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41|回复: 0

朱大可:“人文主义”, 还是“人纹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3 09: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文主义”, 还是“人纹主义”


《大学人文读本》作为第三代德育教材出版发行,实在是件大可庆贺的事情。返观以传统政治教育为思想核心的第一代德育体系,以及以李燕杰等人为代表的第二代德育体系,都早已老朽不堪,无法再吸引学生的眼球。新的德育教材,有望解决学生“精神发育”时期的话语危机。

“人文”作为知识分子的言说主题,大约可以追溯到1993/94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几篇观点粗疏的对话录,点燃了“人文精神”的明亮火焰,表达出知识分子重建国家人文主义的急切企图。但仔细辨认就不难发现,“人文”,就是要在“反抗”的呼声下,重新在自己的脸上刻画“人性”的话语图纹。这场简陋的学术纹身运动,不仅要掩饰其寻找失落的话语权力的内在目标,而且要成为知识分子自我定义的新型记号。

但正是通过“人文”包装和自我“摄影”,其中一些知识者重新展示了自己的道德影像和权力身份。这场标榜“独立人格”的大讨论的主要“剩余价值”,就是最终促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犬儒化。尽管一些自由主义者在这场讨论中努力重构知识话语的自主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正是由于这场讨论,数年以后,“大讨论”的一些发起人和发言人都转型成为学术书记和知识长官。毫无疑问,“大讨论”作为话语摇篮,促成了一个新的国家学术官僚集团的诞生。学术新贵的成长势不可挡。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这场“讨论”中使用的不是古希腊的“人本主义”(Humanism),而是中国式语词“人文主义”,正是这个微妙差别显露了它的“文饰”功用。希腊人理想中的人在其本义上就是自由的人,因而“自由”理念构成了西方人本主义的真正内核。那些与“人本”相关的词组大都是由“自由”词根组成的,如“人本教育”(liberal education)、文科(liberal art)等等。汉语的“人文”一词则完全不同。最早提出“人文”的是《易经》中“贲”卦的爻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文饰”、“典仪”和“教化”的意思。它看起来更像是个纹身师或美术师的理念。

但中国知识分子并未使用“人本主义”,而是选择了“人文主义”一词,这个集体无意识行为真是耐人寻味。看起来更有“文化底蕴”的“人文主义”概念不胫而走,迅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金字招牌。编辑教材、撰写论文,甚至开研讨会发言,都已到了言必称“人文”的程度,似乎惟有如此,才能显示一下自己的文化情操。甚至鲁迅招妓,也被解释为“对底层的人文关怀”。文化美容学已经蔚然成风。“人文”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知识界时尚。至于人的自由本质,其实并没有获得多少人的关注。在我看来,由于具备这样的功能,“人文主义”还是不妨改作“人纹主义”为妥。

既然“人纹”有这样奇妙的装饰功效,我倒是很乐意在此大声呼吁,请全体人民都来参与这项优雅的“人纹主义”运动,大家都来弄点“人纹”在身上,“亮丽”一下道德皮肤和文化面孔。人纹新闻、人纹教育、人纹政治、人纹美学、人纹心理,如此等等,各个领域都可以大肆“人纹”一番,既无意识形态危险,又颇有自我美容的功效。

现在,借助《大学人文读本》,“人纹运动”实现了向青年学生的延伸。知识分子在完成了自我纹身之后,终于开始向学生下手。他们的受污染的皮肤就要纹上“人文”的纯净标记了。再后是青年工人、青年民工、青年农民,如此等等。可以预言,从此之后,全中国人民都要排队纹身了,就像当年我们曾经卷着袖子排队打防疫针一样。学院知识分子们弹冠相庆的时刻到了,因为他们终于握住了这纹身的权力。 (作者:朱大可,原载《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20 04:41 , Processed in 0.1290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