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43|回复: 1

中国体制改革进入胶着状态 历史重任远未完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0 20: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体制改革进入胶着状态 历史重任远未完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7:4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10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体制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总体上判断,中国体制改革的历史重任还远未完成,且进入了一种是进是退、是破是立的胶着状态。许多旧体制被冲垮,但根深蒂固的东西仍然存在;许多新体制已建立,但实质性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尤其是改革在一些根本性、关键性的部位停滞不前。



   



  文章写到,从根本上讲,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生产力落后、发展不平衡且具有几千年封建集权传统的国家,进行一种脱胎换骨、彻底的市场化、现代化的体制改革,是人类制度变迁史上一项浩瀚庞杂、艰苦卓绝的创造性系统工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条件下,其变革之深度,影响之广度,艰巨复杂之强度,可谓前所未有。
  明乎目前所处的改革时局,可以使我们前行的步伐更加稳健。
  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是阻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的体制鸿沟,是束缚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体制改革难题之一。从制度层面判断,中国的现代化,说到底,首先是指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公平、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
  “十一五”时期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重要的历史起点,首先就要大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在教育、医疗、税收、土地、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方面,作出重大的安排。
  重建公共财政: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公共开支“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问题。中国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实践已经证明,过去那种把国家公共支出的来源,放在举办国有经济,依靠国有企业利润上交的想法与做法,已经越来越支撑不起共和国的大厦。“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必须解决公共财政持续增长的问题。
  政府体制改革:中国政府体制改革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工程,不仅涉及到城乡经济、公共财政、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甚至还涉及到全国的行政区划改革问题。我们总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主要是因为政府自身的体制改革难以深入。“十一五”时期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越来越以重新界定、调整政府公共权力的作用边界为前提。
  “十一五”的发展,尤其是政府体制改革,应该站在这样的时代高度:一要推进“权力制约权力”的改革。通过相应的权力,甚至更大的权力,来实现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二要推进“利益调整利益”的改革。通过利益尤其是足额的物质利益的激励,来推进政府职能的利益调整。
  党政干部体制改革:当前,深化中国党政干部体制的改革,应集中精力从选拔、管理和淘汰这三个方面深入进行。
  从选拔的层面来说,进一步改革的起点与方向,应该放在改革政绩评价和考核方法上,建立一种简约、透明、可量化的考核、选拔标准体系。所以,选拔体制进一步改革的起点和方向,首先应该不断扩大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建设。因为,没有透明,就没有公正;没有公正,就没有科学可言。
  从管理的层面来说,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关键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可预期的干部奖惩激励制度,实现“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过有所咎”。
  从淘汰的层面来说,现行党政干部体制面临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制度难题,就是能否最终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公平竞争、能上能下的竞争淘汰机制。这直接决定着干部队伍甚至全体党员体系的生死存亡。而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党员干部识别、竞争、淘汰机制,目前中国仍处于探索过程中。(作者田应奎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6-1-10 20: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体制改革进入胶着状态 历史重任远未完成

    中国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 应着力排除两种干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07:3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10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指出,当前中国改革正处在十分关键而又微妙的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以及诸多的争议,从改革的战略高度进行思考,我们应当力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力排否定改革的“左倾化”和败坏改革的“伪市场化”两种干扰;力求重大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文章具体写到,从改革的宏观面来分析,有两种干扰已形成对改革的“掣肘”,需要


   



注意排除。
  一是注意排除否定改革的“左倾化”倾向的干扰。
  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中国改革遇到困难的情况下,社会上滋生了某些值得关注的否定改革的思潮。对改革不同方略的争论本是正常的,对改革中的问题也应该进行反思(而且反思改革不等于反对改革),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借“反思改革”来否定改革基本方向的倾向是确实存在的,有的传播怀念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言论和情绪,有的甚至想重建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虽然有些具体意见是值得重视的,其中某些合理成分也值得吸取,但是,贬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力求重建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这种思路是不能认同的。如果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操作,则会使改革出现“左倾化”的倾向,以至回到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上去。在承认“以人为本”,并使人的主体性逐步得到尊重的中国,回归这条“抹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老百姓能答应吗?
  二是注意排除败坏改革的“伪市场化”倾向的干扰。
  与否定改革的“左倾化”倾向相联系,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倾向,有些人曲解市场化改革的科学内涵,假借“市场化改革”的名义塞进个人及其某些利益集团的私货。这是一种“败坏改革的伪市场化”倾向。这种倾向与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沆瀣一气,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比如,在一些煤矿,如此众多的政府官员和国企经营者打着股份制的旗号实行“官煤勾结”;在医疗卫生和教育领域,也出现种种假借改革的名义从中攫取私利的腐败问题。这是一种“李鬼式”的“假冒伪劣”改革,它使改革出现变形和异化,不仅给贬斥改革的论者提供了指责改革的口实,更重要的是,它背离了改革的初衷,违反了“三个有利于”这一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对这种败坏改革的“伪市场化”倾向尤其要排除之。
  在这种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排除来自上述两方面的干扰,促进改革健康、稳步的发展。(作者常修泽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8 10:42 , Processed in 0.1463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