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7)
松花江上
文/刘正成
1986年,刘正成与崔学路(右一)在黑龙江边。(左一)苏元章,(左二)茅子良。
网友们跟贴说,让我回忆一点“甜”,我不知道这个“甜”指什么意思,我就且把它当作高兴事吧。我这里讲“松花江上”,并非“九.一八”那个“松花江上”,而是指我的两次黑龙江之行;一次是1986年8月赴佳木斯参加“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首届神龙大奖赛揭晓暨《青少年书法报》创刊一周年纪念大会”,一次是参加1993年8月中宣部组织的文艺、社科、出版、新闻界专家休假团,这是两次快乐之旅。这张照片是第一次黑龙江之行。
松花江真是东北平原上一条美丽的大河。我们乘火车到了哈尔滨以后,就乘汽车沿松花江北行,先到佳木斯,把评委工作作完后,东道主就安排我们沿松花江继续北上,直到同江即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解放军专门开了一艘炮艇载着我们又沿着黑龙江北上,苏联的大军舰就停在松花江口上,不过,舰上的官兵在向我们挥手。那时中苏关系早已缓和了。我们登上一处边防部队的江边哨所,用望远镜可以看见江对岸的哈巴罗夫斯克和稍远处的共青团城。然后在江边的一个赫哲渔村午餐。在赫哲渔村吃了全鱼宴,吃到了我至今认为是天下第一美味的大马哈鱼的新鲜的鱼子。当然也见到了我国现存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赫哲族人。哈普都.赵售明就是我国的赫哲族书法家。
那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是《青少年书法报》社长崔学路。黑龙江省省长、省书协主席陈雷出面接见,省文联党组书记杨角亲自全程陪同,省书协也全力以赴协助大会,书协派出张天民、余群、王新民三位全陪,老余善摄影,所以这次留下的摄影是我八十年代里留下最好也最多的一批。为了能记下全体同行者,我放弃了一些非常好的友人实景照而选了这一张,不免有些遗憾。
《青少年书法报》的历史算来也有十七八年了,虽然已换了几茬人,但报纸却一直坚持在办,据说发行量也不少。偶尔我能得到几张赠报,我非常欣赏它的第一版和第四版,第一版介绍的青少年书法家均是名不显而实力强者,第四版的批评文章既尖锐又有深度,而绝无纠纷谩骂攻讦之弊。就如同我看见的那片广袤无垠的松花江平原一样,没有什么污染的痕迹。说起那次神龙大奖赛,在全国少儿书法活动中是一次开拓性的里程碑。那次活动也聚集了来自京、沪、浙地区的书法家作评委、评选结果也是人满意的。
那次活动时间较长,与难得见面的上海朋友谈得很多,如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茅子良、还有沈培方、后来去了日本的郑丽芸。周志高和浙江的陈振濂也去了,他们是老朋友了。北京去的同行除了《中国书法》的梁扬外,还有林岫、苏元章。由于黑龙江的人好客,特別是省书协的王新民是幽默大师,逗得大家一路乐。松花江下游之行后,我们在哈尔滨也停留了两日,参观了陈雷省长拨的二百万元修建的七八层的书法大楼。这幢大楼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其规模全国至今无出其右者。陈雷同志这位老抗联领导和书法家对书法事业的贡献,在全国书法界有一时盛誉。这样不图捞名,只图贡献的政治家,书协应该大力欢迎,书法家们也会全体鼓掌的。
哈尔滨是一个有着异国风情的美丽城市,它的斯大林大道,秋林百货、太阳岛,在松花江的衬托下,无不融华丽与浪漫于一炉。王利民把我们帯到舞厅,教我们跳最简单的交谊舞。就是那一次,林岫女士建议我学会普通话,她说,总说四川话,到北京来总让人感到有距离,並自愿当我的老师。她的话有道理,令我颇受教益。原来我认为四川人可以不改口音,比如象邓小平、朱德、陈毅一样。从那时开始,我慢慢学会了普通话,一种南方口音的普通话。
后来,我还认识了一些黑龙江的朋友,这些都是拔力相助的汉子,令我起敬。但是,那次交下的朋友,虽然快二十年了,我还难以忘怀那些美好的片断。
2OO3年5月21日于松竹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