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42|回复: 7

【推荐】刘彦卓:试论颜真卿家学对其书风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4 15: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荐】
试论颜真卿家学对其书风的影响

刘彦卓 魏倩颖

刘彦卓 暨南大学2012级美术系中国书画鉴赏专业  510510 魏倩颖 湖北美术学院2012级中国画系书法专业 430200


摘要:颜真卿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后人称为“颜体”,居唐楷之先,楷模后世。其余各体亦颇有造诣,是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颜氏的书法成就固然与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息息相关,而笔者以为,其自身的家学背景才是极的原因,颜真卿书风中的篆籀之气、庙堂之风是承袭并发展了家学而最终形成的。与其书风形成密不可分的,除父系颜氏一脉,母系殷氏的书学渊源也是一大因由。

本文试通过厘清颜、殷两族的渊源,剖析二家的文化传承,并以殷仲容为例,论述家学对颜真卿书风的影响。


关键词:颜真卿;家学;殷仲容;马周碑;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5: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是中国继汉王朝之后又一鼎盛之世,经过魏晋南北朝洗礼和积淀,彰显了不同于汉王朝内敛称雄的另一种开明而张扬的大国气象。初唐经魏晋南北朝连年战乱和隋末起义,急需“文景之治”类似的休养生息政策来抚恤百姓,所以以“民本”为核心的“贞观之治”也就应运而生。唐太宗经历“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故而施政锋芒不露,个性中庸和雅。所谓“书如其人”,唐太宗的治世为人之道也在他的书迹中也得以体现。参照其留给后世的两件作品《温泉铭》、《晋祠铭》可以看出他崇尚右军,书风遒润,注重骨力,以圆笔藏锋为主,外显秀美姿态,内藏雄健骨力,南北书风兼容并蓄。上行下效,唐太宗醉心羲之翰墨,自然群臣也研习右军书法。这不仅仅影响了唐代以至后世对于书法的评判,也奠定了唐一朝尤其是皇室书风的坚实基础。虽然之后又经历了“武帝中兴”“开元盛世”,两任皇帝个性更加张扬开放,其书在气势上都有“灌溉乾坤”的味道,但就现存世的书法作品而言,无论是武帝的“飞白书”或是玄宗的《石台孝经》,均难以“逃脱”唐太宗对于书法早在几十年前定下的“法度”。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玄宗所书《石台孝经》,可以看出玄宗试图突破太宗从右军取法书艺的局限,当时当世,右军被奉为正统多年,无论从楷书、行书或是草书皆是以效仿右军为时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得右军“法”,故而玄宗另辟蹊径,攫取隶书《曹全碑》《朝侯小子残碑》的部分“精髓”,掺以唐楷笔法和结字,形成了“唐隶”。但隶不可掺楷,所以唐隶的变革,注定是略带遗憾的。而殷、颜两氏家族的书法不然,颜真卿“自秦行篆籀、汉用分隶,字有义理、法贵汉严,魏晋以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惟公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而颜真卿舅祖殷仲容“汉魏遗意尚在”。究其根本,是由于他们的书风是自古而下一脉相承,无论是隶书中的庙堂之气或是楷书中的篆籀之气,都是落笔即成,无丝毫矫揉造作。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5: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陈郡殷氏源流及家学

《元和姓纂》载,秦末有一支殷氏族人播迁到了河内野王(今河南沁阳),并于汉初迁至汝南(今属河南),汉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太守殷续再次移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东汉之前,见诸史籍的陈郡殷氏人物并不很多。

陈郡殷氏西晋时在政坛已开始崭露头角;东晋南渡后,出仕为宦者不乏其人;至魏晋南朝时期,陈郡殷氏发展为一支相当活跃的政治势力,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晋时,殷褒仕为荥阳令、章武太守,殷识官镇东司马。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残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过江。陈郡殷氏族人也随着南迁的人流在江南安家。南渡之后的陈郡殷氏异军突起,一跃成为东晋政治舞台上一股重要力量。[1]

陈郡殷氏在东晋的崛起始于殷识之子殷羡、殷融兄弟。殷羡,字洪乔,官豫章太守,性耿直而独特,官终光禄勋。殷融,字洪远,官至吏部尚书、太常卿。陈郡殷氏最为显赫的人物当属殷羡之子殷浩,正是他把陈郡殷氏带入了一流世家大族之列。殷融四子殷康、殷师、殷茂、殷允皆为官。之后,殷康之子殷顗,殷顗之弟仲文,殷师之子仲堪,仲堪之子旷之,殷茂之子遹,殷遹之子景仁,殷允之子穆,景仁之子道矜,道矜之子恒,殷穆三子殷淳、殷淡、殷冲等也均在朝为官,殷氏家族显赫一时。同时,由于陈郡殷氏文化传家,使家族中文才相继,好学、博学之士不绝于书,故保持了子弟较高的基本素质。

入齐之后,陈郡殷氏渐趋沉寂,正史立传者仅有殷钧、殷芸、殷不害、殷不佞四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记:
殷令名,陈郡人。父不害,累代工书画。殷闻礼,字大端,书画妙过于父。武德初为中书舍人、赵王友兼侍读、弘文馆学士。 闻礼子仲容,天后任太仆秘书丞、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书画...。

然张之说,多有讹误,沿袭相传,有背史实。今据有关史料略加考述:

《陈书》卷三十二《孝行》[2]载: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父高明...有弟五人,皆幼弱...长子僧首...


《陈书》卷三十四载:
  
殷不佞,字季卿,不害弟也。少立名节,居父表以至孝称。好读书,尤长史术...第三兄不疑,次不占,次不齐,并早亡,不佞最小...

《旧唐书》[3] 载:

殷峤,字开山,雍州鄂县人,陈司农卿不害之孙也。...父僧首,隋秘书丞,有名于世。峤少以学行见称,尤工尺牍。...峤从弟闻礼,有文学...

又《元和姓纂》卷四“陈郡长平殷氏”条下记:
  
不占孙闻礼,太子中书舍人,生令名、令德、令言、令威。令名,金部郎中、国子司,生容(仲容),冬官郎中;容生承业,宗正少卿。...
若是,闻礼乃不害孙辈,令名父闻礼,仲容父令名,张氏所记“闻礼子仲容”当为误记。那么,自上及下,殷氏入齐后家族脉络应为:殷高明生不害、不疑、不占、不齐、不佞五人;不害长子僧首,僧首生峤;闻礼为殷峤从弟,不害盖闻礼伯祖,即令名曾伯祖,仲容高伯祖。
   
通过对殷氏家族渊源的挖掘与整理,不仅清晰了其宗族脉络,同时可见殷氏家族“累叶以德行、名义、儒学、翰墨闻”的优良传统。故笔者以为,殷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与其祖上的庭训是密不可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5: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琅琊颜氏家学

唐代,对于“家学”、“门风”等观念的重视并未稍减于前。综合六朝隋唐书家来看,也成为文化传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时,最能代表这种家族式书法传承的书法家,以颜真卿等人最具代表性。较之殷氏的文化传家,颜氏的家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上追春秋末期复圣颜回,至东晋有大臣颜含“少有操行,以孝闻”,之后更是辈出人才,正史立传者可谓多矣,如颜协、颜之仪、颜思鲁、颜师古、颜元孙等皆以文学、德行闻于世。此节拟就颜氏家族的发展,尤其唐代颜氏家族的家教、家风、家学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唐代颜氏是孔子弟子颜回的嫡系后裔。颜回是颜氏家族处于宗法制家族时的代表人物,也是颜氏家族作为一个文化家族的开创者。自颜回传二十三代后,至二十四代时历史己进入魏晋时期。从家族制度的发展来看,己开始发展到世家大族式时期。历经南北朝,颜氏在唐代得以进一步发展。[4]笔者以为,颜氏虽在政治、经济上无法比肩同时期王、谢等一流高门,只能算次等氏族,但其之所以延续六百年而长盛不衰的原因就在于文化上的建树。

颜氏家族的家教可谓源远流长。琅邪颜氏世代儒雅传承,名播儒林。被奉为一世祖的颜回,是孔子著名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颜回以下,颜氏家族谨守儒家忠孝仁义之道。颜氏迁居琅琊临沂后,至东晋颜含时有了一定的发展。颜含注重实践儒家的孝悌思想,在当时以孝悌闻名于世。后颜含留下遗训,名曰:“靖侯成规”,即“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世家”。之后,有刘宋的颜延之作《庭浩》对子孙后代的立志、修身、为人、处世等叮嘱周至,颇为详瞻。隋唐时期的颜氏尤其在研习经史及文字训诂、音韵之学等方面才人辈出,子孙多以名德、学业、著述、文翰留名青史。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颜之仪、颜之推、颜思鲁、颜师古、颜昭甫、颜元孙、颜杲卿、颜真卿等。其中,颜之推作《颜氏家训》二十篇,总结颜氏先人及社会上关于家训的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家教理论,被后世尊为家训的开山之作,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颜氏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传承与实践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优良家风与家学,涌现出震灼千古的爱国主义人物颜杲卿、颜真卿,在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字学、书风传承而言,根据颜真卿所撰的多篇颜氏家族人物的神道碑之记载,其家族自宋齐之世的颜腾之即真卿之九世祖,就已经有善书之誉。八世祖炳之,以能书称;六世祖协,工于草隶飞白,荆楚碑碣皆其所书;五世祖之推,工尺牍,兼善文字学;高祖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训诂;曾伯祖师古少传家业,尤精训诂;曾祖勤礼工篆籀,尤精训诂;祖昭甫,工篆籀、草隶,书法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伯元孙与父惟贞,幼孤,养於舅氏殷仲容,蒙教笔法,皆以草隶擅名。由此可见,颜氏家族自上及下不仅工于翰墨,且多善属文、精训诂,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对颜真卿的书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书史》[5]言:

卫恒四体书势,秦始皇会稽石刻入隋书经籍志经部字书小学之类,《书品》、《书后品》、《笔墨法》入旧唐书经籍志经部小学类,《书断》、《法书要录》、荆浩《笔法记》、二王、张芝、张昶等书一千五百一十卷入《新唐书》艺文志小学类,观此可知初唐迄宋,字学、书论实为一体,皆小学之节目,其用有不同,而其道为一致。此古人之无分别心也。唐人书家中尤能见此古义者,为颜鲁公。

朱长文在《墨池编》第一卷《字学》后的按语中谈到:“古之书者,志于义理而体势存焉。周官教国子以六书者,惟其通于义理也。”所谓“义理”即包括了造字的原理与规则,颜真卿之书则是朱长文最为推崇的“书有义理,法贵谨严” 的代表,这与他的家学渊源是密不可分的。

颜氏家族能够自三国时期步入士流之后,历经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出现了兴盛的局面,延续六、七百年而不衰,这其中原因就在于颜氏能够代代以承传儒家的伦理道德,注重以德育人,以德传世,形成传之久远的优良家风,同时又十分注重文史书法文字音韵等学问的传承发展,形成优良的家学。也就是说颜氏具有思想文化上的优势,因之这一家族得以长盛。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5: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殷、颜两大家族的交融

对殷、颜两家族的讨论中,尤其值得注意的还有,据《颜真卿集》中有关各碑的记载,颜真卿高祖思鲁娶殷英童女;曾祖勤礼娶陈郡殷氏;祖父昭甫娶殷仲容之姐;父惟贞娶殷子敬之女;兄阙疑娶殷履直之女;兄幼舆娶殷践猷之女。颜家五代有六人娶于殷氏,即颜真卿的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亲和两个嫂子都是殷氏。《新唐书》卷五十八志第四十八[6] 记:“殷亮颜氏家传一卷,杲卿;殷仲容颜氏行状一卷,真卿。”可见,这种世代通婚的姻亲关系,不仅有助于双方在政治上相互扶持、稳固根基,也有利于两家在文学、艺术上的交流与融汇。此略举数例殷、颜两族的姻亲关系,以小窥大,试对殷、颜二族的家学互染等问题做初步探讨。

殷仲容妻颜颀是秘书监、海内大儒颜师古之女。颜真卿《颜家庙碑》:“君(按:颜惟贞,即颜真卿之父)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可见,颜惟贞受教于舅氏殷仲容家。殷仲容即颜真卿的舅祖父,而颜颀既是颜真卿的堂姑祖母,又是他的舅祖母。  

颜惟贞的妻子、颜真卿的母亲殷氏出身于陈郡名门望族,是西汉北地太守殷续之后。五代祖不害,以孝见《梁书》。高祖英童,后周时任御正中大夫、麟趾学士。从伯曾祖开山,为初唐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祖闻礼,唐太子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伯祖令名,金部郎中、国子司业。祖令言,校书郎、淄川令。 伯父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父子敬,太常博士、吴县令。至真卿母殷氏时,两家已有五世六人结为姻亲。殷氏幼承家学,资质非常,道德、文章皆可称道。《新唐书》颜真卿传载:“颜真卿...少孤,母殷躬加训导...”颜真卿幼年丧父后,鞠养之外,她秉承颜、殷两家的家教传统,严格督学,劳作之余,还认真演示执笔方法,为子女纠正习字姿势,对颜真卿高尚品格的形成及书法艺术的启蒙,均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颜真卿的伯父颜元孙,字聿修,官至豪州刺史,赠秘书监,精究训诂,尤善书翰,见称于玄宗。唐玄宗曾夸赞其“翰墨之妙莫之与先”。所著《干禄字书》,既考文辞,又兼详翰墨,影响十分广远。故颜元孙被尊为正字学始祖。他给予颜真卿的教益颇多,颜真卿在他的神道碑铭中说:“真卿越自婴孩,特蒙奖异且兼师父之训,岂独犹子之恩。”可见颜元孙与真卿亦亲亦师的关系。颜真卿便在如此良好的熏陶中度过了孩提时期。

殷履直,曹州司法兼丽正殿学士,其妻颜真定。殷氏中年守寡,真卿自幼寄居在京师通北坊的殷家,在舅父殷践猷的照料下生活。颜真定为颜昭甫长女,颜真卿姑母。早年以“精究国史,博通礼经”选为武则天的女史。她作为颜敬仲的亲侄女,当叔父被诬害时,不顾武后之酷毒,与两位妹妹裴夫人和岑夫人割耳争讼,为叔父申冤,使颜敬仲得以免死,孝烈之举,给侄儿颜杲卿、颜真卿等一辈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碣铭》据碑中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应书于湖州任上被召之时颜真卿为其姑殷履直夫人颜真定追立的。在颜真卿幼时,颜真定对其进行孜孜不倦的教诲,不仅切正言词,学习音辞之业,而且还教以诗赋,辅导阅读古代名篇,曾以李延寿的《王孙赋》、崔氏的《飞龙篇》、江淹的《造化篇》和《五都赋》为教材,教授颜真卿等人。她的言传身教对颜真卿造成了巨大影响。直至十三岁,即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七月,殷践猷亡故,颜真卿随母南下苏州,寄居在当时任吴县县令的外祖父殷子敬官舍。

颜氏世代儒雅传家,家学渊远,名重当世。殷氏亦系陈郡名门望族。颜、殷两大家族五世联姻,世代交好,家学家风互染。少年颜真卿在双方长辈的悉心呵护与严格教育下,学业精勤,尤工书法。颜真卿孩提之年,除了母亲悉心垂训,伯父元孙、舅父践猷育养诱海之外,还有姑母颜真定孜孜教诲,从而奠定了颜真卿文学艺术的基础。

颜惟贞少孤,蒙舅父殷仲容养育成人,颜真卿亦早孤,故而虽颜氏家学源远流长,但在其少时依旧是母家的训诫伴其身侧,新旧《唐书》皆有载殷氏躬亲教育的事例。由于真卿父、己两代诲育于殷氏舅家,外家之学,因此转为颜氏家学。有学者认为颜真卿书法源流本出殷氏,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在颜真卿之前,在唐代书坛上,殷氏的地位是高于颜氏的。所以,在血统上,颜真卿实承颜、殷两族之血脉。而颜真卿不媚权贵、舍生取义的大臣风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义士气节无不受家风的积极影响。同样的,在书法方面,颜真卿不但继承了颜氏家族工于文字训诂的传统,同时也传承了殷氏家族精擅题署的本领。应承认,他的书法是颜、殷二大书法家族的结晶。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5: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殷仲容及其代表作

殷仲容,字元凯,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人。据《大周故麟太丞殷府君墓志铭》载,生于贞观七年(633),卒于长安三年(703),出生名门望族、官宦世家。史载“累代工书画”,其曾祖父、祖父皆有文集行世。尤其祖父殷闻礼、父亲殷令名都是初唐名士。殷令名还是隋末唐初闻名的书法家,其代表作品存世的有《裴镜民碑》。赵明诚《金石录》称“笔法精妙,不减欧虞。”

殷仲容是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名重一时的书法家,官至秘书丞(从五品上阶)、工部郎中(从五品上阶)、申州刺史(正四品下阶)。他擅长篆、隶书,尤精于榜书题额。虽新旧唐书中没有立传,但其名屡见于他传。《新唐书》卷一九九《殷践猷传》:“从父仲容,终冬官郎中,有重名。”《新唐书》卷九一《李嗣真传》说:“(嗣真)尝引工展器于廷,后奇其风度应对,召相王府参军阎玄静图之,吏部郎中杨志诚为赞,秘书郎殷仲容书,时以为宠。”可见殷仲容在武则天时代书坛的地位是相当可观的。
殷仲容“历官一十七政,律改五十余年”,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在京城的中央政府任文职行政官员,曾两度被贬远州,数年后又调归京城,在政治上没有取得成就,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书法。

殷仲容工隶书,尤精于榜书题额,颜真卿记:“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人造请者笺盈几”。《唐两京城坊考》卷三,崇仁坊资圣寺条:“寺额申州刺史殷仲容所题,楷法端妙,京邑所称。”义宁坊化度寺条:“《名画记》:化度寺额,殷仲容题。”窦臮《述书赋》记载的武德至乾元之间“翰墨之妙,可人品流者”即有殷仲容,说他所书“汴州安业寺额,京师褒义、开业、资圣寺,东京太仆寺,灵州神马观额,皆精妙旷古”。可惜的是,这些书法作品我们已经无缘目睹其风采了。殷仲容并无明确题名的书法作品,这是他不为后人所知的最主要原因。现存公认的殷仲容书迹有《马周碑》和《褚亮碑》。

《马周碑》,碑文隶书37行,满行约84字,除左上部字迹清晰外,余均磨灭,立碑年代和撰书者皆湮没,现保存在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博物馆。赵明诚《金石录》载为许敬宗撰,殷仲容书,上元元年(674)立,应是有据之言。殷仲容书《马周碑》时年42岁,其隶书结体严整高古,书风清新雅致,又劲挺多姿,显示了书者深厚的功力。
QQ图片20150424152131.png

(马周碑局部)

《褚亮碑》,碑文隶书36行,满行65字,上部字迹尚存,余均磨灭,立碑年代和撰书者皆湮没,现保存在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博物馆。赵明诚《金石录》考其立碑年代为高宗之末。此碑书法精工,金石家誉为“唐石之最佳者”  (杨震方《碑帖叙录》语)。细观与马周碑绝似。明赵蛹《石墨镌华》云:“分隶与《马周碑》如出一手,疑亦殷仲容书。遂良能书,非仲容辈恐不得汙其父碑也。”若《褚亮碑》确为高宗末年所立,此时褚遂良已过世多年。然而褚亮作为大书法家褚遂良的父亲,能为他书写墓碑的人,在书坛上的声望必定不会与褚遂良相差太远,根据书法风格来看,此碑系殷仲容手书是可信的。



QQ图片20150424152255.png

(《褚亮碑》局部)
观其风骨,殷氏所书汉魏遗意尚在。笔者以为,唐隶虽以气格言,不可与汉人同日而语,然其骨力特健,有劲俏之风,亦自成一格。如古人云:“汉多拙朴,唐则日趋光润,汉多错杂,唐则专取整齐,汉多简便如真书,唐则偏增笔画为变体,神情气韵之间,迥不相同耳。”而殷氏能于唐隶中参以古意,结字舒逸有汉人风韵,章法严整有唐人法度,气体中和,实可称道。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5: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析殷氏书风对颜真卿的影响

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唐代书家之盛,不减于晋,固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而考之于史,唐之国学凡六,其五曰书学,置书学博士...至专立书学,实自唐始,宜乎终唐之世,书家辈出矣。”[7]唐代书家如云,而颜真卿能以书问鼎当代,诚可谓高矣,如苏子所言:“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颜鲁公其书在唐已自成一体,大致与欧、虞、褚、薛其名,但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至宋而显,原因在于宋人尚气节,主刚直,而鲁公其人刚正不阿,其书气贯千古,格局极大,非欧虞能比,宋人论书以格调、气度、人品为准绳,故鲁公为宋独尊。朱长文《墨池编》、《续书断》置其为神品之首,谓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鲁公书名盛极矣。此节拟就殷仲容书风对颜真卿“篆籀之气”的形成做初步探讨。

殷仲容本人按照中国古代氏族门第划分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颜氏家族成员,但由于在书法史的风格划分上由于殷氏家族和颜氏家族秉承相类似的家学,同时又承袭上至魏晋下至周隋的近似的审美,书法中的篆籀之气庙堂之风应该也是自然生发的,且殷氏为颜真卿母系氏族,殷、颜两族世结朱、陈,在颜氏书风的形成与发展中殷氏的影响不容忽视,故做此论。
  
虽然殷氏家族在《新唐书》中记载曾祖辈入关中,世居长安,各代均在朝中为官,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仕宦世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也高于颜氏家族,但殷氏在书法史上并不如颜氏家族记载甚丰。就殷仲容现存世的几件代表作《褚亮碑》(现存于陕西西安礼泉县昭陵博物馆)《马周碑》便可看出,殷氏所写之隶书,并不像唐代大多数书家的隶书追求华美和表面的气势纵横。其书沉着俊逸,有一种上古而来的魏晋风骨,而不失大唐气度。取殷仲容《马周碑》中“城”字而析殷氏的书法风格,其隶书的整体面貌和气息以取法汉代名碑《礼器碑》为上,行笔清俊硬朗,点画偏细而不纤弱,这或许是字给人以魏晋风度之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同时字形结构又不完全取法《礼器碑》,带有《张迁碑》的方正圆浑之感,同时舍弃了《张迁碑》“青拙”,加入了《曹全碑》的“灵”和《孔宙碑》的“巧”,加之家学渊源内心满腹诗书,这或许是在具魏晋风骨之后又兼有开放气度的原因。唐代张彦远所著《法书要录<卷五>》中便评到:

古者造书契,代结绳,初假达情,浸乎竞美……今记前后所亲见者,并今朝自武德以来迄于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咸亦书之(周一人:史籀;秦一人:李斯;汉二人:蔡邕、杜操;魏五人:韦诞……钟会;吴二人:皇象、贺劭;晋六十三人:齐献王……王羲之、王献之……宋□;宋二十五人:武帝……羊欣……贺道力;齐十五人:齐高帝……王僧虔……张融;梁二十一人:武帝……范怀约;陈二十一人:武帝……释智永、智果、江总……贺朗;唐四十五人:神尧皇帝、文武圣皇帝、则天武后……欧阳询、欧阳通、虞世南、虞纂、虞焕、褚遂良、陆柬之、薛稷、房玄龄、殷仲容、王知敬、王绍宗、孙过庭、张旭、贺知章、徐峤之、徐浩……李阳冰。并错综优劣,直道公论。或理尽名言,即外假兴喻;虽阙标旧品,而毕寄斯文。刊讹误于形声,定目存于指掌。其所不睹,空居名额,并世所传拓者,不敢凭推,一皆略焉。

窦氏兄弟所书《述书赋》“翰墨之妙,可入流者‘即有殷仲容’”所撰文可见,殷仲容无论是从书名还是从真实书法的水平在当世就已经得到了认可,而颜真卿更是在《颜元孙碑》更有提及“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人造请着笺盈几”,故而我们可以了然,殷仲容在篆隶上的成就应该是直接取法秦篆汉隶,就线条而言得秦法,而字形则是的汉味,这与唐隶浮华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虽如此,殷氏的书法相比于颜真卿的书法笔者以为,虽殷氏家族是仕宦之家,并且殷仲容的父亲殷令名也是初唐大书家,但相比于颜氏家族为上追数代便以法书闻名于世还是逊色很多。正是由于颜氏家族世代以书法为传承家学的载体,故此代代都以儒雅传家,偏重书记。九世祖颜腾之就以草书闻名于世,而六世祖颜协以攻草隶而流芳。但时至五世祖颜之推却视之为杂艺,《颜氏家训》所言“此艺不需过精”另言“慎勿以书自命”。颜真卿秉承家教,起初亦慎勿以书自命,其题名之作例如《雁塔题名》都类似于馆阁体书家,只为记事便于实用罢了。但颜真卿本人却是酷爱书法的,虽没有特意去当作一门艺术学习,然出身于世家府第,自然日日耳濡目染儒家经典和著名书作,经年日久,虽不求其名却更显其名。就颜真卿而言,殷仲容对他的影响是家学对他影响的一个缩影。殷仲容所擅长为篆隶和榜书,而颜真卿现流传于世多是以碑文题记而多,两者在形式和文字风格上都有很大不同。殷仲容的碑多隶书而字纤细,颜真卿碑多楷书而字肥厚,但面异而神似,两家落笔都有一种魏晋风骨兼具大唐开放之气度,诚然,这应该是在同一种家族文化思想、审美标准的熏陶之下而产生的吧。

颜真卿“篆籀之气”书风的形成,虽说是家学使然,但或许当时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整体改变,给书家自由发展风格也有一定关联。开元盛世是历经后武朝政治动荡之后,得来的来之不易的太平。篆籀之气在殷仲容和颜真卿二者身上的不同体现形式也体现了这一点。颜真卿的篆籀书风来源于家学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殷仲容生活的年代要早颜氏几十年,虽然承袭了相同的家学,但他对于篆籀的诠释则更多的吸收了初唐瘦硬俊朗的风格,而颜氏则是太平盛世,气度更为广阔,加之在玄宗“隶书运动”的倡导下,百姓从审美上已经能够欣赏更加肥壮粗旷的颜氏书法,虽然“隶书运动”本身并没有直接改变颜真卿书法风格形成的方向,但“隶书运动”的产生使一种新的书法风格被接受和欣赏,这也间接促进了颜真卿“篆籀书风”的形成。

根据部分颜真卿现存世的作品,例如《赵郡王氏墓志铭》(现藏于洛阳师范学院)、《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勤礼碑》、《东方朔画像赞》、《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可以清晰的看出颜真卿书风形成的脉络,徐峤夫人的墓志铭(即《赵郡王氏墓志铭》)和《多宝塔》碑是颜氏承袭家学初步形成自己风格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能够看出许多殷仲容等颜氏先辈的俊逸风格,而到《勤礼碑》和《东方朔画像赞》,则是颜真卿在自己取法篆隶新的形式的自我变革时期,直至晚年,最终形成了《颜氏家庙碑》、《麻姑仙坛记》这样的面貌。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5: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1] 2011年1月郑州大学学报《东晋南朝陈郡殷氏研究》李乔。
[2] 唐姚思撰;中华书局出版。
[3] 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出版。
[4]《唐代颜氏家族研究》王春华。
[5] 《书史》季惟斋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八月第一版,107页《鲁公字学》。
[6] 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全二十册);中华书局出版;1975年2月第一版。统一书号:11018.655 1484页下。
[7] 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 年 5 月版,第 77 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03:11 , Processed in 0.6143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