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10|回复: 3

张强教授五部专著组成的“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即将推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5 11: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强烈关注
包含了
《书法文化:形态描述与经典图释》
《现代主义书法论纲》
《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
《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视点》
《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
五部专著在内,
共计120万字的“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
即将推出,
 楼主| 发表于 2005-5-5 11: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强教授五部专著组成的“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即将推出

总序

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

总 序

中国本土艺术学科:现代方法论再造与逻辑网络的构筑
                                 张 强 



 一
现代艺术的出现,首先在其意识形态层面上,颠覆了古典艺术中的政治功能、伦理功能和审美功能。其次则颠覆了古典艺术的记忆功能、叙述功能和愉悦功能。再次颠覆了古典艺术的典型化、情节化和类型化的构成特征。其实,最醒目的改变,或许是古典艺术中的和谐关系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倾覆。
现代艺术给我们带来的最深层的改变,应该是来自于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维度的“镜像性”的反映,走向了多向维度的“喻像性”折射。
现代艺术让我们得知:客观世界的真实,永远是在某个层面上“相对性”地在发生着。

就“视觉方式”而言,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也已经开始出现边沿的“软化”现象。先锋的“前卫”地带,逐步地出现了大面积“塌陷”。由商业资金的操作,以时尚的“名义”,在毋须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可以将前卫艺术中苦心孤诣地创制出来的符号样式,迅速地转化为广告与时尚的产品之中,成为商业的“噱头”。
但是,事情的另外一面是,它客观上也在使得“前卫”艺术在社会影响层面快捷地生效。

而以“平庸的、低级的、恶俗的”社会趣味为打击目标的前卫艺术,尚来不及组织起对抗的力量,形成坚固的阵营,“商业趣味”已经是以极好的胃口,消化了前卫自己设置的“孤高方式”。
于是,前卫艺术与商业趣味的之间,在其中一方不情愿的状况下,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羞涩合谋”。
于是,“现代主义”尚没有从对古典主义的颠覆中站稳脚跟,另一只腿却已经迈向了“后现代主义”的阵营。
               四
对于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种种”现象,我们再使用“艺术”的这个概念,已经变得不那么合乎“时宜”了。或者说,即使是还在勉强的使用,其含义已经发生了内在的变化。
于是,有时候,“视觉文化”作为一个崭新概念的提示,也就不仅仅是出于论述的方便,同时,也包涵了更为深层的动意的发生,这就是在学科逻辑“穿越”上的必然。
就这样,“视觉文化”也就由此而具有了两个大的方面的意义构成:一是作为浮泛的视觉现象描述上的概括与指称,二是作为学科意义建构上的逻辑组成。
              五
其实,以上所陈设的问题,是我们今日所面对的艺术学科构建与艺术现象把握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背景色彩,或者说是我们今日面对艺术的认知起点。
由此,中国艺术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学科”的建构问题,也就必然地要在此发生的背景之上来进行相关的设置与构建了。
当下中国艺术研究的整体局势告诉我们,中国艺术学科自身在现代文化情境中的重新体认,学术体格的重新塑造,都将成为激发中国当代独立艺术思想体比系建构的重要前提。

无疑,在国际化的情势中,当代中国文化与艺术思想,一直处于一个被影响的阶。或许,单向度的输入作为国际化的过程中同样是无法回避的。
但是,从更为长远的眼光来看,中国的艺术学术研究必将要建立起现代学术意义层面上的艺术学科体系,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的现代集合,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建立起具有影响力机制和赋予国际视野性质的艺术思想体系。

于是,中国艺术的现代文化研究:
着眼于中国艺术理论的体系再造;
着眼于中国艺术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方法论重构;
着眼于动态把握中国艺术理论的新的生长点的敏感。
它有别于“东方主义”之下对中国艺术思想资源的粗暴捆绑;
不同于后现代语境中的任意拼结;
亦非西方学术工业的自然延伸;
迥异于国际汉学猎奇性的事件追索。
它是从中国艺术文化自身逻辑中寻找某心理的逻辑再造。
并由此而激发出相关的艺术课题。
             八
中国艺术学方法论的再造,实际上是立足于当代国际学术前沿视野为前提,以对各个学科堡垒的当然穿越为构建方式。
使中国艺术原来的潜逻辑、碎片结构、随想纪录式的学术研究方式,进行可能的整合:
使得中国艺术研究原有的文人性的散漫、偶发、浩阔,成为更为坚实的逻辑穿越。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学科,是在人类共同的“逻辑语法”上的翻新:
将中国艺术中固有的感性、随意与醒悟特点,转换成更为理性的必然与特定的自足构建。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学科,是对其它相关学科的必然经过:
也只有对于其它的现代人文学科的学术基点,进行当然的串联,才会达到一个必然的结论。
            九
中国现代艺术学科的再造,初步的研究成果也就自然地包括了这样的内容:
书法文化:形态描述与经典图释
现代主义书法论纲
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
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视点
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
…… ……




                    
                                            2005-03-02 
                    于重庆黄桷坪108号桃花村16楼
 楼主| 发表于 2005-5-5 11: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强教授五部专著组成的“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即将推出

总后记
关于“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与我的五本书
                                                                  张 强

在“中国画学丛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2版)的总后记(2001、11于济南)中,我所提到的《中国绘画学与我的五本书》“《中国画论体系》、《中国绘画美学》、《中国山水画学》、《中国人物画学》、《现代国画形态》”,其中学术的重心,是立足于有关中国本土艺术的学科构建,是将“中国绘画”这个更为特定的对象,还原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之中,进行可能的审核与重组。
那么,时隔3年后的今日,我在筹谋于“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的打造,内在的学术驱动力又来自于何方呢?而与之相呼应的外在的学术情境是否具有更深的效应呢?
当然,这个“自我的追问”肯定不是对于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的查询,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我也想通过这个探察的过程,抖落出更具学术挑战性的命题,曝露出更为隐深的学术逻辑,打开那阻碍更具学术穿越力量的屏障……。
不过,这个学科的逻辑系统是在生长中自然完成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在预设中被设计出来的。
如果说“中国画学”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是一种被扩张的视角时的占位点,是被重构系统时的逻辑起点,而作为对象的“古典形态”并没有任何的更易。也就是说,它不过是“换一种眼光”看古典艺术。
那么,“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的铺设,则完全是面对迥然相异的认知起点和观照对象。甚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观照与认知的过程,就是随着观照与认知对象变化而观照者与认知者发生的变化的过程。
在这里,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必然地包含了两个大的方面:变异与穿越。
其实,“变异”这个概念的产出,是先在性地设置了一个相关的命题:古典艺术的本质特征的规定,以及在这个“本质特征”在当代所发生“位移”性改变。或者说是改变的程度足以“异化”掉原来的特征标识。
不过,另外一个概念才真正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这就是“穿越”。
所谓的“穿越”,则是以中国本土艺术为逻辑起点所创制的概念,去穿越人类的各种不同的视觉资源与视觉遗产,它包括西方的(非西方)历史形态、当代形态,甚至于自然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一个有机的谱系。
而这个“谱系”的基准,正是中国哲学、艺术、文化的逻辑结晶点。
在此意义上,它不是简单地古典艺术形态的 “复苏”,而是中国民族文化在“当下”被激活后所显现的巨大文化生命能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当代中国艺术学者对于人类世界发出的充满艺术智慧的强劲声音。
所以,在“现代化的中国本土艺术”这个命题中,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就是一个“化”字。因为它包含了如是的内容: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可能“指数”的变“化”;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步骤”的“化”分;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视点”的异“化”;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概念”的融“化”;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观念”的消“化”;
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穿越”屏障的“化解” …… ……。
当然,正如所有学术理想必定通过非常坚实而烦琐的步骤来升腾,而一个学术概念的建立也必须通过细致的思考论辩才能抵达。作为艺术为对象的改变并改变对象的这么一个特殊的履历,也就注定了这个过程是惊险万分的。
于是,这些著作的撰写也就不再是空穴来风了,而是伴随着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的历程而展开。而这些写作工作的思考的端点,也就自然地来源于同步发生:在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发生的同时,而开启了一个相关的工作:
《现代主义书法论纲》(1986——2000)
以现代主义切入到“书法”这个概念之中,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这是因为书法本身首先是一个具有极端自闭特征的一个文化符号系统。它自身有着无法更易和替代的指示系统。作为一个来自于远古文化的“活化石”,却又在现代化的生活中被使用着、流通着和传播着。有一个被反复征引的事例就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改革,几乎触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而惟没有撬动书法。由此,书法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后一个堡垒。
在如此的背景之下,我的基本观点如是:书法被改变是一个无法躲避的命运。而改变、乃至于破碎书法的认读序列,将是书法“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书法纳入到“视觉艺术”的范畴之中,如此才有可能使书法显现新的生长点。
因此,这部著作中最早地追溯谷文达、徐冰为“现代主义”书法的对象;为“书法主义”启动理论依据;从空间上批判了日本现代书法的局限;从观念上逾越了日本的形式主义。同时,立足与中国现代主义书法的发展现状,不断地从学术上做着追踪性清理的工作。
《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1995)
本书的写作动意,一方面源于90年代中国大陆思想界、艺术界对于“后现代”概念的渴求,尤其是将中国艺术与后现代相结合思潮、现象,更是被很多的人所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已经完成的《现代主义书法论纲》,也算是一个充足的学术准备。尽管今日看来,跨入这个领域显得有些匆忙,但是,无疑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
这是因为很多的问题,如果从后现代的智慧上来看,都可以将“现代主义”概念下死结打开,问题可以更进一步的展开: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书法”可以成为一个认知的起点。这就变得尤为重要起来了。
当人们对于书法形态被破碎之后,如何与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相甄别,并且不再陷落在其标准之中——这是困扰中国艺术家、批评家与理论家的一个巨大的难题。但是,若从“后现代书法”这个概念、以及这个概念所生发的“文化逻辑”来看,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乃至于与书写相关的“行为”、“装置”,都可以成为“后现代书法”空间中的产物。
《书法文化:形态描述与经典图释》(1989——1996)
有了对于《现代主义书法论纲》和《后现代书法的文化逻辑》的写作经历,进一步寻求“历史形态”的逻辑支持,也就不仅是一般的“心理”需求,而成为一种内在的学术要求。
这部书写作的时间跨度也是相当大的。其中之一部分,最初来自于一家报纸的约稿,在连载了近一年后,由于报社的人事变动被突然中止。而本书的之二部分,是一家出版社的约稿。之三部分来自于是一本鉴赏辞书的内容。
这三部分形成了今日的《书法文化:形态描述与经典图释》。
而本书最主要的学术旨意在于,将书法从文化的形态上,划分了三大部分:一是古典理论形态,二是书法的一般理论,三是书法的现代理论形态。
而这三个部分的平行排列,可以看出现代理论形态出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从根本上来说,将书法放置到一个“文化学”的视野中,其本意是从“艺术性”的分辨中脱逃出来,还原到一个文化的原则之下。如此以来,书法中最难以排解的“法”的情结,可以得到疏解。
而50幅经典作品的“感受与表述”,也在通过心理的感受度为读解指标,来消解大师与平民书作之间的巨大差异。
《现代艺术史逻辑与中国文化视点》(1997——1998)
在这部书中,寻找西方的艺术史的形式与观念的延展逻辑,也就成了一个首要的问题。
因为通过了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后现代”视角的论述,并且关联到历史空间的展开,无疑,某些问题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但是,对于西方艺术历史逻辑的追溯,也就成为透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焦点所在。当然,有关中国的文化视点,也会同时交织在这个观照的过程之中。
也就是说,在这个课题中,中国文化社会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读解,中国文化心理与西方抽象艺术的关系,在西方现代艺术史逻辑之下,中国自身艺术发展的可能性等等,都得到相应的阐释。
《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1996——2000)
在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化研究过程中,一个最具挑战性与想象力的事情,就是研究者的学术可以伴随着研究对象一起成长。
有了前面的学术基础,加上相关的创作经验,一部面向“心灵”的书稿脱胎而出,这就是《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
说它是面向“心灵”,其含义如是:
之一,它不是因为任何外在的任务所致。其学术的出发点是来自于“内在”的强烈需求。
之二,它与我个人的一个艺术方案密切相关。它与“张强踪迹学报告AB模型”,“张强踪迹学报告AC模型”有着观念互补性、概念的提升性有关。
之三,它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由“个人经验”向“学术原则”的一个还原的过程。最初我个人的艺术经验占据了相当的篇幅。随着写作的持续进展,以及在后来的反复修改中,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作为案例,不断地淡化着,直至今日完全消失。
这个过程使我不断地相信,只有来自于更为广阔的学术原则,本书的学术力度才有可能得到强化。
之四,这部书的写作,一直秉持了如此的理想:从中国当代学术情境所生发的概念,是可以具有穿越人类文化所有屏障的力量。
于是,“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将与“中国画学丛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2版)一道,成为充满一个文化理想与学术责任心的学者,在21世纪为中国“艺术学术现代化“所努力的见证。
至于这两个系列丛书所可能释放出来的学术能量和文化效应,也只有交付于时间的检验了。而所有这些,也已经与作者的期待和能力无干了。
同时,回顾20多年的学术生涯,使我不得不发出如此的感喟:在这两个课题中,包含了太多的真实学术命题,有太多的文化难关需要面对,有太多的民族情结需要舒解,有太多的未知空间需要探索……。
2005-03-16 
                    于重庆黄桷坪108号桃花村16楼
 楼主| 发表于 2005-5-5 11: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强教授五部专著组成的“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即将推出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30 18:10 , Processed in 0.1333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