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57|回复: 0

[转帖]人类文明交流冲突中的中华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3 01: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书法在线各位同仁、网友:
    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在人类文明交流冲突中,我们中华文化已经面临新的历史课题,如何应对?如何适应?也已经使我们没办法回避。作为矢志于书法艺术的书法同仁在这人类文明大撞击中该如何使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可能也是必需认真思考和认真对待的。
    该文或可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高鸿
首页-->理论评论

                        人类文明交流冲突中的中华文化

                                                                 2004-07-31
--------------------------------------------------------------------------------

作者:赵铁信 版块:第3版

    编者按:
    7月13日至15日,由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主办的《文明冲突与文化中国》国际研讨会在温哥华召开。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10个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的近40名长期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博士导师参加研讨会。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文明冲突》的文章及我国近年来翻译出版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后,“文明冲突论”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激烈争论。
    与会学者紧密结合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对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热烈讨论。有21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
    学者们一致认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中国文化一直是在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冲突中发展过来的,它也必将在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冲突中发展下去。中国和全世界都应在人类文明交流和冲突中建设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前进。
    会议有三种观点:一、多数学者认为亨廷顿“文明冲突论”提出后,给人以启发和深思,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观点失之偏颇,把冲突绝对化,淡化了人类文明的交流融合。从人类文明历史长河的发展来看,融合是大势所趋,冲突不可避免,但不成其为主流。二、有学者认为,随着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差距拉大,世界多元文化的存在,东西方文明冲突将会日趋激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成立的。三、有的学者认为,冲突应是一个政治概念,任何文化在其本质上都不应该有冲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似讲文明,讲冲突,实则讲政治,讲扩张,是为美国的对外侵略寻找理论依据。文明冲突说到底是政治利益和价值观的冲突,是权力的冲突,是扩张反扩张,侵略反侵略的冲突。
    讨论会收到近30篇论文。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党委书记、评论家、书法家赵铁信应邀出席,提交了论文《人类文明交流冲突中的中华文化》,并作了主题发言。本报现将其论文刊登如下(有删节)。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独具特色,博大精深,光辉灿烂。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华文化史,就是一部同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碰撞、冲突的发展史。在数千年人类文明的交流冲突中,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在今后又如何发展下去,这是为中国人民所极为关注的和需要中外专家学者精心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在融合中发展
    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融合由来已久。据考古学家发现,殷商甲骨文中就有来自东南亚的龟甲,说明那时就有了文化接触的印痕。我国早有关于秦始皇时,华人徐福携带上千名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传说。从西汉开始,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汉唐盛世无与伦比,使中华文化不断充实新鲜活泼、丰富多彩的有益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两汉时期“政治统一,经济文化发达,武力强大”(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174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遣使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先后两次率大型使团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开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具有跨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自从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方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源源不断,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玉器等一批批地输入西域,西域诸国的优秀文化,如音乐、舞蹈、服饰、民间艺术等等,都接二连三地传入中国,使中国人了解到西方的文化,使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开始融合。我们现在有的音乐、舞蹈仍还保留着西域音乐、舞蹈的某些成分。
    丝绸之路,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是一条通往西方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之路。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还在这条宽广大路上阔步向前。
    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对中华文化来说是一件大事。佛教作为一种产生于印度古代社会的外来文化,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朝代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大大影响了东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观、世界观。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一直向纵深发展,为众多人所顶礼膜拜。它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如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都因此发生重大变化。在长期交流融合中,佛教自身也不断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和改造,逐渐与儒、道两家共同构筑起了中华文化巍巍大厦的三大支柱。可以说,佛教文化的输入,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之实现了自我更新和完善,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使之更加丰富、灿烂。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华文化接收融合外来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
    盛世的大唐以其深厚先进的文化、宽广包容的胸怀和雄视中外的开放姿态,广泛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成果,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心。据史料记载,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余个,仅长安就居住和汇集国内外百万余人,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有不少国家的学子酷爱中国文化到长安参加科举,入仕做官。唐朝坚信“盛世无忌”,“中国幸安,四夷俱服”,所以毫不惧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大胆开放,广泛吸收和采纳外域文化。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一批批传教士(耶稣会士)联翩东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使中西文化交流掀起了新的高潮。另方面,传教士深研儒家文化,利用传递书信和翻译儒家经典著作方式把中国的悠久的古代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介绍到西方,使欧洲出现“中国热”,也曾对欧洲的启蒙思想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
    由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华文化就是在人类文明、特别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中不断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宝贵营养,“和而不同”地不断丰富发展,同时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富和促进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东西方的文明交流融合,就不可能有今天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二、在冲突中壮大
    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来看,相互吸收融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碰撞冲突也经常不断地发生,有时是十分激烈的。印度的佛教文化自两汉传入中国之时,虽然能与儒、道两家文化和睦相处,三者相互吸收融合,但是到南北朝和唐时却发生过严重冲突。其间,儒家与佛家在“入世”与“出世”问题,“沙门”应不应该“敬王者”(佛教僧侣要不要敬皇帝)问题,“神灭”与“神不灭”等等问题都发生了尖锐冲突和斗争,因而南朝和唐时在理论上也发生了激烈交锋和争论。但冲突和斗争的结果表明三家没有一方被消灭,相反都逐渐成熟壮大了起来。这几次大的冲突既没有导致佛教文化的东传中断,也未能阻止三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吸收,一方面佛教文化融合了儒家的人文精神,吸收了道家的玄学观念,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禅宗思想,实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改造。另方面中国传统的儒道两家文化也充分借鉴改造了佛教文化的思辨精神和合理成分,填补了本土文化的空白,完善了自身的欠缺。结果三家都得到了发展。到盛唐时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发展到鼎盛局面,特别是儒家文化成为东方最为灿烂无比的文化。从此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三家并存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明清两朝的“西学东渐”中,也曾发生天主教与中华文化更为严重的碰撞和激烈的冲突。作为外来宗教的天主教从根本上与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相抵触,相冲突。天主教至少有四个方面与中华文化不能相容:一是儒家的天命观与西方的上帝观的冲突。二是伦理道德上的冲突。三是政治上王权与神权的冲突。四是以独尊天主来替代中国广大老百姓对诸神、诸鬼的信仰和崇拜,为中国广大老百姓所不答应。结果就发生了儒家对天主教的抨击和斗争。东西方文明如此激烈的冲突,使中华文化经受住了空前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吸收包容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另方面由于天主教的进攻经过一番艰苦的较量使其自身更加强大,其影响力、穿透力和辐射力也就更为广泛和深刻。
    在人类文明的交流中,各种不同文化发生碰撞是常见的,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人类文化交流中,融合促进发展,冲突促进壮大。往往是冲突交锋的激烈程度决定着本土文化融合壮大的速度。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有交流就会有融合,有冲突。不能因融合而忘掉冲突,更不能因冲突而抛弃交流。中华文化一直是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人类文明交流的大潮中去不断接受冲突的考验,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壮大自己的。
    三、在时代洪流中前进
    中华文化的本质就是创新,就是发展。创新是前进的动力,发展是生命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代人和今后无数代人的身上。
    人类文明贵在交流,重在发展,难在前进。交流与发展同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要高瞻远瞩,从战略上牢牢把握住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努力解决和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开放与交流。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要繁荣,要发展,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文化的民族性,构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必然性。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流动的,流动是其本能,是其天性,不流动就会停滞不前,死水一潭。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以东方巨人般的伟大气魄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和繁荣,使中国了解了世界,世界更认识了中国。
    文化冲突说到底是一种“先进与落后”“真善美与假恶丑”“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如果是第一种冲突,我们必须要斗争,要防范,不能让其有损于我先进文化。倘若是第二种冲突,我们应吸收、融合对方的先进文化,剔除我们的封建落后文化。
    2.自信和胸怀。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我们的自信心和胸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开放要交流,要发展要前进,必须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如磐石的自信心和雄强博大的胸怀。
    在我们论及民族自信心和宽广胸怀时,所强调的力避三种错误倾向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的。那就是: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夜郎自大的自我中心主义,狭隘的民族排外主义。这三种主义是保持自信心和胸怀的大敌,是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大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敌,必须彻底扫除。
    3.继承和创新。继承和创新问题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古人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几千年来绵延不断,就是因为不断地继承创新,不断地与时俱进。
    继承与创新是矛盾的辩证统一,两者任何时候都不能相互替代。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没有继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继承也就失去了目的,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文化,就不能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就是继承创新史。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古典小说及京剧、书法、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无一不是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大胆创新的结果和产物。但近些年来,有的人由于受到国外不良文艺思潮的影响,只是大讲创新,学习外国而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其视为“包袱”和“障碍”;有的人也知道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存在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行为,对学习传统文化,坐不下来,钻不进去,因而也就只好“搞创新”,走捷径,玩花样;也有的人非常重视传统,不断学习继承传统,但由于缺乏创新精神,虽读万卷诗书,存有满腹经纶,但终不能有所作为。这三种倾向前两种是错误的,后一种不可取。我们要掌握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法,将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4.借鉴与改造。中国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外国文化的借鉴与改造。近20余年来,中国引进外国的东西日益增多,这自然是好事。但也时时出现偏颇,主要表现为引进借鉴仍有盲目性,借鉴多,改造少;拿来多,消化少;或只借鉴不改造,只拿来不消化。对外国的东西必须要有选择、鉴别和改造,否则,即使拿来了好东西,也不会成功。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余三大文明古国已中断了自己的文化,只有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断。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只要中国人民不断坚持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始终保持坚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宽广胸怀,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改造的辩证关系,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崭新文化就永远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7 02:56 , Processed in 0.13497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