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书法在线 门户 查看主题

刘正成的世界

发布者: 九斤老太 | 发布时间: 2014-1-17 09:50| 查看数: 5735| 评论数: 23|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九斤老太 发表于 2014-1-17 09:56:17


刘正成具有天赋的理论思辨力,敏于问题捕捉,善于逻辑推演,有着难得的学者素养。
自汉末晋唐以来,中国书法已有了高度发达的理论体系,刘正成对两位书学先哲深为服膺:一位是日本学者中田勇次郎先生,他编纂了一部10卷本的《中国书论大系》;另一位就是熊秉明先生的专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他以为“他们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但他们的努力只是开头:前者主要在于文献价值;后者主要于分类价值。我们的任务是跟进、拓展和最终建成一个学科的体系。”(《书法艺术概论》序言)
    刘正成曾表示自己无意为理论家,其实,作为书法艺术家和书法史学家的他,力倡构建书学学科体系并身体力行之,这个观念本身,已足以表明他作为书学理论家的胸怀。
上世纪80年代前,书法附属于艺术学之下的美术,不是独立学科。80年代中期开始,书法被纳入高等教育的框架。90年代初,书法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确定为二级学科,成为和美术学等量齐观的二级学科——书法学,并渐次构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阶段的书法教育教学体系。书法研究正式以学科式教育,进入现代教育体制。
刘正成提出了书学体系的三大支柱学科,即中国书法史学、中国书法艺术学及中国书法批评学,他认为:“在中国书法史学里,必须具有价值判断与方法判断。同样,在中国书法批评学中,也必须具有技巧与史学两大部分。这三个学科中,史学与艺术学是基础,批评学是应用,这三者之间均是相互交叉的。”“中国书法的研究应以史学为本体,以艺术学为方法论,以批评学为其价值判断。”(与西岛慎一谈)
尤为一提的是,刘正成的学术精进不同于一般的学院学者,他的弘大和宽博的书学思想,及其孜孜矻矻矢志不渝的探索,始终贯穿于中国当代的书法演进运动中。
   中国书法依托汉字的发展,流变演进,蝶化纷呈。
刘正成将中国书法历史分为十个阶段:史前文明起源期、商周艺术发展期、秦汉时期艺术繁荣期、魏晋南北朝的成熟期、隋唐五代的高峰期、两宋的文人化时期、元代复古时期、明与清的美术化时期、清乾嘉至民国时期以及现代书法传承发展时期。
通观书史的全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线,察看这些阶段中有意味的关节点。
从源流传承来看,魏晋一变,明清一变,当代又一变。
魏晋诸朝,创作主体的自觉与艺术观念觉醒,使书法进入经典帖学时代,经唐代森严法度的熔铸,又历宋朝书法的文人化浸染,遂成延续千年不衰的书学主流系统,承袭并强化着精英文化的身份意识。明清以降,对传统的颠覆性反思,及书法的职业化,引发书法新变局,碑学运动揭竿而起,山鸣谷应,成就一个与帖学分立而治的碑学系统。
而当代书法史的断代特征,源于近世考古学的发展,甲骨文、秦汉简牍书法的新发现影响了当代的书写方式和书写风格,甲骨简牍的取法成为最具时代精神的书法风貌。
从艺术接受来看,从卜骨、青铜到竹帛、短纸,书法的题材由通神到达人,由功利到怡情,由商周至秦汉,经隶变,书法为之一新;由魏晋唐宋流转至晚明,纸张的扩大与屋宇的悬挂方式,改变了书法书写和欣赏的方式,书风又为之大变。

书法成为纯艺术的审美对象,早在明代中期书法像绘画一样成为厅堂陈设的时尚趋势之时。书法作品由把玩式的审美形态转换到厅堂陈设的审美形态,不仅是书法艺术史发生的重大转折,也是书法平面空间构筑发生的重大转折。如果说晋唐以后,书法演进历程主要在于文人书写所衍生的各种平面空间构筑样式的话,后宋元时期书法进程发生的这个重大转折,又似乎回归于前晋唐时代书法的装饰功能所成的审美形态。不同的是,晋唐以前书法作品的装饰性存在于非平面空间书写之中,后宋元时期书法对厅堂建筑的装饰功能仍未改变晋唐以后书法的平面空间书写创作形态。因此,从空间构筑模式来看,它是宋元时期把玩审美形态的平面空间构筑的发展。(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

厅堂建筑的装饰功能与书法作品幅式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书法品鉴方式,小尺幅的实用与把玩,变为交易流通与张挂欣赏。作品的创作开始适应接受者欣赏所需的平面空间构筑,而产生了条幅、对联、中堂、斗方等新的书法幅式,并延续至今。
厅堂悬挂是书法展示空间的一次革命。书法欣赏由私人间的雅集把玩,变为群体间的交流与品鉴,打通了社会阶层间的相对罅隙,并逐渐弥合书法精英身份与民间身份的鸿沟。晚明开始,“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雅与俗的界线变得模糊”(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刘正成曾概括其为书法的“美术化”与“通俗化”倾向的滥觞。
究数千年书法史作纵横比较,晚明时期与二十世纪后半叶,有着极有意味的相似。
白谦慎曾论晚明书风曰:

晚明是一个商品经济急剧扩张、思想与宗教生活走向开放、城市文化繁荣、社会阶层的界线浮动消融的时代。社会巨变促成了一个蓬勃多元的文化环境。在鼓吹探索内在真实自我的心学的鼓励以及锋芒毕露的城市文化的刺激下,晚明的一些书法家努力在艺术中追求“奇”的特质,使这一时期的一些书法作品具有表现性、戏剧性、娱乐性。(白谦慎《傅山的世界》)

对于承续千年的二王经典帖学谱系的态度的转变,所带来是对经典与名家的观念反拨。

经典权威的式微带来两个结果:第一,书法家开始在更大的程度上偏离自古以来为书家所信奉的经典。他们不甘被动地接受伟大而且深厚的传统,而是更为积极地去从事创造性的诠释。第二,古代名家经典的衰微还意味着,书法家的创作不再拘泥于经典,还可能对以二王为中心的名家谱系以外的书法资源予以关注。……出自古代无名氏之手的金石文字,终于在清初成为书法艺术革新的重要资源。……总而言之,晚明书法家虽然继续尊崇古代大师的成就,但他们不再把古代大师视为必须以敬畏之心来对待的偶像,也不必亦步亦趋地追随。(白谦慎著《傅山的世界》p59)

上世纪80-90年代,是开启二十世纪后半叶书法史的关键二十年。这个时期的中国书坛上,集聚了一批卓然自立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从旧体制瘀滞而生的文化反弹力,勃发了他们前所罕见的艺术创造力,时代激情鼓荡着古今中西交汇的新风,使中国书坛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激变。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现代派书法”发生和兴起,让书法摆脱汉字字形字义束缚,走向纯抽象艺术的口号提出,主流书法也开始提出“创新”的口号,急速地往前推进。当然,中国书法最大的改变,还是它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变。几千年在士人——文人手中的文化工具与艺术,迅速变成接近全民的文化工具与艺术,这种通俗化的进程,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原有的精英文化与艺术的危机。一百年来,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在急速地通俗化,同时又受到全球化——西化的强大压力。中国文化与艺术所面临的挑战,当然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体的事情。特别是由晋唐以来一千七多年所发展构筑的人类艺术的高峰——文人书法这种精英文化的前途,面临着巨大的生命拷问:“活着,还是死去?”没有这种选择的意识,中国书法将会不知不觉地变质、变形而消解。它也许会演变成一种精致的手艺,但它必然失去原有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身分!(刘正成《解构与重构——当代书法的后现代选择》)

二十世纪后期中国书法,经受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拷问,融汇着东方与西方的交相浸染。刘正成是这场书法运动的灵魂,更是事实上的谋划和运筹领袖。
该时期与晚明相比,经济生活和物质世界的状态、文化环境与选择态度的转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此时期,频频出现了王铎热、傅山热、现代书法热,出现了基于甲骨简牍影响下的新破体书法热等等,都是一个激变时代的精神表征。
积二十年书坛政务,刘正成事功无数。然要言之,刘正成所全力倡导并实施的当代书法展览和选拔模式,影响并创造了一个空前热烈、繁荣的书法时代,造就了无数书法英才。因为史无前例,自然居功厥伟,必将史不可没。
19世纪末“法国沙龙艺术展”开始,展览厅模式日益成为世界通行的艺术展示形态。至20世纪40年代,日本书法借鉴这种公众展览方式,形成了社团书法展览统一和主流模式,“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韩国追随日本进行大规模的全国性书法展览,开创了当代东亚各国各地区书法的运行与审美模式,进而引导形成了当代世界性的书法交流活动模式。”(刘正成《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与晚明开始的厅堂悬挂相比,现代展览方式将书法推入更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它由私人空间的小众,开始走向社会不同阶层的大众,同一个空间内,同时将不同作者、不同风格、不同境界的书法作品一并陈列,意味着新空间产生的新的文化对话功能。审美状态的改变,驱动着新的书法形制和创作趋向的出现。传统的阅读式的多层次审美状态渐次被强调“视觉冲击力”为先导的粗率的形式审美所取代。“现代展厅作品的的书法创作,显然必须具备空间环境变化与作品幅面变化的敏锐的视觉感知、视觉判断的素养与能力。”(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由此而对书法审美习惯的冲击,以及书法技法的相应变通与增益,都是在所必然的。
新的展览文化,催生了刘正成主导的一次历史性的书法运动,即以“中青展”为核心延展而来的中国书法的普选与展览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的初兴,是源自民间的力量。1977年《书法》创刊,1979年破天荒举办了“全国群众书法大赛”引发举国热潮。自1980年中国书协创立暨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始,书展复归于官方模式,沿袭着自下而上逐层推荐、区域定额的选展方式。1982年由张鑫策划、在南昌举办的全国中青年书法邀请展,是又一次民间筹备、且最早以邀请制实施的书法展事。1985年刘正成初到中国书协,与各方协商,拟以江西的中青展算作第一届,1986年复转由中国书协官办 “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与中国书协的官办展事不同,“中青展”走出了一条大众化与学术化并行运作的新路径。中青展从书法的新生力量着眼,起点即内蕴着生机和活力。他们开始在全国范围面向所有适龄对象普遍征稿,应征者无需审核,可以直接报送大展组委会,参加公平机制下的统一标准的“取试”。二十年后,刘正成忆及这次活动时,难以掩饰的激动显露在他的笔下。

这些“家”们是不是真正的家呢?将近二十年的历史过去了,这十位获奖作者,包括三十名优秀作者,以至三百多名入展作者,有几个不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家”呢?这与唐四家、宋四家、晚明六家等等历史的选择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一个始终是名人书法的领域,靠自己的书法技艺竞赛而年少气盛一跃龙门为“家”者,从今日始。
(刘正成《我与书法二十年》)
九斤老太 发表于 2014-1-17 09:56:41
中青展的运行模式,其惊世之处,不仅仅在于没有门槛限制的参评者第一次平等地面对“海选”,也在于参与评选的官方评委会,是在一个严格的学术标尺下产生的非体制设定的专家团。中国书协的一个理事,可能会成为主任评审团成员,而中国书协的常务理事在当时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评委而已。

这个“唯艺术论”倾向的专业操作法,在今天的中国书协看来是不合适,但在当时,就是那样一种艺术乌托邦式的追求与境界,以艺术标准第一的原则造就了这么一个艺术史形态。
(刘正成《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较之前的群众书法大赛比较,中青展的持续,不仅拉动了一个时代的书法热潮,更空前推进了书学思想、艺术观念的更新,而在这股洪流中成长的大批中青年书家,为新世纪中国书法蕴藏了丰厚而宝贵的艺术资源。
艺术的创获,总与时代的文化精神相表里。中青展的出现,是时势的顺应,同时也是艺术的升华。这个时期的中国书法,鲜明展现着刘正成所概述的当代书法所赖以生存的三大源流(晋唐经典书法、汉魏碑刻书法、甲骨文和简牍书法)、四种结构的时代特征,其艺术成就及其历史的影响力,可待诸后世的考量,但是,广泛取法新出土资料而蔚成风气的破体书、裹挟着西方抽象艺术影响的现代书法、代表着抵御与坚持的新书法力量的“流行书风”,以及每一届展览所引发的的专题大讨论(初期有王铎的大字条幅,兴起了展厅大字竞争波浪,然后又有了三届“中青展”的小信札的风潮,到了五届“中青展”,又来了蔡梦霞、张羽翔等“广西现象”的现代书风影响),这些崭新成果,都已经成为二十世纪后期中国书法鲜明的断代史特征,舍此,即无法通解中国当代书法史。
早年即有日本学者提出“九十年代系刘正成时代”的论题,后经国内学者的论议,“刘正成时代”已成当世书界的熟语。究言之,考察一个时代的特殊,自然是审度它改变了什么,而尤其重要的,在于这个过程中它传承和开启了什么。
有学者描述:“在展览化机制之下的今天,书法创新意识从来没有如今天这么迫切。当颜柳欧赵等单一书体内名家的楷模意义消解后,破体创新意义日益凸显出来,我们只有用兼善会通来替代专谨偏玩,会古通今,中国书法的发展才会永葆艺术活力。”(彭砺志《从定体到破体:书法创新理论与范式研究》)刘正成曾概述中青展之后持续形成的备受争议的一代书法风格的特征。

一.以“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为代表、以竞争、展览、奖励为特征的社会运作模式;二.以30人左右的学科代头人建立起来的有连续性的权威评审机制;三.以晋唐经典、汉魏碑刻、商周甲骨文和秦汉简牍为三大传统来源为特色的创作新风;四.容纳“现代书法”的探索参照。从而酿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的书法热潮。
(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

史家风范的刘正成自然有着自负的条件,他说:

“中青展”20年了,就突然出现了这么一群“中青展”的评委,出现了一批获奖书家,今后在撰写这一段书法历史的时候,这一定会把它拿来为这个时代做注脚的,否则你提出来的材料、论据,它没有艺术史价值。(刘正成《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他曾经用“风云际会”来比喻“中青展”,就像历代画家们常常要画的“西园雅集图”一样,“它确实是一段文人相知的历史事实”,显然,它又不是文艺史的常态,“而是梦想般昙花一现的特例。”(刘正成谈“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在当时和日后,刘正成对主持的这场书法运动有着持续的深刻思考,风谲云诡的背后,常常唤起他内心深处对于文化延展的警醒。
他清醒地意识到,中青展对于中国书法的推进和启迪,或许会是长久的。但是这种发展,冲击与破坏往往同在,创新与坚守常常纠结。新的展览机制带来了大众文化的民主参与,也失却了中国书法最深刻的文人取向与精英意识。他曾经警告:”当书法艺术陷入形式主义泥淖中时,这门传统的精英文化将褪变为带有时尚特征的剪窗花绣鞋底这样的民俗文化之中!”(《江山寻绎》序言)时代所拥有的求新求变的指向,成为书法创作者和评审委员的“集体无意识”,而其中夹持的浮躁与狂乱也是随处可见。
刘正成试图通过不同类型的书法展事和学术讨论,推进风云浩荡的新书法运动,并藉以纠偏扶正。
1998年,是刘正成筹展活动最为频繁的一年。年初,他出任“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组委会秘书长,组织筹办了这项涵括了二十世纪已故著名书法家遗作展,当代书坛名家作品邀请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展和全国第四届篆刻展等四项内容的空前浩大的书法百年展事。一时为社会热议,创中国美术观建馆以来参观人数最多之记录。
年尾,筹办“巴黎中国现代书法大展”,成为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书法海外交流展。展览选择了包括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毛泽东、谢无量、刘孟伉、沙孟海、林散之等二十位已故名家,和当代中国代表书家赵朴初、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康殷、刘炳森、李铎、刘艺、王镛、朱乃正等书法精品。应该记取的有意味的细节是,在这次展览作品集里,除有长篇介绍中国书法发生、发展与流变的文字外,还有当代权威评论家对每一件作品的艺术评论,并且,这些文字全部由中法两国专家细心译成法文刊载。“这本作品图录是我国第一部用中法两国文字出版,并正式介绍到西方去的大型书法读物。”(1998年12月4日《北京晚报》)
1999年,刘正成倡导组织了“中国书法年展”,遴选出40个评委、60个获奖书家,一共100位书法家,拟成为运行机制,每年展示一次。1999年10月到2000年初,第一次“年展”先后在北京、郑州、上诲、厦门巡回展出,引起轰动。这个展览的策划动因,着眼于矫正中青展海选中数量与质量的偏移,形成人才选拔机制的持续优化,期待中国书法境界在当代的提升。
2000年,刘正成主持筹办由中国文联、故宫博物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千年书法大展”,并于12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故宫博物院举行。展览首次将古典作品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做总体构思展出。在这场横亘古今的大展上,既有中国自北宋以来的历代书法大师的千年传世珍品,同时,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同馆开幕。主持者试图通过在古今中外的多维参照中谋求当代书法的文化位置和持续的深度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中国思想观念的激荡变化,受西方艺术思潮和日本现代书法影响下产生的现代派书法,成为书坛不可或缺又争议不断的新元素。1985年10月,“中国现代书法首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同时成立中国现代书画学会,标志着中国现代书法的正式诞生。然而现代书法进入正统书学的门庭,一直备受摧磨。直到刘正成主持的第六届中青展,现代派书法终于跨越门槛,获得了进入官方门庭参赛参展的入场券。
刘正成为首的书坛意见领袖,以宽博的胸怀,容纳了被视为传统异端的艺术探索。
他是激进的改革者,但他又极其严苛地固守着书学的底线:汉字。他坚定地认为,除却汉字为基础的笔墨制作,即非书法。可以看出,刘正成的内里所奉行的,仍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儒者之道。这也正与刘正成书法运动”继承传统,标举新风” 的主旨(《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相谐和。
普世价值的追求,是循着文化大众化的理路进行的。但后续诸多活动的策划,是源于寻求书法核心精神的动因。传统精神的体认与时代发展的使命感,常常集结于刘正成一身。他深谙现代艺术的推展规律,也恪守着念兹在兹的传统神髓。这是刘正成书法运动的独特价值。



九斤老太 发表于 2014-1-17 09:57:00



刘正成充满激情,活力四射。他对世界葆有最敏锐的感知,善于快速吸纳新思想与新技术,并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他喜欢交游,广纳知音,并可以从各门派、各行当中透析本末,反思诸书学理论和书法艺术。
刘正成的交游考,可以是一部当代书法史的最佳脚注,甚至是最生动的书法史文献。
从学书起步的少年时代,到北上京城的盛年阶段,刘正成在每一段人生时期,都从来没有停止在自然人文中的游历和在社会中的交游。我们选取他的年表记录,视其早期生涯中的一段交游,即可稍加领略。

1977年
与成都书画界刘東父、余中英、赵蕴玉、刘纪明、陈亮清、李半黎、苏园、杨良等交;得识儒学耆宿韩文畦、范音士等,韩公赠章草卷署款以“正成国士”呼之以示奖掖。
1979年,
2月,赴京在小乘巷拜会启功,在荣宝斋拜会熊伯齐。
1982年
3月,赴北京为《四川文学》“四川籍老作家专号”组稿,拜会中国书协陆石、柳倩等,……在京拜会四川藉作家沙汀、李一氓、陈敬容、刘心武、钟惦棐、阳翰笙等;在河南拜会作家张一弓、叶文玲、张宇、李佩甫、杨东明等;在陕西拜会作家陈忠实、贾平凹、路遙、叶子、李廷华等。
1983年
1月,《四川文学》改名《现代作家》,赴湖北组稿拜会徐迟、碧野、呉丈蜀、祖慰、沈虹光、姜天民等。
7月,组织邀约刘宾雁、张贤亮、祖慰、何士光、楚良等召开“九寨沟笔会”。
1984年
2月,赴北京组稿,结识作家刘宾雁、丁一三、刘亚洲等。
1985年
11月,拜会李泽厚组稿《略论书法》;向熊秉明约稿《书法领域里的探索》;向李行百组稿《天葩吐奇芬¬——谢无量和他的书法艺术》;向韩玉涛组稿《王铎论》;向邱振中组稿《章法的构成》等。
(《刘正成学术艺术年表》)

    刘正成是巴蜀才子,傲物之情常有,虚怀待人每多。他不是学院派,但学识博洽,识见过人;他社会活动频繁,但善汲纳借鉴,集成广大。他的极富感召力的热情和心地澄澈的真率,具有广交游的天然优势。可国家政要,可名流硕儒,可僧道大德,可书友网民,从蜀都故地展开,遍及大江南北,广涉澳美欧洲,考察他的交游历程,最紧要的特征在于他的所有的交游,大抵不离乎“为学求道”。刘正成的世界,是一个自足而开放的学问、艺术的世界,其生涯际遇,人际遭逢,或无不以此为媒介。他的交游紧紧地与他的书法运动和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在这些切磋琢磨、相互砥砺中,刘正成常常获取学问的补益、调适、生发和深思,也赢得温暖的人生慰藉。
从1993年开始,刘正成理性地意识到社会交游的文化意义,他开始了一次横跨学科、行业、地域的系列对话,先是以研讨会方式的专题对话,先后组织了“著名古文字学家‘文字与书法’座谈会”,及随后的“著名哲学家谈书法”、“著名美术史论家谈书法”、  “著名古书画鉴定家谈书法”、“著名文学家谈书法”、“著名艺术家谈书法”等六次跨学科对话会,经《中国书法》杂志发表,并结集出版《学界名家谈书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之后,围绕当代书法的发展,刘正成继续展开了与各界的对话,并一以贯之地与他的交游结合在一起。近二十年间,他的交游与对话,成为一份当代书法文化思想的鲜活文献。

不同学科的对话,往往是在边缘地带展开的。边缘与边缘的叠化,必然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从而促成本学科的拓展。(刘正成《晤对书法》序言)

他把这种单边或多边的对话,形象地用“1+1>2”和“1+n>2”表述。我们粗略地选择他留下记录的一些代表性交游对话的名录:

与马其庸、沈鹏、包立民的对话
与陈振濂关于书法创作观念的对话
与西岛慎一关于书法的对话
与赵冷月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对话
与魏启后关于书法创作的对话
与饶宗颐关于古文字与书法的对话
与马国权谈篆刻、文字与书法
与梁披云畅谈其一生与书法
与熊秉明谈科学与艺术及其他
与季羡林、王岳川畅谈书法  
与李学勤关于历史学现状与追求,探讨文字起源发展与书法的同步性
与西林昭一关于书法研究的对话
与朱清时等科学家谈书法艺术
与金开诚、王岳川谈书法艺术全球化趋势下的书法意义
与魏明伦的峨眉对话
与魏明伦与戏剧的对话
与周汝昌谈书法及其他
与考古学家刘一曼、冯时谈眉县青铜器
与朱清时关于墨的研究对话
与朱清时关于藏传佛教的对话
与朱清时关于书法研究与科学技术的对话
与周韶华关于中国画当代性的对话
与石开、肖文飞关于书法创作的对话
与马汉跃、李廷华、张培元等等的对话
(据刘正成《晤对书艺》)
九斤老太 发表于 2014-1-17 09:57:48
刘正成治学,喜欢在宏阔的视野下作严谨的探赜,正像他喜欢在跨界交流中反观书法的精微。他曾经激扬地表达对于汉字的赞美,他说,“书法在中国能有上千年的传承,这来源于汉字的魅力。汉字多奇妙呀,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集成电路,每个字的部首就积淀了一段历史。”(引自《华西都市报》2013-11-03) 从集成电路的妙喻,我们甚而想象,或许在他与每一位对话者沟通的时候,他的世界便连通了无数个蕴涵着别样风采的世界。他的世界也因而无量地扩大了。正是在这些交游中,许多重大问题得以印证、释解和深度推演。
90年代传统与现代的精神交织,使得如何面对传统成为现实问题。西岛慎一先生当面表达了对二王以来中国书法的经典不可轻易抛弃的忠告,促动刘正成完成了《论康有为的书法历史观》一文,思考和提出康有为碑学思想对二王以来书法经典解构后所造成的选择困境。
他拜访香港饶宗颐先生,谈话间自感“一下子把中国书法拉向了中西历史文化大视野背景下,让我似乎进入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宝库中。”饶先生在埃及和古巴比伦文化比较中提出来的关于文字与书法的问题,强化了刘正成对于汉字为本的书法观的坚持。而对于书法为“视觉艺术”的排斥,也坚定了刘正成对书法文化神髓的执着求索的态度。
饶宗颐提出学术研究不要拘于孰先孰后的竞争状态,特别是东西方之间,“要打破这一界限,泯除过去所谓“东来说”或“西来说”的旧观念,东西文化交流上的鸿沟宜加以消除,再进一步寻求彼此间有关联的线索,这利于对历史上广大的人类文明演进的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采必有更重要的收获。”“这个就是“宇宙性”,在学术上大可不必在谁是始祖这个问题上一争高低。”(《晤对书艺》)
这番话,对于寻求拓展思想视野的刘正成或有震撼。
与牛津大学苏立文教授的交往,恰与饶先生所提出的学术“宇宙性”相映照,东西方两位年龄相差三十余岁的忘年交,相互催化了中国艺术史观念的融合。刘正成协助苏立文完善了著述中的书法阐述,而苏立文则极力地建议刘正成向西方输出高水准的学术作品。
刘正成曾述及一件轶事,他去伦敦拜望苏立文教授,九十六岁的老先生亲自驾车迎接他。除了这份难得的礼遇,刘正成的意识受到了触动,并迅速化为行动的是,他回北京很快拿下了驾驶执照。刘正成感于新、敏于行如此。
他受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的的影响,便是从其学术观念中“接受和派生出书法发生学观念”,倡导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考古学与书法的对应研究,并引导了艺术创作的风尚。
从熊秉明先生处所获取的“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观,则渐次内化为他的学术驱动力,深化了他的书法本体论探究和学科体系的设想,对于他坚守书法文化精神的取向,是又一个价值依据。
刘正成在人生低谷期,与科学家朱清时、戏剧家张铁林、学者王岳川的交游,以此特殊的因缘际会,更别具艺林佳趣。他与朱清时对于艺术与科学的讨论,对于佛学与科学的比较,他从王岳川处所寻绎的后现代文化理论,都对他思考并阐发中国书法精神和历史取向问题,开启了新径。
朋友间纵横无忌的论辩谈笑,安抚他的心灵。他生动地记载了一个废寝畅谈的夜晚,令读者常为那样的情境动心。
从我被放逐的2002年秋冬起,张铁林先生就常来松竹草堂看我,我知道这是一种贵如黄金的精神支持。我们的知识面和兴趣有广泛相同处,常常一块论书论戏剧论中西古今大事,兴起时便写字,往住至深夜而不疲。有一晚,我送张先生出门时,张先生兴犹末尽边开门边告辞说:“明天电话再联系!”门一开,天已透亮,晨曦照于眼前。“哦,今天!”我二人相视而笑。
(《江山寻绎》序言)
刘正成有两个著名的斋号,一曰“八方斋”,一曰“松竹梅花堂”。这两处大小不一的居处,都曾接纳过刘正成众多的中外嘉客。
最早进京居住的八平米的八方斋里,他接待过新加坡的陈声桂,韩国的金膺显。有一年来京的吴丈蜀曾在这里一展厨艺,亦颇得沈鹏、谢冰岩的交口赞赏。因为特别的文化记忆,朋友们喜欢这个逼仄而难忘的空间,王镛、石开、黄惇、崔志强、雷志雄等印坛巨擘均先后镌“八方斋”堂号印相赠刘正成。
“松竹梅花堂”已经成为当代书史上一个意韵悠长的符号,这个看似普通的四合院里,因为每日过往着来自天涯各处的东西方文化名流、学界精英,承载了远远大于这个空间的艺文雅韵;也因为这里是《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出品地,它汇聚了数千年中国文化的丰厚信息,使人不能不有气干云霄之想;也因为在这里,不定期的学术讨论和演讲持续地进行着,而听众常常自发地从天南海北相聚于此地。这或许是中国唯一举办高端论坛的私家宅院。
松竹梅花堂,见证了堂主的荣辱衰兴,堂前的孤松竹影和两颗双味石榴,在堂主和友人的笔下,都赋予了别具品味的深意。搬进松竹草堂不久,刘正成专意作寓言一则,名之曰《松竹草堂夜话》,并以楷书入石。在身处困境的2003年,刘正成抄记此文,并反思说,“我当时猜想着,生活会不会朝着寓言的方向发展呢?果然,生活有可能变成了寓言。”(《松竹草堂有寓言》)
月光乎?霓虹乎?松竹草堂前如水如霜。松父移自西山,方二日,札根未稳却摇动身肢,将几滴松滋洒向竹君,竹君怫然仰而问曰:“敝人今日初到,公尚未寒喧一二,竟来污了小生衫袖,是何道理?”松父傲然而笑,对曰:“尔本生于南国,到这里与洒家拥挤作甚?”竹君诧然久之,叹曰:“侪辈均属山野之物,今番一同来此间作客,本该拿出些斯文样子,以谢主人超拔之恩,何以出此粗话坏了我等脸面?”松父惭然而谢。夜风骤起,翳然夜雾生香,松父欠身摇曳也;窗壁倩影婆娑,竹君款动腰肢也。寂然。松竹草堂一任如水如霜。
  寓言又成谶语,教世人唏嘘。好友石开曾在送他的“二味石榴堂”堂号印边款上赋诗,有“果亦世情知宠异,人固爱憎贵包容”的感遇之言,此解人之语,亦足令人动容。
多年后,张铁林曾有《松竹草堂速写》横幅赠予刘正成,所述为世情写真,其辞则颇类戏文,曰:
草堂是个茶铺,桌上总有新茶和鲜果招待,水准五十年不变,它是一个时代学人悲欣交集的修炼场。国际书学信息在书法在线浓缩落地,国内书学风潮在草堂云集研讨。食客、茶客渐变成书客。科技、教育、出版、考古以及戏曲名伶、影视明星各色专家来谈古论今,嬉笑怒骂。草堂亦时见附庸风雅之达官贵人,充大款的、吹牛B的、忽悠的、逞强的、装蒜的、蹭饭骗字的阿谀之辈穿梭其间,绝非清水衙门。正成先生在草堂这个剧场里赔着茶钱,却整天看着不花钱的戏。
九斤老太 发表于 2014-1-17 09:57:59
惯看风云起落的刘正成,在这位至交好友的笔下,显出几分大隐于市的脱略与悠然。

刘正成的赤诚的胸怀,温暖过无数的相识、相交甚或未识的人。刘正成狷介直行,是因为他的心底始终只悬系着事业、学术和艺术,对于人际的交集甚或纠葛,则全无心机。在他被构陷困顿的时刻,他想起昔日觍颜为笑、一朝落井下石者,只是激愤地写到:“你的那些‘仇人’,保不准就是你的客人,那些吃了你花了你的客人。”(《松竹草堂有寓言》。)一次座中,有人言及曾对其多有创痛的旧友,厉言斥之不绝于耳,我分明地看到,刘正成只是泯然一笑。

这个自称书法界资格最老的“北漂”,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常将所欲惠及人,90年代主政《中国书法》杂志社的刘正成,曾倾自己的所能吸纳了一批当世奇骏。



地域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地域位置变换了,你的视野就会不一样。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它能提供给你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不同高度和角度。当时中国书协的各个部门,只有《中国书法》杂志社才允许外来人口工作,有才能、有能力的青年才俊,只要有这样的意愿,我就想法把他们留下来,除了从北京调进的刘恒、崔志强等,外地来得较早的有丛文俊、吴法宪、陈新亚、梅墨生、刘彦湖,后来的就更多了,如朱培尔、李木教、张锡庚等等。

(刘正成与肖文飞谈)



熟知他的于明诠这样描述了对他的印象:



我曾有幸多次听他演讲谈话,他总是给人这样十分强烈的印象与感觉:宽容、童真、阳光、乐观,这实在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正是他内心世界如此强大的那股浩然之气的自然展露。

(于明诠《刘正成与当代书坛》)



朱关田先生在“江山寻绎”学术发言中评价他的一段话:



惟其纳新知不忘旧雨,既登朱门,又坐柴扉,非势非利,不忘所以,一介书生风流……



真知刘正成者之论。

林语堂综论苏东坡之于中国文化时,无力以言语备述之,结语作“不可无一,难得有二”。揆诸刘正成之于当代中国文化,大抵如是。



世界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历史在每一个时刻中选择。

历史选择了刘正成,与其说是缘于他创造累积的事功,不如说是缘于他朗然清明的胸怀。在一片澄净的境象里,我们可以感受那颗赤子一样的灵魂。在松竹梅花堂,当你听到那一声带着川音的朗声大笑,你的心都会为之豁然了。

世界因宽博的心灵而扩展。









2013年12月27日于近溪堂













附语:本文写作得到包治国先生、同窗挚友张吉祥先生的倾力协助。谨此致谢。因为是一篇写意的描述性文字,内文引用未尽详注,特说明。介耳记
老妖 发表于 2014-1-17 17:58:34
飞越极限 发表于 2014-1-18 13:07:07
细细品读,默默流泪。
吾爱吾师,亦师亦友。
走进刘正成的世界,
文学,书法,哲学,历史。。
我忽然发现,
周围那么的静,
人如此的小。
慢慢品读,慢慢回味。
一位刘正成,当代书法史。
飞越极限 发表于 2014-1-18 13:09:58
感谢九斤老太,文笔之妙耐读耐品,全面的客观的向书友们展现了一位真实的刘正成先生。
李赫 发表于 2014-1-19 10:48:32
{:soso_e179:}
白牧云 发表于 2014-1-19 14:07:41
{:soso_e179:}很不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15:08 , Processed in 0.1318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