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书法品评】
以笔攝形”与“以画入书”
——对刘星先生书法创作上的几点认识
彭励志(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陕西师范大学历来有着艺术与人文交融的传统,在老一辈著名学者中,兼善书法者不在少数,如先秦史研究专家斯维至,史地学家史念海,历史文献学家黄永年,唐代文学史专家霍松林,鲁迅研究学者卫俊秀,等等。学问而外,他们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其书法以独有的“书卷气”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如卫俊秀还跻身当代书法大家的行列,为业内广为推崇,有人甚至把他和于右任、林散之、王遂常等并称为“二十世纪草书四大家”。学艺兼修的传统在师大新一代学人身上仍薪火相传,蔚为燎原的是,书学已分孽为一种新的学科增长点。这些学人中,有的侧重书学研究,有的兼擅书艺创作,其中刘星先生堪为创作型书家的代表之一。
刘星出生于西安市临潼区,在他成长过程中,三秦的地域文明给他心理打上文化的烙印。在陕师大本科四年学习中,他虽学理科,却心仪人文,为此,他课余时间经常出入校内外学林名宿之门庭,向他们问学求艺。大学时期对书法的基本训练为他日后专门从事书法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老先生们提擕和鼓励下,他书艺大进,毕业后索性弃理从艺,先后两度考取南北美术学院的研究生,选择了他所钟爱的艺术。由于他笔墨悟性好,在南北美院的氛围中,他不自觉地又喜好上了国画,此后,中国书画,一直成为他创作双翼,陕师大再次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福地。
如果说师大老一代学人兼善书法,对书法态度是“游于艺”的话,那么,刘星则更多地表现为书画兼善而“本乎艺”,“博涉多优”不仅是老一代学人的坚守,同时也是他所在师大美术学院很多人共同的特点。史学家兼书家刘念先在其书跋中这样评价刘星本人:“博习篆隶行草,钟爱山水花卉,寄情律绝小词,游艺篆刻治印,志专工勤,趣多识卓,……非一般之士所能及也。”可以说,相较一般书家而言,他的书法能兼善诸体,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书卷之气;而相较一般画家而言,他又能以书入画,笔墨线条更具文人画的意趣。
刘星书法面目多以行草书见长,其篆隶亦时出新意,书与画的结合更相得益彰。这种跨度很大的书体结构最初并非为了追求博涉多优。早年初临褚体楷书,在稍具规模后发现,空灵中少酽然之味,于是从隶书中寻求灵丹;后来学习草书后,又自觉笔底浮滑难以古厚,复从三代钟鼎中寻求解脱,这样,由博返约,诸体畛域也得以消解。在刘先生的诸体中,我个人最欣赏的还是他的行草书,爱其博采众美,援画入书,因情境之不同而风格别异。
当代行草创作,受展览机制牵掣,更强调视觉张力,笔法与形体约分化为二途:专形体者,分解字形,积其点画,字中无笔;而惟笔法者,一味鼓努为力,以炫技为能,笔中无字,如此笔势与形势各朝向险绝一路狂奔。或正是这点来看刘星之行草书,尚能恪守传统中正之道。在字形体摆布上,虽然他也习惯以欹侧取态,变化求出人意料,但笔形上为此可能造成的散漫析离,他有办法通过气息调节,最终以节奏调和,使之神合自然,远离丑怪愚顽,笔势形势因书写节奏而变得熨贴。所以,他对毛笔的节奏的掌控能力较很多人要强。他起笔果敢,收笔欲紧,在顿挫之中时,不忘时时提笔裹筋,破笔亦圆。他的线条节奏多呈“起承转合”,发力点多在第三节收笔处。他善用长锋羊毫,行笔较慢,笔法内敛,提笔处亦有内劲。宋代米芾所言笔法之道:“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刘书近之。
刘星先生由书入画,绘画反过来又成为他书法创作的蒙养,古人所谓“画字”,在他的笔下时有所体现。以画入书表现在,他用笔竖得起,卧得下,拖得动,运转自然,线形连带如圆皴穿插交互,披麻间变以解索,故其线条因势而行,引长而见蜷曲。至于其水墨之法,早已成为他笔法表现一部分,故其书笔墨氤氤,元气淋漓,书因水而生秀色,即使枯笔亦润。至于他画跋题字,更是每从画出,一任笔行,工写之意不拘一格,与画面浑然一体。或因此故,他的形草书多少有点大画家陆俨少的书法的影子。D
刘星不仅善书画,而且善鉴赏。他眼力极高,任何作品高下优劣,都难逃他的法眼。如今社会上很多名家,从他专业角度看,不少是浪得虚名。而对于名不见经传的书家,他又能慧眼识珠。师大斯维至老先生书法最早就是由他发现并被推介向社会的。斯先生过去连师大很多人亦很少关注他的书法,可在他眼里,老先生字天真烂漫,他才配得上当代的真正书法大家呢。
明代董其昌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中国画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刘星也深深懂得书法更是“通三才之品会,备万物之情状”之理。他好游历,山水风云际会,偶然会从书法线条流淌出来。他喜交友,南北书画家师友的笔墨也在不经意间转换为自己的血肉。刘星的创作富才情,其成功的作品,总会让人过目难忘,感觉得与真正的大家,或当雁行。如何从“数种意”中进一步提取风格上的一致性,进以达到圆融之境,也许已经近在咫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