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此欢喜】
陕西张哲篆刻网络展
湖光秋月两相合
——张哲篆刻集序
勿容置疑,二十多年来的书法篆刻中兴将篆刻艺术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中,尤以追求个性化特征成为篆刻发展之锋芒。且不说在一种流行的态势中,这种个性化特征有被泛化为风气的危险与困惑,如果将篆刻艺术置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其多样化的表现方式更有着生存和发展的理由。
以诗为例,“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句)是一种境界,“平沙莽莽绝人烟”(岑参句)是一种境界,“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句)则又是一种境界。张哲学印十多年,他以其聪颖闲静的天性,从端庄严整的汉印入手,兼及明清以来诸家流派,始终追求着一种“湖光秋月两相合”(刘禹锡句)的境界,力图在学习前人,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一种清和静穆的篆刻风格。
过去,有人视细朱文印为“工夫活”,以为费些时力把笔画刻细刻光就行,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同样是细线,某甲和某乙的线条可能有着质的区别,即便是具有同样质感的线条,其排列组合也会因点画差异而失之千里。与那些具有写意性、甚或狂放一路的印章相比,张哲们在创作中更要基于严谨的态度和缜密的心智。以我自己的感受,将这类印章的创作比作外科手术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诚然,每种艺术形式、每种艺术风格的表现力都有其局限性,就细朱文及与其相对应的精细白文而言,它所表现的主要是阴柔之美,虽然少了些波澜壮阔的阳刚之美,但这种阴柔之美却又是以阳刚之气来辅助陪衬的,故其妙境并不在外形的工细精微,而在内质中表现出的如谦谦君子般的清和静穆之风。
张哲在他目前的篆刻实践中已经渐入佳境,同时,他还在研习书法和工笔画,也在进补着大量的文化知识。所有这些学习,其实都和篆刻艺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张哲的篆刻在长安印坛上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并逐渐被海内外的爱好者所熟知和热爱。张哲这本集子中,以多字细朱文创作难度较大,他能于匀实中求开合、绵密中见灵动,已得其中三昧。当这种形式以较少字数出现时,张哲刀下更是游仞有余,故能佳构时见。近年,他又留心于汉金文,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篆刻语言,“云为诗留”、“延寿”九字印可见端倪。另如满白文、鸟虫篆、仿玉印等等,也都表现了坚实的功底和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看,张哲在篆刻中迄今仍追求、把握着那种清和静穆的格调。不过,他还年青,在不断地进取中并有着新的思路。或者有一天,他的刀下风云骤变也未曾可知。
辛巳八月秋雨声中赵 熊识于面墙斋
张哲
1972年生,号竟堂,别署石语轩。西安书学院专业书法篆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协理事,终南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主流展览并获奖。先后出版有《张哲刻心经》、《张哲选刻道德经》、《当代篆刻名家——张哲卷》、《张哲印存》、《惟此欢喜—张哲刻禅意诗文》、《张哲篆刻集》。2008年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