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47|回复: 2

朋友热评李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14 15: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此文下载自同学录,须自后往前读:最后的言论是最先发表的

2005-10-14 15:06:48 王子庸     
  第一次读李敖,极为震惊和敬佩
现在再读已没什么感觉了
评价一个人和他的作品,不宜只是理论思辩
也许好多时候自身的切实感受更是真实的
缶则可能流于空对空
第一次见崔柯同志如此一本正经,没想到竟是为李敖
且只是一味不辨证地称颂
李敖是个很可爱的人
很有趣的人
李敖在思想领域的影响力已几近结束,现在他最给人启发最大的一点是他的人生态度
柯柯的庄严恐怕早已背离了李敖的“精神”,大约李看了都会偷笑
倒是华东现在逐渐贴地行走了。可可却舞上了性而上的意淫天空   

2005-10-14 14:31:12 王子庸     
  yao 好热闹
这里什么时候变专题论坛了
我终于办公室可以上网了。奔4。打印机
重返江湖   

2005-10-12 22:13:17 崔柯   
  今天下午出去活动了一会,创造了继“米勒时刻”和“麦迪时刻”之后又一经典的“崔柯time”(不是咱不谦虚,是人家说咱的,李大伟可作证),上来显摆显摆。在大棚里面打的,和几个老油条,他们联防真是超棒,四个人站四个角,在哪个角度突破都有两个人包夹防守。后来郁闷的不行了,就开始接球就投,连投八个,从1:9一直追平,后来险胜本局。呵呵,终于知道麦迪35秒连得13分,米勒8.9秒得八分是什么感觉了。很久没有这么好的感觉了。
当然,大伟同志保持了他一贯良好的手感和高命中率,也是要表扬的   

2005-10-12 21:48:54 崔柯   
  To 任华东: 我觉得赵毅衡和刘小枫的文章对作者素质要求太高,更是难于批量生产。如果把学术作为混饭的本事大概是写不出来的.有些学者不喜欢未尝不是出于心虚。
我也经常感到你说的"这种随笔的方式是否是一种较之正规学术更直指本心的阐释思路".很多四平八稳的文章让你感觉从理论上很难说出什么问题.但也很难说进你心里去让你心悦诚服.就像李敖说马英九一样,是个好人,没问题,但是不做事.好事坏事都不做.感觉有些文章也是这样,挑不出知识的错误,作者也很渊博,但是感觉好像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往往满足于"排排座,分果果"就完事大吉了.
最近重新翻出何向阳的文章来读,<十二个:1998年的孩子>,<不对位的人与"人">,是可以让我动容震撼的文章.   

2005-10-11 22:52:29 任华东   
  to老崔:我一直很喜欢赵毅衡和刘小枫的书。他们的书不拘于框框展地很开,收得又很紧,极富理论的张力和语言的磁性。也许正是由于这种风格遭到国内许多学者的贬低。我一直对此感到不解,为什么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学者竟召来如此多反对的声音?除了嫉妒,胸襟狭小外,可能学术方法的不同也是其中的原因。但这种不同不应走向学术的对立。如你所说,按照严格的学术要求来说,他们的文章可能更接近学术随笔而非论文。我同意这种观点,记得我们曾交流过这个话题。尤其是读了海德格尔的书以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于是我想,这种随笔的方式是否是一种较之正规学术更直指本心的阐释思路?后来我在毕业论文中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我的结论是,即便是最反对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认识别人和被别人认识的悖论处境。我所说的分门别类的认识不是作为条条框框的从一开始就死抓不放的门类,而是不管一个人或事多么独特,多么具有多层面,多角度,认识的结果总要归于一点,我是在这个层面上理解门类作为结论的。赵和刘的书固然放的很开,但收地同样紧,后者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我们大概不存在分歧。因此,这种结论并不与个案的独特性分析相矛盾。这样说来,“死亡诗学”亦是一种结论。只不过,有时得出一个结论可能比向刘小枫那样灵活的阐释更容易,毕竟象刘那样有才华的人简直太少了。也许正因为此,有时所谓学术或者理论才更显得面目可憎。期待中国出现更多的刘小枫!   

2005-10-11 22:25:08 崔柯   
  想起前不久看到赵毅衡写关于顾城之死的文章《死亡诗学:访顾城》,开篇的起点是:“他一直在营造一个诗学的死胡同——只通向死亡的胡同,而且他的诗学和哲学的精心准备只能将他引向最狂暴的死。”其中也提到老庄哲学,佛禅之法,提到古典哲学以及其诗学的自然本体论,提到当时的朦胧诗人的转向和当时文化语境,但是没有圄在这些复杂的大背景,大概念之中,而是紧紧扣住了顾城的独特价值与异质性,是我看过的关于顾城事件的文章中感觉最贴切的一篇。没有分门别类吗?否!但在那里,门类只是背景和起点而非文章的重点。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关于诗人自杀的论述,不如刘文之开阔大气,但是极为贴切精致,风格不同但同样是妙文。在我看来其原因之一是该文既有将其分门别类的认识论的自觉又对研究对象的重点有着明确的把握,将顾城死亡事件中的独特性异质性阐明,而虽然没有提及是中国诗人或某某代表典型之类的话,但对研究诗人群体和文化心理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或许此文更像是学术随笔而不是四平八稳的学术论文(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恐怕也很难说是严格的学术论著),但我以为并不失其学理上的严谨与学者的缜密。当然我无意推崇以此为学术研究的范本,但是至少可以对我们有一些启发和提示。
  

2005-10-11 20:25:38 崔柯   
  To 任华东: 我同意你说的对李敖的评价无法越过这个环节。作为认识论也好作为方法论也好,分门别类的必要性和价值都是显而易见的。之所以不同意将其视作某某主义或传统的代表是因为当分门别类作为一种结论而非起点的时候,往往就是从门类的层次去推敲论证,而研究对象的独特异质的方面往往淹没在更高层次的门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之中。我之所以说李敖是独特的这一个,是因为在我看来,李敖身上的有些精神层面是中国传统文人和西方自由主义都不具备的,是溢出了其所属的门类的。而将其视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代表如果是作为一种结论的话,就可能会忽视其异质的、溢出的部分。而在我看来,这种异质的、溢出的部分或许才是研究李敖的真正价值所在。比如王岳川老师,他开篇提出中国文人的神、妙、逸、能四品,将李敖置于此框架之内进行探讨,这样研讨的方便性是显而易见的,其必要性也不待言明。借用康德的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的区分,如果这样的开头是一种前提的话,那末就是一种综合判断,如果是一种结论性的断语,就是一种分析判断。而根据康德的观点,分析判断不能提供新的认识,综合判断则可以。而往往我们在研究的时候,最后得出的结论如果就是说他是传统文人或西方思想代表的话,这样就很难说提供了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就是对李敖独特性,异质性的认识,而我觉得这才是研究李敖(而非研究中国传统或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所在。
    我之所以提出“向集体靠拢”的说法,是因为我感觉到在有些研究中,这种站队归列的做法是有其不足之处的,尽管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途径。但承认其价值和必要性不等于不去反思其盲点。尽管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提出一种更有效的途径。比如自由主义,比如中国传统,比如现代性,当你纳入这样复杂多面的话语之中讨论个案的时候,这种门类的力量太强大,往往会淹没个案的独特性。当然还得申明,我无意反对这种认识方法,只是有些感觉有些地方不太对劲而已。在逻辑上在学理上可能无懈可击,但就是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2005-10-11 13:18:57 任华东   
  to老崔:如果“向集体靠拢”是你所说的那种贴标签的简单方法,这也是我所反对的,并且与我说的乱扣帽子是一个意思。倘若主义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主义本身也会变得可疑。不过,如果在这个时代多追求一些理想主义,我举双手赞成!
    如果回到我们讨论的话题,我们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些分歧!我们讨论的是,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客观而全面准确地认识李敖?用你的话说,就是学理上的评价。
有一点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所说的分门别类不是一种抽象的方法论,因为从来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脱离认识而独立存在。所以,它同时更是一种认识论。对李敖的评价无法越过这个环节,即无论对李敖存在多少种不同的声音,我们总要将其归于辨析、论证后的某一点。这并不是说要将李敖简单化,而是从复杂的事实中梳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因此我并不认为分门别类的门或类仅仅是讨论问题的开始,而且,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结论。学术之所以称为学术,认识之所以可以构成认识离不开这种归属。但我反对简单的贴标签,所谓的主义根本经不起认真地推敲。因此,倘若有足够的证据和严谨的学术论证认为,李敖是西方式的自由主义者或中国传统文人的代表亦无不可。
    当然,对李敖还可以有更多的解释。王岳川提供了很好的例子。但是他的评价更多的止于描述的层面。这种方式有时可以敞开很多思路,但我同样可以根据我的经验反驳他。这样的争论到头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我看来意义并不大。我赞成你的说法“与其去抱怨社会的病态,批评别的学者的冷漠与狭隘,不如敦促自己加把油,做出自己的东西出来。李敖所谓“不可不听,不可再听”,不听李敖是一种遗憾,而听过之后,抛开他,把我们自己应做的东西做的更出色才是。”
  

2005-10-11 00:21:11 崔柯   
  李敖在《鲁豫有约》中说之所以骂龙应台是因为龙只会耍嘴皮子,只有些小文章,没有真东西出来。李自称有《法源寺》在那里,底气十足。大家都以为只会骂人的李敖却鄙视同样骂人的龙应台,在我看来不是文人相轻,而是他认为在这个社会,做一些实际的建设力量是更重要的,在批评别人的同时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更有意义。而他的东西是否优秀是否伟大并不重要,是否真比他批评的鲁迅的作品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有这种建设的自觉和自信。
对于我来说,对学术失望肯定是不会,与其去抱怨社会的病态,批评别的学者的冷漠与狭隘,不如敦促自己加把油,做出自己的东西出来。李敖所谓“不可不听,不可再听”,不听李敖是一种遗憾,而听过之后,抛开他,把我们自己应做的东西做的更出色才是。
想起前不久看汪晖的《死火重温》,序言里面有几句话感觉很有意思,抄录如下:
“我等待着严肃的批判,也期待着认真的讨论。但我私心里更希望的,是这样的文字与时俱退,尽早地遗弃于黑暗,让我们都安心地生活在明亮的天地里,青梅煮酒,欢颜论道,八风空影摇山岳,半夜歌声出海涛,那该是何等好呵!”
  

2005-10-10 23:23:02 崔柯   
  而且在当前学界,各种思想资源形形色色,理论的引进介绍层出不穷,但往往在某某“主义”的挂名之下,掩盖了真正的问题所指。在主义的喧嚣过后,真正的问题并未得到丝毫的解决。从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到所谓的“失语症”、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等问题,在一大堆的宏大话语之下,建设实在不多。以自由主义为例,如汪晖所说: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对立“在理论上是虚构,在现实中反映的不过是党同伐异的心态,是对尖锐而复杂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逃避”,而“当代自由主义话语的社会动力其实相当纷杂,实在难以在自由主义的抽象讨论中得到表达”。抽象的表达没有必要吗?否!而是说不可仅仅止步于此。
因此,“向集体靠拢”的表达所针对的是当前一些现象,而不是从抽象的方法论意义上有所肯定或否定,它和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分门别类关系不大。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反对以传统/西方的名义来探讨李敖,但反对将其纳入传统或西方的类别之中,而认为他是传统文人或西方自由主义的典型或代表之类的说法就无大意义。
或许胡适的观点应该被重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2005-10-10 23:22:43 崔柯   
  To 任华东: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分歧不是根本上的,是侧重有所不同。你的分门别类指的是方法论意义上的,而我所说的“向集体靠拢”则是有所指向而发的,是有感于学界一些状况有此说法。
李敖当然不应该被看作是书斋里的学者。思想者有多种多样,有的躲进小楼成一统,在寂寞中静心苦读,梳理学理;有的则在时代前面弄一把潮,更侧重投身于当下的现实。各自的取向不同但无高低之分,学术本来就是不同层面的共同积累。我所失望的只是有些学者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优越感而已,学者坚持自己的立场是当有的品格,但圄在自己的圈子里拒绝倾听则显得学霸嘴脸十足,而且涉及到的几个学者都是我素来景仰的,因此才会有种幻灭似的感觉。但是据说朱学勤的采访有可能被记者歪曲了原意,希望是这样。
“向集体靠拢”的说法是我自己造的说法,无典可据,无意也不可能否定分门别类的方法,在抽象的方法论意义上谈论分门别类是否有必要没有过多的意义(它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我所说得是在具体运用尤其是当前一些研究中分门别类被简单化了,分门别类,追源溯流是学术探讨的必要手段,但“门”和“类”分清了之后仅仅是给具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前提而非结论,而真正的学术探讨恰恰当在此起步而非满足于找到了标签。就李敖事件来说,梳理出他与传统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分门别类,但认定他是中国文人的典型或是西方自由主义的体现则是一种结论性的断语,这种断语往往会遮蔽真正的问题深入。因此,问题的核心就不仅仅在于梳理他所受的思想资源影响(这种梳理肯定是必要的但仅仅是研究的前提),而在于这些思想资源如何造就了李敖,为何同样的思想背景会造就出不同的人格取向,这种思想背景在具体的语境中是如何体现的,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思想资源,而作为非知识精英的普通大众能否接受(而不是应该不应该接受)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受我们所倡导的思想,还有,如果大众的接受出了问题,将其归咎于时代的浮躁是不负责任的,在有些情况下或许是思想本身出了问题,以此来反思自己的学术行为或许也是必要的。而这些复杂的问题就不仅仅是追源溯流和分门别类能做到的,而需要更为深入的阐释。而在当前学界,这种深入往往止步于标签的粘贴。在这个意义上我将其称之“向集体靠拢”。
  

2005-10-09 13:02:21 任华东   
  to老崔: 言之有理,不过我还是认为不宜将李敖放入学者一列,他自己也说,做书斋里的学问不是他的兴趣。因此,对于国内学者的指责还需全面来看。一方面,李敖之激烈态度很多时候都带有社会和政治功利的意图,因此这种取舍势必使之言论失之学术的严谨,招来大陆学者的批评也可以理解。至于批评的方式与态度属于另一个问题。另一方面这种指责同时也是答非所问,他们乘坐的自始至终就是方向相反的列车,所以不必因此对学术本身大失所望。
    另外,将分门别类的方法称之为“向集体靠拢”的方法,不知从那里引来的。故不知其真正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如若指的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归属,那么简单的否定这种方法是否有失卤莽!因为倘若那样,认识一个人或一件事将成为不可能!因此“传统/现代、中国文人传统/西方人文精神的区别或杂糅未免有些食古不化”的结论并没有牢固的学理基础。
    再者,李敖确实是独特的这一个,但谁又不是独特的另一个呢?他们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呢?倘若真是那样的话,那么你所说的他的自由主义是吸收胡适和西方个人主义的结论岂不与独特的这一个相矛盾吗?倘若真要对李敖进行客观的学理的研究,梳理出他与传统和西方文化思想的渊源恐怕才是真正首先要做的。这样说来,“向集体靠拢”的方法是无法回避过去的。只不过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时常会偏离学术的轨道。乱扣帽子只是一种肤浅和另人厌恶的虚假的“向集体靠拢”的方法,但不可因此而否定真正的分门别类的方法!   

2005-10-02 01:57:34 崔柯   
  而李敖的“反求诸己”和“反求诸于宪法”的主张其实归结为一点还是“反求诸己”,即运用自己的大脑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放开心灵的枷锁运用自我的智慧。在这里,李敖的所谓“自由主义”主张便是吸纳了胡适“改良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后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李敖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我看来,将其纳入中国文人或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做法除了满足我们一向“向集体靠拢”的分门别类的习惯之外并无多大意义。传统/现代、中国文人传统/西方人文精神的区别或杂糅未免有些食古不化,将其视为独特的“这一个”或许更能把握其精神,或许才不会辜负李敖的良苦用心。
  
2005-10-02 01:52:34 崔柯   
  To 任华东: 愤愤不平是次要的。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望。失望使我对学术,对自己有了一些反思与警醒。
或许这是一个说的年代而不是一个倾听的年代。平时标榜着自由和民主的学者关心自己的话语权力和领袖地位甚于关心学术本身,甚至不惜为此丧失了本应有的良知与宽容。至今未见有学者从学理上对李敖做出回应,赞扬者多以陈词滥调敷衍而且不忘以所谓的“善意”忠告或提醒李敖如何如何,批评者多从道德人格入手其手段下作堪比刺探八卦的娱记。沉默者可以理解却让人感到悲哀,斗士如钱理群先生者也噤了声急于划清界限。
学术被精致化、贵族化、精英化为优雅的沙龙,学者成了某种高级身份证,勇士成为某种姿态的固执。精英们以引导民众走向自由民主为己人任,然而面对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少有人真正去倾听、去体验我们身边鲜活的时代万象。学者们用理论的身份证在外围游走,醉心于自己的话语世界中构织想象中的战场却不愿面对更为可行务实的主张。如何指望他们来拯救民众,引导自由。
对我来说,除了失望,更多是视野的开拓。以前很尊敬的,自以为须仰视才见的一些学者显现出了狭隘与固陋之处,如同李敖所说:“我们常常把过去的人锁定他的伟大的定位上面,而延续到现在,是错误的。我们所以觉得渺小,是因为我们跪着看那些站的人,当我们不再跪下,我们觉得很多了不起的人其实很渺小。”我想李敖对鲁迅、对胡适的“不敬之词”也是因此而来,尊敬一个人不是将其奉为高高在上的偶像,更重要的是重视自己的思考,解放自己的心灵。李敖说胡适的演讲“不可不听,不可再听”的说法便不是狂妄,而是一种应有的学术态度,让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偶像,面对大师。同样,对李敖的演讲也是“不可不听,不可再听”,在豁然开朗后就应该更踏实地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将大师背在自己背上。以此来看,有些学者之所以对李敖攻击鲁迅愤愤不平或许在于,当鲁迅先生从神坛走下来的时候,他们的权威和光环也会随之消失。君不见,多少人因其依附在偶像身上而赋予自己神圣,试图紧抱住偶像而将自己铭刻于不朽。而在一个真正民主和自由的年代里,当每个人学会用自己的思考来面对世界的时候,精英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
  
2005-09-30 22:05:06 任华东   
  to老崔,写这些东西最少得一晚上吧,没想到你对此这样愤愤不平!我估计依李敖的聪明劲,他应该早就料到了大陆学者的态度.不过很可惜,李先生说了,他压根就不想做书斋里的纯书生.所以,那些学者们实在是打错了靶子!动动嘴皮子谁不会,可要真行动起来,无论从勇气和智慧上,他们差李敖不止百倍!真要做学问,他们也不见得是李敖的对手啊!   

2005-09-30 21:44:11 任华东   
  大伟观察得蛮仔细的,是专用的校庆飞艇.最近忙什么呢?你的小窝搬进去了吗,一定很舒服吧!   

2005-09-30 02:11:34 李大伟   
  崔柯同志写的很好吗,表扬一个
今晚刚在别的宿舍看了李敖在北大的片断。觉得李敖对胡适的推崇实际上是对胡适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立场及观点的推崇,非常务实,从bt上李敖演讲的人数以及天涯上的反应来看,在民间思想界,李敖大陆之行绝对是一件盛事,而且对李敖观点赞同或基本赞同的不在少数,从官方对李敖的接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碰撞,让我们又看到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的非常态之处   

2005-09-29 08:55:49 刘伟鹏   
  崔柯锐气之中
又添老辣
可喜可贺!  

2005-09-29 02:41:44 崔柯   
  李敖的演讲网上的文字版本好象不全。文字版本好象是根据凤凰网的实录,但凤凰网是有所删节的。而且这个东西最好看现场的视频,看文字大大不爽,难以领略现场语境与李敖的风采。当然现场的视频也不一样,网上流传的版本大都是根据凤凰台,但是从清华开始凤凰就有所删节。比如李声称刘老板在高层有一神秘哥们就被删除了但是文字版本上有这句话。我在网上下了一个现场学生拍摄的版本,对比一看,果然有些内容被凤凰台删除了。BT上可以下到三次演讲的不同的版本。
总的来说,要想全面了解李敖的演讲,应当将能够搜集到的视频和文字版本对照参考,而且李在上海的记者招待会和凤凰网的网上交流也很精彩,这两次见面会网上很容易搜到文字版本的。
我觉得,北大的最出彩,不时有出格的言论出现,大概也给官方来了个措手不及。后两者有所收敛。据说清华校方事先向李敖索要演讲稿,但李回答我演讲没有稿子。有人说李是在北大演讲后收到警告开始迎合官方,不过我觉得清华和复旦的演讲虽然没有那么多爆料,但是李敖的主张,立场是一以贯之的,仔细揣摩是可以体会其用意所在的。   

2005-09-29 02:06:44 崔柯   
  这么多学者所表现出的冷漠,武断与学霸气令人吃惊。没有学理的分析而是情绪的宣泄,没有观点的碰撞只有断章取义的曲解,没有倾听不同观点的开放心胸而是固守于自己的领域孤芳自赏,没有知识分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默契反而有些酸溜溜的滋味。是学者们判断力的失误还是心态的失衡,个中原由耐人寻思。有网友称“因为以前大陆是他们的天下,他们按自己的意愿掌握节奏,现在出了一个李敖,告诉大家他们是走私货的,当然不快”,或许不无道理。
记得朱学勤曾经写道:80年代最后一年起,才明白自己所处的年代还是鲁迅的年代。
我想问的是,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走出了鲁迅的年代了吗?
而且更为荒谬的却是,朱学勤没有意识到,他代表的却正是鲁迅的年代而非鲁迅。
  
2005-09-29 01:24:07 崔柯   
  二,摆出不屑的姿态,与其划清界限。
钱理群家人委婉告知记者:“钱先生和家人一般都不看李敖的节目,也不关心他在北大做演讲这些热闹事。大家都有各自的取舍和兴奋点,对于李敖,不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不太好评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也表示并没有什么热情去听李敖的演讲。
朱学勤:这个人我不予置评,不论是学术还是行为方式,我都不屑于评价。
钱理群与陈来的态度比较暧昧,或许是迫于政治的压力不便发言。尤其是钱理群,经历了一些冲击,各种苦衷难以明言, 为了自保而回避直接评价,虽不符合其一贯倡导的鲁迅精神。但从人之常情揣测可以理解。但朱学勤的不屑姿态就显得有些霸道武断,学勤先生是我素来佩服的学者,希望这种话是出于记者的断章取义有所歪曲。否则,除了说明自己的心虚与当今学界各自为营孤芳自赏的风气之外,不能说明别的问题。
三,以道德制高点发掘李敖的道德缺陷,从道德人格上进行指责。或者从商业炒作的动机来质疑李敖。
傅国涌(大概是浙江大学的)断言李敖“骨子里乃是极致的媚俗……他是一个彻底的世俗中人,一个始终没有摆脱低级趣味的人,他好财、好色,对名利很在意,整天在碌碌红尘中打滚,几乎没有时间从世俗的污泥浊水中抬起头来仰望星空。他表演欲极强,时不时地想着要惊世骇俗,事实上只是典型的媚俗而已。”而且翻出李敖旧帐,断言李敖侵吞萧孟能财产,试图揭露李“性格中的缺陷、他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围绕着他的那些是是非非……”其道德大棒与大批判式的语言风格实在是过于武断霸道。
余杰则断言:“台湾的年轻人心中,他已经是一个过时的人物,书也卖不动了。对李敖而言,大陆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来此宣传形象是市场转移的绝佳方式。李敖大陆行的真正意义,与千千万万台商来内地投资办厂的意义相去不远”。
傅国涌文章中没有具体的分析,没有理性的审视,充满的只是情绪的宣泄,实在不象是一位搞历史研究的学者。余杰坚持其一贯的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媒体的批判立场,却无视李敖三场演讲中的建设性主张,这种简单的对/错的思维与僵硬的批判立场实在不应该是一个以自由和民主的宣扬者自居的思想者所具有的。
  
2005-09-29 01:23:24 崔柯   
  大陆的知识分子对李敖表现出了不约而同的冷漠的态度与高高在上的道德制高点。其优越姿态令人吃惊。在我看来,大致有三种。
一,以所谓的“学术研究”的名义将李敖排除在所谓的“学术圈”之外,以所谓的学术研究的严肃性来否认李敖,在这里,学术成了高高在上的门槛和排除异己的工具。
复旦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顾晓鸣谈对李敖大陆之行的看法时称,“这几年来,李敖在公众面前展示博学、叛逆的一面,但是他毕竟从过去那个时代走来,而且因客观的原因未能深入地读书,这次到复旦是一个很好的让他走下台的机会,不要再装老青年了。到校园里面,温馨地和学生们家常般地讲讲自己的阅历,谈谈自己的人生,也许会更能打动学子的心。”“从学者角度看,李敖在很多学术和专业领域没有狂的资本,有太多的大师走在了他的前面。因此,表现得通达、率真一些反倒更可为自己添彩。”他认为,在特定的背景下,李敖在很多学术、学理问题上不懂或者说不透,因此“他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一些东西,并且不要过多地以迎合青年的叛逆形象出现在青年面前。”
朱维铮: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敢于从历史的角度批判蒋氏家族的du cai统治,在当时确实具有一定意义,尽管现在看来也并无多大学术价值。但是后来,他已完全跳出了学术和学者的圈子,已没有价值可言。
谢泳:此次“神州文化之旅”除了对他自己有意义外,其他的意义实在什么也谈不上。据我所知,中国学界对他的来访基本不予理睬。他的来访最多是一次与娱乐有关的访问,在思想方面毫无意义。中国学界还没有糊涂到连是非也不分的程度。
  

2005-09-28 19:47:14 任华东   
  好热闹!这样多好,这里的人好像没有多大的反应!他们好像对社会文化新闻事件不太感冒,找不到臭味相投的。还是这里好啊!我以为将李敖算作中国文人没有什么不可以,中国古代并不缺像他那样的文人。敢说敢做仗义执言向来也是中国文人的傲骨之一。只不过时代不同了,他们的生存境遇和处世策略都有所不同而已!   


2005-09-28 16:11:25 崔柯   
  李敖积极务实,放弃推翻政府的想法,“以自由主义换宪法”的主张往往被攻击为向政府的妥协与献媚。余杰,刘晓波的愤怒或许也是因此而来。在我看来,这种立场的对立与“五四”时期胡适的改良主义与鲁迅的不妥协的立场的分歧有着相同之处的。胡适的“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的说法与李敖在复旦主张放弃人间天堂的努力与马克思告别的观点何其相似。
或许李敖是理想主义的,但更始现实的。他正是看到推翻政府的激进行为已经不太现实的时候主张更为务实的改良主义观点。面对我们今天的现实,哭哭啼啼的眼泪和缩在屋子里面骂娘都不会改变社会现实。在凤凰网上李敖说:”我从来是一个叛徒,可是我从来不鼓励别人做叛徒,可是你只看到叛徒风光这一面,但是你没有看到他被关在牢里的时候,那时候你看到时间是多么长,人情是多么凉薄,同志是多么的不可靠。那种漫长的岁月一般人是受不了,我在牢里睡在地板上,夜里蟑螂老鼠、蜈蚣蚂蚁都爬上来了,那个时候不是容易过的一个生活,我不鼓励别人做英雄。今天我对北大和清华的小朋友没有鼓励他们做英雄,但是在基本的权 利上不要孬。”这种主张背后其实隐含了对人性的的一种更现实的理解。人有自私的一面,有现实的利益要求,难以要求每个人都牺牲一切前赴后继。但是如果普通人能够“在基本权利上不要孬”便是守护住了一个底线。这样的观点或许更为符合普通人的要求。   


2005-09-28 15:41:14 崔柯   
  把李敖看作中国文人的标本和榜样不是高看了李敖,而是高看了中国文人。
把其归类为传统的或现代的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都简单的。李敖所倡导的心灵的自由,正是不屈从于任何的权威和偶像,用自己的大脑独立思考,正视现实积极务实。上海记者招待会上李敖说:“我们常常把过去的人锁定他的伟大的定位上面,而延续到现在,是错误的。我们所以觉得渺小,是因为我们跪着看那些站的人,当我们不再跪下,我们觉得很多了不起的人其实很渺小。”仅仅看到李敖对鲁迅的攻击乃是腐儒之见,在我看来,李敖的精神与鲁迅是相通的。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犀利有力的,但是李敖进一步鼓励大家勇敢地站起来。如果说在鲁迅那里,阿Q代表了国民性的现实的话,那么今天,李敖便是激励每一个阿Q挺起脊梁,正如他在北大讲坛上直接面对北大的校长书记呼吁说“现在的北大太孬了,在我看来,什么原因,怎么样可以不孬,我们的书记站起来,校长站起来,像我们以前的老校长不 就是这样吗。”腐儒愤怒的是李敖侮辱了他们的精神偶像(或者说他们的饭碗)鲁迅,殊不知李敖所倡导的精神与鲁迅先生乃是一脉相承的。
李敖认为屈原的情绪是一个错误的情绪,李敖是在攻击屈原否定屈原吗?不是的。他倡导的是一种强健的民族精神来面对我们今天的时代。我非常欣赏他在北大所说的“时代不该有乡愁”,为他在复旦说“哭哭啼啼没有出息,我们是男人,我们不要没有出息”而激动。
  

2005-09-28 08:11:08 王子庸     
  我传的那个可能不行
完整的我也还未看到。文字版我发到中国书法在线边缘论坛了
李敖迎是文人本色。大家吃惊只是说明了这个社会的非常态
不要将李作学问家要求
他也并不是中国文人的 标本和榜样。那样太高看他。也对他不公   


2005-09-26 15:39:52 任华东   
  以下是李敖说过的话,我把它概括为:李敖的理想主义与“流氓智慧”,或许能见出他的一点思想与为人处世的特色。
    其一,李敖的理想主义观:
     “不论怎样地浮云事变,我李敖决不心灰意懒,我不在乎那些战友的来去,不在乎个人的沉浮,我关心的只是理想的追求,在追求理想的大目标下,我不怕孤立,照样勇往直前。”
     “有时候理想主义是要走开,如果理想主义在旁边,就看是什么情况,平时闲着没事干,理想主义是很重要的,可是理想主义者要变成一个殉道者的时候,他本身也是个相当的现实主义者!所以大家都说,马克思是唯物的,黑格尔是唯心的,这是不对的,马克思是相当唯心的一个人。所以我认为我们会常常错怪了一个人,或者错怪了一个观念。”
    “这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我认为对邪恶、对黑暗、你表示沉默、表现出闪躲、与世无争,你就是共犯,是罪恶和黑暗的共犯。坏人做坏事,你看着他做而不阻拦,你就是共犯。所以我才力竭声嘶,要出来讲话。”
   
     其二,李敖的“流氓智慧”
     记者问“‘我是流氓我怕谁’他是跟您学的吧?”
     李敖答“王朔?表现方法应该不太一样吧。我不会说我是‘流氓’,我会说我是‘大流氓’”
     “狂气以外,另一种是‘流(流氓)气’。周作人说写文章要有点流氓气,其实做人也应当如此。有流氓气就是敢做敢当、不恤人言、不怕声名狼藉,为了真理,不怕人说闲话。流氓气的的最大特色是对闲话的反应异乎寻常‘是老子干的又怎样?’”
      
      眼下有太多廉价而伪善的理想主义,在李先生看来,如果一个人只对自己大谈理想,却不停的要求别人去做“现实”的事,这样的人就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说得再漂亮抵不上亲自去做。要么不说,要么说了就必须去做。只是语言在这个时代也最廉价。人们不断地耍弄着语言游戏,却没有人对它负责。于是好多荒唐的事也就司空见惯了。李敖入狱是对理想的最好诠释!这样看李敖,他值得我们尊敬!
      李敖之流气,是一种政治斗争策略,更是一种生存智慧!都说文人“雅”,可有时“雅”也遮蔽了文人真实的面目。李敖就是个另类!能说他不是文人吗?他是文人更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反倒是我们,非得拿出个文人的样来,否则会被别人笑话不入雅士之流。这样看来,李敖活得最真实!堂堂官方赠送仪式,李先生竟以金瓶梅戏之,不是智慧又是什么?   

2005-09-26 12:44:59 任华东   
  今天上午,李敖在复旦逸夫楼演讲。不知校方出于什么考虑(有人说他在北大的演讲太锋芒了,上面传下话来不要把场面搞大,很多记者都进不去。还说媒体只能用新华社的稿件。这帮人很牛,车子往里面开如入无人之境,其它车子想进去比登天还难),将演讲地点定在了仅容纳三四百人的逸夫小礼堂,我辈自然无缘亲临现场以观大家风范!还好在会场外面见到了李敖。一身西装,带着墨镜,很精神,根本不象七十岁的老人。学生们情绪很激动,齐呼着他的名字,并将他的画像高举过头顶!我突然觉得挺让人感动,电流一样的东西刹那传遍全身,竟想落泪!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敢恭维了。由于人太多,警察不停地推搡着众人往后退。有个记者很是气愤,上前理论,不想差点被那人恶狠狠的推倒。看到警察如此凶悍,原先那股进不去誓不罢休的劲头逐渐平静下来。一个李敖竟让当局如此兴师动众,不知李敖作何感想?也许他早就习惯了,也许他早就料到了这样的场面。但不明白,既然请人家来了还遮遮掩掩得。难道说了几句自由主义话,见了一次面就会天下大乱吗?想不明白!他在北大的演讲被其戏称为金刚怒目,在清华则曰菩萨低眉,不知这次是否又有惊人之语!
    凤凰卫视作了视频直播,李敖先生依然风格不改。机智幽默,妙语连珠,大厅里不时响起阵阵喝彩!七十多岁的人了,反应那么快,让人惊叹。演讲结束,校方赠送给李先生一套影印的四卷本竖排红楼梦。李先生马上说,“这倒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你们要送我金瓶梅呢”


2005-09-25 22:12:03 崔柯   
  李敖的北大演讲极精彩,一定要看看,最好看现场的视频.不要被媒体蒙蔽了.只是大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应很是让人心寒. 朱学勤,陈来,葛剑雄,钱理群,朱维峥,余杰一干人都摆出了冷漠或不屑的姿态.浙江的傅国涌更是翻李敖旧帐,从道德上攻击.不知是迫于政治压力还是自家嘴脸的暴露.   


2005-09-25 18:32:24 刘伟鹏   
  志勇:没有看到你传的东西,是不是太大了。全文我看了,就在百灵读书沙龙三联书库里。
看了之后才明白,为什么各大网站都没有全文。   


2005-09-25 12:50:08 王子庸     
  我刚刚在班级共享上传了一个好东东: 5qzone_李敖北大演讲[1].wmv,大家快去看看吧!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4 15: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热评李敖

没见过这么可怕的同学录吧
一点温馨都没有  :)
是我读研时的文艺学专业的三个同学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4 15: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热评李敖

李敖北大演讲还有些意思
BT上可下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18:26 , Processed in 0.1488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