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623|回复: 12

2003文化人物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3 14: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3文化人物祭
2003年的文坛是一个平淡而忧伤的年代。美伊战火与SARS相继的硝烟与恐怖给春天鸟语花香笼罩着不和谐,随着人们对春天的“隔离”文学和艺术似乎也悄然远离,悄然沉寂。尽管有那么几声有了快感就喊叫的冲动,有了余秋的官司,魏府(魏明伦)的婚宴秀,和被注册成老鼠药高标的“木子美”的“性爱日记”,但比起战争、温疫,孙志刚的死,杨利传的上天,杨子立等几位爱国青年判刑实在是无关要紧的事,这恐怕也是文化堕落和它愈来愈远离人性的客观状态。而一批文化老人的相继逝世,毋庸置疑地在2003年文坛的“非典”年代划出了沉重的触痕——
新年伊始!诗人公刘在老家安徽去世。那天是1月7日,朋友在电话中顺口说出这一消息。对于诗人的公刘我即因对新诗的淡漠以至只记得他说过的那句关于诗歌的话:“诗人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以背叛诗”。但,我却读过公刘的晚年写的很多随笔,他可能是那一代诗人中少有的有着文化良知的老人,尤其在老家,尽管我也知道陈登科、鲁彦周、肖马、严阵,但只有公刘先生的存在才使得江淮文坛顿生几分高尚。
吴祖光先生去世的前几天,我还收看了凤凰卫视关于吴先生的专题。人们是戴着口罩去参加吴先生的追悼会的。也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幢景。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去吊唁老人,也是颇令人感喟的。在那个人人恐惧张口的年代,世人皆沉默,独吴公“口无遮拦”,疾恶如仇。甚至在政协会议上,吴先生多次昌言:要将毛的画像从天安门城楼上摘下,那是对人民的耻辱,他亲手制造多少的悲剧,多少的家庭妻离子散,千百万人的生命曾在那个年代被夺去。人祸大于天灾,我们不得反思反省。连毛自己也说: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一些反革命知识分子吗?我与民主人士辨论过,你说我们是秦始皇,不过,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有人说我们是独裁统治,我们一概承认,合乎实际。这是毛泽东在“八大”上的讲话,正体现了毛的伟大气概。
吴先生家中挂着一幅书法刻匾,是先生的手书,“生正逢时”,款识“已巳五月初一日夜 吴祖光”。先生也送过同样的一幅字给我,给很多朋友。有人说在人们深感“生不逢时”的时候,吴先生却感叹“生正逢时”,是“与时俱进”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总之,吴祖光先生的去世,让我们感到当代知识分子的独立品质的危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又一脊梁随着吴先生的辞世豁然塌下,让我们这个浅薄功利无形和良知随落的文化时代顿觉茫然。
4月22日,另一位思想者李慎之先生在北京一片非典恐怖中溘然长逝。李先生以其《风雨苍黄五十年》撑起一个知识分子的风骨。
9月29日中国文物界的一代大师朱家氵晋才给以九十高龄在京去世,朱老的学问和他的人一样既老又冷——有人称朱老的学问是“绝学”,深藏深宫无人识,无人识只是知者少,朱先生的学问注定不会像余秋雨或“知道分子”们的火热或普及。我曾在电视见到朱老先生推着一辆自行车去故宫上班的情景,我想,如果我在路上正碰着他,我哪知道这老者便是大学问家朱家氵晋啊!朱老走了,有一天我们谈起朱老,是不是像在谈起古琴,谈起《广陵散》一样有那么多的感慨呢?今年,古琴已申报成功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更关注这些古老的文化还是在愈来愈远离它们?
11月19日和12月4日,在南方的上海和苏州,施蛰存和钱仲联两位老人相继去世。施蛰存去世后的第六天是巴金老人百岁华诞,相对巴老生日的热闹和场面施先生的辞世显得十分的悄然冷漠。巴老比施先生年长一岁,但每次提起施存蛰这个名字我们仿佛已是在谈隔世的事了。施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所谓“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晚年则沉浸于金石碑板学研究;他和巴老属于同一时代的文坛大家,只是1949年以来,巴老一直以“人民作家”称誉文坛,而施先生则身居边缘,寂寞文坛半个世纪。这“上海滩”上的一冷一热,不正表明着中国文人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的选择吗?较之巴、施二老,钱先生浸淫清代诗学,始终保守着一个学者的纯粹,悄悄地作着学问,悄悄地离去,这样的学问可能不太与当下有多少关联,但却是永恒的。
对于我来说,2003年,有两位画坛老先生的遽世不能不提。第一位是我的一位中学老师,其实并不老,才58岁,病逝于非典瘟疫之末,他一生嗜画、作为一名教师(小学、中学、师范)只能忙里偷闲,他总是说待退下来便能静心创作,出去走走。未料遽归道山。另一位是我心仪已久却未得一面的画坛名宿刘知白老人,刘老也是我的乡亲。临终前还在半梦半醒中泼墨作画。他走得很平静,平静地走完了人生83个年头。这两位画家的逝去固然不会引起文化界的关注。
随着年初(2月11日)相声大师马三立逝世,相声这门传统艺术也宣告“广陵散”了。由市井娱乐升华为艺术而最终沧为功利的娱乐,是相声的当代遭遇,可能也是所有传统文化的当代宿命。
12月30日凌晨,一代天后梅艳芳玉销香陨,对于热衷文艺的中国人来说,也算一个颇为沉重的消息。人需要娱乐,需要精神的安慰,而世间这一切文化娱乐真的能填补当代人灵魂的空虚吗?
网上有段文字:今年不知是怎么回事,离开的人特别多!而且多是意外死亡!名人的死是让人遗憾的,让人感慨人世间的繁华如梦!而象重庆的喷井事故东北的宝马撞人,还有无数的矿难中死去的人们,除了让人们惊叹生命的软弱无助外,更让我们对造成这些灾难的人为因素难以释怀!人人生而平等,我悼念梅艳芳,更要悼念东北被车撞死的农妇,还有重庆喷井事故中死去的300农民,以及今年全国死于矿难的7000于个本不该被夺去生命的矿工!!!每天,都有人离去,也有人降生。那些我们所不熟知的逝去的人,使我们毫无知觉;而那些我们熟知的人,使得我们哀伤。对于生与死,除了沉默,和等待,或者漠视,我们还能做什么?生命无常。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为他们祈祷!
12月30日于北京家中
发表于 2004-1-7 22: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文化人物祭

一篇有深度的随感!什以叫人文精神,就是你对置身其中的生活所应有的文化态度。书法家不能成为写字匠呵!
发表于 2004-1-8 11: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文化人物祭

好文章!
发表于 2004-1-25 14: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文化人物祭

感慨系之,无知无觉……!                                      
生活的态度已然很苍白,我们的环境很无奈!
发表于 2004-1-30 06: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文化人物祭

不错
发表于 2004-2-16 15: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文化人物祭

都说"知足者常乐".
有多少人"知足".又有多少人"常乐'.
陶渊明的桃花园早不存矣.
发表于 2004-2-16 20: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文化人物祭

社会本就如此,人生也就如此。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都是自然。“化物春风蚁有食,恼人秋雨荷相倾。”如能看破这一点,也就无所谓悲喜了。人生匆匆都是过客,世事茫茫皆有因果。没谁对,没谁错,一切都由心生。莫说桃花源路窄,实则有缘者得进。呵呵,有酒且喝一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发表于 2004-3-10 19: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文化人物祭

感慨良多。
我们这个时代,
还是有些神圣的东西的
我们不能把什么都抛弃,
道德,良心,信仰,
还有很多
我们抛掉的太多了
我们现在还剩下了什么
发表于 2004-6-28 00: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文化人物祭

呵呵呵
发表于 2004-7-4 10: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文化人物祭

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7 04:15 , Processed in 0.1642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