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学研究领域中的新突破
——评徐清著《沙孟海学术研究》
李立中
(沙孟海书学院副院长)
在二十世纪众多老一辈书家中,沙孟海是一位独具一格、影响深远的人物,他不仅精研书艺,以一手雄厚遒劲的“沙体”享誉当世,更因学养深厚、为人诚朴而赢得各界学人的敬仰。启功先生在《<沙孟海翰墨生涯>序》中讲到:沙先生的字给人以浩浩落落之感,往深里看去,有多方面的根柢修养,这应当归之于功夫、性格、学问、素养综合的效果。沙孟海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厚重体格、宏大气象,正是以其渊博精深的学问为支撑,学术与艺术互相融汇贯通之后达到的境界。
徐清博士积十年心血,对沙孟海的学术渊源与生成,学术研究的构成、内容与核心特征以及治学精神,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深入、独到的分析,在这部新著《沙孟海学术研究》中以洋洋三十多万言,多视角多层面地展现了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具有现代特征和丰富内蕴的学者形象,从内在本质层面挖掘了沙孟海治学与治艺的紧密关联,相比于以往的研究,达到了新的学术高度和深度,令人耳目一新。该著不仅将沙孟海研究推向深入,而且在个案研究上也具有典型意义和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范例。具体而言,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值得充分肯定:
首先是开阔的学术视野。沙孟海本身的学术宽广度,决定了作者也必须具备跨学科的视域、多领域的学识基础。该著下篇“沙孟海学术研究的构成与内容”涵盖了文学、语言文字学、金石考古学、书学、印学等五大学科领域,分章分节详细展开,已非一般研究者所能驾驭。以语言文字学为例,沙孟海既谙熟传统的训诂、音韵、文字理论,将其充分运用于金石碑帖的题跋考证,又能接纳近现代语言学、文法学理论,撰成《助词论》等长篇论文,还曾就中国文字学史、比较文字学和中国字体演变史等提出研究构想、逐步展开系列研究,这就要求作者在该领域具备扎实的基础,方能理解沙孟海青年时期的学术志向和抱负。徐清在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古代汉语专业的硕士求学历程和扎实基础,使她在接触沙孟海的这些著述材料时,更容易快速而准确地切入。
沙孟海的治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发展以及诸多重要学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该著能将沙孟海置于时代大背景、社会大环境和繁多的人脉关系中,以此来认识沙孟海学术思想的生成、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晚清民国时期,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观念被中国学人积极引介,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学说受到新一轮的检验和重估,相伴而生的“国学”热潮、“科学主义”思潮、“整理国故”运动、新史学革命、古史辨运动等风起云涌,沙孟海身处其中,亦经受洗礼,并思考和选择自己的学术之路。徐清能将沙孟海所置身的时代场景加以清晰地勾勒,更将沙孟海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对章太炎、胡适、顾颉刚等人学术倡导的积极回应和自我立场,做出多层面的分析和梳理。同时,她还从地域文化、交游群体的角度,比如沙孟海与清代以来的考据学派、浙东学派之间的联系,他与宁波的文学名士、上海的金石书画家群体、中山大学的学者群体、抗战期间重庆的学者及篆刻家群体之间的往来等,揭明沙孟海的学术渊源、衍变过程和促成因素。
其次是详实的文献资料和精细的梳理解读。作者能充分利用沙孟海的日记和信札等资料,尤其对是《沙孟海全集》中的《日记卷》四大册、一百多万字的手稿,首次作出如此全面、细致的校点、解读和挖掘,又从《若榴花屋师友札存》和沙孟海书学院藏品资料中发现诸多重要信息、线索,考查了沙孟海与章太炎、冯君木、况周颐、朱孝臧、闻宥、陈训慈以及南高师学人等交往的关键细节,沙孟海早年于考古学家安特生论著的接触和考古学知识的逐步确立过程等,每一个内容点的揭示,都有助于我们对沙孟海获得更深入的认识。不仅如此,作者所用资料并不局限于沙孟海本人的著述,还能对沙孟海曾精读或浏览过的古代文史典籍、近现代书籍报刊加以检阅,真切把握沙孟海所经历的思想发展和学术脉络。其中对《中国古器物学讲稿》引用近现代中外著述一百余种的一一校核、统计以及列出的附录简目,既可见出沙孟海撰《讲稿》的广征博引,同时也体现了徐清在梳理这些著述时所下的细密功夫。此外,从该著最后列出的二十页、三百余种“参考文献”,其涉猎之广、资料之富亦可见一斑。
第三是深入的论证分析和敏锐的思辩能力。作者对沙孟海的治学既全面涉及、又重点突出,能紧扣其核心观点和学术根基所在,进行丝丝入扣的解析。统观沙孟海一生的治艺、治学,金石考古学是几乎贯穿始终的重要支柱。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沙孟海对以往金石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更将近现代考古学知识和方法纳入自己的视野,接触中国史前考古学,关注安阳殷墟发掘和考古新发现,这段时期的积累对他后来的治学包括书学、印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徐清能从学科的历史背景出发,考察晚清民国学界对“金石学”、“考古学”学科内涵的不同阐释和观念演进,对沙孟海学术理念的嬗新和来龙去脉加以明瞭清晰的阐述,对《中国古器物学讲稿》中弃用“金石学”概念、改称“古器物学”的深意做出准确的剖析,同时她还对沙孟海考古研究中因时代条件、资料局限而产生的偏失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其学术史意义。
沙孟海的书学、印学研究相对于他在其他领域的研究而言,较为书家和艺术界所熟悉,但是深究起来,仍有进一步发掘和探讨的空间。徐清对沙孟海《近三百的书学》一文在发表初期的实际影响力重新加以审视,认为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其真正受到关注和推尊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沙孟海书法史著价值在后来的日益显现或谓“追认”,恰也证明了他的识见不凡。徐清还将沙孟海对印学史的建构置于民国印学研究的背景下加以观照,既与傅抱石《中国篆刻史述略》、邓散木《篆刻学》以及罗福颐、王人聪合著《印章概述》等做比较,阐明沙孟海印学理论的鲜明特色和研究体格,又将沙孟海的《印学概论》(一九二七年)与《印学概述》(一九六二年)作对比,明晰其前后期印学观点的异同,还对沙孟海“浙派”观的转变及其外因、内因进行环环相扣的分析。
“沙孟海学术研究”这项个案选题看似普通,因为“沙孟海”之名在当代书坛、印坛无人不晓,被尊为一代学者型书法大家,然而实际上,多数书家和论者对沙孟海的治学并不十分清楚,主要也只关注他的书法、篆刻创作风格和书学印学观点本身,或仅仅将其学术背景泛泛交待,正如该著《前言》中所说,“光环的笼罩和历史的远去,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世人尤其是后辈对他的切实理解”。所以徐清作为青年学者,能有勇气、胆识选择对沙孟海的学术、艺术生涯和内涵进行多维度的探究,已然难能可贵,更何况其论述和分析能做到切实、入理,能将传统的考据与现代的思辩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徐清在十年前撰就博士学位论文《二十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她的博士生导师陈振濂教授曾给予评价,认为体现出“扎实的文献功夫与敏锐的思辩能力”,如今对这部新著又给出“别开生面”的称赏,这并非虚评。沙孟海是真正意义上的二十世纪书法泰斗,徐清的著作为之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