜底碑面”,事实上,赵之谦连碑面也还算不上,他只有起收的方角而已。李瑞清注意到了中段但失于呆板,规律性太强,虽然他的实践是失败的,但他的尝试是有价值的。

呆子评:原来,陈博导全面根本否定清代碑学的理由,清代碑学名家对魏碑的误读和歪曲之处,魏碑的“山野的粗犷精神”体现处,魏碑的文人书写和魏碑艺术化书写的根本区别在于“线条的中段”!这个线条的中段是北碑的本质!这个本质的特点是“一刀一刀刻出”“富有奇趣变化”!


读到这里我真是忍俊不禁,原来这个“当代书法史意义的课题”的核心内容居然是线条的中段!好大的一个噱头!


我不禁要问问陈博导,所有魏碑线条的中段都富有奇趣变化吗?还是部分有?还是个别有?张黑女有没有?史平公有没有?张猛龙有没有?郑文公有没有?如果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史平公平滑的、直溜溜的一横,你怎能看出“魏碑线条的中段变化多端,不可预料”的?


既然线条中段所谓的情趣变化是“一刀一刀刻出”的,而“清代文人自然逃不过对线条首尾的关注,其行笔中段往往一划而过从而保证正常自如的书写,但这对于魏碑,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那么,艺术化的魏碑需要怎么写呢,一刀一刀地写不行吧,一划而过的自如书写也不行吧,还要不误读,还要不歪曲,陈博导,你说怎么写,你写给我看!

话又说回来,只要你批判的那些清代文人只要按照你的方法把线条中段解决了,他们的魏碑是不是就是您理想中的艺术化的魏碑的了?



[ 本帖最后由 天生书呆子 于 2007-8-7 22: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16: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15-8-22 16:45 编辑


由上可知,我们倡导和开展魏碑的艺术化运动就是要还魏碑的本真面目,揭去清代以来由文人强加于魏碑上的错误面纱,使魏碑的丰富性,魏碑的山野之气,粗犷精神等原生态具有的艺术性彰显出来,而不是用文人固有的书写习惯去改造,概括魏碑的生龙活虎,变化多端。

呆子评:什么是“魏碑的本真面目”?书店里几十本魏碑在那里卖,我们对着张猛龙拓片临摹,难道我们学的不是魏碑的本真面目?我们需要你开展魏碑艺术化运动来还原魏碑的本来面目?不参加你的魏碑艺术化运动,不学习你“一刀一刀刻出”的“线条中段”,就可能误读,就可能歪曲?
你强调魏碑的丰富性,就应该知道丰富性就是多样性,多样就意味着在魏碑中“山野之气、粗犷精神”不具有唯一性,写魏碑不一定要写的“生龙活虎,变化多端”,片面强调一种风格,忽视或者漠视其它风格,这是理论家的偏执和狭隘!


我们今天对魏碑所取的是艺术的立场,而不是传统文人的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艺术倾向,因此,我们一切的手段和追求是使魏碑的艺术性最大化,而魏碑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元素更是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正是基于次,我们也才发起这场魏碑艺术化运动,将前人误解的误读的未能完成的事业继续下去,尽量做好。同时,我们还要将魏碑和民间书风拉开距离,魏碑有着自己的经典性,有着自身庞大的体系,民间书风与之不可同日而语,民间书风不具有经典性,只是有些自由质朴等一些气息,且本身没有什么体系,时间跨度和区域跨度都很大,很难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学习。最后,不能视魏碑为一个另类,一旦将真正的被学体系建立起来,它将称为并驾于帖学的传统书法正统。

魏碑的种类相当丰富,风格跨度很大,内部结构的宽泛度是不亚于帖学的,现在以二王为中心的帖学已有一套现成的体系建构,而魏碑没有,我们在经过几年的思考和两年多的实践后已经有了一些积累,今天就是把我们的积累向社会开放,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使魏碑艺术化运动成为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贡献!

呆子评:书法圈搞派系立山头有年头了,再想打出一片新天地,很难。陈博导搅尽脑汁整出的魏碑艺术化运动,看似很玄虚,其实其思维脉络很简单,很清晰。帖学被人占了,民间书风有人搞了,还剩什么?魏碑还没人占,我就搞魏碑,起个什么名字?新魏碑?人家叫新帖学,我就不能叫了,干脆叫魏碑艺术化吧,空是空一点,但沾上艺术二字还是能蒙几个人的,至于有抄袭“艺术书法”的嫌疑,咳,反正也想不出更好的词,管不了那么多了,就是它吧。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学说和观念要想能够传播流行,拥有众多的信徒,必须做到一点,就是要使那个领域中等水平的人不容易挑出毛病,看出破绽,对陈博导的魏碑艺术化运动,我相信稍微有点思想和艺术素养的人都能看出其肤浅苍白和荒谬,理论上不科学,实践上跟不上,这样的运动怎么能成功呢。别这么折腾了,不会有好成果的。
最后奉劝陈博导一句,想好自己图什么,要是图钱,争取当浙江书协主席,过几年再想法当中国书协主席,要是图艺术,把聪明真正放在学术上。

[ 本帖最后由 天生书呆子 于 2007-8-7 22:18 编辑 ]

发表于 2015-10-2 08: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_374:}
发表于 2015-10-9 15: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人乘车去看了看,关上车门摇了摇头。这时,司机师傅白了他一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20 21:04 , Processed in 0.1787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