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37|回复: 36

【展讯】“中国梦---飞彩红荷”刘明波、苏晓敏书画展将于7月20日在滕州美术馆隆重开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0 09: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展讯】
“中国梦---飞彩红荷”刘明波、苏晓敏书画展
将于7月20日在滕州美术馆隆重开幕



应真册系列之十 21cm×26cm×12  纸本设色  2013.jpg

主办单位: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
枣庄市文联
中共滕州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枣庄市书法家协会
滕州市文联
滕州市文广新局
滕州市美术馆
开幕时间:
2015年7月20日(上午10点30分
展览地址:
山东省滕州市美术馆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0: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 081 副本.jpg

刘明波

号一钵山人,斋号见山堂,1989年毕业于临沂艺术学校,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1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2008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任教于广西大学艺术学院。2009年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0: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鹊华山间访明波
文/于水


蒲松龄是这样描述明波工作室的外部环境的:“城里看山山欲幽,依微城畔雨初收,楼台影浸花千亩,烟水晴归鹭一洲。”正好也是雨刚过,我和老杨、海波、子游、陆虹、党震等十余人,进明波工作室吃茶。我站在阳台上,想寻找一下蒲老师诗中的景致,可惜天已黑,眼前一片黛雾,景色模糊,只有青草味飘来飘去。明波指着一巨大黑影说,这是华不注山,它对面是鹊山。我惊问,是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的那两座山吗?“正是”。我眼前顿时就有了图像。

七百多年前的此地,元代最伟大的山水画家赵孟頫先生晚饭后在这里背着手散步,由于皇上只给了他济南路总管府事的小官,(顶多也就是县团级)他才比较有闲心,细品鹊、华两山景致,也许他的官邸就安在两山之间,也许曾在山下与一位山东姑娘约会,总之,一来二去,赵老师就对此二山产生了感情,于是,挥毫创作了不朽名画《鹊华秋色图》。这张画,差不多达到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巅峰,“无一笔不好,无一笔不妙”。这两座山也因此画而名声鹊起。如今,山水画家明波把工作室就安在了这幅“名画”里,恐怕,一动笔就有如神助,令我们羡慕不已。

一道茶过后,明波给大家看他为今年成都艺术双年展创作的巨幅山水,果然有如神助,笔墨极其灵动,意境极其空蒙遥远,山峦之间有一大鹏在飞,气脉与赵孟頫相通。我猜想,此幅佳作一定与居在鹊华两山之间有某种神秘关系。

我看过明波作画,笔在宣纸上一跳一跳的,有点像神仙在山中漫步,节奏很独特。属于那种天生性灵的画家。我一抬头,墙上挂着韩羽先生表扬明波的对子:“笔从山转,墨随水流”。一个转,一个流,对明波作品之评价既老辣又准确!

仔细端详明波工作室的玩意儿,完全符合古代文人书室十三事的标准:一随意散帙:善本名帖,自由案上;二焚香:一缕沉香,袅袅弥漫;三沦茗品泉,黑虎泉水,武夷岩茶;四鸣琴:架上古琴,高山流水;五挥麈:名士雅集,谈古论今;六习静:诵经打坐,养心养性;七临摹法书,二王千遍,每日功课;八观图画:古画今画,展卷把玩;九弄笔墨:山水罗汉,挥洒畅怀;十看池中鱼戏或听鸟声:鱼游石缸,鸟鸣竹林;十一观卉木:兰草修竹,舞弄清影;十二识奇字:黄金万两,四合为一;十三玩文石:太湖寿山,漏透润泽。总之,好玩的东西太多,至深夜,大家仍不肯离去。

这样一间雅室,又居于鹊华两山之间,修出一个的画家、一个风流才子、一个文人雅士,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0: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隔之隔:心画互文
——刘明波的写生观以及由此而生的新境




写生,是写活、写真、写意、写心。

那些落于纸面的痕迹都是有待释义的符号,被不同的艺术家编入自身系统进而获得不同的语义——艺术家充当了风景的过滤器,让我们无论如何看不到同一景色里两张完全一致的画面;而即使是同一位艺术家面对同一景色,也会因为心境的差异而显现不同,如同语言学的惊喜,让我们时常会在不同语境下发现同一句话的多种含义:前种突出写生的个人化、多元化、感知差异,趋向于人的个性,趋向于对答;后者强调写生的永恒性、唯一性、不可复现,趋向于人的共性,趋向于诗。

其实“写生”对于艺术家的重要性犹如日志之于小说家、游历之于诗人,它是艺术家形成感知经验的第一步,而不同于任何经典文本的转译。如同尼采笔下的日神状态,理性又不乏鲜活,显现出人间幻象的表层美好——尽管那些山石树木、流水云烟,无一不是真相的毛发。



一直以来,“写生”都不是一个唯一概念。作为艺术创作初级阶段需要解决的“写生教育”与作为艺术创作方式的“写生”,完全是两个精神层面的创造。此篇文章中提及的“写生”并非是学院的“写生教育”,而是作为发现、理解、阐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诸多问题的“写生”,引领艺术家到达某种情境的“写生”。在艺术家刘明波十余年写生的漫漫长路上,“写生”早已嬗变为一种修行:把他内心之于客观自然、传统图式、经典文化的渴慕与虔诚,都灌注在这种创作方式当中,在个性与共性之中往复穿行。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学艺应先“师古人”、“师造化”,而后“天真烂漫是吾师”。而刘明波的“写生”是经过了学院系统教育之后的再出发,视野捕捉自然万象,即是一个同时面对“古人”和“造化”的过程。于他而言,“写生”其实是一个思考过程,写生的对面,早已不仅仅是客观自然本身了——古人的技术方法、视觉经验、甚至艺术观、世界观都如在目前,与客观自然交相影绰,彼此互文。古代观看和描述世界的方式已普遍被认定为艺术规范,替代了他种方式,而只有面对共同层面的自然,绝对的“临场感”带给他于自然之中发现古人法度、古人视眼、古人心志的机缘,跨时空的体验交叠,竟感同身受。他深知“文之为物,弥患凡旧;若无新变,无以代雄。”(萧子显语)传统形貌是窥探的参照,他要做的,是直面自然万象而游离其外,回观传统图式而游离其外。这两种游离,生成一段奇异的距离,在这段距离中生发出非功利的审美心理,直接导向与艺术家心灵弥合的轨迹。

自然与他之间,始终隔着一层传统图式的镜像,而正因如此,他才能够遇见多个层次的自然以及与之相关的联想。经由一棵树的抒写,与倪瓒对谈一个下午;信手涂抹一方顽石,窥见石涛的身影;途径几处云烟、近旁路人,轻易地谋面傅抱石……传统如流,从未止息,对于刘明波而言,即使是传统经验的回忆也是不自觉的,有时连他自己都分辨不清,多年来如此醉心于“写生”,究竟是源于自然世界生动、鲜活的诱引,或者探索方式的惯性,还是为了去重逢那些与心对应的真相——尽管如此,丝毫不妨碍他在自然世界中找到符合程式语言、又别具内心秩序的潜流。

中国画流传于今,形貌可由求学获得,而精神从来都因领悟而生。刘明波的悟性,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写生丝毫不带有凝滞气,带有无需多言的直接自纸上扑面而来,意趣趋近于王国维所言的“不隔”之境,天真烂漫,语语目前;更在于他深知古来名画可贵,全在笔墨,从艺之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淀,因而他不期 “求脱太早”,力避时下中国画坛江湖气、市井气的虚荣搅扰,经年不急不躁,苍行四野,孜孜耕耘。
跳脱有致,不滞于物,没有一笔不自然,是我对其写生系列作品的最初印象。刘明波借助“写生”这一创作方式,把自身和观者暂时带离现实世界,趋向真实自然的虚处,在特定的临界点上显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于他而言,这意味着视觉经验与文本经验的缠绕,而自己所要做的,也绝不仅仅是记录这些风物:他只是借助它们,达成一种立体的虚构,心灵的延伸。形式语言方面他尤其注重线条的张弛有度,墨色的法度修持,力求朴质自然,刚柔得中。正如他一直所期待的:把自己“修”进一条线里。正是这种期待,赋予他笔下的风物以心性之力,滋发出恣意率真、疏朗潇洒的风神。另一种存在秩序被悄然唤醒,呈现出一个鲜活的世界:艺术家刘明波的世界。这些时间与空间交汇的诗意,与司空图《诗品》有所对应:“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尽露,远于纸上。”




以文学量度,古人笔墨法即语法。没有不可改变的语法,艺术家之于笔墨的主体经验更多时候延展了它。内心是画面的底色、氛围,是境界之本,决定了语法落于纸上究竟是真实妥帖,还是满纸谎言。在刘明波看来,画一张好画并非难事——此处他所指的“好画”,是传递既定的美妙语法。能够做到这一点固然让人欣喜,然而,如何在语法重构的基础上传达内在精神则并非易事。内在精神与语法的贯通、契合,是形而上的物化过程。若顾此失彼,难免会遇到不自然的光景:实力派演员在完成一个无需演技的角色,或者一个缺乏感知经验的人在执着写诗——徒有语法,惰于思考,纵使舌灿莲花也难掩内心枯槁;徒有精神,无从表达,也不过是一个缺乏实践落地的空想。

掠过隐匿于深山疏林中的亭台庙宇、曲径回廊,或是梨花旁岸、垂杨临水的幻影,沿途偶见罗汉独坐幽篁、或与同道石间寂然私语。笔墨中流溢而出的鲜活、空寂,仿佛是刘明波十余载的写生沿途。这些时光印痕泄露了他的思想变迁:从最初的期求营造高妙野逸之境,舒展浓郁的文人气息,再到悟会通神、放笔直写,一步步在作品中实践内省与自观。

刘明波性情旷达,治学敏思,读书成痴,收藏成癖。每每下笔行云流水,快意劲健,于信手意笔之中显现秩序。仿佛与王国维阐释的言不尽意、委婉绵远的“隔”分毫无干。而事实上,几乎没有哪几件作品是他的一气呵成之作——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坦诚朴茂、落落于前的写生。他要做的,是面对自然又游离其外,经由写生发现主体语言、主体视眼、主体心象。如他所言,纸上的言说终究隐晦,有转译的委婉,这一点比较接近于文学中的诗,本质上有逃脱不掉的“隔”,承载了画面耐读的部分。但审美的至高处是“不隔之隔”:初见语语目前,是为“不隔”;再见悬隔深慧,是为“隔”。

“写生”是一个归去来的旅程,你走出去,寻找“不隔”引发的感动,你终究还是要回来,把这感动消隐在一笔一墨之中,“隐”引发“隔”。单纯的“不隔”,只不过是写生的半途。真正意义上的写生,是完整的创造,既包含来时路,又裹挟归去途。毫无疑问,刘明波的“梨花带雨”系列脱胎于他的写生经验。一笔一墨,取于自然又超离自然,成为自然的概念;花树禅房,似曾相识又随心造景,成为自然的门牗。与其说是诗,倒更像是一些有关于诗的只言片语,追求“不隔之隔”的境地,手法接近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乐府指迷》云:“如说情,不可太露。”刘明波的“梨花带雨”系列作品,采取的是传统文学创作中的“举隅法”:由点至面,由提供局部碎片设法使人重新联想到隐没的整体。举隅法是一种隐秘的补充,借助观者的想象完结无数未完成的逻辑秩序。该系列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摒弃传统文人画的之于“趣味”的执着,不仅因为它过多地遮蔽自然真相使之依从于某种情趣需要,还因为它抛离了心灵真实。
“梨花带雨”系列作品绝非客观自然的映像,而是蕴含了画外余情的第二自然,回忆借助这个空间再次回到目前,成全了人的自然。风物被构想重新安排,向被回忆的空间无限趋近。这些取自自然的各种形象——并非依据经验世界的规则,而是情感世界的法则,被艺术家转化为心理状态的符号,在那里,印象与心象通融和解。用他的话说,“梨花带雨”系列是在传统的屋子里凿壁偷光,一寸心性之光。一件艺术作品仅仅跳脱纸面是远远不够的,把自己画进去才是根本,于自然之中完成内在超越,心画互文,是刘明波的艺术理想。

庄子云:道是自然,是万物之本原;技若有效,必合于道,亦即合于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有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写生”之所以是最简单又是最难的创造,源于人与自然的共情、通约。艺术家要发现自然风物的鲜活节奏,找到与之投契的语言,又要发现其阴影的意义:如花开的形式,初见蓬勃感性,仔细想来,却有人性最严肃的性质。面对自然,为了让心有地方搁,刘明波越画越敏感,越画越率意,越画越趋近自然本色、自我本真。“最高的艺术乃是以人格为对象的艺术”(费肖尔语),在写生创作之中趋近于自我人格的发现,或许就是刘明波十余载始终在路上的意义。


2013年12月
孙欣于望京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明波的作品并不是一个记实性的山水空间,他所展现的是一种带有寄托性、抒情性的心理空间,在这片空间中,他放弃了对真实景物的刻画,也摒弃了传统中的经典格式,而是在感觉与理性中谋求一种状态与物相接的因缘。


他选用了梨花这一创作母题,将其提炼成近乎于抽象的团块和浮游的点、线来进行组合。这种提炼、组合是想象的、诗意的、“心化”的。为此,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对墨对色的敏感,用笔精微、细腻,用墨清淡、温润,用色典雅、明丽,使笔墨在整体画面的塑合中,一任感觉流发,淡淡的墨渍,若隐若现的线条,便是这种“流发”的轨迹,这种轨迹使他联结了物象与心象的因缘,因此,他的画具有一种心性的色泽,一种单纯、简洁的品质。

——范迪安

刘明波的作品在平面空间与深度空间中分别作了不同的探索与尝试,并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这个点上,他对画面的结构、笔墨、形态进行了一个整体性的塑合,以此,来营造了自己的山水画语境。


——田黎明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0: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明波作品选粹
安禅册之三  33.5cm×33.5cm  纸本设色  20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0: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明波作品选粹
安禅册之四 33.5cm×33.5cm  纸本设色  20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0: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明波作品选粹
禅心尽入空无迹  23cm×18cm  纸本设色   201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0: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明波作品选粹
应真册系列之八 21cm×26cm×12  纸本设色  20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10: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明波作品选粹
应真册系列之九 21cm×26cm×12  纸本设色  201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19:19 , Processed in 0.35862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