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63|回复: 25

jsh关于书法:谈胡抗美、 曾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3 16: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jsh关于书法

(最新更新)谈胡抗美、 曾翔





按:我来搬回搬运工,jsh正在江湖上连载《关于书法》,已经发了三篇了,今儿个有幸拜观,个中观点不作评论,但凡在当下的网友作文中,算是有点真话和心得的味道,于是乎转载于此。

前几日,某友向我约稿,我说一来,不敢写,写了你们也不敢发,二来,现在写了,用不了多久,我就后悔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的观点,心得,总会慢慢被后来的感悟所否决,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困惑。对于这两点,说不敢写,那倒不是我的性格,只是觉得没什么意思,再则,身处圈子中,见的恶心事多了去了,也觉得不屑,甚至是远离。凡事沉淀一下,总会水落石出,也无需与人争论是非,且留待以后再回头看吧。

jsh是书法圈子的骨灰级网友和知名写手,应该是前年还在草堂见了一面,交流不多,沉默多年之后,再度出山,我想,不仅是出于对书法的热爱,也有见世事浮沉,如梗在喉,大有不吐不快之意吧。如此,作一回搬运工,想来,也来作一次心灵之旅,随着jsh的笔触,我们一起回味当代书法社会诸多怪象吧。


希望jsh不断连载,我愿意一直把这个搬运工做下去!哈哈。
还是要向jsh致敬!在这样的书法生态中,劳神费力的写,三个字,不容易。

侯勇
3月3日




关于书法

(一)
很长时间没有写关于书法的短文了,今天写一篇。短文的缘起是前天与金伯兴先生及邹志生、郭衍槐、龚勋、虞犁新等的聚会,金老师和郭衍槐好心地劝我改变观念,不要按照现在的样子走下去,认为我的书法观念太落后。谢谢师友们的真诚建议。记得2007年的时候,在鹏城与鞠稚儒相晤,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管别人说我刻的印是工艺品还是什么,我按照自己的路子走,而恰恰,我觉得鞠氏是很有可能成为当代书法篆刻领域大师级人物的人物,当然并不完全是他的风格因素使然,这必须考虑各方面的综合因素。

扯远了。

关于书法,现在可以分为展厅文化和书斋文化 。

展厅文化讲究视觉冲击力,在以书法作为载体的同时,很多非书法的因素也渗入进来,很多人甚至认为,书法已经成为一门纯视觉艺术,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流行书风应运而生,流行书风发端于上世纪刘正成时代,滥畅于后刘正成时代,他们中的主要领军人物是当时的书协驻会书家和美院书法专业教师。在展厅文化中,流行书风占有八成席位,随着展厅文化的泛滥,展览面貌越来越雷同,一些书家开始把美术领域的一些手段也应用到书法展览中来,比如拼凑啊、制作啊等等,另一些书家则把眼光投入到书斋文化中。

所谓书斋文化,就是现在很大一部分书家,喜欢在小范围内玩一些精、雅、小的书法作品,进而衍生收藏、把玩文房其它小品如墨块、墨床、文房四宝等,这些人以怡情养性为主,循线而入,以钻研古人传统书法为唯一指针,不与时人论短长。

两种书法文化,无所谓短长,只有个人喜好、侧重点不同。

就我的个人认识而言,书斋文化更具发展潜力。

现代社会,人员之间交往频繁,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已经厌烦了那些喧嚣一时的聚会、展览,繁华落尽尽是孤寂,人们开始寻求更持久的精神追求,书斋文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这项追求。以前书家感叹,展览的开幕式就是闭幕式,很好地道出了展厅文化的无奈。

展厅文化造就了王镛、石开等一批名家,我在2008年时,评价王镛《已是大家,难成大师》,评价石开是《难得的市井文人》,已经很好地阐明我的观点。为什么说王镛难成大师呢?因为他对传统的领悟不深,他没有按照他老师李可染先生教导的“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便匆匆地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了,他这样打出来也是情非得已,他在中央美院那个位置,必须打出来,他不能像北大清华那样的老学究那样去钻研,那样意味着他应该远离繁华,还要冒着被历史抛弃的危险,王镛没有那么傻。于是有了一个半路的名家王镛,一锅没有焖熟的米饭,怎么也不可能变成满汉全席。石开则是另外一个聪明过头的高明人物,他一边用他的聪明笔头调戏全国书法爱好者,一边拼命补课钻研传统,他用近乎无赖的方式活生生把自己炒成全国名家,又偷偷补课吸取营养,把自己滋润成全国大家。这些人是展厅文化的受益者,他们不断地把自己的作品变现,享受着物质上的优厚生活,然后又想用物质弥补(比如建个人艺术馆)使自己成为大师,只能说此事古难全,呵呵。现在紧跟其后的刘彦湖、徐海亦是如出一辙。这当然无可厚非,可怜的是,万千平民百姓也想走这条路成为大家,大错特错了,我反复说过,中国文化是很讲究位置的,在很大程度上,位置决定你的文化的知名度,你要么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经营位置上,以位置带动艺术,要么把精力放在学问上,以学问带动艺术,想以走专家们标榜的纯艺术之路?恭喜你,你被忽悠了,没有你们这些粉丝作为炮灰,专家们如何吃香喝辣,如何带书法硕士博士研究生?

现在有事,回头再写。想到哪写到哪儿,等着挨骂。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6: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当回搬运工:转发jsh关于书法

关于书法
(二)

昨天写了一点,今天接着来。

展厅文化的兴起有其历史渊源,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破四旧后文化渐渐苏醒的年代,那时的书法界是不管好的坏的一起拿来,其实我们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书法》杂志,真正值得咀嚼的作品,还是老一辈书家如沙曼翁等人的传统书作,而当时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的新锐之作,现在看起来是那么地苍白无力,但是当时借着新锐之作跻身全国名家行列的书家们,有的在成名之后,恶补传统功夫,现在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名家,这是真聪明者,有的在成名之后陶陶然,不去认真补课,真把自己当成名家,先天文化及手头功夫的不足很快就被世人所发现,慢慢地,他们消失在书坛众人的眼中,现在去和他们聊天,他们说的最多的话恐怕就是“想当年”三个字了,是的,想当年他们确实也曾火过,但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现在经过三十年的文化恢复,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想当年学究曹宝麟的书法也稚嫩得很咧。

与展厅文化同时并列而起的,一批书法理论工作者也崛起了。这批理论工作者,除极少数外,很多人连论文如何写,如何占有资料等等都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书界成名。老一辈的理论工作者如陈方既等,由于有扎实的旧学基础,虽然是在退休之后才开始书法理论研究,但他们的文字有理论深度,还有如曹宝麟等先生,由于在北京大学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所以他的文章考据详实,有理有据。而有些先生,学风飘忽,以数量压质量,用行外职位带动其书法地位,这样的现象,这样的人物在书坛亦比比皆是,他们是深谙古人“功夫在诗外”的道理的,这样的人也是绝顶聪明的,他们对中国社会太了解。其实有时我们说某某人书法如何如何,他的书法并不一定很好,仅仅因为他是某一时期某个方面的一个历史人物,所以他的书法便值钱了。但是现在,他们却假书法之名,成书法家之名,这也真正是奇哉怪也只有在现在这个畸形社会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与此相反,书斋文化在展厅文化泛滥成灾的背景下,也以不可阻挡的方式出现,而且在民间大行其道。

关于书斋文化,下次再谈。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7: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当回搬运工:转发jsh关于书法

关于书法
(三)
经历了上世纪末书法热的表面喧嚣之后,一批学者、书家渐渐沉淀下来,他们躲进书斋成一统,不随时流,潜心学问,他们或以医学、或以金石考证、或以文字学等等为主业,或以书法绘画为主业,但十分注重字外功夫的积累,他们深谙一个道理:以多门技艺养性情,以性情润艺术。这些人有自己的圈子,他们之间互相唱和,交流心得,彼此砥砺,仿佛民国时期遗老遗少,这些人颇有点看破红尘的味道。君不见,如今许多人,动则国学班、大红袍、禅意……其实就是这样书斋文化践行者在社会上的大众表现。人们已经疲惫于赶场式的喧嚣展厅,人们希望找到真正的心灵安静之所。

这些书斋文化的践行者,崇尚精、雅、准,做事严谨,生活有规律,用超凡脱俗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我曾有一位喜好收藏明式红木小件的朋友,他对家私考证的严谨程度令你吃惊,虽是雅玩,但长此以往,毕一生之力,其成就可想而知。这位朋友同样喜好收藏清墨,某次,一位美院较有名气的画家送一幅画给他,后来他对我说,这位画家用墨太不讲究,怎么可能把画画好?听得让人后背发凉。

这些躲进书斋成一统的人物,或许是悟得了他们自认为正确的人生真谛。

其实,学习书法,更多地是通过学习书法,掌握其规律后,指导自己做人做事。为什么这么说呢?书法与做人做事是相通的。

书法讲究打基础。做企业也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企业,不在前期打好基础,它是不可能长足发展的,这好比现在已经被否定的上世纪广泛流行的现代书法,某个企业,突发奇想,暂时获得高利润,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跌下来是迟早的事情。同样,一个基础很扎实的企业,如果不思变法走出自己特色的道路,这个企业也难以持久发展。书法与企业,同样的道路:打基础(将自己融合到大众中去)-消失自己的个性(磨去个人棱角,主要是为了吸取养分让自己壮大,企业就是完成原始积累阶段)-养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张扬个性(企业开始形成自己的企业理念)-让社会大范围接受你的个性(理念),所谓成大家,成就大企业,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同样,一个成功书家,虽然中途转移多师,但是目标一定要明确,不可朝三暮四,这好比一个人创业,今天做餐饮,明日做家私,这样的人做什么都不会成功。专注加勤奋加悟性,是成就大家或者大企业的三大必备条件。

展厅文化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书家的创作积极性,但负面影响也非常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浮躁”,这对人的发展是致命的,浮躁会导致一叶障目的后果,浮躁会导致气血爆裂……,书斋文化则似乎有点小国寡民的感觉,或许会为许多有大理想者所不齿,但切切实实地,书斋文化是很多老百姓心目中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

于是,这便拉开了我要向全国的书画界朋友介绍的一批书斋文化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年纪不大,但生活有品味,有追求,他们的书画作品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含量,是一般的国展获奖书家所无法比拟的,实在令人心向往之。

这些人物都有哪些呢?请谁堂兄帮我拟定名单。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7: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JSH继续上传!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6: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四)

本拟直接开始说说书斋文化的榜样人物,被日常琐事给耽误了两天,谁堂兄早就把名单拟定给我了。

前面三段关于书法的断想,陆陆续续被书法圈的朋友阅读着,这些言论也正在被有的专业网站转载,其中侯勇先生自书法江湖网转至中国书法在线的帖子排版经过重新调整,使读者阅读起来相对要轻松许多,谢谢侯勇。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些文字,是我工作之余休息时在手机上随便敲打出来的,敲打完毕之后,也没有重新检查,错字错句很多,纯属好玩。大家想看严谨的文字,请买曹先生的《抱瓮集》。 ?

今天继续写一些关于书法的感想,下次再写榜样人物们。

我的专职司机是我从农村老家带来的晚辈,工作之余,我们聊天。我说,人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他记在心里了。某一天,他对我说,他以后穿衣服,准备全部穿休闲衣,我说,错了,你应该多着正装,因为正装最能培养一个人的职业气质,等到你见的世面广了,正装也穿得很自然了,再穿休闲装,如果一开始就穿休闲装,不可能像刘德华他们风度翩翩,只可能像个二流子。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书法亦是如此,很多人在对传统尚未涉猎多少的情况下,便开始“现代”了,上世纪末最为有名的现代书法代表人物李骆公,大家现在还能看到他作品的踪影么?还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杨再春……。所谓从心所欲,并非无法度地瞎來,无法度地瞎来是对“从心所欲”这个词语的玷污。昨天看到一了写的一篇纪念朱新建的小文,平心而论,一了的文笔是不错的,但这个用自己的鸟写现代书法的人,我从内心里看不起,真可惜了他的作文基础。

王镛是有大智慧之人,他用挠痒痒书法结合自己的职位把自己推上了流行书风首脑人物的位置,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书法的位置。他的成功完全可以复制,但你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1,位置;2,智慧(注意是智慧,不是小聪明);3,胆识;4,一定的笔墨技巧。四者缺一不可。现在徐海、刘彦湖等正在走他的老路,他们可以走,一般老百姓就不要走了,此路不通。王镛他们,只是现代扬州八怪的翻版人物,现在我们看郑板桥,他那个什么“难得糊涂”格调低下,俗不可耐,但任何人不可能把他当垃圾扔掉,因为它是郑板桥的手笔啊。现在回过头看当年非常醉心的王镛许多作品,感觉空空如也,还有何应辉,当年曾让我那么着迷,现在更多的感觉是,虚张声势。

很多书家会拿着自己的作品说,我这是返璞归真,我哑笑。除非你是李嘉诚,你说你视金钱如粪土,鬼才信呢。你根本没有享受过名利的世俗好处,你竟然说你淡泊名利?你根本就没见过美玉是什么样子,你竟然要归真?

上海的土豪们在糟蹋尽了世界顶级奢侈品后开始着粗布衣,但粗布衣下怎么也掩盖不住经年累积的土豪霸气,这便是一个人的气质。书法亦如斯,魏晋风度不只是无聊文人们用来互相吹捧的恭维之语,他是书法人应该全力以赴的理想彼岸。

有一次开会,我的师兄陈新亚说,现在很多书家,纸上润格一万一平尺,等见到人时,就只值五千一尺了,书家开口一讲话,则只值一千一平尺。这个说法,里面的信息含量不少。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书家,都应该在此之列了。

非常对不住绞尽脑汁打拼的书家们。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6: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五)

何为抒情?

现在谈到书法,有很普遍的一个观点,似乎打破常规任笔为体就是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或者是把线条扭得有一些感觉就是抒情了,其实这是片面地理解了抒情的含义。

孙晓云说得好,现在的书法界,缺少的不是书家的个性,缺少的是书家对传统书艺的钻研,恰恰泛滥的是书家的个性,这个说法可谓对当今书坛流弊的归纳一针见血。好在似乎书坛对这样的现象已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正在纠正。其实把许多人的经历看一看,我们应该明白一些道理。东北的丛文俊先生,以前是走流行书风道路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早期评委作品集,现在躲进书斋成一统,写自己的学究字去了;永嘉陈忠康,早年的流行书风作品,即使放在现在,也能触动人的心弦,别人现在回归成了当今帖派的不二人物;郑州复生吴行,九十年代初所书写的所谓带碑味的流行书风行书 ,我至今一闭眼,还能感受到他当初对我的冲击,记得受他影响,本人当时发表一幅类似作品在《书法报》,还得到50元稿酬,可是如今,吴行回归到几乎毫无个性的程度。安徽青年书家王金泉,称呼他为获奖专业户一点也不为过,记得前几年在合肥一次会议上,我当众对他说,王金泉很难受,为什么?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不知路在何方。他称不上是完全的流行书风代表人物,但是他的书法,传统中有着明显的流行味儿,前一段时间,看到他入选“三名工程”的作品,那些字儿,已经回归得有点让人膜拜的感觉了,我知道,王金泉找到了突破的方向,下次碰到他,应该向他好好祝贺。

人,应有大智慧,不要耍小聪明,做事如此,为艺何尝不是如此。

新诗是抒情的直接方式,旧体诗同样也能很好抒发个人情感。流行书风,实际就是时代产物,时代产物,注定只能留下代表人物,他们是王镛,何应辉,刘正成以及后来的徐海等等有社会地位又有智慧的艺术家们,至于一般的书法爱好者,还是走中庸之道吧,不要想当书法家,只是把书法作为爱好,修身养性,它会让你的人生更精彩。您如果一条路走到黑,一定想当大书家,那只能提醒您,别走火入魔。拿几下毛笔,为什么就一定要当书家,活生生把一个高尚娱乐庸俗化?

或曰,高书不如俗眼。这就是一个伪命题。高书不入俗眼本身没错,但是应用的人故意混淆视听。你知道你就是徐渭?几百年以后的事,谁清楚?你用徐渭这样一个艺术个案来作为自己游戏艺术的论据?太牵强了吧?

或曰,我的艺术,老百姓不懂。错。老百姓与高雅艺术并非水火不容。我并不讳言,俗书被老百姓追捧的现实,但高雅艺术,老百姓也同样会追捧,否则,晋朝也就不会出现羲之换鹅的事情了,一个卖鹅的先生,不是老百姓,难到是大文豪?

抒情达意,是书法的功能之一,但是,流行书风能抒情,传统帖学更能抒情。何应辉的长枪大戟能让人心潮澎湃,赵朴老、启老的低声吟哦更能令人坠入仙境。

有时,所谓抒情,是不肯用功的书法爱好者偷懒的代名词。甚至有些享有大名的导师们,他们也在以抒情的名义在书届流行,有时看到他们勉为其难的书作,我想“抒情”这块遮羞布可真好。

邵秉仁先生说,反对丑书,这老先生走极端了,他于书法,眼光还是有问题的,呵呵,又得罪人了。

我说的这些,还是有门槛。比如前日有朋友说,你老蒋批何应辉怎么怎么。是的,我批何应辉,是把他放在史的高度,与大家们相比而言谈我的倾向性,他是当代流行书风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书法绕不过去的人物,有这样的基础,再来赞否,情况不一样。

邵主席,则糊里糊涂,他不懂得“一枝独放不是春”的道理,算了,一个字,俗。

俗与雅,雅俗共赏,其实差距明显也细微,大家慢慢体会吧。你不把这些体会好,无法抒情咧。

发表于 2014-3-23 05: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当下的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新,奇,特"真的就无法度可言。字,心也!要想写好字,首先要先学做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6: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六)

书法作品的好坏

其实书法作品无所谓好坏。俗语所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也就是这个意思。但这并不是说书法就没有门槛,书法是有门槛的。门槛之外的只能称为江湖书家,门槛之内的,则只有风格上的区分,无所谓孰高孰低。

现在争论比较大的,是帖学、碑学和流行书风的山头划分,学帖的,认为碑太硬,过于荒率,不够细腻,学碑的,则以为帖太秀气,而流行书风,则认为帖与碑均过于迂腐,太不抒情达意……,其实这只是观念之争,真正的高明人士则是见怪不怪,兼听则明。

不要因为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徐渭,流行书家便人人以徐渭风格自居,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将来的徐渭,其实历史上更多的是徐渭炮灰,反而,清朝那些无名小卒的作品,更能令你在书斋雅玩。 现在的书法圈有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小名家的作品比清朝小名家的作品价格要高出许多 ,这当然是不正常的,因为人为的炒作因素太明显。在福州,与张钧聊天,他认为唐醉石的东西比王福庵的东西好,但大众认可可能需要在二百年以后,因为那时,两人的后人门生在艺术界的影响已经足够小,剩下的,是纯粹的艺术评判,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盖棺定论吧。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畸形社会,或者很直白的说,叫做官本位社会,现在的官本位思想泛滥之程度,在中国有史以来是极为罕见的。比如欧阳,以门外汉的身份,竟然成为一代大家,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笑话,这样的现象在前朝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它只有在砸碎了万恶旧社会一切传承的新社会才可能出现,姑且把这种现象归之于社会转型吧。

书法批评,对于初学者,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而对于真正的、有较高艺术造诣者,其作用基本为零。现在的书法批评,是一种用来谋生的社会职业,它于艺术本身,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它只能起到吹鼓手和为吹鼓手本身谋生的作用。 所以,当一个专家说 这个作品好或者不好时,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客观上的好,中国人强调和而不同,所以即使是自己不欣赏的创作方法,即使达到一定的境界,也可以称之为好。另一种则是,只要与自己观点不一样,就认为作品不好,这当然是非常狭隘的自我主义者。 而对于艺术,我一向的观点是,以小资情调的手法去对待,不要用惊世骇俗的方式去玩,需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前人早有定论。而真正有品格的人,就不要和欧阳中石老前辈这样的人去玩了,他只是一个过于俗气的投机者。

又得罪我的一些熟人了。

没事。
发表于 2014-3-31 18: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欧阳中石不是大家,也没有成为大家。他的成功,是自然而然的,是现时“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结果。
发表于 2014-3-31 18: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六)里面,有些话表述不清。想表述的意思自己肚里明白不行,还得让读者明白呀。
比如这一段:“书法批评,对于初学者,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而对于真正的、有较高艺术造诣者,其作用基本为零。现在的书法批评,是一种用来谋生的社会职业,它于艺术本身,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它只能起到吹鼓手和为吹鼓手本身谋生的作用。 所以,当一个专家说 这个作品好或者不好时,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客观上的好,中国人强调和而不同,所以即使是自己不欣赏的创作方法,即使达到一定的境界,也可以称之为好。另一种则是,只要与自己观点不一样,就认为作品不好,这当然是非常狭隘的自我主义者。 而对于艺术,我一向的观点是,以小资情调的手法去对待,不要用惊世骇俗的方式去玩,需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前人早有定论。而真正有品格的人,就不要和欧阳中石老前辈这样的人去玩了,他只是一个过于俗气的投机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06:27 , Processed in 0.17667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