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填补空白的《书法艺术概论》
楚 默
刘正成的《书法艺术概论》自200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后,一年左右时间就重印两次,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朱关田先生见到第一版书后即说:“这本书添补了一个空白”。什么空白?当指添补了书法艺术教科书的空白。现在众多的高校中,不是没有书法篆刻教程之类的教科书,但大多千人一面,千口一腔,重弹老掉牙的知识、原理,对于书法艺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则少有创见。学生们急需在宏阔的世界视域中理解书法,而这样的教材还没有。故刘正成的这本著作可以说是书学界的一个重大成果。记得上世界八十年代初,社科院文学所组织力量翻译了韦勒克.沃伦的《文学原理》,一下子成为高校文学理论的畅销书。同样讲文学原理,
韦勒克。沃伦视觉独异,框架新颖,立论更是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感觉。刘正成新版的增订本《书法艺术概论》,说的也是那些经典,讨论的也是那些缠绵不休的问题,可是到他的手下,这些老大难的问题,一下之抖露出真相,老作品也一下之焕发出独异的光彩,连朱关田这样的研究专家都有这种填补空白的新鲜感,那么对刚进入书法本科或研究生的学子来说,就更是打开一个新的窗口了。
《书法艺术概论》的创新之处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在宏阔开放的文化大背景中构建书法学科体系和学科规范。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陈振濂领衔的《书法学》匆匆问世,这部书有它的理论框架,
作为书法学科的内容结构分类却不是合理,属于史学欣赏,批评诸学科的界线不太分明,交叉、重叠,故体系庞大而显得臃肿。又由于撰写者的理论修养和艺术眼光有差异,重要问题不甚了了,热点问题有缠绵不清。但作为尝试,其意义值得肯定。
刘正成这本书删繁就简,力求简洁明了,脉络清楚。他的书分成两大块,上篇是基础理论,分六章,就是书法艺术学科需要解决的六个基本问题。即再现与表现、用笔与结字、章法与布白、风格与流派、书家与书作和创作与审美。下篇为书法审美历程,共十章,这是书法发展史的简明刚要。书法艺术的基本问题需要讲清楚,而作品、书家为核心的经典学术与学术语境则需要形成。故刘正成这本书的两大块内容,有联系,又有区别,都是书法艺术学科必须考虑的的教学内容。故他的学科体系比《书法学》显然完善多了,也比熊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更加全面而内容充实。
说在宏阔开放文化背景中欧间书法艺术学的体系是指刘正成善于以宽阔的文化视野与书法艺术的挂起钩来,让书法艺术在立体的文化背景凸显其特质。
例如,书法形成的的历史发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通常的书法教程将书法的起源定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商周时期,实物证据是甲骨。刘正成对考古学、宗教、历史学、文字学可谓都十分了解。他的书中,将文字之始即视为书法之始,这便是一个新观点,而支撑他这个结论的就是考古新发现的成果。他说“中国河南舞阳贾湖裴里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遗存的最早信物,它的时代是公元前7000年——前5800年,这个时期,正是文字和书法的起源期,并且流传着各种造字说。”(注解1)文字不多,而结论清晰。他又从宗教的视角看文字的起源说:“从宗教层面看书法,大量的族徽、青铜器图腾符号,我认为这些东西是创造文字的母体,而作为文字的滥觞期,就是其原始宗教的表意符号,这包括商周青铜礼器上的族徽、图腾符号。”注解(2)。他的文将这种图腾符号与埃及的图腾作比较说:“这种象形符号我们到埃及也可以看见,神庙的柱、墙上面刻了很多古埃及圣书体象形文字,记述丰收与战争。”注解(3)。他甚至还举了20世纪90年代他在广东汕尾看到的道符做旁记,视角十分新颖有说服力。
二、 书法的文学性——诗的特质
书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认识论的范畴内,书法是认识的对象,它是审美的客体。刘纲纪的《书法美学简论》,陈振濂的《书法美学》均作如是说。这样主客体之间就永远处在对立的状态,书法的诗质被掩盖了,书法的线条说、抽象形成说、现代书法的非文学说,都把肉眼能见的线条、抽象的形式留下了,而把“诗”质挤出了。刘正成自然回避不了这个理论难题,但他的解释不像理论家们钻概念的牛角尖,而是把握本质一起直入本旨。第一章的五个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书法的本质,道理浅显而深入。
如第二节讲书法的文学性,这个提法是他个人的独创。文学性正是书法的诗质。他认为书法这个抽象性表现最为强烈的艺术,恰恰找到了约束自己的规范——汉字。这表明,书法存在于汉字里,抛弃了汉字就不再是书法,这是一条底线。但写日用汉字又不是艺术,故如何写汉字,就成了艺术家们追求的目标。书法依赖文学的观念,是陈腐旧说,还是时尚观念?他把它放在现代艺术的背景中考察,说:“书法依赖文学的观念是否与现代艺术——观念艺术相吻合呢?我认为,它有着极大的相同点,同时也有着极大的不同点。观念在现代艺术中,既是手段亦是目的,而观念在书法艺术中,仅是手段而已,或者仅仅是一部分而已。”为什么呢?因为书法之美并不等于文学内容之美,他们有各自的规定性。书法的文学内容赋予书法一种崇高的的品质,“书法把文字所体现出的文学美带向一种更远,更不确定的地方,然而它即使这种文学的美变得更深沉、更强烈。”注解(1)
这样就把书法文字之美与书法的线条墨像之美做了清楚的区分。说实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书能把这么复杂的而又难以说清的问题说的这么透彻,把书法的文字内容当作书法美的全部,这个观念实际上已无多少市场了,但要不要写文字,写什么文学内容(是否仅仅抄写唐诗宋词名人名句)许多人都还是不甚明白的。书法的文学——诗的特质,一旦被得到透彻的理解,就可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这是刘正成对高校书法教材的一大贡献。
像这样的独到发现,在《书法艺术概论》中还是极多的。再举个例,“符号与表现”一节,是以符号美学来解释书法本质的。刘正成说:“艺术的语言即是艺术的符号,汉字是一种符号,它又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但它只是书法艺术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就是写字与书法的区别。”注解(2)
这里,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符号,实用汉字岁也是一种符号,但还不是艺术。书法,写了汉字,则是另外一种艺术的符号,两者的区别在于哪里?在于书法是“表现情感意义的符号”。但如果仅仅这样说,许多人还是不能区别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号。刘正成引用了苏珊朗格的多段话,阐述情感符号的创造,紧接着他又运用《书谱》中的话,“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境;阳舒阴惨,奇乎天地之心。”孙过庭的这两句话大家都熟悉,其实大多都不懂。刘正成阐释说:“这个‘形容’即指艺术的表象符号,它来自艺术家‘情动’而生的‘风骚’之意;这个‘阳舒阴惨’即指这个表象符号系统的形式规律,它不是糊涂乱抹,而是来自天地自然对‘心’的律动感应。”注解(3).他认为“折钗股”、“屋漏痕”、“担夫争道”、“惊蛇入草”就是这种从自然物象中感会到的“天地之心”。
这样的解释就切合书法的本质了。
高等院校的学子学习书法,是必须要了解书法本质这个难题的。书法的本质,数学家争论了几十年,还没有什么明确的结论,各种对书法的定义至少有二十多个,让他们在定义的概念中捉迷藏还不如像刘正成这样给出明确的表述。深入浅出地讲理论难题,正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
三、书家与作家:行为与艺术的统一——打通中西的现代眼光
学习经典的书法作品,一定要区分书法行为和作品的关系,这是关系到实用书法与艺术书写的区分问题,而当代艺术的新潮流则是行为艺术。刘正成思考当代书法,正极具现代眼光,他竭力让书法与当代艺术接轨,从而使书法在当下创作出超越经典的佳作。
刘正成回顾了19世纪末印象派绘画到20世纪上中叶时的观念艺术,再到今天新的艺术形式景象:绘画已从传统画走向行为、装置、景观,他的除了一个全新的书法命题,最高境界:行为与艺术的统一性。
这个命题,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他列举的实例是2005年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汉字艺术展中的一副作品——一个吊车的“长臂”在书写,他认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根植于行为和艺术的统一。这是从古代就有的,典型的例子是苏东坡《祭黄几道文》楷书卷,他认为苏东坡写祭文的行为与精美的书法作品融为一体,他还认为1300年前,怀素、张旭践行的有行为倾向的书法艺术创造过程,比西方绘画的行为艺术早很多。
作品还是那件苏东坡的作品,但刘正成用打通中西的现代眼光来看待,古代的书法家与书法作品顿时有了现代色彩。这不能不让人惊叹他敏锐的艺术嗅觉。他发现,名家书璧合堂会中的诗酒笔会,都是古代书家的行为艺术。欣赏行为艺术的书法作品,既欣赏到了作品的美,同时也欣赏到了书家创作过程的美,这个视角也为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打通”中西是钱钟书治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它不仅限于方法论的意义。“打通”中西,打通书法与绘画其他艺术之间界限,书法的审美功能、表达功能,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多种变化。刘正成一打通中西,打通艺术学科之间界限的新方法看待书法,于是书法有聊心的“看头”,有了新的审美法则。例如,刘正成认为抄写诗文是书法美术化的倾向,这个倾向在现代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董其昌、王铎等章法与布白,与王羲之、颜真卿时代是大之不同了,这是视觉空间的进步。明中晚期,绘画技术与观念改造着书法,使书法艺术变成了展厅里的“视觉艺术”。这种美术化倾向对当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是书法“成了近古时代与文人书法并驾齐驱的一大主流”。刘正成对当下书法这样深刻的透视,不但是十分新鲜的•,而且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对当下书法的形式创造提供了新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