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04|回复: 5

范美俊:柴静对艺术界的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4 15: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891435119459.jpg

柴静对艺术界的启示
范美俊


2015年2月28日,微信开始疯传柴静103分55秒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之前的几天,我在成都抓紧时间填报××部的课题申报表。窗外的城市阴郁而寒冷,灰蒙蒙的天让我习惯性地看看当天的污染指数,而不久前开车去云南,那蓝天白云真教人乐不思蜀。

坦率地说,我看了该片无法平静下来。觉得这位穿白衣和旧牛仔裤站在大屏幕前讲故事的柔弱母亲,顿时高大起来。同时,我感觉她的成果比我申报的课题重要得多。在我看来,该作品将孔子所言的“诗”之兴观群怨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是调查、不是演讲、不是科普、也不是所谓的纪录片,而是情真意切的批评监督与建言献策。柴静在国内国外、天上地下,朝野古今之间不断穿梭,这不是宅在家中找几个来路不明的数据加点感受并注意格式拼凑起来的论著能比的。我真的好想向有关部门申报一个“艺术界的雾霾研究”课题,谁来批,能批吗?突然间,我悲哀起来。遵从我内心的真实感受,我知道我感兴趣的领域在哪儿,我不想言不由衷、不想猜题押宝、不想智性劳动被计划、不想违心地在申报书上填上一堆实际上与研究无关的课题组成员等信息、也并不需要通过被允许的研究来获得好处。我知道吐槽没用,得试着改变,就在现在。

时隔数月,堪称柴静爆炸力的《穹顶之下》已逐渐被有意无意地淡忘了。因为,我们又经历了毕福剑“失言”、“东方之星”沉没等很多其他同样有爆炸力的事情,或者是因为其他的诸如“你懂的”之类的什么。但是,我不能忘的有两件事:一是在微信朋友圈关于柴静的“政见”不同,我与一些朋友疏离甚至反目了;再是,某位媒体朋友在微信上回复我:“柴静才是真正的记者”。在某些时候,当“空气”、“呼吸”都会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敏感词的时候,我又不得不将《穹顶之下》视作艺术作品。所以,我们还是来谈艺术吧,谈艺术多好!在我看来,柴静对艺术界的启示良多,比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15: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乡愿 于 2015-6-24 15:38 编辑

一、不在其位,也谋其政

《道德经》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句话我怎么看,都感觉是在教训柴静。意即以有限生命去追求无穷知识,会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养生之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而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处世法则,这样可以保身保家,享尽天年。柴静,雾霾跟你什么仇什么怨?

但是,已从央视去职的柴静不惜行万里路只为一个追问。她曾经和其他人一样,因为工作关系置身严重的雾霾天而浑然不觉。她是易感人群,女儿尚未出生就患上肿瘤以至于刚出生就不得不得手术,她居住的北京一年里有一半以上时间都是雾霾,而远在山西的家乡因烧煤长期烟雾弥漫。出于本能的爱惜,她将孩子关在屋里,娃娃只能隔着窗玻璃观察窗外的世界。或许在潜意识里,她觉得雾霾与她也有那么点关系,于是开始关注,于是就消失了一年,于是就有了被点播数亿次的《穹顶之下》。尽管,现在已不太容易在网上找到这部片子了。

雾霾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牵涉到认知、政策更牵涉利益,所以容易“当局者迷”,这大致可以从后来的扒她隐私、质疑她不专业、没记者证就不能去调查等可见一斑。可能因为有切肤之痛,柴静不能再等不能再忍,她要人人都比较清楚地“看见”物理现实与环保体制的雾霾,从而实现“旁观者清”。

这样的案例在艺术界其实也很多。比如,罗中立在文革营造的“红光亮”的浮华世界中,用油画《父亲》看见了底层农民的现实苦难;吴冠中在画画的同时,看见了“不下蛋的鸡”;江因风在策展中看见了艺术市场的虚热,因此有了自砸饭碗揭密艺坛乱象的《艺术战争》一书。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15: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即便业余,也涉专业


术业有专攻。显然,柴静不是雾霾研究专家,更不是环保专家。雾霾这样“专业”的事情,应是专家和有关部门的事情,你一个在家带孩子的待业妈妈,着的什么急呢?可能,这是一些不爽柴静本人更不爽其作品之人的逻辑之一。显然,对这样的评论,可以是这样的神回复:评论一个冰箱,还得自己会制冷啊?

正如久病成医,近年来无论干点什么都得懂行,比如去中关村买电脑得先上网了解价格,去买画先得分清是否是真货。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由于大家都懂的国情,对化学一无所知的国人也开始逐渐了解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闻所未闻的专业术语。或许,柴静就是这样,即便业余,也敢去涉及专业。

因为懂行,向社会发出专业的提议当然是社会求之不得的,如钟南山院士几年前就呼吁注意雾霾危害。可问题是,提议得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我特别反感那种只为本部门本行业甚至本人争政策谋福利的提议,诸如打造地方画派、打造文化形象工程、建设艺术创意产业园区、中国书画走向世界等等。毕竟,动用公权力与纳税人的钱的大事还得严谨论证,它与公众利益的关系大不大?有无切实的措施与法规防止假公济私和公共资源的浪费?文艺的生态没有什么不可改变,画家薛林兴就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就提议撤销美协、书协、画院。在我看来,只要不挤占公共资源即便打造“宇宙画派”、“银河书画院”也没关系,而一旦涉“公”就得警惕是否有社会公平问题。我常写点文字,因稿费极低甚至没有,从经济学角度看可谓得不偿失,假若我提议将当前的稿费每千字的起步价由60元提到6000元,也不知道会收到多少板砖和鸡蛋?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沉默之地往往黑暗丛生。不能去苛责提意见者是否专业、客观和正确。柴静的最大的贡献是让更多人看到公众应关注的地方,而且关乎社会良心,她不一定要是业内人士。学习过电视编辑与曾经的记者柴静,作品传播效果这样好,从这点来看,她也是蛮专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15: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造福民生,不计后果

柴静声称:这是她与雾霾的一场私人恩怨。这,能是私人恩怨吗?艺术界的江湖失和事件并不鲜见,收藏家与艺术家、艺术家与批评家,还有师生、同事间的龌龊,社会影响显然无法与柴静的这场私人恩怨相比。比那种掩耳盗铃式的“精神抗雾霾”,柴静更值得尊敬。

柴静不是环保官员、不是决策高参,更不是雾霾及环保所涉的物理学、空气动力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专家,也未必是视频拍摄、剪辑的专家,她也没有执法权,能够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结合多年的媒体记者、电视主持人的从业经验,把一个问题讲好而且借助网络抛向社会。应该说,她做到了而且做得不错。甚至,有人从专业角度分析她的演讲借鉴了麦肯锡《金字塔原理》的演讲SCQA结构,即情景、冲突、矛盾、答案。虽然他在片中有“该怎么办”章节,其实她作为一位公民、一位母亲和曾经的媒体人,只能在可避免很多麻烦的自媒体上把问题抛砖引玉。为何要这样?她说:“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身。”生活方面,他拨打12369环保热线,而且尽量不开车。

与甫一开始民众对《穹顶之下》的怒赞与热捧相比,网路很快就出现了一波对柴静的质疑与谩骂,一些公知、大V也参与其中。比如,我了解的某教授还没看完片子就称:这是西方以“碳交易”来绑架两桶油开放,以实现瓦解我国能源安全的“阴谋”,丁院士威武!……。因涉一些敏感词,这里只引其大意。央视评论员张天蔚对如此“深刻”的类似联想进行评价:I服了YOU!

我也奇了怪了,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雾霾已是刻不容缓的生态问题,它与国家民族、宗教信仰、部门利益、个人恩怨或许有关但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有权获得干净的水、安全的食物,还有就是清洁的空气。水和食品还可以进口或特供,可以相对安全,但空气也可以吗?有的人简直不可理喻:你跟他说雾霾,他扒柴静隐私;你跟他说环保,他给你讲就业,你给他说升级油品质量,他跟你讲成本与安全……。一句话,你什么都不要说,什么都不要做。还有更无耻之人,对雾霾不感兴趣但对100多万的拍摄经费感兴趣,如习惯性地发现了有一笔不能说明合法来源钱财的贪官线索,而怀疑她去美国、北约领了钱?其实,人家已说过是用发行上百万册的《看见》等著作的稿费,据我所知版权费最低在8%以上。一如当年鲁迅和左翼作家常被栽赃“领卢布”,一些无知、无能加无耻的网络喷子,其负能量不可小觑。柴静是新闻界熟路人,自然不想连累他人也不会给喷子留下口实。最鄙视那些揪住柴静开车、生孩子不放之人,这与雾霾关系不大。即便她是罪犯,也有检举揭发和自我陈述的权利,何况她不是。当年的油画《父亲》,同样受到巨大非议,认为是丑化了中国农民,若在“文革”期间作者恐怕得背负“恶毒攻击”等杀气十足的字眼被处理。当然,真理越辩越明,柴静和每一个关心雾霾的人,或许都应该感谢那些批评、质疑甚至是谩骂,因为它们也有其价值而且使问题长久暴露在阳光之下,为问题的解决铺垫更好的舆情。

前些年的吴冠中,曾说过激起轩然大波的言论,如“取消美协、画院”、“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艺术市场的“心电图不正常”、“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中国当代艺术水准落后于非洲”等。我相信这不是吴老的私人恩怨,经历过不少风浪的他也不怕什么后果。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15: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 结

总之,柴静准确地找到了社会的痛点、泪点而且义无反顾,她火了。后来,她又不火了。

在艺术界,关于环保的创作特别是宣传画也有不少,但即便是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其社会影响力也有限。关于环保的艺术评论,有人主张“低碳化”,意即废话少说减少纸张消耗。新时期曾引领时代的展览如星星美展、现代艺术大展;画作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论文如《绘画的形式美》《重要的不是艺术》等,都与变革的时代大潮相联系。今天的创作与批评,影响力在新媒介与多元资讯环境条件下不如以前已是事实,但依然可以如柴静那样有所作为,发挥艺术的启蒙、教育、反思、批判等社会学的效用与意义。也愿艺界同仁,少点个人诱惑多点公众意识,以一己之力做点对社会有精神贡献的事情,即便技法业余、即便批评尖锐,其目的是给雾霾逐渐严重的天空增加更多氧气和亮色,这也是所谓的天地良心。

   哪天,某环保官员应网友呼吁去污染的河中游泳,该“行为艺术”的社会效果,肯定要比环保标语、宣传画,以及行为艺术家在威尼斯河中裸游效果更好。当然,这仅是假设,该要求相当过分且有人身绑架之嫌。



转自:艺术国际博客


发表于 2015-6-25 13: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谁把小城姑娘养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23:42 , Processed in 0.1503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