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89|回复: 1

怎样理解书法理论中的比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6 17: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样解读书法理论中的比喻
                                                
                                                                  郭有生


        书法艺术中有各种不同特点的比喻,很值得我们琢磨。

         比喻的结构,大家知道有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四部分组成。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是本体,“火’是喻体,”似“是比喻词,”红“是相似点。如果比喻结构的四个部分都出现,那么比喻的含义也就相对清晰;但如果比喻的结构中缺少相似点,那就会出现多义性。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的现象。因为不同的读者会从同一个”喻体“的不同属性和特点来理解,或者从同一个本体的不同角度来解读喻体,甚至综合喻体或本体多个特点和角度来揣摩,而产生丰富的含义,这是对这种比喻理解的三种方式。也就是这个比喻表达本体和喻体是什么相似,在语意上是不确定的,虽然用这个比喻表达的人心中或许明白,但大家却不明白,因此自然大家只能自己依据这三种方式判断揣摩了。大家熟悉的书法概念”屋漏痕“人们的解读,就是这种现象典型的一例。陆羽在《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

       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 受笔法。彤曰: “张长史私谓彤曰: ‘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 ’草 圣尽于此矣。 ”颜真卿曰: “师亦有自得乎?”素曰: “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 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曰: “何 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 “得之矣”。

       这里颜真卿以“屋漏痕“比喻什么呢”?他没有具体说,也就是没有出现比喻的相似点。于是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理解。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耕砚斋在《书法美之屋漏痕、锥画沙、折叉股、印印泥到底是啥意思?》一文中说:此比喻主要指章法。古代房屋墙壁皆为砖砌,错落有致,凹凸不平,若墙壁漏水,其下行痕迹必然是顺墙壁之势蜿蜒顿挫而下而非一贯直下。壁坼路也同理,墙壁的裂纹必然是顺砖砌的缝隙参差错落而行。比喻每行的字与字之间,从上至下要自然生动,顺势而行,而无排算子之弊,行与行之间的字也有错落感。

       在福建书法教育网上看到《怎么理解“屋漏痕”等名词?图文并茂就好理解多了!》一文中,又是这样说的:这种痕迹中间稍深两边稍浅,并且痕迹两边起伏不平、稍有毛边。形成的线条浑厚朴茂、真气内敛,比较有立体感,与锥画沙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笔法十分适合表现金石味!

邵士平在《 小议“屋漏痕”》中说: “屋漏痕”,形象地比喻横直划力匀而藏锋的用笔方法及艺术效果。行笔时不可一泻无余,笔管要一起一倒,笔锋时左时右,顿挫运行,犹如屋漏的水滴沿泥墙缓缓淌下,蜿蜒下注,形成鼓起的半圆型线条,笔画圆活、沉实、饱满,具有立体感、厚重感和流动感。

       陈伟彬《浅谈“屋漏痕”》分析道: “屋漏痕”,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是指雨水顺着粗糙的泥墙缓缓地蜿蜒下 注,从而在墙上留下的不规则、迟涩、沉实、圆活的痕迹。因此,屋漏痕的运笔 首先要强调中锋行笔,就是在书写时,笔尖保持在线条的中心部位,这样在宣纸 上,墨迹向两边渗透的宽度相同,这样的笔画看起来有立体感,笔画的色调保持 一致,不会出现有的地方淡,有的地方浓的情况,线条给人以厚实,凝练,力透 纸背的感觉。此外,要注意书写速度,具备屋漏痕美感的线条行笔速度比较 慢,同时要注意逆势,行笔时要有如逆水行舟般的振颤,有提有按,亦顿 亦挫,使纸和笔之间的摩擦力加大。从而在纸上留下了迟涩、圆润、沉实、 饱满的线条,给人以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

       现在大家就可以看到,理解这个比喻性概念,你如果看到屋漏痕两边略高而中间稍低,你就会理解这是指中锋运笔;如果你发现屋漏痕是沿着墙壁的凹凸顺势而下,你就会理解为书法以自然为上;如果你发现屋漏痕边沿的圆润,你就会理解为这是说藏锋的奥妙;如果你看到屋漏痕的蜿蜒曲折,你就会理解为这是说行笔中笔锋要在变化中求得丰富;等等。这是单从屋漏痕某个特点来理解。那么从多个特点来理解,你就会认为屋漏痕是一个寓意丰富的概念。如果从比喻的本体来说,你还可以认为屋漏痕是比喻笔法,他可以认为是比喻墨法,我可以认为是比喻章法。这是从比喻的本体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哪一种理解对呢?只要是指书法的一种高境界,和这个出处的语境和谐而不抵牾,就都对。有这么多的理解主要是这种比喻的形式决定的,是这种比喻的喻体特点又很丰富决定的。如果一个比喻点明了相似点,那么含义往往就会具有独一性。

       这种比喻的玩味,是此意还是彼意,只要能获得有价值的思考,就是一种艺术收获。

       这让我想到了郑板桥。早年我听过一个故事,说郑板桥练习书法非常刻苦,常常从日出练到日落,就是喝茶、看书、散步也会手指画来画去。一天晚上他睡下了还边想边在被上画,当手指画在妻子的身上时,妻子生气的说,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你怎么老在我体上写呢?一句话,让郑板桥顿悟应当在书法上有自己的独创与风格,于是创造了六分半书。这种书体,人称“乱石铺街体”。

       乱石铺街也是一个没有相似点的比喻,人们以此喻体相关联的本体为思考的着眼点,以本体的笔画、字体和章法等角度,来理解,于是有了丰富的意义。

      王世国在《郑板桥书法创作的“杂交”技术》一文中这样分析道:

       笔画的“乱石铺街”,他说——“黄庭坚的笔墨情趣与画竹十分相似,这一发现使他欣喜若狂。因为他找到了书法变革创新的又一条道路。于是,他开始了将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的‘杂交’实验。他‘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经过长期反复实践,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培育出了书苑中的一朵奇葩。他的作品中,竖画就是画兰草之法,斜侧而出,如兰叶翩翩,长横、长撇则是画竹竿的一笔。而那些平捺的奇古的波磔,更像是老树虬枝。”

       字体的“乱石铺街”,他说——“郑燮的‘六分半书’则是楷、隶、行、草、篆五种不同书体杂交的产儿,的确是一种非隶非楷、非行非草,不可名状的奇妙的新书体。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创造。就拿《难得糊涂》这个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横匾来说, 虽然仅短短几行字,但是既渗入隶书的波势,又混杂着篆书的造型,还具有楷书的点画提按。特别是其中的四个不同的“难”,写得诸体皆备,各尽姿态,情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直接将篆书的笔法、造型掺入行楷字体,这在郑燮的作品中是十分常见的。”

        章法的“乱石铺街”,他说——“字形的大大小小、长长扁扁;字势的歪歪倒倒、正斜间出;笔墨的浓淡枯润、肥瘦短长; 行款的曲折蜿蜒、参差错落;如此等等,无所不有,一应俱全,气象万千。然而,尽管每个字都有各自独立的艺术个性,但它们又是彼此和谐地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横不成路,竖不见行,仿佛天衣无缝。这些形态奇异的字如同用来铺垫街道的碎石,每一块都有不可重复的形状,但它们参差互补,结合成一条平展的马路。所以郑燮的作品虽极尽变体,但依然不失法度。他的书法的这种奇特章法,被人们喻为‘乱石铺街’”。

       现在,我想大家对书法中这种比喻的三种理解方式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比喻还应当注意一种情形,就是相似点的角度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比如王羲之的书法,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称赞,我们理解就不应该从“形”揣悟,而当从“神”着眼。此论,来自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而这儿的“雄逸”二字,正是从“神”点出其妙,显然是比喻王羲之的书法用笔雄劲而飘逸。此比喻是点出了相似点的,倘若这类比喻没有点出相似点,自然也应当注意这个理解角度。如李斯《用笔论》:“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其中“游鱼得水”和“景山兴云”的比喻,就是说放松、从容和悠然的用笔之道。黄庭坚《书十棕心扇因自评书》说:“数十年来,士大夫作字尚华藻,而笔不实,以风樯阵马为痛快,以插花舞女为姿媚。”张怀瓘《书断中·妙品》说:“(褚遂良)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璅,窗映春林,美人蝉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这些名论中都有这类神似为相似点的比喻。
        当然有的比喻,喻体与本体不仅神似,而且形似。
              
                                                                                                                                              2015.03.06作于陕北榆林
发表于 2015-3-7 15: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用心写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6 12:03 , Processed in 0.26118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