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4-2 10: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达心志】丁军波书法网络展
让艺术在冲突中成长
对话:丁军波 叶珍君(特约记者)
前记:挚友珍君兄在某报执掌记者部,长于文史,对社会时事目光如炬,洞察幽微,常有惊人之语。近二十年来,我与他情同手足,常有深夜畅谈之乐,对我工作、书法、为人甚为了解。近日,对自己的书法创作经历作些梳理,与其对谈,提出的诸多问题直抵要害,让人不得不反观初心。
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诗人不再,文学被损,你作为一个出身草根的青年书家,是什么原因在支撑你在这条道上坚持?
丁:从汉江之滨走到水果湖畔,屈指一算,花了近15年的时间。15年带给一个人的,不单纯是对人生的感叹、感慨,更多的是一路风霜雨雪、四季轮回带给人的体悟。从事书法最困难的时期是10年前,租住在离单位不远的一个小屋,夏天最难熬,不动都是一身汗,一晚上要冲两三次凉。尽管如此,不改初心,只要不加班,既挥毫又挥汗,当时曾想取斋号“两挥堂”。这是生活状态上的困难。艺术上也有过彷徨,初学颜体入门,继而行书写米芾,隶书写史晨,魏碑写张猛龙,篆书写石鼓文,也算朝着博采众长、遍临名家的方向在走。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大块的时间,所以对以大篇幅、拼接、染色、做旧等为倾向的书法国展无心参与。对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有一段摇摆、沉淀、思考的过程。而立之年之后,一些事情触动了我,对书法于我意味着什么,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正如我在且行且悟书法展中所言:当用世俗的指标量化自己时,怅然若失之间,亦有一份释然和恬静,颇有顿悟之感。你在写字,字在观你。一个人什么时期的书法状态,其实也应是当时当下人生状态的某种呼应,甚至这种回应是拧巴的,是纠结的,是冲突的。但这也恰恰说明,艺术正在开示于你。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在谈到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时说过:“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书法在引领人生的成长。当明白这个道理后,书法是否可以增值,是否因出身草根而在自卑,坚持又有何意义等等这些问题,都无关宏旨,可淡然视之。
叶:从职业上讲,你当过老师,现在又身处体制内,如何看待体制内工作人员与草根书法从业者的界限?
丁:胡适先生在谈到如何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时,说了三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你总得有一点信心。这三句话对我启发很大。我认为,有些兴趣爱好不一定非得以牺牲职业为代价,但由于在体制内工作,艺术创作的时间无法保证,艺术创作的活动难以展开,特别当用专业书家的标准要求自己的爱好时,也会有苦闷。这两者之间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冲突,还有技法上的冲突,思想上的冲突,环境上的冲突,这份冲突越强烈,投射在书法艺术创作上,书法风格就会越发鲜明。我们很多时候更愿意讲统一,但统一是建立在对立、对抗、反思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冲突基础上的。从管理学上来讲,融洽、和平、安宁、合作的组织容易变得静止、冷漠并对变革和革新的反应变得迟钝,如能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则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推陈出新。戏剧需要冲突,才会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细细想来,优秀经典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唐人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有言:“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这些对立冲突的关系是技法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创作思想、创作状态层面的。笔墨当随时代。并不一定意味着书法艺术附和、适应这个时代,这还只是表象。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徐青藤、傅青主等等,古来书法大家,其实在其书法风格形成的背后,其实都隐约呈现出艺术家与时代、与社团、与地域、与书风等方面的冲突关系。魏晋之际,社会多变,为何这一时期呈现出的作品风格却是清雅俊逸、妍放疏妙?赵孟頫为宋世亲贵,入元出仕,为官之日难道不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书法端正秀美,何尝不是他“躲进小楼成一统”,隐忍之下的某种流露?正因为职业与业余,所以我在书法创作中必须直面冲突、展现冲突、调和冲突,有的作品典雅蕴藉,清朗以留韵;有的作品爽劲洒脱,纵势以求意,对现实的冲突作出自己的个性回答,进而不断形成的书法意趣和格调。
叶:今日最著名的IT人是雷军,相对你的IT老乡而言,在业界你如何自立,又如何强调自己的独立存在?
丁:小米手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是正有大风,雷军早早站在风口。雷军的成功给我们很多启示,在当代作为一个艺术家要独立存在是很难的,对待传统,能化则化,融合提纯;对待社会,有定力,有坚持;对待创新,不固步自封,不裹足不前。每一个时期都会有开风气之先的某种书法思潮,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刘正成先生引领开创的“中青展之风”,一批青年书家生逢其时,初露峥嵘便获益至今。历数流行书风、学院派主题创作等当代书法创作风格流变,都只能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艺术失去多元,必将死去。问题是多元和创新来自何处、路在何方?如果把传统经典书法作为信息源的话,我认为,如果想在当代书法创作中有独立的存在,对传统书法信息源必须有极强的累积、整合、提纯之功,简而言之,一副作品无论从技法层面和创作思想层面来讲,不应只是一种书家、一种书风的“影子”,应该是“多影重叠”,作为创作者,你又能让这些“影子”调和的十分妥帖,整体贯通,融为一体,米芾所讲的集古字道理也正于此。时间本来不多,坚守十分重要。为新而新,艺术创作也会步入歧途。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最近这几年,我将主要的精力一方面放在编书了,在师友的帮助下,与何慧敏老师一起编著了《楚文字集字帖》,填补了楚文字书法出版物的空白,现在正着手编著《楚文字书法大字典》,作为湖北的书法工作者,有了这份缘分,就应有这份担当。另一方面,坚守自己现有的书法创作,不追风、不媚俗,对未来抱有希望,但不因此而希企。让自由创作的状态多飞一会,这就我理解的独立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