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173|回复: 0

艺概/明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14 21: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字目录
       朱新建画像(放最前)
一     林冠夫序
二     石开序
三     梅墨生序
四     张弛序
五     诗词39首
六     听月楼记
七     体验
八     我所认识的中国画
九     澄怀观道---说说李水歌和她的画
十     想到哪写到哪
十一   说说我的印章
十二   论印(自刻印章边款选)
十三   明瓒艺术简历
十四   自在(后记)
(序一)
          才人仪度正悠闲
明瓒兄是画家, 才气纵横,于作画外, 复问津于书法、篆刻诸领域, 并各有很高造诣。近几年来, 他又着意于古典诗歌,由阅读欣赏,到古体诗词的写作。 他更潜心于禅学,于佛门,名明瓒居士,大家称呼他明瓒, 而知道他原名张永强的, 反而只有少数熟悉他的人了。
艺术的各个门类,总是相互渗透的。 主攻作画,兼及书法篆刻,复加以诗词与佛学的陶冶,凡此,于明瓒形成其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尤其是作品中那种笔墨情趣,无疑起了良好作用。
最初, 我只闻其名,于几位友人闲聊中,得知这位艺术家出手不凡。 但有所交往后,才又感到,他的出手不同凡俗。及 艺术上的那种儒雅洒脱, 更是来自他的为人风格。艺品、画格,系出于他的素养和人生态度。
文如其人, 虽然这是一句老生常谈, 但却的确能说明人品与文品的一种关系。 明瓒自号“庄上第一闲人”,为人风格, 可以悠闲一语概之。 他的画风、书风、以及印风,一洗尘俗之气, 都有妙处可说, 那是出自其心态的悠闲。
悠闲与懒散不同,懒散是无所作为。 近年来,明瓒作品之丰, 参与画展之多,即可说明他非懒散。悠闲却是一种心态。时下,文学艺术领域里, 人们治学或从事艺术活动,心态浮躁者居多,内蕴不充,却又急于成名。明瓒兄则不然,于尘世纷扰中有此一份悠闲心态,良为难能,亦良为可嘉。更为难能的,是他有闲心坐下来读书。于画家,技法训练的重要,不言而喻,而注重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却非尽人所能领会和力行的。
中国诗史画史上, 王摩诘诗画兼擅。 画, 我远处门外, 殊难置喙。王画更无缘寓目,唯于画论中见论者的片言只语。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其画“有高致”“笔迹劲爽”,读来亦未得要领。而王维的诗作,倒读得较为用心,略知流露于王诗字里行间的,是诗人心态的宁静谐和。而此正与其沉缅佛学相表里。
明瓒抵拒浮躁世风,以“闲人”自律,有此悠闲心态,且学佛为居士,则其艺品之高 庶几可从中寻得某种解答。
我亦闲来无事, 得小诗一绝以赠, 曰:
     笔底烟霞雨意山,才人仪度正悠闲。
     文园几得心恬适,梦入苍茫落照间。
                                                                                                                                林冠夫癸未春于京华云水谈笑处
(序二)
                     明瓒的画格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在频繁的国际展出交流中,中国画的表现机制也在默默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先是盲目引进现代西画技巧和观念。随后经过反思,画家们普遍意识到张扬个性、宏扬民族性的重要。又当画家们推崇个人风格,注重精品之际,彷佛一夜之间,几乎所有成名的画家都朝着制作、构成的模式进行创作。而以平常心,追寻传统的意境来实现艺术语言表达的画家是越来越少了。
    青年画家明瓒却是这少部分画家之一,他原先以篆刻见长,继承浙派风格,达到很高的造诣。既而作画,花鸟、山水、人物均有涉及。他善于将主体的造型与空间的点线作整体面的表现,运用或优柔或粗犷的笔墨作自由的挥写,以“一枝”的漫延作“全树”的构想。完全摒弃制作的手段,而以近乎毫无技巧的笔墨与内在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忘我地向人们展现理想中的艺术世界,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本能的冲动,将自我融解于其中,而不是让技巧主宰心灵的律动。当然,这种直指心性的表现方式是很高级的绘画手段,带有禅的意味,表现得好或许还有与人沟通的机会,反之,则只有孤芳自赏了。
中国传统的艺术讲求雅俗共赏。世上俗者多,雅者少,俗所赏者过眼烟云,雅所赏者容易凋零。艺术欲求其大,似乎非雅俗共赏不可,否则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如今艺术被经济使唤的时候。明瓒于画、印、书均有造诣,得到专家好评固然不易,但欲求得世俗的赞叹对他来说似乎更难。有一种策略:从艺之初先谋求社会广泛认可,果实结大之后再作传世打算,似也不失为睿智的选择。作为非科班出身的明瓒,从艺之路本来就坎坷,画路的调整似有必要。但如果他真的听我规劝改变了画路,我也许要后悔自责了,因为我始终认为坚持是可贵的品质,艺术不是投机的事业。
                                                                石开庚辰于京华
(序三)
                   难得一闲人
如今,世事纷扰,天下哓哓。无处不闹,无人不躁,难得见一闲人。世人皆趋天下之闹,于是世界喧嚣,红尘万丈,隐者不隐,闹者益闹,闲者早被悬置。 曩者,清乾隆帝立于天安门城楼问刘墉云:城下往来几人?墉躬身答曰:二人。帝怒曰:如是之众,岂称二人?刘罗锅笑对上曰:人虽众, 不外名利二人。时事推移, 虽至二十一世纪, 此问答犹然尔。
     盈天宇者,云卷云舒,好一个闲字了得;处庭院者, 花开花落,只一个自在而已。 然人在世间, 六尘六触,缘起缘灭, 三尸内蛊, 八风外炽, 不染不动, 何其难哉!
余识庄上第一闲人久矣。 庄上第一闲人者, 明瓒居士也。明瓒居士者,俗名张永强也。庄乃大庄市,闲人亦大闲人也。明瓒之闲, 不工不作,无职无业,不依不傍,独往独来,游戏庄上犹不过瘾, 旋又游戏于皖浙闽,游戏于山东西,游戏于江南北,游戏于京城。闲之优游, 文之朴者, 余以为高人。
明瓒之游于闲也, 无羁绊, 无挂碍, 无可无不可, 男女老少, 有名无名, 声色犬马, 俱生缘起。以不业为业, 以无聊而聊, 以无用为用, 忙人所闲, 闲人所忙, 逍遥于自由之乡。 明瓒虽有家室而不受牵累, 妻贤子聪,早岁东渡扶桑而有薄蓄, 归庄上曾为老板。后尽弃谋生之业而独以文为事, 始于治印, 继于书法, 终于水墨丹青,今已名家一班矣, 是闲其所宜者也。
明瓒之印, 狷净一路, 质朴而奇崛, 所取镜者, 不止秦汉官私;明瓒之字,不可端倪, 一日一变,日渐生拙, 不尚婉媚之属;明瓒之画,从印与书出, 笔笔如凿, 线线似划, 点线面摆布, 黑白灰映衬,颇见个性风味,其文气、雅气、逸气、水气、墨气、笔气皆令人注目。明瓒之画, 不名而名者也, 不学而成者也, 使其心中洋洋然有画者也。不画而画,画成而俗多不识, 故为真画。昔宋画史裸而见真, 今张永强,闲而得趣。
                                                          梅墨生癸未仲春于化蝶堂
( 序四)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个和蔼而容易相处的人,他的个子高高的,身形有点胖。却很好学,这一点让我非常地佩服他。
他现在在北京上学进修。因为这一点, 我只有在放假时才能见到他。但他对我和妈妈非常关爱,同时他又特别孝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他的职业是一位自由画家, 他画山水,画花鸟,同时他又刻印写字。
他十分爱好去外面写生,全国各地他都去过,我也跟他去过很多地方, 并长了很多见识。他对我非常地严厉,但并不像有的家庭一样,孩子一犯了错误就打孩子,可我知道他这是为了我好。遇事爸爸他从来不打我,遇事都是给我讲道理。 他还经常心平气和地跟我谈心,因此我把他当作我的知心朋友。我每次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跟他说说,都想听听他的意见。
爸爸每天都读书或者画画,而且都是到晚上两三点钟才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却已经十点多了。我常对他说:这样对你的身体非常的不好。因为俗话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吗!不过他总是答应我早睡, 又总是说话不算数。但我还是为有这样一个爸爸,这样一个朋友而感到开心和知足。因为爸爸给我的生活提供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
                              
                                                                        张弛二零零三年夏天于家中     
己卯暮春三月游天台借居石梁中方广寺昙花亭日行山水溪流间写生夜与住持定荣禅师品茗赏月
我羡孤云独住山,孤云翻羡我身闲。
参禅未定心先净,故将溪山写画传。
庚辰三月二十日大醉越日方醒
酒尽歌残梦半醒,斜阳恰照小楼明。
无聊戏笔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辛巳春 欲筑居平山
闲筑山居云供眼,流泉漫汲试煎茶。
清闲才是真禅悦,须信出家即在家。
辛巳冬夜坐天台中方广寺昙花亭
寄情山水绝浮华,浑忘出家与在家。
久息名心翻贝叶,强摩冷眼看冰花。
山中写怀
此生只合闲中过,走笔应开数种花。
漫剪白云成水墨,闲收翠露焙新茶。
冬日即事
山中数日逍遥梦,物我皆忘已近禅。
高冷不宜人久住,心如止水任方圆。
壬午春日韩羽季酉辰崔海陈震生诸先生偕游太行夜深独坐溪旁
欲结茅蓬尘境外,清风明月伴年年。
梨花万树浑如雪,竹叶千重翠似岚。
晓去烟云泼彩墨,朝来涧雨涨山川。
漫言草野生涯淡,胜似东篱醉菊边。
壬午秋夜京华感受
闲云未必忘舒卷,流水何曾管是非。
物外超然无言叙,清风明月印心扉。
冬宿天台国清讲寺吉祥楼遇雪寺有隋梅一株因想踏雪寻梅偶得三韵
雪后寻诗香暗袭,寺墙尽见白梅开。
冬心自是清高韵,老树千年已转胎。
生来逸气凭谁赏,一扫全空世外缘。
幻是真来真亦幻,寒梅参尽即参禅。
天生不是寻常格,一树千年阅世长。
休问达摩西来意,花开花落到禅房。
癸未春初与陈绶祥季酉辰吴冠南朱新建边平山胡石周亚鸣杨子江诸先生展画阳羡得尝太湖三白三白者白鱼白虾银鱼也
佳笋花猪肉,三白当春鲜。
闲情宜有酒,解味即神仙。
癸未春末在天台山智者大师塔院独立山间忽遇白云变雨复晴矣遂记之
春雨既晴,坐听溪声。
青峦入眼,烟霞顿生。
水迎残照,山拥奇蒸。
风竹如醉,林影纵横。
眼中千树,天外一峰。
不觉日暮,幽思莫名。
白云苍狗, 明月清风。
赏音在耳, 天籁泠泠。
忘言得意, 禅寂盈盈。
此处真好,旧友新朋。
癸未春末天台归来避非典于家中
闭门即是道场,自在何须买山。
一卷金刚夜读,在家出家同闲。
癸未暮春三月与陈绶祥季酉辰诸先生同游天台宿国清讲寺吉祥楼夜与主持允观上人及梦初居士品茗观音堂
万事岂须苦认真,白云苍狗变纷纷。
浮名知是南柯梦,尘世何来不好人。
写生天台山空无人偶得数语聊写胸次
洗眼水云阔,胸罗五岳宽。
天涯行脚倦,柴舍道心安。
竹柏离尘俗,琴书伴墨翰。
文章诗画印,才力几分殚。
春夜方圆堂客至
客来有茶瓯,休嫌淡且柔。
杯中清风至,座上俗尘休。
静气得浑厚,息心了欲求。
此中真味永,谁可道缘由。  
         
二零零三年元旦上博观故宫辽博上博三大博物馆 馆藏宋元以前绘画有感
写生终服宋元手,下笔形神俱妙诠。
悟后诗情皆画品,一枝斑管即名禅。
宿平山驼梁同韩羽季酉辰先生
溪声绝妙听难尽,月色清奇画不如。
梦乞驼山闲有地,愿求一丈结茅庐。
太行山行
春来多逸兴,岩壑拓心胸。
地僻人稀见,山深翠欲浓。
闲云眠岭上, 流水绕贞松。
自得林泉趣, 行当谢俗庸。
癸未秋初游泰山醉后友人索画信手为之并戏题数句
偶拈醉笔对佳宣,不问隋唐与宋元。
五岳三山都看尽,恁空自写意中山。
癸未秋岳父病逝感悼
八月秋风洒面凉,连山万木尽凋黄。
清溪幽咽乌啼苦, 浮世几回暗自伤。
癸未秋客金陵数日有感
八月秋风洒面凉,布衣新透桂花香。
金陵数日神常倦,欲养闲来反更狂。
癸未秋虞山寄胡石兄
梦自逍遥性自狂,一年清课为花忙。
青山路近人悠旷,碧海波遥意浩茫。
戏题韩羽先生戏画
优孟衣冠幻里真,墨淋漓处见清新。
憨然一叟通神笔,写到春秋第几人。
癸未立秋后一日中华世纪坛拜观季酉辰先生近作有感
从来实境通虚境,季丈参禅即画禅。
世事纷纭能谢否,秋心寥落更翛然。
苍浑气以中锋健,幽渺心从八大传。
触目云烟盈尺幅, 含真食古得神全。
癸未冬大雪小坐方圆堂上
堂上烟斜小篆轻,窗前快雪已时晴。
抽思待写黄庭卷,怕向古人影里行。
癸未五莲九仙山夜坐得句
禅悟尘劳句偶成,经年人事懒逢迎。
溯溪只为探幽径,看月还应待雨声。
醉后杂咏
偶拈醉笔写家山,净几无尘自皎然。
神晤形遗惟我在,三山五岳等闲观。
癸未冬题自画梅花
醉写梅花醒赋诗,此中趣味几人知。
凭空下笔宁无法,得意忘形应有时。
虞山感怀
落花退笔但无妨,心自逍遥性自狂。
眼底无人真旷达,意中有海更苍茫。
天台山国清寺有木本白绣球数株极喜之今天
花期随梦往国清,花似禅机逐境生。
花瓣玲珑如脂玉,愿心真似此花清。
癸未十二月十九日画友邹本洪许卓静喜结良缘即席口占一首
胸中本自有真情,宇宙洪荒任尔行。
书画卓然贤伉俪,息心静气养天成。

如梦令·禅
前世拈花微笑,
今日落花啼鸟。
一镜纳千形,
谁会佛缘玄妙。
玄妙。
玄妙。
不过俚词村调。
南歌子 ·寄情
纵目逍遥处,
灵岩似坐禅。
游心山水送华年,
惟有白云能了我尘缘。
望月吟诗罢,
当风弄墨颠。
平生最羡是心闲,
风月江山不用一文钱。
太常引·漫兴
浮生放旷太无端,
来去总翩然。
洗耳任流泉,
弃名利忧心自宽。
饥来吃饭,
困来睡觉,
静里欲逃禅,
闭户了尘缘,
尽落得逍遥懒闲。
渔歌子·白云观听冯伟道长抚琴
心骨清狂一洗空,
凝思众妙气独真。
君莫笑,
我疏音,
琴理不解趣可寻。
诉衷情·求学京华
数载飘泊已心宽,
只惜好华年。
而今赁屋燕市,
为梦了前缘。
朝问道,
夕诗书,
且参禅。
狂来泼墨,
寂寞京华,
谁识懒闲?
[余名明瓒,原名张永强。法号明菴,又号懒闲头陀。]
摊破浣溪沙·秋日感怀
手刻石章记姓名,
作书画画为闲情。
澄去名心道心凸,
任人评。
明月有情应知我,
清风无意却留声。
仰取俯拾涉万卷,
气纵横。
                 听月楼记
    己卯秋夜,月朗风清, 余静坐方圆堂品茗读书, 忽明远、明净二兄至 。遂弃残茶,复以高山冻顶待之,笑谈风月,末及书画,不觉茶已三味 。明净兄有平山小筑,故乘兴索余题额。余欣然走笔为题:听月楼。明净兄不解,余笑谓:音既能观,月则可听。昔余赁居平山农舍,主人招饮溪旁,大醉,是夜梦游,见明月满涧, 溪水潺潺。宿酒既醒, 水声、月声犹在。
                                                                                                                  庚辰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明瓒记
                                     体验
说到艺术创作,我觉得贵在体验。古人说过:妙不可言。无非就是你有一个自身的体验,而不是人云亦云。
有个简单的小故事就可说清楚这个道理。古时侯有一个盲人问色的故事,说有一个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很想知道白色是怎样的。有人告诉他说像白布、白纸一样的白。又有人告诉他说像白鹅、白鸽一样的白,又有人告诉他说像白雪、白粉一样的白,结果把这个盲人弄糊涂了。他想白色应该是很单纯的,为什么大家把它说成那么复杂的东西呢?原因是他从没有见过白色。所以任大家怎么说,他还是不知道。再就是试想一个从未吃过桃子的人,你无论怎样将桃子的形状、颜色与肉质风味向他形容和说明,真正的桃子的味道,他还是不知道,他一定要在亲自品尝之后才能知道。此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须要自已体验,才能知道艺术是什么,知道怎样去创作,去欣赏。
             我所认识的中国画
艺术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发展、进展之说。不能将今天、昨天、前天比较,不同的时代 有不同的艺术形式、 艺术观念、 审美趣味。所谓:环肥燕瘦.这之间没有高低。
中国绘画是反感官,反表现的,中国绘画更多的是要表明一种哲理, 一种心象,展示 艺术家自已观念而不是生活中的形象。 中国绘画表现给人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宋人有:山水以形媚道。 它给你的是一种意境,即使这个意境其实也是虚的, 这个意境最后的结果是道。
绘画最重要的不是“怎样画”,而是画家所执的构思与观念。
绘画是极个人化的东西,完全是通过个人感受完成的。 艺术家想表达的一切应该是艺术家本身, 是艺术家心灵深处对生活最深刻的体验。
一个艺术家应该顺从自已的性情, 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感受, 对人生的态度。 并且要有永远自由的灵魂。
                   澄怀观道
                                               说说李水歌和她的画
                                                                                 
在水歌的个人画展上,水歌执意让我为她的画写些什么, 这可难住了我这个不擅作文的人,虽然我曾多次读过他的画,由于我怀疑自已能否写出与她的画相对称的文字来,能否将他的画及她本人尽意地表现出来, 况且读画自有一种非语言的乐趣, 所谓妙不可言。 可是水歌即是我朋友的女儿, 又是个十分信任我的朋友,再者画是画出来给人们看的, 每个人读画的感受也不一样, 但我坚信能打动自已的艺术, 定是能打动别人的艺术,所以我只好尊命将我读水歌画的时候的感觉写出来。
水歌是个喜欢静的女孩,她在画纸前描述自已的心迹时,可以使我们聆听她心的律动。而她也仿佛是在做着一种修持。
水歌也是个心地纯净的女孩,一如她的画,读她画的时候,你会从这个喧嚣而嘈杂的尘世中,寻找到自已心灵的一块净土。
水歌活的很自然,有如天是兰的,花是红的一样,她画画,操琴, 交友全凭兴致,兴到而至, 兴去而止。她的画能摆脱煽情、庸俗、造作,其细腻的质如一股清流, 冲刷着人们的灵魂,给人们以冥想,她信手拾起了大自然中极普通的花花草草,勾画了出一种自然的境界, 使得我们每每心中在遐想的过程中,恨不得将这份感觉冻结, 如此才能目视,才能抚触, 才能放逐自已于水歌构筑的桃花源中。
水歌又是个敏感的女孩,人的内心感情的激动及人对各种事物的敏感, 是人对美的追求所不可缺的。
花开花落, 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 才说明人对花草的无限珍惜, 自然的东西令人赏心悦目;水歌通过自然景物抒写着人们内心世界的向往, 我不想用“格调高雅”这样的词来描写水歌的画, 但她的画的确渗入了我的内心深处, 我相信她的画会给人们一种优雅的爱的滋润, 一种慈祥而温柔的气氛,一种澄明而亲切的感情。
愿水歌的画在自然地表露和运用上能达到无我的境界。
愿水歌在生活中依然。
明瓒壬午初冬于太行山石板岩镇客舍

                  想到哪写到哪
我平时喜爱读书、写字、画画。这些都是一个人干的事,需要安静。这时只要静静的我就觉得挺快活的。
有时也想和朋友们热闹热闹,我的朋友圈子很杂, 什么导演、演员呀,艺术家、批评家呀,作家、诗人呀,作杂志、作音乐的呀,开医院、开公司的呀,还有什么都不作的。大家在一起喝酒聊天,嘻笑怒骂,也感觉挺痛快的。
有时又什么都不想干, 就这么一个人待着, 想想现在,想想将来,想想美事,不着边际地想。现在要出这本小册子,实在是没有现成的文字,只好将这些胡思乱想的东西湊成这段文章充数了。
    我想生活在《金瓶梅》那个时代, 那时人们做每件事的时候都特别强调感官的满足。《金瓶梅》把中国人最不人性的和最人性的一面都刻划了出来。同时那个时代中国出现了两位最伟大的画家:赵佶皇帝和法常和尚。
我想我该出家做个和尚,然后起个名字叫懒闲头陀。什么都不干。
我不太喜欢北京, 可能是因为它太大,太现代,信息太多,太嘈杂,太让人焦躁了,像个大的建筑工地,总之不太适合我生活的态度和标准。
我想:我的画什么时候能达到自然、简单、空灵、苍茫、萧瑟的禅意就好了。可这个标准是八大山人。
我要是发了财,就每天喝喝茶,听听琴,刻刻印,画画画,写写蝇头小楷什么的。反正什么都可不用力。无所为,又无所不为。
我要是发了财,我就去结交天下美人、名士、侠子,与这些朋友喝喝酒,聊聊天,唱唱卡拉OK什么的,人生有这帮朋友就够了。
我要是发了财,就去买一辆吉普车,开着它走遍全国去看看朋友,去旅游,去写生,一路上走走停停。
有时想想,自己也是40岁人了,锐气不复当年,说不了气盛的话了。现在应该学一些老谋深算的样子。可就是学不会,到现在还是整天嘻嘻哈哈的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又一想,人还是思无邪的好。
我想:我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不损害他人,与人为善。可我们的传统在五四的时候被彻底批判,破旧立新,被抛掉了。好的传统的继承对于道德的成型是很重要的。现在的人缺少读《三字经》那时的人的诚实和信仰了。
   
这个时代只有无耻者无畏,什么样的人都敢自称为书画家。甚至学不几年的毛笔字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当书协主席、副主席。
    我日常生活中喜欢喝茶,就想茶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它媒介了雅与俗,传统与现代,士大夫与平民。中国文人常以七事以自娱,“琴棋书画诗酒茶”,而老百姓也以七事以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个时代的文化如此贫乏,即便是《卧虎藏龙》等片子,获得了国外的大奖,让美国人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也无法改变其垃圾本色。
    近来看了些伊朗等国家的电影,就在想,有时候专制未必不好,如伊朗的电影。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严格,再加上宗教的约束,可拍的题材十分有限。所以大部分导演只有转向儿童世界,透过孩子的心灵探讨人性。从而产生了一批好的影片,伊朗电影可用极简主义诠释,一方面故事很简单,另一方面又很抽象。
  我要是发了财, 就把我喜欢的而没什么名气的画家都包装一下。
齐白石这老头真是厉害,干什么都行。当年拿一块寿山石找人刻印,人家不给刻,他就下定决心要自已学刻印,结果在篆刻史上立了一个高峰。
毕加索为什么会说"画本来是在画家画架上的,自一装上画钩, 从此便种下祸根" 这种话呢?
为什么现在有的人一谈到禅 就反感? 这也不全怪他,只是不懂装懂的人太多,禅外说禅的人太多,故弄玄虚的人太多的缘故。禅其实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内省而已。
人们为什么要创作艺术?从远古时人们为了祈求狩猎成功、丰收等而创作的岩画之类古老的艺术,到现在人们丰衣足食后渴望精神的满足而创作和欣赏艺术?
我想艺术家应该一意孤行,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
我喜欢家乡闲人的氛围,而不喜欢北京,觉得北京像个大赌场。
哲学和艺术是智慧的,不是知识的,是学不到的,只能够悟。
张爱玲说的好:溪涧之水的浪花是轻佻的,但倘是海水,则看来虽似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
美丽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丽的。
每见人被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尤爱真理”所迷惑。借以对老师发难、挑战、恶抨。怎不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你不喜老师,当初何故拜他。其实亚里士多德的理念观大部是继承乃师柏拉图的。
我想:我们这个社会太缺少信仰了,其实信仰是信任的根基,信仰对一个社会是不可或缺的,信仰给我们一种道德的支柱。它教我们如何高标准要求自已,如何爱护他人,如何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如何有责任地过我们的生活。
我们这个进代的人太平面,太燥杂了,没有时间作深度思考,人生无终极关怀,生命无安顿之地,真是一个痛苦和希冀并存的时代。
什么是男人的理想或者是理想的男人呢?我想是男人一生中应有很多的朋友, 当然多几个“红粉知已”更好。
二十年前看许多长我一辈的书、画、篆刻家作品时,激动、难以形容,吃错药似的,显然在我眼里他们是英雄,是巨人。 但现在再看,恍若隔世,觉得许多人好像变矮了,是真的他们变矮了,还是我长高了?
我们政府整天在喊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为什么还把每个都市都建成一样的,什么欧陆经典啊,什么阳光水岸啊,全都是建筑垃圾。我们现在的城市就像个大的垃圾场。
我有时想“墙”是现在的,它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篱笆”是从前的,它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答案无非是“隔”与“不隔”。
宋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喜欢画画,这就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顶峰时代。明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喜欢做木匠,这就创造了中国家俱史上的顶峰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呢?
文化是什么?第一,它应该提供给我们最后的终极关怀,提供信仰和精神归宿。第二,它应该给我们提供精神生活的资料、内容和方式。第三 ,它应该给我们提供日常的行为规范。
人活着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吃饱饭吗?我想人应该有超越于生物诉求之上的更高远的文化诉求。
我有时总想一个人带上自已所爱的书走遍自已所爱的城市、农村,在每个地方都停留上一年半年的,细细地读书、思想。
我认为真正的男人应该是有肝胆的。
是艺术拯救了我的灵魂。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明确地说过,他是为寻找美感才从事科学的。大自然本身似乎就是按照某种美的法则来生成和营构的。 即使你随便找一枝一叶,一山一水。
李渔不厌其烦地写一些我们今天看来是俗而不起眼的琐碎人生之事。如果不是对人生的日常生活注入强烈的关注和热情,是不会写出那种东西的。而我们今天似乎已经忘记了怎样活着的意义了。
每天我坐禅 进入禅定时,那种超越自已,超越时空的感觉,心的自由自在,与我在作画、写字、刻印时的感觉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是我最大的满足。
艺术是我最能够直截了当真实地表达我的心声的东西,所以我热爱艺术。
我觉得书画同源后面应加上不同流三个字,就象是长江与黄河一样。
我常常在生活中感觉一种精细,一种静美,这样更接近禅意。比如吃饭中、喝茶中、音乐中、读书中、画画中。
我喜欢李白的诗,更喜欢李白这个人,他坚信千金散尽还复来,他不用修身、齐家,只需杯中有酒,酒中有月,便可放歌放舞。这便是大唐境界。太多的牵挂和太多的缀饰使中国只有一个李白式的人物,他几近极致的浪漫更是历代文人骚客可望而不可及的。
写到这里,我想,我的梦与现实生活重叠了,我无法分清楚哪是我的梦里, 哪是我的梦外。 艺术对我本来就是现实生活与梦之间存在的一个纯洁空间。 在艺术这个简单的方式里,我获得了自由。而艺术是我的灵魂。
                                                                                                                                 
                            说说我的印章
   
    昔袁小修有: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有作始,自有末流;有末流,还有作始。印章自秦汉始, 至唐宋元明清至民国至当下, 名家辈出, 忽而作始, 忽而末流, 变化多端。作始者,皆出于己之所得;未流者,东施效颦也。诚如青藤山人所言: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 鸟有学为人言者, 其言则人也,而性则鸟也。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现今人们治印大多喜表现,不知内相;喜创新,不知自性开示;喜率意,不知息心静气。惟惟于刀者石者多,而究其根本,于印外求印者少。应知当下审美并结合古之成就,方可有成, 须知你不是黄牧甫,你不是齐白石,你就是你。刻印如作文, 应胸中无物, 眼底无人, 出于己之所得。 余悟及此, 故近日作印, 不必用意,自有配合之妙, 此无非较以前自然些, 有些自己而已。亦如石开先生评我印章时说的:天然奇拙,随情写意,此由性情所定。
                                                                                                                               明瓒辛巳春于方圆堂上
              论印(自刻印章边款)
  篆刻在篆刻之外,篆刻须有书画、哲学、文学诸方面修养方可大进, 简言之:大力士举不起自己。
   艺术贵在高处着眼,低处着手,浅近是高远之准备。
  学道之人最忌诳语、骄傲。
  篆刻、篆刻、有篆有刻, 二者兼之方可气韵生动。
  秦汉印章, 自然天成, 真得江山之助也。
  艺术家须有知、觉、情。知是理智,是冷静的;觉是感觉,是细微的;情是真情,是真诚的。
  学艺之人, 要善体会、善思想。
  艺术创作贵在心灵自在。
  画画、写字、刻印都是自己玩的游戏,只要自已觉得好玩就行。                              
  艺事,快活事情,贵写真性。
  治印贵痛快。
  昔恽香山题画云:画须令寻常人痛骂,方是好画。 此谓曲高和寡,印章亦然。
  老子言:道法自然 。庄子谓:技进乎道。 学印者不可不知老庄。
  庄生有:技进乎道,此至言也。 艺术心须身体力行, 方可有成。
  金石篆刻家, 应兼工篆隶, 通书法画法, 方可浑厚沉郁, 不蹈于浮薄。今治印者大多不晓此理, 妄谈创新, 如无根之木, 何言活焉?
  印,初见平平,久看有佳处,且佳处不可言说,则为好印。
  为艺当三眠三起, 方可大成。
  只有作品中显露出最认真朴实的心灵,才能打动人.
  印之道,需先入后出,入方可玩味古人今人,可逞能使技,可恣意挥洒。
  举凡世上之事 皆有度, 宜适可而止, 治印亦应有度。
    新、旧二字为相应对立之名词, 昔年牧溪、青藤、八大皆曾为新。
  俗说:熟能生巧。 治印亦应如此。又,印家应为有创造激情的高级技术者。
  触目横斜千万朵, 赏心只有两三枝。盖艺家应知取舍也。
  真情自然流露方为艺术的至高境界。
  艺术最忌摹仿, 犹如邯郸学步, 即使逼肖古人, 也非极诣,况遗神理而得皮毛者。
  历代好恶不同,所谓燕瘦环肥。
  不咸不淡是常味。
  丑极不可暂注目, 艺术家当有赤子之心。
  世上事皆得当方可, 艺术亦然 。如用药,不得当,人参、肉桂也杀人;得当,大黄、芒硝也救人。
  治印当有真感觉,真思想。
    秦汉印成熟,尤其在技术方面。故印章摹古为学习阶段, 始须有法, 终则无法, 此正道矣。
  治印无定法, 印成而法立。 有法便是印匠,印艺贵天真烂漫, 如婴儿般。
   真切自然, 艺之本也。尼采谓:一切文学, 余爱以血书者。
  强其骨, 静其气, 视名利如烟云,任其去来。
  感觉敏锐, 情感热烈, 头脑冷静是印人必须具备的条件。
  坡公曰: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可得浑厚之气也。
  治印当先有技术, 其后再超越技术才有成。现在人们多不以为然,如此则创新皆成妄谈。
    自然是艺术的至法,是印家真诀。
  缶翁云:小技拾人者则易,创造者则难, 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吾信为至言也。
  印要能收能放,方可不死。
   看印要在风神骨相,平淡中见隽永方是好印。
  在艺术上只要是真诚的, 不虚伪的想法, 都是合法而且可以被承认的。
  治印一须真知灼见,二须成熟技术, 缺一不可。 无技术不能表现, 无知见不能动人。
  印章既要创新精神, 也要传统功力。若只有创新而无传统则如无根之木。若只有传统而无创新也是失败的。
  艺术家要有永远自由的灵魂。
  但求有心有物则可。
  昔人论印有:七分篆,三分刻。作印须有自家篆法,自家刀法。
  篆刻须拙而随意, 拙则古厚, 随意则自然流露。
  古为今之基, 旧为新之本,守古朴方可身安意闲,具新意才能任性而发。
  今人为印大多喜谈创新, 不知自性开示;喜表现, 不知内相;喜率意, 不知息心静气。此艺家大忌也。
  篆刻艺术讲气韵生动, 何为气, 气是看不见而又起作用的东西,非修养深厚者是视而不见的。
  印艺,最忌流俗, 惟俗不可医也。
                        
  自然是印家真诀。
                                                                  
                                             明瓒艺术简历
明  瓒       原名张永强,法号明菴, 号懒闲头陀,斋号方圆堂。 1963年生于河北石家庄, 祖籍陕西岐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班结业。
1980年     开始发表书法、篆刻、美术作品
        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1986年     参加首届全国现代篆刻艺术大展并获一等奖
        参加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艺术评展
                参加当代著名篆刻家邀请展
1987年     筹备成立河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并当选副主席
1989年     参加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展
        参加首届全国篆刻艺术展
1990年     书法作品被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
        同年赴日本学习                                          
1991年     参加第二届全国篆刻艺术展
        参加西泠印社第二届全国篆刻艺术作品评展
1992年     参加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展
   举办《明瓒金石书画展》(日本·东京)
   举办《明瓒金石书画展》(日本·神户)
1993年     参加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艺术展
        由日本回国
1994年     参加第三届全国篆刻艺术展
                随河北省文化代表团出访东南亚及香港
1995年     参加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展
        参加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艺术展
1997年     读书、写字、画画、刻印为日课,静修两年。
1998年     居北京为自由艺术家
       创作诗词、书法、国画、篆刻等作品
       参加朱新建、明瓒金石书画展
       策划《石门十人画展》(韩羽、季酉辰、韩拓之、刘进安、梁占岩、纪京宁、曹宝泉、明瓒、张子康、崔海
       并出版作品集                                                                     
       参加世纪之星——中国艺术双年展(加拿大·多伦多)
       参加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
  入选《中国当代旅京实力派书法家作品选》
1999年   《当代篆刻家精品集·明瓒卷》出版
        参加第二回石门十人画展(中国·烟台)
        参加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艺术展
        参加当代中国画展 (《国画家》杂志主办)
        参加全国山水画大展
金石书画作品被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法国、比利时、美国、德国及         
        国内一些收藏家及相关机构收藏
2000年     参加《荣宝斋》全国名家邀请展
        参加新文人画五人展
        参加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中国艺术研究院)
                参加2000年中国新文人画展
2001年     入选《今日中国美术1卷》
        参加河北省著名画家邀请展(中国画研究院)
2002年     参加首届流行印风提名展(今日美术馆)
  入选河南美术出版社《山水画库》
        入选河北教育出版社《大器丛书》
2003年     参加“国画当代教学研讨会”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班创办十周年优秀作品邀请展
        参加中国新文人画邀请展(宜兴东来艺术中心)
                参加中国新文人画邀请展(湖南省美术馆)
                参加第二届流行书风·印风展
                参加今日中国美术展览(北京中华世纪坛)
                参加全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大展
(后记)
                     自在
我祖籍陕西, 陕西这方水土, 造就了陕西人的性格, 陕西人倔强、朴直,容易一根筋。我这个人不是很灵活,不爱说话,不太善于表达自已,也不是显得很聪明,当然更不是玲珑的那一类.但是陕西人的个性就是这样,执着、坚定不撞南墙不回头,有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味。这种个性导致了我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不太在乎别人说些什么, 怎样看我,我干吗要为别人的眼神与口舌活着?
静观人世,真善美与假丑恶都是人类固有的正常情态, 所以客观对待任何人和事, 才是平常心,也才是做人最基本的状态。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顺利, 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有各种各样后悔的事情, 要有平常心, 方能化解, 方能泰然处之, 否则你难免会扭曲自己。
我喜欢好奇且让我心动的那类事情,艺术恰恰满足了我, 我幼时写字、刻印、 画画,那时大多是觉得好玩且有趣,至于使命感之类的从来未想过。再后来便知道艺术是一辈子的事,便认认真真地读起书来 。我觉得在创作中性格其实是很重要的,说到底就是文如其人, 所谓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再就是要好读书, 读书才能知人生之难、识天地之大、有自知之明,才能绝权欲弃浮华 、洒脱达观、独善其身。坡公曰: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到了一定阶段,其实是他的性格和修养使其作品产生了某种个人色彩,使作品人格化了。艺术是个内在自足的事情,是个无求于外而自成一体的事情,是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事情,是个既幽深玄远又日用平常的事情。对于艺术创作,我始终认为要保持平常心态,保持个性, 善于体会, 善于思想, 按照自已的心迹发展才行。这样方可得心应手,入情入味。 因而我在作品中放旷随心,自在而为。所要表达的无非是我感受的一种生活趣味, 是我人生的一种态度而已。艺术家要有永远自由的灵魂。
   中国有着精美优秀的文化传统。 记得印度诗圣泰戈尔曾在一次讲演中说:所有民族都有义务将自已民族的东西展示在世人面前, 假如什么都不展示, 可以说是这个民族的罪恶,比死亡还要坏, 人类历史对此也是不会宽恕的;一个民族,必须展示自身的最上乘的东西;那就是这个民族高洁的灵魂;要抱有伟大的胸怀, 超越眼前的局面需要,自觉地承担起把本国文化精神的硕果奉献给世界的责任。
  我把这些话放在此文也是此集的结尾, 意在昭明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学习态度, 一种对民族优秀文化的顶礼。
                                                                             明瓒癸未暮春三月客在天台国清讲寺吉祥楼

作品目录
   绘画作品
1---16 岐山忆梦之一---之十六        (136 X 23)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清道光汪节庵制古隃麋墨 清乾            隆长方素池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17---18 岐山忆梦之十七 ---之十八     (68 X 68)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清道光汪节庵制古隃麋墨 清乾  隆长方素池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
19      退尽名心                     扇页        山水   清道光汪节庵制古隃麋墨 清乾隆长方素池端砚 自  制精选胎毫笔
20      八月秋风                    (45 X 34)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1      空林白烟                    (34 X 68)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2      春雨既晴                    (34 X 102)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3      残虹宿雨                    (60 X 60 )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4      风送秋山                    (36 X 76)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5      残月林中                    (36 X 76)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6      鼍鸣岸动                    (36 X 76)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7      山水画稿                    (21 X 21)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8      山水画稿                    (49 X 44)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9      胸中山水册                  (34 X 34)    八开    杂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37      西岭生云                    (54 X 34)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38      酷爱翠微                    (136 X 34)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39      烟寒千树                    (34 X 68)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40      瓶中日月                      扇页       花鸟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41      细雨淡烟                    (29 X 113)   花鸟    麻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42      无聊戏笔                    (66 X 33)    花鸟    糟底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43      花鸟册                      (32 X 44)    四开    洒金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44      十方芳草千尺渊涯图            (36 X 208) 韩羽、陈传席、梅墨生题字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45      溪声绝妙                    (136 X 34)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46      实境虚境                    (136 X 34)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47      云头对起                    (136 X 34)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48      九叠山屏                    (136 X 34)   山水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书法作品
1       临书法册页                  (22 X 33)    六开   麻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       篆书对联                   (136 X 30 X 2)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3       行书对联                   (140 X 26 X 2)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4---7   诗稿     虞山寄胡石稿       (23 X 15)            黄表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观季酉辰先生画诗稿 (30 X 15)            黄表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天台山国清寺得稿   (28 X 18)            荣宝斋黄洒金笺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宜兴展画得稿       (26 X 13)            荣宝斋白五行笺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8       心经小楷                    (28 X 18)    二开    荣宝斋黄洒金笺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9 --11  题签     金刚经                                  麻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懒闲头陀诗稿                            黄笺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赵州和上语录                            麻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12      行书     王船山诗          ( 34 X 68 )           麻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13      行书     青藤山人诗        ( 58 X 28 )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14      行书     冬心先生诗        ( 34 X 68 )          七十年代红旗玉版宣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15      行书     王船山作铭七种    ( 28 X 64 )           麻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16      行书     龚定盦诗          ( 25 X 68 )           糟底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17      行书     青藤山人咏花诗    ( 65 X 35 )           糟底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18      行书     龚定盦乙亥杂诗    ( 34 X 34 )           洒银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19      行书     自作诗            ( 58 X 18 )           洒金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0      行书     姚鼐诗            ( 58 X 40 )           糟底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21      行书     东坡先生诗        ( 134 X 23 )          洒金纸 日本墨 端砚 自制精选胎毫笔
     篆刻作品  ( 共16方 )           
陈绶祥    ( 2.2 X 2.2 )           2003年
老甲      ( 2.2 X 2.2 )           2003年
老饕      ( 2 X 2 )               2003年
龙瑞之印  ( 2.5 X 2.5 )           2003年
竹下登    ( 1.8 X 1.8 )           1993年
两启轩罗继祖长寿印 ( 2.4 X 2.4 )   1985年
昨日雨今日晴  ( 1.3 X 2.6 )  边款  2002年                                    
沙起雷行   ( 3 X 3 )      边款     2002年
韩羽       ( 1.2 X 1.2 )  边款     2002年            
思无邪     ( 2.5 X 2.5 )  边款     2002年               
陈四益印   ( 2 X 2 )      边款     2004年
聂卫平     ( 1.7 X 1.7 )           2002年
赵朴初印   ( 2 X 2 )               1987年
郑逸梅     ( 1.8 X 1.8 )           1985年
北鱼       ( 1 X 1 )     边款      2004年
酉辰       ( 1 X 0.8 )             2004年
       图片  ( 共29幅 )           

  1993年,陪陈传席先生访韩羽先生于家中。
  1995年,全家福。
  1995年,随河北省文化代表团出访,过香港时,参观黄宾虹先生画展。
  1999年,在太行山中写生。
  1999年,在青州。(愿仁者寿)
  1999年,在天台山中方广寺昙华亭中与主持定荣法师合影。
  1985年,陪王镛先生游苍岩山。
  1991年,在日本奈良。
  1966年,在国营石家庄照像部照像,时年三岁。
  1995年,在承德外八庙。
  1998年,在天台山高明讲寺。
  1998年,与张子康、古泥、曲璞、程风子诸兄作客石开先生家中。
  2000年,在曲阜孔庙。
  2000年,与棋手马晓春九段在方园堂上。
  2000年,中国新文人画大展上与部分画家合影。
  2001年,携子与韩羽先生夫妇,季酉辰先生游野三坡。
  2001年,在武进拜谒恽南田先生墓。
  2002年,与王丹、魏杰陈、陈大中、陈震生诸兄在流行书、印风展上。
  2002年,与常州吴锦川、安庆郑生福在京华东四八条宿舍中。此屋为各占三分之一斋。
  2002年,在凤凰参观沈丛文先生故居。
  2002年,与师父净慧大师在柏林寺禅寮中。
  2002年,吴子建先生在东四八条各占三分之一斋中为我治印。
  2002年,在国风美术馆与馆长毛剑宾、画家韩羽先生交谈。
  2002年,画家季酉辰装、帧家李清贤、策展人杨建国诸先生在京华东四我的宿舍中。
  2003年,与妻王惠卿、子张弛在石门画室中。
  2003年,与陈绶祥先生季酉辰先生及陈雨阳师妹在天台国清寺与主持允观上人合影于隋梅前。
  2003年,与陈绶祥、北鱼、沈丛斌、崔海诸先生,陈雨阳师妹,国清寺允观上人,方广寺定荣上人 于国清寺院中一株白绣球花前。
  2003年,中国美术馆新开馆,与陈绶祥先生及同学看馆藏画展。
  2003年,在泰山“最上一峰”。
    自用印 ( 共15方 )           
  明瓒
  明瓒无恙
  明瓒居士永强
  出家?在家?
  张永强印   
  永强
  不知世上有此佳山水否
  随缘
  方圆堂
  明瓒
  无言
  昨夜三更月到窗
  一花五叶
  方圆堂
  明瓒吉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4 16:58 , Processed in 0.1538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