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10|回复: 5

【定稿】于明诠:不要去看重书协的位置(在4567全国名家邀请展创作高峰论坛发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2 15: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要去看重书协的位置
于明诠在4567全国名家邀请展创作高峰论坛发言


_DSC0094.jpg


刚才我说4567,我指的是新中国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书法家,应该说出生于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差不多应该是主干。往前说30年代、20年代那些老先生,他们最年轻也都在75岁以上了,他们那一代人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前当时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属于社会动荡时期。新中国建立以后,当时咱们整个国家政策还处在继续革命的状态,文艺创作都是如何地让工农兵喜欢,如何完成一种政治宣传性质的所谓文艺创作。接下来就是文化大革命,一直到70年代末文革结束,传统文化才复苏,所以那一代的先生们应该说就比较吃亏。其实20年代出生的,我想想现在在世的书法家已经很少了,但不是没有,还有一位大家,比如说还健在的生于1920年的孙其峰,现在还健在,孙其峰老先生是书名被画名所淹,其实他的那种带有简书味道的隶书和他的草书,我觉得在当代书法史上应该有重要的位置,老先生现在还健在。其他如沈定庵老先生、欧阳中石先生等,30年代我们能够想到的,比如像沈鹏先生,像孙伯翔先生,包括林鹏先生,还有一些老先生,但是已经是屈指可数了。

4567书法家在中国书法三十年很有代表性

现在40年代的这些先生在我看来他们仍然是在今天书坛上的领军的一代,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跟出生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书家们相比的话,他们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传统文化恢复的时候,他们正好是30多岁,40来岁,年富力强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书法活动刚刚开展,无论创作,还是文献整理,书法教育,书法美学研究,好多领域都是空白,这一代书法家们应该说是遇到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时机。今天看活跃在书法领域,不管是创作,不管是学术,各方面还是40年代的这一批先生。我们往后看,50年代的,60年代的,70年代的,50年代的前半截的,像参加展览的石开、沃兴华先生,没有参展的陈振濂先生等,还有一些,他们往往就被看做是40年代的,虽然他们年龄是50年代的,但他们与40年代那批人是一拨儿起来的。这一批人是很厉害的,他们当时的环境前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前面几乎是一片废墟,他们一开始被书法圈、被社会关注,他们的风格就很独特,很快就被书坛认可了。不像后来的这些书法家们,人太多了,大家在里面如果想仅仅靠你的创作风格,靠你的作品,受到社会的关注,确实就不那么容易了。40年代出生的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在当时一进入书坛就成了各地书协的核心人物,也成了全国书协的主要的代表,就是掌握各种关键部门环节,比如说评审啊,比如说理论研究,篆刻,教育啊,成为各个方面的关注对象,逐渐成了各个重要环节的一些大腕人物。特别是他们这一代人比较重读书,他们这一代人很多的创作方面很厉害,学术理论方面 也很厉害。他们大多数到文革开始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中学之前的学习,读书的底子还是比较扎实的。比如说像刘正成先生、王镛先生、曹宝麟先生、华人德先生、黄惇先生、朱关田先生,丛文俊先生,邱振中先生、郭子绪先生、吴振立先生等,还有一大批的,他们在这方面确实是份量很重的,今天依然很重。所谓的权威,我个人认为不仅是你字写的好,也不仅是你一次两次获奖,而是你整个形成这种厚重感,在这个圈子里面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像60年代的,其实60年代的我觉得包括50年代的后半期的,比如像在坐的守谷兄,他是50年代末的,我是60年代63年的,我觉得这一代正好是底子比较薄弱。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没有什么书读的,从批刘少奇、林彪、孔老二,一直批到宋江、邓小平,批四人帮,批完四人帮就考大学了,那时候正好是文革期间,到我们高中毕业了,这个社会才走向正规,才开始出现考试升学这个事,前面不是的。所以像后面70年代的朋友们,他们小学一入学就很正规,读唐诗啊,宋词啊,古文啊,他们还是比较正规的,我们那时候在这方面真是差的比较多。再加上后面这一代书法教育开始有了正规,也比较系统,像70年代的,70年代再晚一点的,包括80年代的,他们都受过正规的书法专业教育,系统的专业训练,真草隶篆、篆刻,包括文字学,各方面的知识都比较好。我觉得后面70年代、80年代的这一批还是很有前途的。尽管我们现在看来他们这一批人很多,特别突出受到关注的还不是很明显,当然大家的看法也并不一致,但是整体来看他们的后劲比较大。所以我们50年代后期的,60年代的,就是我们这一帮人,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我说我自己,感觉到压力是很大的,我们需要补的课是很多的。我对这几个年代的书法家是这样看的。


不要去看重书协的位置

刚才很多朋友们说,比如说书协的位置什么的,不要看重这个。这个事情我觉得两方面看,还真不能一句话就说这个东西没用,同样水平的有那个位置跟没那个位置是不一样的,你不能不说掌握了这个位置的人,就有比其他人很多很多的机会,能放大他们创作的影响。比如他们的创作本来是5,因为这个位置他可以放大到8,放大到9。因为从历史上看,那些在历史上能够留下来的书法家,有很多也都是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作为我们自己,从我个人来说,那个东西再重要,我们不去争那些东西,是因为我们知道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想去做那些事情,你必须要放下自己的自尊,要去做那些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做那些事情,但是不等于就说那个东西可有可无,否则就是“酸葡萄”心理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费了那么大劲儿去争那个东西,咱们也不说那个东西没用,那肯定是有用的,它有用没用我们不去管它,不必去在乎就是了。但是你得承认那个东西也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或影响的很多很多的因素之一。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老先生那一代的,像舒同先生,如果他不是老红军,老革命,不是老干部,他不当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的主席,他的书法,他的水平,他的影响,肯定没有这么大。再比如顾廷龙先生,他那一代,他应该就是和沙孟海启功他们是一代,当时中国书协成立的时候就没有他的位置,假如给他一个中国书协副主席的话,顾廷龙先生作品的影响今天肯定要大很多。我前两天在杭州看黄宾虹的一个展览,黄宾虹的一个写给女弟子顾飞的论艺长札,前面顾廷龙先生给题的头,写的很好,很精彩。但是就因为当时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没给他那个位置,所以他的作品,现在很多朋友可能都不太关注,甚至不一定知道顾廷龙这个老先生,不一定知道他的书法是什么样子,其实他的水平是很高的,真草隶篆很全面。

关于书法创作,我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我对于创作的看法,很多事情我们做不到的,我们不屑做的,我们不去做的我们不管,我们能管的就是管住自己,自己在创作上面怎么走,这是我们自己能够选择的,我对创作的思考和理解注重三个方面,三点,可能在座的一些朋友不一定能赞同我的看法,我只说我的看法,当然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我理解,书法艺术的创作跟其他的艺术,跟画,跟其他艺术是不一样的,书法艺术创作我觉得要分两个层次来说,一个是具体的创作,一个是一生的大创作。我觉得书法艺术真正的创作是一辈子慢慢的创作出一种格调来,慢慢的创作出一种风采来,这才叫书法艺术。但是整个的过程当中,所有的阶段都是围绕着这一个目标,都是做的阶段性的探索,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做探索。刚才前面几位老师说了,他有时候会这边走走,有时候会那边走走,有时候会放一点,有时候会收一点,有时候可能要写的保守一点,有时候写的狂放一些,都很正常。在朋友的眼里,在社会同行的眼里,在广大的书法读者观众眼里,可能说你这一段时间写的差了,那一段时间写的好了,都是很正常。大家认为你不好的时候,其实也未必就不好,大家认为你好的时候,也未必是你好,这要看你最后一生形成的这个格调是个什么。这与其他艺术比如舞蹈,比如文学,就完全不一样。舞蹈演员不用一辈子去努力,二十岁三十岁跳不出名堂,就基本没戏了,不可能五十六十岁甚至更晚大器晚成。文学呢,不需要一系列作品作证明,曹雪芹一部红楼梦还没写完呢,就已经不朽了。中国的书画艺术,就是一辈子慢慢“养”出来的一种艺术。因此我认为:

第一,我不赞成把书法当成视觉艺术来看待

我想大概做这么一个比喻,就好比我们把这些作品,将来一辈子这些作品排列成一个长溜儿,就好比是点亮一盏一盏的灯,这一盏一盏的灯最后基本上是被忽略的,人们记住了什么呢,记住的是你发出的亮光,那才是你真正的创作的目的。这个亮光是有格调的,是有品位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倾向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我不愿意把书法艺术看成一个视觉艺术,我一直觉得说书法是视觉艺术,是站在观赏者、观众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认为书法艺术应该站在书法家的心灵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才能认识到它的本质,才比较准确。视觉性只是书法艺术诸多表面特征之一。就好比说相声,演员上台从来不说相声是一门“听觉艺术”,他们一定要说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有什么区别呢,说是听觉艺术是站在听众的角度,我说出来就让你听见的,你假如是聋子,我是侯宝林,也没有用,是听觉艺术。说相声是语言艺术,是站在说相声的演员这个角度来说的。就是同样一个段子,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说你听懂了他说的是什么事,是你听不同的人说一个故事,一个包袱,你得到的感受不一样。同样一个段子,你让侯宝林说出来,让马三立说出来,你得出的感觉是一个味道。随便找一个人,比如说让我给大家说出来,我背的很熟,我声音比他洪亮,我把这个事情一个字不漏的背给你听,但是你得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可能一点都不可乐。假如说书法是视觉艺术,就是用眼睛看的,同样一幅字,比如说刘老师写的这四条屏,所有人的眼睛都是正常的,没有瞎子,我们都是正常的,所有的人看完以后得到的感受一样吗,我觉得完全是不一样的,有可能一百个人看了之后得到的感受是一百个样子。有的人可能认为很好,有的人可能认为一般,可能有的人认为根本就不行,可能认为这就是流行书风,甚至是丑书,这都是不久之前的说法,很正常。所以我不太赞同把书法艺术看成是视觉艺术。

特别是我觉得你强调形式跟书法艺术也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最近看黄宾虹的东西比较多,黄宾虹他自己非常在意他的书法,他这一辈子写过很多字,他从1936年到1948年这一个阶段一直在北京,他当时已经73岁到85岁,这个年龄段在北京。在这里干吗呢,在故宫里面鉴定字画,还在北京艺专上课,那么大岁数的一个老人,他每天都要写两个小时的字,他写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在浙江博物馆里面,没有一件是落款的,就是他根本没有把它当做书法作品,天天在这儿练,天天在这儿写,今天我们看他很多的作品是非常精彩的。我最近在研究黄宾虹,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假如把黄宾虹先生写的对联拿掉的话,黄宾虹先生的书法给人的印象非常模糊,从视觉感受上你找不到一点点印象。为什么,就感觉它太不像书法了,就是他的对联像书法作品,其实他有很多好东西,他没有落款,甚至他临的什么也不写,他临的很多的东西都是那些刻帖里面的,很多现在我们都见不到的,没有很大名气的刻帖的东西。他说过一句话,我非常的赞同,他说好的作品一定是有形式的,但是好的形式一定是让你看不出来的。他的对联作品我们都熟悉,形式感算是比较强的,其他就基本没有什么形式上的特意强调了,但现在看看,字里行间那种从容,那种蕴藉,那种韵味和意境,是很高的。就是说把表情写在脸上的表演一定不是最好的表演,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认识,这样的看法。

第二,中国书法艺术的技法只是很基本的“入门”的东西

第二个我觉得书法艺术其实它并不是以技法为最高,就是一件好的作品为什么好,当然它技法是好的,但是并不等于说技法的高妙就等同于这幅作品的意境境界的高妙。因为什么呢,因为技法只是解决一个很基本的“入门”问题,就是说技法它不是用来表现的,技法是用来表现什么的,表现“什么”很重要,就是说你的技法不是为了表现技法,仅仅表现技法,那是工艺制作。所以现在有一个词,叫线条点画质量,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我就不太赞成用质量这个词来说一件作品的好与不好。为什么呢,我们看古代那么多的作品,你会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其实很多好的作品的妙处未必就在于它的线条点画的质量最好的那一块。妙处却往往在于线条点画的姿态,线条点画的趣味,线条点画的味道,就是这个线条点画在这一件作品的此处,在这一个位置,它所能够产生出来的那样的一种让人强烈感受到但你又说不清楚的那种韵味,那是最关键的。所以我觉得书法艺术是一种什么艺术,不是视觉冲击的艺术,而是要让人耐品的艺术,就是一定要有让人反复的玩味而不能具体言说,想忘也忘不了的一种东西,那种东西叫韵味,或者叫趣味,或者叫内涵,或者叫意境,总起来说是一种格调,一种品位,一种境界。比如说像李叔同的书法,我跟很多人讨论,李叔同的书法是千字一面,他几乎每一幅字都一个样,他的形式基本上就是以格填字,他没有什么起伏变化。但是你把李叔同的那些线条点画放大以后,你会发现他行笔的速度都是很均匀的,他没有激情,他没有起伏,甚至提按都很轻,起笔的时候他不留痕迹,收笔的时候也不留痕迹,就是他线条点画的质量其实是一般的。再比如说像黄宾虹先生,像林散之先生,我们单独拿出他一个笔画来看的话,其实我们可以从质量上挑出他很多的毛病,就是说从线条质量的角度来看,他可能并不是很到位,但是他们营造的作品的那种气息,那种韵味,确实是很强烈的。就让人看了之后,你说不清楚,你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是你会久久的挥之不去,你会反复的体味,反复的回味那种妙趣。

第三,中国书法艺术不应该说成是审美,而是审“妙”。

我很赞同这一个观点,中国书法艺术跟其他中国别的传统艺术一样,不是一个审美的问题,是一个审妙的问题,它的妙趣才是最根本的,妙趣跟美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说西方人他们讲美一定是好看的,一定是有形体的,一定是有形状的,甚至有体积的,有颜色的。比如所有的花朵,他们认为玫瑰花是最美的,因为它可以一条一条的比出来,这个花是这个样子的,那个花是那个样子的,最后从各个方面比较的效果得出结论玫瑰花是最美的,所以玫瑰花象征着爱情。在咱们中国人的思想当中不是这样看的,中国人怎么看呢,中国人觉得玫瑰也好,牡丹也好,好看吗,都好看,菊花也好,荷花也好,都好看,但是中国人最欣赏的是什么,是兰花,甚至花都没有都没关系,兰草就行。为什么中国人审美当中把这个东西当做一个最高的标准呢,因为中国人认为兰花里面是有品的,因为有品它才高级。所以你家里种一棵菊花花,他家里种一个玫瑰,你自己很自信的,你到人家里去,你家里养着牡丹,一看人家家里种一盆兰花,你自己就会觉得人家的格调比你高。它不是好看和不好看,是品位高和低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些年老说审美,审美,西方美学他们一建立的时候,这个词,因为不同的语言之间想找一个词完全相对应,就是这个词和这个词的意义,完全严丝合缝的词的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是几乎找不到的。说这个词翻译成日文,我们再从日文那边翻译过来就变成了美学,其实在我们古代很多的典籍里面,美这个词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说到美的时候,往往就有很多的说法,大家最熟悉的,比如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肯定是说美并不是最高级的。因为美就想到表面,好看,招摇,绚烂,热烈,我们想到这里来。中国的艺术是什么,比如说深沉,比如说淡远,比如说孤寂,比如说落寞,比如说清高,韩玉涛特别强调中国传统艺术里面的一种格调境界,就是沉郁和幽咽,那才是最高级的,无论如何,不是一个美字所能概括的。有很多的中国艺术里面的审美的范畴,都很难用一个美来概括。

所以我觉得书法艺术它其实也是这样,我们看古人的书法也是这样的,还是讲究的是一个格调。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很赞赏这种观点。我赞赏这种观点,也不能说让大家都赞赏这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今天这个研讨会是谈创作,我想到的是这么一个问题,可能说的不对,请大家批评。


(此文经作者最后审定发布)
发表于 2015-5-22 15: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谁解了【峥嵘】。
发表于 2015-5-22 16: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学习。
发表于 2015-5-23 15: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刻!精彩!向于明泉先生致敬!
发表于 2015-5-23 17: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于明泉先生致敬!
发表于 2015-5-26 17: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3 02:31 , Processed in 0.16217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