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88|回复: 0

关于“晋人尚韵”的学术考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30 15: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晋人尚韵”的学术考察

张吉祥
(原载于《中国书法》2014.12期)


“晋人尚韵”是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话题,似乎没有探讨其成因的价值,但这又一直是一个历来人云亦云的话题,其深入而明了的认识似未有人做过,因此把“晋人尚韵”的这个“韵”字的成因做一番梳理,从对这个阶段人们思想的变化及书法技术的积累两个方面发展过程的分析,来看一下“尚韵”这一对中国书法史影响至深的美学观的形成,恐非毫无意义。

一、魏晋风度及其演变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其存在的文化大背景不同于其前的秦汉,也不同于其后的隋唐。梁启超先生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中,曾作这样的评判:

三国、六朝,为道家言猖被时代,实中国数千年学术思想最衰落之时代也。申而论之,则三国、六朝者,怀疑主义之时代也,厌世主义之时代也,破坏主义之时代也,隐诡主义之时代也,而亦儒、佛两宗过渡之时代也。

在这个时代,道家代替儒家,成为思想的主流,梁先生所讲的怀疑、厌世、破坏、隐诡,都以个人主义为特征,与儒家将个人融入以皇权为中心的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迥异。在艺术上,更注重个人思想情感的发挥,打破保守,正是这个时期艺术家主要是书法家的思维特点。

在此之前的东汉,是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将儒家思想发展出了第一个学术高峰,但也因此进入极端、僵化,东汉灭亡及三国的建立,为儒学从社会的峰巅被彻底抛弃奠定了社会基础,以崇尚自然和个性为主导的老学思想乘虚而入进而主导了整个社会。

晋朝在历史上分为两个时期——西晋和东晋,西晋因篡魏而立国,东晋以晋朝不能再立足中原朝廷渡过长江而重新立国。在文化史上,魏晋往往做为一个时期,魏晋士人的思想及行为方式被冠以“魏晋风度”而称之。对“魏晋风度”,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影响巨大,是窥见魏晋士人思想生活的一篇提纲挈领性的文章,其对“魏晋风度”的认识,概言如下:

1、  尚通脱

2、  饮酒

3、  服散

4、  文章:清峻、通脱、华丽、壮大

5、  清谈

晋人的尚通脱,有很多极端的例子,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的青白眼,刘伶饮酒,饮酒时不穿衣服,居丧不哭等。这些极端的行为,与西晋早期司马氏政权对士人的过度打压有关,其实这批士人外邪内正,至中后期,士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通脱、狂悖而进入纵欲,精神猥亵。罗宗强先生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评曰“政失准的,士无特操”,如既是权臣又是名士的周觊面对美妾在众人面前做出不雅的举动。此阶段士人道德情操低下,直至西晋灭亡。

但此时也是一个雅俗并存的时代,因晋代为阀阅政体,士人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在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石崇在他极为豪奢、庞大的金谷别业召集当时三十名士人进行雅集,其后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王羲之兰亭雅集是这次金谷雅集的摹本。这次雅集是否晋人的第一次,因资料的缺乏不得而知,但它的纵情山水、欣赏音乐、饮酒赋诗,感慨人生的模式被东晋士人模仿,同时也反映了西晋末叶士人心态由俗入雅的过程。特别提到的一个问题是,作为这次雅集的主人,石崇也写了一篇关于雅集士人诗集的《金谷诗序》,内容与情调与《兰亭序》一致,不同的是《兰亭序》因其清雅与深刻而卓立千古,更因草稿的流传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使《兰亭序》的文字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巨大。

“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文章平和的人有陶潜。”(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同为东晋人的王羲之略早于陶潜,王羲之(303——361,关于王羲之生卒有几种说 ,此其一。)陶潜(365——427),王羲之去世四年后陶潜出生,陶潜的思想及诗文对后世影响极大,是冲淡平和的代表,就现有资料看,王羲之也具备了冲淡平和的特点,可将鲁迅先生的评价相比对:

尚通脱——王羲之信奉道教,爱鹅以及东床坦腹的故事说明王羲之也具备通脱的性格特点;饮酒——兰亭修禊,曲水流觞的韵事说明王羲之也是饮酒的,而且是非常优雅地饮酒;王羲之服散;文章从《兰亭序》看,同样具有“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特点;关于清谈,则未见诸资料。

总的说来,王羲之具备魏晋士人的所谓魏晋风度的基本特征,更具备东晋时代冲淡、平和、优雅的特征。

二、王羲之的身世特点及对其思想性格的影响

王羲之身世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于家族渊源甚深的琅琊王氏,可追溯至周灵王时的太子晋。历代名人辈出。

2、  晋代最大权力家族之一,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3、  晋代最大书法家族之一。

4、  与司马、谢、郗、卫、桓等权力与文化书法家族有着特殊的联姻关系。

5、  生活在士人南渡以后的东晋(317——420)偏安时期。

6、  与最小的儿子献之合称二王代表整个晋代书法集团的最高水平。

7、  整个家族寿命较短。除三子凝之活了七十四岁以外,其余基本在六十岁以下,   其中王羲之五十八岁,长子早夭(从《郗璇墓志》说,传统说法羲之七子,此说八子。《郗璇墓志》——王羲之正室郗璇墓志,2006年出土于绍兴山阴南乡。)),次子玄之三十五岁,四子涣之二十九岁,六子徽之五十一岁,七子操之六十岁,八子献之四十三岁。

晋代是一个在历史上比较特殊的门阀世族社会,而王羲之又出生成长于晋代一家历史渊源很长的仕宦及文化家族,其身世决定了他的思想及行为必然具有晋代尤其是东晋士人的思想行为特征,但是做为一个能代表他那个时代书法水平的人物,他的思想行为在时代共性之外还有哪些个性特征呢?概言之有:1、 耿介,见诸他与王述(蓝田)的关系。2、高洁,见诸爱鹅故事。3、敏感,见诸《兰亭序》文字内容及前文述及家族人员寿命不永。

三、关于晋人尚韵之“韵”的形成

“韵“是一个美学范畴,审美实践中往往称为“韵味”。放到晋人书法审美上,应当是指晋人书法的精美与可品味性。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说:“评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李世民总结前代书法,把王羲之评为“尽善尽美”,即是说从书法技巧(新旧体兼备)到书法给与人的字外之趣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关于“韵”的内涵,除语言的描述和界定外,尚有不可言传,个人体味的部分。

前面所涉晋代士风特点,决定了晋人审美的独特性——即晋人的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进入了人性的自觉阶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 、对山水的审美成为自觉。2、对人本身的审美成为自觉。3、对书法的创作与审美成为自觉。

对山水自然的审美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因素,高度文化修养的西晋士人南迁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反应及偏安心态下对政治的疏离让他们的审美关注转向自然。对人自身的审美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独特而奇特,它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魏晋士人尚清谈而进入人物品评,二是道教的盛行与道教对人自身修炼的特别关注。整个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欣赏美男的时期,王羲之时风之下也未能脱俗,如王羲之见到美男子杜松治后就赞叹不已:“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世说新语·容止》)。这种欣赏眼光不再是对阳刚美的欣赏,而是一种与女人一样的皮肤白皙,明目皓齿,骨肉匀停,纯然一种唯美眼光。书法经过数千年历史演进后,到晋代基本技法形态已经完备,这为书法以“韵”为尚提供了物质基础。对山水及人物形象的品评提升并开阔了士人的审美眼界,使以自然万物和人本身与书法创作和审美相关照成为可能。书法造型的精致化是尚韵审美的前提。其实“晋人尚韵”是唐太宗及以后的人们的一种历史总结,而真正创造它的人是在历史的长期演进后于不自觉中完成的。

四、小结

一种艺术形态和审美的形成,离不开各种因素的因缘际会,总之“晋人尚韵”之“韵”的形成是在魏晋风度对儒家思想的解构与反拨的大背景下,西晋士人南渡,在偏安的充满优美感的阴柔的自然及人文环境里对前代积累已成熟的书法的一个大总结。

参考书目:

1、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2、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3、  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

4、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5、  佚  名《<郗璇墓志>真伪刍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6 14:44 , Processed in 0.2208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