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77|回复: 6

川渝持续高温大旱是由三峡工程引起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2 15: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指出,四川的旱灾主要是三峡工程引起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则表示,“木桶效应”之说并无充分的科学依据。谁是谁非,暂时不会有定论,因为双方都不能提供有关三峡工程的权威实证数据去支持自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争论,因为三峡工程开工前,根本没有做这方面的模拟实验数据。
.
一个投资近二千亿人民币、影响近亿人口的浩大工程,事前竟没有这方面的科学实验论证,实在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15: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川渝持续高温大旱是由三峡工程引起的?

                         亲历重庆旱灾,一些片断……

??昨天七夕,41度。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过的最热的一个七夕。不知牛郎织女在天上,是否还能穿得住长袍长袖?
  
  今天重庆42度。天气预报中的42度是百叶箱里面测得的温度,绝不是老百姓走在街上感受到的温度。报42度的时候,地面温度一般会在55度以上。
  当空气的温度超过人的体温十几二十度,没有人能想象,人类该如何生存。
  于是,无论空调的超负荷使用将会带来多少弊端,都没有人顾得了了。全重庆的空调疯狂地向室外排出热气,将这个城市持续催熟,催眠。整个城市,昏迷不醒。
  而体温只能保持在36、37度左右的恒温动物——人类,唯一的选择是龟缩在安装了空调的房间里面——家,或者办公室,眼睁睁地看着外面发呆,心里计算着这个月的电费将是七百还是八百。对那些下岗工人,低保户,残疾户来说,这笔电费已经超过他们整月的家用。
  
  这一年,我在重庆下面的一个县工作。今天,这个县的气温是预报的40度。
  大家觉得,和主城区比起来,这个数字,还算温柔……
  
  作为小公务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抗旱,抗旱,抗旱。所有事情都丢下了,最中心的工作,就是抗旱。
  昨天五点多去村里检查旱情,步行了两个多小时,两眼发黑,几乎中暑,后来同事给喝了水,吃了藿香正气口服液,才缓解。但跟我所看到的情况相比,自己受的这点罪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看到老百姓受的苦,你会觉得所有享清福的人都是罪过的。
  
  已经找不到水源了。
  田里的土早就龟裂了,不仅龟裂,而且土壤已经完全松散。我不幸穿了一双有点低跟的鞋子,于是走在土面上,走一步,陷一下。
  我们用木棍试着探测失水的深度,深深地插进松散的土壤颗粒中,直没至柄,估计至少有50厘米吧,但抽出来一看,木棍头上连湿都没有湿。
  也就是说,整整50厘米以下的土地,已经没有一滴水。
  土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给了我们粮食与生命的土壤,在长达两个月没有一滴雨水浇灌的厄运中,终于瘫痪,再也无法供给任何的营养。
  失墒,这两个字,其实是多么惊心动魄!
  
  没有灌溉的水,周围小水库的水都已见底。
  田里的稻谷已经彻底枯死,大片大片地,写着两个字:绝收。偶尔,有些小片田里可能还有30%左右的收成,农民挥着镰刀在收割,边割边说,今年割谷子实在很麻烦,因为稻杆缺水干枯,无法立起,收割的时候非常困难。
  他们还算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还不是颗粒无收。那些干瘪的稻谷,还能够卖出一点点钱。
  
  小的时候,我也会跟父母回乡下去玩。在这个季节,满眼都会看到成熟的稻谷,青绿的庄稼,风中飘荡着草木清香,醉心怡神。那是非常美好的童年记忆。
  可是现在,当我站在稻田中央,放眼望去,却只能看到望不到头的枯黄。焦干的稻茬中,夹杂着一块一块触目惊心的黑:那是农民们烧掉绝收的干枯稻草后留下的痕迹。
  这种景象,不是亲眼所见,不能体会有多么令人痛苦。
  不止是痛心,是痛苦。
  
  农民没有水吃。他们排着队去一个很远的泉口找水,以前这里清泉如注,如今,大家排两个小时队,也只能得到一小桶水。
  我很感动的是,他们秩序井然地排队等水,没有人为水争抢打架。哪家特别困难,还会让人家插到前面去。
  那些令许多城里人瞧不起的肤色黝黑的人,竟是那么质朴。
  面对灾害,他们没有人哭,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憨憨的笑容。
  中国的农民,受苦已经受成了习惯,他们坚韧地承受着,竟然没有一声抱怨。
  
  在一个湾里,十几户农家竟在用城里一个工厂排出的污染废水煮饭。我们震惊。劝阻他们不可以用这种水煮饭和饮用,得了病,多的都去了。可是他们还是那么憨憨地笑着,说,没事,多放一阵就好了,放点漂白粉,就可以吃了。在我们力劝下,他们乖乖地点头,最后说:没得办法,只要有水都还算好,总要活命。
  下午就要跟着送水车下乡去抗旱救灾,希望能解决他们一点问题。
  
  但我还是有两个担心,一是为自己,下午出去不是一般地艰苦,我一定要撑住不能中暑,要带好风油精和矿泉水,伞和药物。二是为那送水的超大水罐,比我还高的水罐,不可能运进村里挨家挨户地送,只能车停在垭口让村民取水。但是许多村民家中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好多是老人小孩,要取回足够一个星期用的水,怕是也非常困难。我这点力气,又能帮得了谁?只能希望多派些男同事,到时可助人一臂之力。
  
  是的,至少要足够一个星期的水。天气预报说,现在的形势已经是伏旱连秋旱,至少要到9月中旬才能缓解。最乐观的消息是9月12日会有降雨,从今天起算,还有13天。
  所以,最少最少,农民要有一个星期的水,才给勉强维持下去。
  收成已经不讨论了,现在最最重要的,是不能死人。
  
  收成自然是惨不忍睹。我们一笔笔地统计着旱灾损失,水稻,玉米,红苕,蔬菜,柚子,水产,登记一笔,心痛一次。绝收的比例太大了。受灾成灾的面积,都太大了。
  农产品本来就贱得令人伤心,如今连那点可怜的收入也被打了三折四折,大灾之后,就算活出命来,剩下的日子又该咋过?
  一个老村民告诉我们,他种的所有作物,现在保得住的收成算起来,可以卖一百多块钱。
  一年, 一百多块钱。
  住在城里的许多人都无法想象这是什么概念。
  或者,对于你们来说,一百多块钱就算全部用来买一件衣服,那也只不过是一件上不得台面的没有品味的廉价衣服。可是对于他来说,这是一年的全部收入,是生活的全部依靠。
  
  写到这里,我觉得精筋力尽,我无力再说什么了。
  这百年不遇的大旱,我没有足够的学识来判断它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在关于三峡工程利与弊的种种讨论面前,我觉得我不应开口。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更没有深入的研究,仅凭一些大众流传的理论来妄作鉴定,不管站在哪一方都是不负责任的。
  事已如此,我只能尽我所能为老百姓作一点点事,分一点点忧。可是我所能做的又实在太少太少!除了捐款,除了一些徒劳的安慰,除了尽力把灾情如实上报,除了手无缚鸡之力地跟车送水,我又还能做什么!
  人终究不能胜天!我终于开始动摇,真的,人不能胜天。更可怕的是,如果在天意之外,确有人祸,那更不是我一介升斗小民可以发挥影响的范围。
  我只能希望不是如此。
  我只能祈祷这场大旱快些结束,同时祈祷,大旱之后的降雨能够匀着来,慢着来,千万不可咆哮疯狂,否则,引发的将是更大的灾难。严重失水失墒松散脆弱的土地,经不起暴雨的袭击,一如久病之人,弱不禁补,一根人参就能要了他的命。
  上苍保佑重庆人民。
  
  BTW:我四岁的宝贝女儿,在重庆已经一个月不能出门了。在凌晨三点都维持着三十二三度高温的主城区,婆婆爷爷没那个胆子放她出门进行户外活动。小家伙在家里闷得百无聊赖,除了看电视就是玩积木画画,没事就哼哼唧唧地跟婆婆爷爷磨角擦痒。偶尔能邀到一两个小朋友来家里作客,那真是如过节一般地高兴。
  前两天丫头在电话里跟我说,想同学了,想上幼儿园。可是幼儿园已经推迟开学,高温酷暑,远未结束,这个简单的愿望,也是无法实现。
  家中爷爷也病着,这个夏天,一直在生病。担忧。整天呆在空调屋里,没病也闷出病来,何况有病的人,何况老人。我也担心孩子,成天象祥林嫂似地不停叮咛,叫她千万要记得多喝水,防中暑。
  想想那些农村的孩子,在这场大灾面前又该如何。那些几个月,一岁多的不会说话的的婴儿,那些热得全身是痱子只会用哭来表达的农村孩子,他们也是娇嫩的宝贝啊,可他们别说空调了,有的连风扇也没得吹。
  不想再写了,很郁闷,一声长叹。
  
  看看外面明晃晃的太阳,我想我该休息一下了,午休时间已经过半,再过一会,又得上路了。

http://shehui.daqi.com/bbs/00/734199.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15: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川渝持续高温大旱是由三峡工程引起的?

                      王红旗:重庆高温41度,应该考虑三峡大坝的风阻效应

2006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重庆持续高温(8月10日达到41摄氏度),四川盆地干旱少雨。显然这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其中不能排除三峡大坝新地形地貌的影响。笔者长期关注人造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并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特别是国家决策部门,在考虑上马大型人造工程时,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人为改变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而且,对那些已经施工完成的大型工程,也应该建立环境影响追踪档案,以便吸取经验教训。重构2006-8-11补注   
三峡大坝与四川盆地的木桶效应   
随着人类改变地形地貌能力的不断增长,由于人工地形所导致的气候变化也越来越明显,这种人为地形气候变化,通常都是多效应的,既有正面的良性的,也有负面的恶性的。例如,在大气环流主通道的河流上修建水库大坝,有可能减少这些河道的水汽输送功能,从而导致该河流上游地区的降雨量减少;反之,如果在大气环流经过的地区,通过人工改变地形地貌的方法,则有可能增加水汽的通过量,并为上游地区从空中输送更多的水资源量(笔者称这种方法为空中南水北调,详情可参阅《空中南水北调的科学原理》等文)。   
有鉴于此,我们今天对那些会显著改变地形地貌的人造工程,不仅要论证其功能,还要论证其效应,特别是有必要进行相关地形变化效应的评估。众所周知,我国最大的工程项目之一是三峡水库大坝,因此本文就以其为例,探讨这样的人工地形地貌变化,将对周边自然环境以及四川盆地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效应(其它地区的水库大坝也可能产生类似的效应,例如大渡河**县上游如果修建大水库,有可能影响三江源区域的水资源量)。   
四川盆地是古蜀国所在地,从历史到今天它的状况对整个中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直径约350公里,北面为秦巴山地,其中大巴山山脉,主峰神农顶海拔3105米;秦陵山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西临青藏高原,其中岷山山脉,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邛莱山山脉,主峰四姑娘山6250 米;大凉山山脉,主峰捎瑙门车合海拔3962米。南有云贵高原,其中五连峰山脉,主峰镜子山海拔3189米;大娄山山脉,主峰金佛山海拔2251米;方斗山山脉,主峰方斗山海拔1680米;齐岳山山脉,主峰夹壁海拔1988米。在秦巴山地与云贵高原之间,则是狭长的长江三峡。   
上述山脉所发源的诸多江河,均流经四川盆地并汇入长江,其中较大的河流有南江、嘉陵江、涪江、岷江、沱江、大渡河、金沙江、横江、赤水、乌江等。   
四川盆地大体上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边海拔在三四百米,东边海拔在二百米左右。例如,岷江在犍为的水面海拔是373米,长江在重庆渝北的江面海拔是188米,在万县江面海拔是146米,在三峡巫峡的江面海拔是123米(三峡水库蓄水前),而在出了三峡的宜昌江面海拔只有59米。因此,如果把四川盆地比做一个大木桶,它的唯一出口就是长江三峡。也就是说,四川盆地这个天然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条所在地就是长江三峡。   
在这种情况下,三峡大坝的横空出世,等于是把四川盆地这个大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条加长,从海拔120米增加到海拔185米(目前蓄水高度为135 米,按工程预定目标几年后蓄水高度将增加到175米,大坝高度要高于蓄水高度)。也就是说,三峡大坝提高了四川盆地的凹陷程度,这种人造工程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势必产生一系列地质、气候和生态效应(包括物种分布变化)。   
三峡大坝及其蓄水高度(蓄水水位目前为海拔135米,如果今后进一步提高蓄水水位,其影响程度将进一步增加),首先是在三峡下游与上游之间形成一道挡风的墙,阻挡下游水汽沿长江三峡向上游的输送量。此外,其他主要效应有或者可能有如下方面:1、抬升原来河道的水位,淹没周边陆地(包括触发滑坡),迫使移民。2、蓄水量增加,导致地壳应力变化,有可能触发地震或其它地质事件。3、蓄水面积的增加,等于出现一个新的大面积的人造湖泊,周边气候、降水量亦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4、四川盆地的低层水汽、粉尘、烟雾,将比以前更难以扩散,这有可能导致日照量降低,春季气温下降、农作物成熟慢、降雨量增加(粉尘微颗粒能促成水汽凝结)等一系列效应(上述诸多效应可能存在相互抵消或者相互叠加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三峡大坝蓄水之后,四川盆地的东部开县发生地壳压力骤增、人为应对不当而导致的严重井喷事故(2003年12月),开县、达县出现降雨量高达四五百毫米的罕见暴雨(2004年9月),上述事件应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民众,以及相关科学研究领域学者的密切关注(参阅笔者《开县井喷是三峡、月亮惹得祸吗》一文),建立公开的真实的客观的足够的相关环境变化数据库,以便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及早采取相应的正确的有效的应对措施。   
补注:2006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重庆持续高温(8月10日达到41摄氏度),四川盆地干旱少雨。显然这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其中不能排除三峡大坝新地形地貌的影响。笔者长期关注人造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并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特别是国家决策部门,在考虑上马大型人造工程时,首先要认真调查研究人为改变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正效应和负效应。而且,对那些已经施工完成的大型工程,也应该建立环境影响追踪档案,以便吸取经验教训。  
重构(王红旗)信箱whqtpw@sohu.com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15: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川渝持续高温大旱是由三峡工程引起的?

光明日报:重庆持续高温干旱原因何在

  到8月18日,重庆地区的高温天气已超过了40天,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50天。8月15日,重庆大部和四川东部的日最高
气温达38-40℃、局部达40-43.5℃。重庆28个区县最高气温都超过了40℃,其中綦江达44.5℃、万盛44.3℃、江津44.3℃。这些温度突破了全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极值。
  由于持续高温少雨,今年7月以来,我国重庆、四川等地旱情发展迅速。
  面对持续的高温干旱,人们不禁要问:持续高温的成因是什么?有人臆测,这种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与三峡大坝的建成有关。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几位专家一致认为,将高温干旱的成因归咎于三峡工程是没有根据的,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说法。
“三峡工程对高温干旱没有影响”
  最近网上关于重庆、四川等地高温成因的言论很多,甚至有人传言:“国家气候影响评价首席研究员祝昌汉认为,三峡库区使面积相当于英伦三岛的地区气温上升,并难以逆转。”
  针对这一说法,记者采访了祝昌汉研究员本人。
  祝昌汉现在已经不担任首席研究员,但仍在国家气候中心从事气候影响研究工作。听说记者要求就三峡工程影响气温的话题采访他,他中断正在参加的会议赶了过来。祝昌汉首先表示:“我从没说过传言中那样的话!”他说:“三峡工程对今年的高温干旱没有影响。我从事了30多年的气候影响研究工作。从1995年就开始参加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工作。可以肯定,说三峡工程影响了重庆地区的天气是不符合气象学基本原理的。”
  祝昌汉解释说,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库区水面面积扩大,而水具有调节功能,水气蒸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可降温1到2℃。这是基本常识,就和沿海地区因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在相同时间里,海边的温度低于内地的例子是一样。
  在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之时,国家就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工程”,由国务院三峡办组织实施,旗下囊括了水质、水文、气候、农业、生态等17个子系统。祝昌汉从1995年就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气象服务和监测工作,他介绍说,经过多年的监测观察,并没有发现三峡库区蓄水量的变化对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相关的模拟研究表明,水位升高后,三峡库区水域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范围在20公里左右。这20公里以内地区气温表现为冬升夏降,变化幅度在0.5℃左右,而降雨在接近湖面地区稍减,远处稍有增加。超过20公里的范围,三峡工程对气候就没有什么影响了。
  接受采访的专家都强调,今年的特大高温干旱袭击了重庆、四川在内的长江中游近百万平方公里地区,而三峡工程在气象学上是小尺度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近百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变化,在气象学上是大尺度的概念,这样大面积的干旱天气怎能归罪于三峡工程的影响呢。今年我国强对流天气频繁,台风、暴雨、东北低温以及重庆、四川等地大范围的高温干旱,这些现象在气候上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将它们同全球的大气环流相联系看待,而不是在三峡工程区区几十米的水位变化上找原因。
持续高温干旱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
  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张强研究员,现在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他认为,今年我国重庆、四川等地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原因,首先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的气候背景影响下发生的,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气候的全球变化引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今年西太平洋海温比往年高了0.5℃,使强对流天气活跃,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较往年偏北、偏西,尤其是进入8月以来,副高脊线每日均维持在27°N以北,而8月多年平均副高脊线位置为26°N,同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也比常年略偏西。副高的这种形态,不利于将南方的暖湿气流带到西南地区东部。另一方面,受大陆高压稳定控制,川东、重庆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这种气候状况长期控制了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导致伏天高温天气出现时间较长,对重庆、四川等地区影响十分突出。
  第二,去冬今春,青藏高原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热状况偏强。作为冷源的青藏高原积雪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输出水汽较少,高原高度场偏高。从张强研究员展示给记者的“冬季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对比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第三,今年北方冷空气较弱。冷空气比较平稳,没有南下降到重庆周围地区,而是平移到我国东部,从而造成北京、黄淮地带今年雨水丰沛。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的高级工程师高歌刚刚从受旱地区重庆回来。她在介绍了当地现场的一些情况后指出,重庆地区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历来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与今年程度相仿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往年也有,在历史上也有高温纪录。比如1992年、1994年都有超过40℃的纪录。只是今年就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来说是50年来最严重的。
  她也认为大的气候环境影响是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补充强调了一点,“近几年重庆市的城市化建设比较快,导致了城市热效应的加剧,这虽然不会对整个气候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大面积下垫面的改变,即大量生长着绿色植被的地面被混凝土代替,使太阳辐射后产生的热能无法很快被吸收、扩散,再加上重庆地处盆地这个特殊的地形,都为这次持续高温添火加油了”。高歌还指出,“重庆地区的水利设施不足,没有像都江堰这样的水利灌溉工程,遭遇持续高温,干旱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严重”。
高温干旱天气将持续到月底
  今年进入夏天以来,重庆、四川灾区人民面对的是骄阳似火、植物焦黄、土地龟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吃水困难。党和政府、全国人民都在牵挂着高温热浪下的重庆、四川人民。持续的高温干旱何时才能缓解?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副主任乔林给出的答案,让人并不乐观。
  乔林首先详细介绍了一个月以来重庆、四川等地区的天气状况。统计资料显示,从7月18日到8月18日这一个月,重庆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其中8月16日重庆市市区最高气温创下了今年的最高值,并破了历史纪录,达到43.0℃,超过了1953年8月19日的42.2℃。另外涪陵更是达到了43.5℃。谈到原因,乔林副主任也认为,“今年西太平洋海域水温偏高造成副热带高气压偏强偏西,同时北方冷空气较弱,引起的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造成这次大规模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
  对重庆、四川这些地区今后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乔林说:“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是,在未来4天,西藏东部、川西高原以及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大部将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局部旱情可得以缓和。但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的高温干旱仍将持续。到8月21日以后,有可能在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出现降水增多的趋势,可使包括四川盆地和重庆在内的旱情部分缓和。”乔林强调是缓和,不是缓解。“要一直到9月份,随着副热带高气压的减弱,冷空气增强、活跃之后,四川盆地、重庆地区的降雨才会进一步增加,旱情才会得到缓解。”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重庆、四川等地的高温干旱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情况下,抗旱减灾工作不能松劲,还要继续努力。乔林特别提醒说,要积极做好防暑降温,注意避免高温干旱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因为高温环境下细菌更易繁殖,所以要特别注意饮用水源的卫生。
链 接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地球大气层中具有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表现。地球上的空气之所以会流动,是因为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带,由于各地气压高低不同所产生的气压差,因此造成空气的流动。大气环流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它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原动力。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的摩擦作用、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大气环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全球规模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常定分布的平均槽脊、行星尺度的高空急流、西风带的大型扰动、世界气候带的分布等。
  ■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一个国家的气候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首先,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由于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以及太阳辐射随季节的变化,导致冬夏间海洋与陆地上气压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形成低气压,海洋形成高气压;冬季则相反,大陆气压高,海洋气压低,于是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风来自高纬度的内陆,因而寒冷干燥;夏季风来自南方海洋,给大陆带来温暖潮湿的空气,并形成降水。因此形成了我国冬冷夏热、冬干夏雨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其次,我国西北部,远离海洋,为欧亚大陆的腹地,因此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大。此外,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地形复杂,我国的气候还具有气候类型多样、气候资源丰富和气候灾害较多的特点。 (资料来源:北京市气象局)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15: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川渝持续高温大旱是由三峡工程引起的?

潘小涛:重庆高温干旱的反思

重庆、四川等地的高温旱灾持续,重庆更录得五十三年来最高气温的摄氏四十四点五度,并引发一场关于三峡大坝是否这场旱灾祸首的争论。

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指出,四川的旱灾主要是三峡工程引起的。他指出,三峡大坝建成后,变成一道人工的屏障,令长江江面的水气无法正常的进出四川盆地,盆地犹如一个大木桶,水气无法正常与外界循环交替,经年累月而导致“桶内”气温失衡,高热干旱天气随之产生,是谓“木桶效应”。
不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表示,四川等地的高温现象是大环境造成的,“木桶效应”之说并无充分的科学依据。
谁是谁非,暂时不会有定论,因为双方都不能提供有关三峡工程的权威实证数据去支持自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争论,因为三峡工程开工前,根本没有做这方面的模拟实验数据。
一个投资近二千亿人民币、影响近亿人口的浩大工程,事前竟没有这方面的科学实验论证,实在不可思议。庞大的公共工程,对生态环境一定会造成深远影响,事前应该做足论证,要求科学家在实验室“建造”一个模拟的三峡大坝,找出大坝建成后会有什么实质影响的实证数据,包括会否诱发更多地震、山体崩塌会否加剧、植被是否减少、库区内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变化、气候受到什么影响等,让公众去判断究竟应否支持。这些实验室模拟的实证数据,是理论论证时照顾不到的盲点。
但很可惜,由始至终,三峡工程是**的政绩工程,而且当时正值攀上权力的高峰,要动用大量公帑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意欲非常强烈,又没有任何制衡的力量加以反对。因此,虽然民间及海外一片反对及质疑,北京当局不但不容许公开辩论,也不提供任何模拟数据(只有片面的、肯定式的论证)去评估三峡大坝落成对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影响,然后就匆匆上马,以免夜长梦多。
在大型工程上马的问题上,中国政府一向的决策效率无疑很高,但在没有详细和科学的实证之下,必然出现很多始料不及的后遗症。今天外界质疑三峡工程造成四川重庆大旱,当局就无法提出有力的实证数据加以反驳。类似的窘局,日后必然不断出现,也会不断挫损三峡工程的声誉。
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目前,中国各级官员对浩大工程的饥渴程度,可说是历来之最,撇开工程愈大愈容易贪污这个问题不说,一方面因为政府掌握的财政资源愈来愈多,另方面“工程出政绩、政绩出干部”的情况变本加厉,以致各级官员对大兴土木推动经济的热情高涨,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投资冲动,甚至千方百计要绕过正常的申请程序,加快工程的进度,最近内蒙古被国务院通报批评的新丰电厂就是最佳例子,而近年动工的“百亿工程”,包括“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现时又有人建议“引西藏水救中国”,解决黄河逐渐枯水的问题。这些工程,莫不对自然生态造成巨大冲击,但在目前的决策机制下,根本不会在审批或动工前,进行有公众参与的公开、科学评估,只是内部的论证,环保评估也只是走过场。在此情况下,工程愈大,后遗症愈严重,对环境的影响就愈大,以致一项项大工程峻工的同时,埋下更大破坏环境的计时炸弹。
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条横跨长江的大桥,被视为中共建国之初的最大成就,由于当时欠缺长远及全面的规划,桥身高度不足,目前已成为万吨轮船航行长江的主要障碍,近日有人建议炸掉此桥去改善长江的运输能力。三门峡水电工程也顶着“重大成就”的光环,但动工前的科学论证不足,泥沙堆积问题一直无法解决,目前变成一个既不能发电、又不能防洪的摆设工程。三峡工程会步此后尘吗?
考虑不周、缺乏公众的谘询、没有模拟的实证数据,必然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后遗症,到时候我们获得一个个建设成就之余,背上更多的环境、气候、地质等方面的定时炸弹,又是否得不偿失呢?

http://www.hz52.com/bbs/archiver/?tid-462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15: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川渝持续高温大旱是由三峡工程引起的?

其他:
http://shehui.daqi.com/ztnew/202653/1/index.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15: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川渝持续高温大旱是由三峡工程引起的?

事实将一再证明:
修建三峡工程是一项 罪
不仅是 错
一时辉煌的是官僚
几辈受难的是百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8 18:47 , Processed in 0.1794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