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19|回复: 9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的中国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5 11: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的中国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09/23 10:34   北京科技报
                                作者:杨猛

  刚刚在北京结束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媒体以《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为题报道。近日,国内易学研究权威学者通过本报谈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杨振宁:近代科学要摆脱天人合一
  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说道: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
  杨振宁认为,中华文化有归纳法,可没有推演法。采取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受《易经》的影响。如果归纳一下今天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其中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归纳法,一条路是推演法。近代科学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而发展的。比如Maxwell方程,就是运用了两者结合的方法,今天发电机,电话、无线电、电视网络通信激光等等都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而所有的这许多都基于Maxwell方程式。
  中华文化的归纳法的来源就是《易经》。观物取像,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易经的精神分类、精简、抽象化是归纳法的精神。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非常好的例子是明朝末年的学者徐光启。
  徐光启第一个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史上一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变成规律化。推演法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徐光启翻译后了解到,推演法的一个精髓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是摆事实,次序没关系,重要的是最后的结论。可惜徐光启的译著只翻译了前六章。没在中国产生应有的影响,所以推演法没在中国生根。
  杨振宁认为在中华文化里,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比如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也就是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杨振宁最后表示,他并非是想攻击中国的传统哲学,因为天人合一的内涵不止是内外一理,而是远超过内外一理。从天人合一产生的观念是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传统思维与社会的影响,比因为植根于天人合一、所以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影响还要重要。
78_18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4-9-25 11: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的中国发展

            
                国内易学专家称杨振宁的观点“有很多常识性错误”

  著名的易学专家山东大学哲学系刘大钧教授认为,杨先生的演讲“有很多常识性错误”。比如,杨先生说周易只有归纳,而没有推演。可是众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书,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举一反三,怎么能说没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普世之书”。从这个角度,也是一种广义的“推演”。
  另外一个目前属于国内易学界泰斗级的人物(该人士不愿意透露姓名)认为,杨振宁的演讲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出发点令人欣赏,但是其中牵扯到易经的有些地方的确值得商榷。比如杨振宁说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周之前的甲骨象形文字就有单音字出现。
  其实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反思从李约瑟就已经开始。杨振宁先生的观点基本是李约瑟的一个延续。究竟是不是易经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与进步?该人士认为,评价中国近代科学,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比如西方文艺科学的发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适应了社会需要的产物。
  另外,杨先生说易经没有演绎法,所以导致科学裹足不前。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古希腊时期就有一大堆演绎法,比如演绎逻辑和形式逻辑。但是为什么也没有产生牛顿呢?他并不否认中国近代科学精神的缺失,但是把原因归结于易经,“显然有失公允”,容易误导对于古代哲学的认知。他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已经有很长历史,认为天与人是同一性的,人首先是个自然物。而西方哲学的观点,讲究主客观,西方传统,近代科学,讲究人和自然是对抗的,这涉及东西方思维的差别。况且,“只有思维方式还不够,关键是社会条件”。
  欧洲近代的科技之路不是唯一的发展向度。
  另一位周易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萧汉明教授介绍说,十六世纪以前,中国在技术与科学方面的发展一直远较欧洲卓有成效,然而近代科学为什么首先出现在伽利略时代的西方,而不是在中国?这其实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对这个问题萌生过浓厚的兴趣。
  由于杨先生特别注意到《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与影响,又由于杨先生以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向度为唯一尺度,所以杨先生得出一个结论:《周易》没有推演法,因而阻碍了中国科学走向近代。如果就历史事实而言,中国在近代不仅没有出现像欧洲那样的科学,也没有走出中国自身的近代科学道路。这个历史事实,是否一定要归咎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杨先生认为中国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把技术当作“奇技淫巧”,这个观念的确在历史上出现是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特别值得一议的是,《周易》是否对科技采取拒斥的态度?萧汉明教授认为,如果考察一下公元前四百年前后问世的世界性名著,那么有哪一本书曾经明确无误地宣称过它对科技具有促进作用呢?回答恐怕只有《周易》。
  在《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将“制器尚象”列入圣人使用《周易》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说明《系辞传》作者十分看重易象对制器的作用。依据作者所举之例,诸如耒耜、舟楫、服牛乘马、臼杵、棺椁、书契等古代发明,都与易象有密切关系。
  萧教授介绍,《周易》的确不具备欧几里德《几何原理》的思维路向,它所重视的是取类比象的分类法与易象的模拟功能。
  以取类比象而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1892种药物按无机界的水、火、土、金石,植物界的草、谷、菜、果、木、服器,动物界的虫、鳞、介、禽、兽,最后到人,共十六部六十类,其先后次序包含着由低向高的进化程序。达尔文称此书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时珍的分类法比林奈的分类法还要高明,因此《本草纲目》可以看作是中国科技刚刚踏入近代科技门槛的代表作。如果中国科技在近代不是由于封建专制体制的制约,《周易》的思维方式将会促使中国科技走出自己的近代之路。
  再从传统医学看,当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后,西医的解剖生理学迅速被传统医学汲取,但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至今还受到西方的排斥。这是由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同思维所决定的必然的历史现象。
  杨先生说:“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个是两回事,不要把它合在一起。”萧教授认为,杨先生此说抓住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本质特征。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注重四季气候变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这个基点出发,如果中国医学有自身的独立的近代进程,那么它也决不会抛弃由此得出的一切相关结论。由此可见,如果中国有自己的近代科技之路,那么它决不会出现与西方完全雷同的发展向度。
 楼主| 发表于 2004-9-25 12: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的中国发展

中国“学者”的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盲目自大
——虚伪的、虚假的、可悲的“民族荣耀感”!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5 20: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的中国发展

易经》不易。作为“六经之首”,它在产生后3000多年,还被学者“指责”为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国诞生的罪魁之一。
  当然,更多的人会对这种“指责”进行反驳,试图为《易经》平反。
  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振宁的论点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争论的中心论点扯出了一个老话题——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有着先进文明的中国萌芽。
  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说的,加入讨论的人们大多数对他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但他的观点并没有被压倒,一小部分支持他观点的人士也显示出力量。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
  争论的高潮出现在2004年10月23日。这一天,由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和《科技中国》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董光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陈方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等知名人士参加了这次论坛,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尽管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在论坛上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但显然没有为这一争论划上句号。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5 20: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的中国发展

  杨振宁:“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
  杨振宁在他的报告中没有明确提出“李约瑟难题”这一概念,但他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放在他论题的首位。
  杨振宁把原因归结为五点: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两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
  至于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杨振宁引用明朝末年大臣兼大学者徐光启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徐光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翻译了前六章)。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直至牛顿科学思想的形成。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杨振宁在报告中说。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徐光启的翻译本存世近300年,在中国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影响。杨振宁认为,这显然跟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容易接受推演逻辑有关。
  另外就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这种思想“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而“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另外,杨振宁认为中医理论中把疾病与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的分类,也是受《易经》理论的影响而来。
  报告中,杨振宁还指出《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另两个方面:“《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杨振宁一再强调,他提出这些观点,并没有攻击传统哲学的意思。他对“天人合一”的内涵中更重要的“天人和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5 20: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的中国发展

董光璧: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



   


  似乎是对杨振宁所阐述的“《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三个方面”的一种回应,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学者董光璧,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发言,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第一是从文化的结构和演化来看传统,第二是从当代人类面临的挑战看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是从如何改变当代中国科学落后的状况来看易学研究。”
  然而,董光璧老先生的讲话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有些深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自己也认为,当时参与论坛的听众,恐怕绝大多数不能真正领会他的某些话的含义。
  “所谓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在为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找原因,严格讲这不是历史学研究的问题”,在采访时董光璧用浅显的语言解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造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那么制度问题应该位列第一,因为工业文明时代是制度主导文化的时代。他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形成于17世纪的欧洲,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他强调,“不要把不成功的原因归罪于自己的祖宗,这会让本来应该负责任的统治者和当事人逃脱责任”。
  关于逻辑问题,董光璧说,中国没有系统的逻辑学,这一点必须明确,这显然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中国逻辑有些特征跟西方相比却有优势。“西方有归纳和演绎两大逻辑系统,他们习惯上把从特殊-特殊归到归纳里,一般-一般归到演绎里。中国逻辑的特点在‘特殊-特殊’和‘一般-一般’的推理,仅从对称考虑也应该有其一定的地位。”
  董光璧举例说,中国有互补或者说对称推理,即有阴必有阳,这样的思想在现代科学中已经显示了它独特的意义。“我们看看发现正电子的过程,既然发现了负电子,根据对称原理推论,就一定会存在正电子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5 20: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的中国发展

  杨振宁:“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
  杨振宁在他的报告中没有明确提出“李约瑟难题”这一概念,但他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放在他论题的首位。
  杨振宁把原因归结为五点: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两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
  至于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杨振宁引用明朝末年大臣兼大学者徐光启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徐光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翻译了前六章)。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直至牛顿科学思想的形成。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杨振宁在报告中说。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牛顿还没有出生,可是徐光启的翻译本存世近300年,在中国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影响。杨振宁认为,这显然跟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不容易接受推演逻辑有关。
  另外就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这种思想“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而“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另外,杨振宁认为中医理论中把疾病与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的分类,也是受《易经》理论的影响而来。
  报告中,杨振宁还指出《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另两个方面:“《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杨振宁一再强调,他提出这些观点,并没有攻击传统哲学的意思。他对“天人合一”的内涵中更重要的“天人和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5 20: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的中国发展

董光璧: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
  似乎是对杨振宁所阐述的“《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三个方面”的一种回应,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学者董光璧,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发言,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第一是从文化的结构和演化来看传统,第二是从当代人类面临的挑战看中国传统文化,第三是从如何改变当代中国科学落后的状况来看易学研究。”
  然而,董光璧老先生的讲话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有些深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自己也认为,当时参与论坛的听众,恐怕绝大多数不能真正领会他的某些话的含义。
  “所谓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在为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找原因,严格讲这不是历史学研究的问题”,在采访时董光璧用浅显的语言解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一定要寻找造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那么制度问题应该位列第一,因为工业文明时代是制度主导文化的时代。他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科学形成于17世纪的欧洲,其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他强调,“不要把不成功的原因归罪于自己的祖宗,这会让本来应该负责任的统治者和当事人逃脱责任”。
  关于逻辑问题,董光璧说,中国没有系统的逻辑学,这一点必须明确,这显然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中国逻辑有些特征跟西方相比却有优势。“西方有归纳和演绎两大逻辑系统,他们习惯上把从特殊-特殊归到归纳里,一般-一般归到演绎里。中国逻辑的特点在‘特殊-特殊’和‘一般-一般’的推理,仅从对称考虑也应该有其一定的地位。”
  董光璧举例说,中国有互补或者说对称推理,即有阴必有阳,这样的思想在现代科学中已经显示了它独特的意义。“我们看看发现正电子的过程,既然发现了负电子,根据对称原理推论,就一定会存在正电子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5 20: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的中国发展

 陈方正:中医药是中国成功的科学
  参与论坛的还有一位嘉宾,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方正教授。陈方正原本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后来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次论战中,他提出观点:由于实用主义的驱使,中国产生了自己的科学,那就是中医。
  “中国的主流文化完全是实用的、入世的,它就会促进一种实用性的科学。我在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不是没有科学,中国的科学不是不成功,而是成功的,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就是在中医药。”
  陈方正还认为,中医药有自己系统的科学理论。“在汉代,《黄帝内经》出现了,《男经》出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出现了,这些书里都有高度理论性的东西,也有实用性的医方。”
  陈方正认为,也因为这种实用性思想,它就没有推动力学、天文学、理论数学的发展,因为在古代,这些没有当下的可理解的实用价值。
  陈方正还对中医药的“现象学”(根据观测,依凭经验建立模式理论)理论在未来的前景表示乐观。“我们可以举出例子来:现在科学的一个热潮就是基因学,基因不能完全用一个理论来解释它,当然,整个基因科学是需要数理科学的支持的,可是它的基本精神是现象科学,是描述性的。这个跟我们中医药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但陈方正也承认,中医的未来可能还是要靠西方的推理性的、逻辑性的数理科学来支撑。
  一场永远得不到结论的论战
  针对陈方正“中医药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观点,一向温文尔雅的杨振宁激烈地表示:“如果中医药以后还按照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么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
  另外一个与会嘉宾、自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钝以及董光璧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都认为,按照现代科学的定义,中医药无论如何都不是科学。“中医药采用的不是那种建立在实验和推理基础上的、培根以后建立起来的近代科学方法。因此,中医不是一种近代科学,而应该归结为传统科学,一种学术传统。”刘钝说。
  而针对杨振宁认为《易经》没有推演法的观点,论坛中有听众也激烈地表示反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进而演化成六十四卦,就逻辑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推演法。”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从“卦象”而知“吉凶”,这也是一种推演。
  刘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拿《易经》算卦,那显然是文化中的一种糟粕,《易经》里面的预测方法跟科学的逻辑概念显然相差甚远。
  刘钝认为,杨振宁的三个论点中,其中两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什么好讨论的。“第一个是易经影响中国文化的思路,杨先生用它来解读近代科学在中国缺席的原因之一,确实是这样的。第三个是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我也觉得没有错。有争论的应该是第二个,《易经》是否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还有待于史实考证。”
  争论的焦点最后重回到李约瑟问题。刘钝说,李约瑟问题是没有惟一答案的,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在李约瑟之前,最早在17世纪,一些传教士就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先进的组织和文化,却在自然科学上这样落后?但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历史问题跟数理问题不一样,历史问题只是提供讨论的一个平台。他有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来解。最普通的解是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没有资本主义的萌芽;然后还有中国的官僚体制、中国的文官制度,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甚至中国的语言。这些以前都讨论过。杨振宁从《易经》的角度来讨论,认为《易经》至少是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也可以说是对李约瑟问题的一个回应。”刘钝总结说。本刊记者/方玄昌 郑伟庭(整理)
发表于 2005-5-25 22: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近代科学在的中国发展

杨振宁这小逼自己不懂还装,难道说用一大堆英文字母堆一块,两个中国字表示的东西,用上十七八个字母表示出来就能显示出它怎么高明了吗?
简直是胡扯,易经是什么,杨振宁知道不知道,好象没几个人把易经跟中医结合吧,中医的基础似乎是黄帝内经,跟易经有什么关系,不懂。简直是不知所谓。再说了中医跟西医本来就两系统,你非扯一块去,说难听的,杨振宁,你排泄系统跟消化系统关系好象也太近了一点吧!——虽然有关系,象你能长成那关系还真不简单,说话都跟放屁一样。
汉字的单音是汉语的特色,有事没事跟外语比什么比,根本就是来源不同的两个系统,就没什么可比性,就象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吃面条,你非说大米比面条吃的饱,你丫的是有病吧!我爱吃什么就吃什么,你管得了么?你自己崇洋媚外,还跑回来毒害其他中国人,你他妈的算什么东西?杨振宁,我操你大爷。
“天人和谐”是什么东东,我也学过中国文化,怎么就没听说过这词?天人合一倒是知道,要不就是人定胜天。???天人对立什么的,中国文化里本来就有,应该是荀子说的什么人定胜天吧,跟发展有屁关系。外国人就怎么不合一才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了?别忘了,封建社会,中国可是远远超过西方社会的。你别不懂乱说话。
归纳和推演听他说的很有道理的样子,其实也是在放屁,归纳和推演,算命是不是归纳和推演,中国古代出现的许多科学家天文学家,难道不知道推演和归纳吗?只不过跟当时社会提倡的科举不合,所以这方面的人才少了点,没有发展成近代的科学上去而已!不会推理和归纳,沈括怎么知道有磁偏角,不会推理和归纳,一行怎么测量子午线,你杨振宁别告诉我说他是根据易经算命算出来的?再说了,算命还要抽象思维归纳法呢,否则跟瞎说有什么分别,就算是骗人,也不会象你杨老师这样,不知所谓的骗人,何况里面可能还真有高手。
说天人合一的观点与“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内外一理”什么格现代科学。简直是废话,用得着你这位“大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来说啊?废话,中学生都知道, 还故做什么谦虚,假惺惺“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呸,大家都知道。你说这话,简直就相当于说“啊,其实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当然,我讲这话会让人觉得,尤其是中国人民觉得我对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你丫以为中国人都跟你一样弱智,一样不要脸皮呢?再说了,理一分殊怎么了,人家朱熹比不上你杨振宁啊?朱熹怎么说也还是历史上的大儒呢,对儒家在历史上的发展还是有贡献的,你算球?
“Word”,通常翻译为“字”,这不恰当。应翻译为词。我呸,谁不知道应该翻译为词啊,就你个傻逼会把它翻译成字,单词单词,没见过谁把它翻译成单字的。你不是傻了吧!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其影响不可估计。你别告诉我,刘徽,祖冲之是看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才发展出中国的几何的?你要敢说,信不信中国人民一人赏你一个嘴巴。
汉语汉字的成因 ,放屁,还受易经的影响,易经上面写的不是汉字啊,你说是先有汉字还是先有易经。
还“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实化了。”简直是胡扯,易经什么精神,书法什么精神。这都哪跟哪啊。两不相干的你都能扯上一块,你别告诉我就是因为易经,所以你就能剽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那是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
杨振宁,你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娶十几二十几的小姑娘,你沽名钓誉,恬不知耻,你不懂中国文化跟历史,我看你就是一汉奸,你竟然还有脸在人民大会堂谈易经,你见过易经长什么样没?
什么叫元亨利贞,什么叫亢龙有悔,你知不知道,竟然就有胆子讲易经,隔行如隔山,我不过一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我看我懂的都比你多,你竟然还有这个脸到大会堂讲易经,说实话,你讲的那些东西,糊弄我这个半外行都不够格,你丫的敢去人民大会堂讲易经?我操你大爷!即使说易经与占卜有关,据说有些人说什么这是科学和玄学之争,那在我看来实在是太可笑了。易经里面讲的是占卜,占卜是玄学,但杨振宁说的可并不是科学,而是文化,另一方面,占卜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分明就是文化的讨论,没有必要把它引到科学上去,谈的是易经对科学的影响,不是科学。所以不要偷换概念。
还元素翻译过来不能太吝啬,要把元素翻译出英文的架势,你是不是有病啊。翻译成单字,有利于学习,你懂不懂,你非得把氧,写成七八十来个字啊,你吃饱撑着,我还饿呢,没那闲功夫浪费时间。我就不信把这个氧,写成七八十来个字,对中国化学界就能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来了?我看是浪费化学家的脑细胞才是真的。
说实话,为了证明楼上骂的正确性,老子就不惜花时间来剥你的皮,反正不能让你这种败类还四处大放厥词。。。
杨振宁还激烈表示,你有什么能激烈表示的呢?
针对陈方正“中医药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观点,一向温文尔雅的杨振宁激烈地表示:“如果中医药以后还按照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么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
那西医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是不是就可以让我们中医过去说“如果西医以后还按照它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么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
事实上,现在熟悉中医的根本就没太多人吧,杨振宁在自己根本不是很懂的领域里面大放厥词,竟然有这么多的专家学者有闲情雅致与他辩论,实在是让小子不明白了。即使他是诺贝尔奖得主,我依然敢说,他对中国文化,中医,即他在发言中所提到的一切都不过只懂了一点皮毛,竟然有胆子在大会堂讲这些东西,我为之不屑,各位老先生或许是为了面子而不能与这位诺贝尔得主的杨老师争执,但是小子不怕,小子就要说上几句,这位杨老师其实不过是沽名钓誉,绣花枕头,似乎还有老年痴呆加精神极度紊乱,所以才有以上一番演讲,如果深究,就好似《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欧阳锋研究一本假的经书,反而会导致研究者精神失常,所以,还是让这位杨先生自己去领会自己的话,他的一些疯言疯语,只能做为笑谈,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3 22:36 , Processed in 0.1709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