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书法在线

九斤老太:“陇上鸿泥”采风行纪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5: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代酒贴情真意切.何林娓娓道来

我们下午两点多到达兰州,与先期从酒泉赶来的摄制组取得了联系,约好四点钟到阳光大酒店汇合。秦川打算利用下午时间,抓紧拍摄《围炉贴》、《代酒贴》的采访。先生先休息去了,我打电话相约雷鸣和何林,让他们将收藏的各帖拿到酒店以配合采访。何林很快联系好,唯独雷鸣电话无人接。四点秦川他们如约而至,过会儿何林也带着《代酒贴》到了。
壬午年冬,京畿遇百年罕见之寒冬大雪。明日雪后,某赴陇上,陇上人大有古风,心地坦荡,饮酒豪迈,某虽不能酒,亦大快也。某自天水至定西,请友邀饮猜拳甚欢,引人入胜处,忽然悟得猜拳之法,又应邀至金城,又逢一豪迈士也,何林先生鼓舞猜拳,某不胜酒量,何林先生大呼我为代酒,致畅饮过午,开我心怀,某爱陇上之行,因情义无价也,因而识之以赠,不知何林先生肯笑纳否。
正成并识
1.jpg
(何林展开珍藏多年的《代酒贴》付原作)
何林到酒店就打开《代酒贴》,大家呼啦聚拢而来,争先一睹为快。何林喜笑颜开,不加思素的说:
刘正成老师在我心中不仅是学者、书法家,而是我的良师益友乃至于兄长。刘老师学富五车,却谦虚不傲,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他都报以和蔼可亲的笑容。当我第一次见到先生,我毫无陌生之感。甘肃人好客,不管穷家富小,只要来亲朋好友,都得拿酒敬上几杯,方显主人热情。管俗人喝酒喜欢“吆五喝六的划拳”,以增添酒席气氛。事实上见到刘老师之前,我老早就敬仰不,。没想到初逢,老师平易近人的让人毫无陌生感,倒是一见如故。你们想想,遇上这样的贵客人,能不拿酒招待?而且必须拿出好酒,否则显示不出敬意。哪知刘老师即不胜酒力,又不会划拳!常言道“生意场上无父子”,我则道“酒席桌上无大小”。于是,对远道而来的刘老师敬上三杯是必须的。谁知第一杯就让先生面红耳赤,第二杯只喝了半杯,第三杯他死活不喝了,一看脸色不觉得有作假之意,这哪成?在座的一桌人还没开始敬酒,刘老师就不行了!接下来其他人纷纷向先生敬酒,这是我们这里待客的礼数,绝不是不是为难客人,可是刘老师的的确确不行。这时(何林一拍胸脯),我就拿出匹夫之勇,主动替刘老师代酒。这样不会猜拳的刘老师也学着开始“三啊、五啊”的划起来了,因为老师无有负担,输赢都由我一人担当(围观的人哈哈笑起来)。
何林这时发现电视台的摄像机正对着他。突然手一挥:别!我还没准备,刘老师也没起来你咋就开始了,不行!不行!
2.jpg
                 (何林给刘正成先生展示《代酒贴》)
秦川说:就要的这随意自然。很好,很好。你继续!不妨说说你对《代酒贴》的理解和看法。
有什么看法,还用我说嘛?何林接着道:历史上留下千古绝唱的墨宝都是这类叙事之作,或者名人信扎,学者手稿,抄抄写写的那是匠人之举。《兰亭序》、《祭祀稿》、《冠军帖》等等的不用我说,大家都明白。我手中的这幅《代酒贴》不仅仅是叙述喝酒之意,而是更深层次的体现出刘正成老师学富五车的文化底蕴,虽然这副作品是信手拈来的即兴之作,文短意深,妙趣横生,虽然笔墨不多,且酣畅淋漓,这正是刘正成老师——既文既书的绝妙之作。文中“陇上人大有古风,心地坦荡,饮酒豪迈”所指的不是何林一个人,而是代表着绝大部分甘肃人乃至于所有的甘肃人,胜至所指的就是甘肃这块淳朴的土地。我何林何德何能?受先生如此宠幸?小小的《代酒贴》足以证明刘先生即是德高望重的书法家、文化人,也是布衣草鞋式的平常人。所以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十多年来,我一直将《代酒贴》珍藏在心中和生命里,即是穷困潦倒,我也千金不卖,万银不动,因为这是人与人彼此间友谊和真诚的见证,也反映出刘老师对甘肃人赞美和认同。我再次的感谢刘正成老师的一片深情厚谊,也预祝“陇上鸿泥”展圆满成功。(大家情不自禁地鼓掌)
很好,言简意赅!秦川很满意。大家都争着与《代酒贴合影》。这时刘先生出来了,气氛立即上升到高潮……
为了拍摄当时书写《代酒贴》的现场,电视台又去何林办公室里。正好雷鸣也赶到了,他没有带来《围炉贴》,只拿着拍好的一张照片。先生告诉他,没带没关系,但是《围炉贴》要借去参加“陇上鸿泥”展览,结束后物归原主。电视台秦川也对雷鸣进行了关于他和《围炉贴》的现场采访。遗憾的是我没赶上,只知道他说很早以前,他写过一篇“《围炉贴》诞
生记”,曾发表在《甘肃日报》。

3.jpg
                                  (雷鸣在展示《代酒贴》)
关于《围炉贴》和《代酒贴》的故事和与电视采访到此结束。晚饭桌上,同样由何林代酒,先生操起蹩脚的划拳术,又和大家“三啊、五啊”的划起拳来……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5: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店拌面不错.六盘山也很美

4月30日上午。吃过早饭,电视台的人加上我们一行十三人,乘三两越野车离开兰州径直往平两方向驶去。这条路先生很熟悉,途经哪里?在哪里吃饭?都由他指挥。于是我仰头睡觉了。过了静宁,出甘肃界,进入宁夏隆德的路边一个小店,先生叫停车队,他大声宣布:我们以前几回过路都在这里吃饭,没有别的大餐,只有牛肉小炒拌面,味道不错,赶路人吃了抗耐饥饿,等到平凉还得两小时。我一看时间,已经下午两点。

所有人稀里哗啦下车,有的人抽烟,有的人找厕所。人太多,一桌坐不下,安排两桌,要两大盘牛肉小炒,每桌一盘,再每人一碗白皮面。路边小店都是供赶路人应急饭,店家不需要准备太多的食料,就拿手的几样东西,一般备好等着。只要喊一声,来盘牛肉小抄,几碗面,保证三五分钟搞定。大家落座不久,两大盘青椒牛肉小炒端上来了,随后每人一大碗白皮面片。先生说:把牛肉拔在面上,搅拌几下就开吃。大家照先生的做法,动起手来。别看这小店不起眼,吃起来问道不错,腌制后的牛肉呈酱色,又酥又嫩,加上三分之一的青椒,一把葱花,一把盐,色香味俱全。哈哈,饥肠辘辘时吃啥都香,一大碗面什么都解决了。唯独秦川多要了一碗。吃饱肚子,喝口茶漱漱口,怎么是咸的?好像是搁了盐似的,其实这里地下水盐碱很重,就是这味。

下午四点许,我们刚过六盘山隧道。秦川在后面喊我们停下来,车停在路边。电视台打算拍摄些外景。前年先生“河西之行”,车就停在这里。那是十月份,风景很好。现在是五月初,六盘山除了油松是绿的,再就是野山桃开得正旺,山尖上还有淡淡的积雪。虽然色彩有点单调,但对河西走廊来的秦川他们已经觉得美不胜收了。山口风很大,衣服和头发吹得时起彼落,安秋导演要采访先生对六盘山的印象。我拦挡说,风太大,怕先生感冒。秦川则说:要的就是这风掀衣襟发吹落的姿态,才显示出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气势。说的很有道理似地。好不容易折腾完,我们前面走,他们后面跟来。下了六盘山,进入“福银”高速(福州——银川)。一会儿秦川打电话说,让我们停下来等等他们。他们在下山时又发现一个很好的外景,等拍完再跟进。也难怪,他们没到过平凉。直到六点钟,秦川他们才姗姗来迟。到达平凉西高速出口,平凉市副市长李生发携文广局长、文化馆长、接待办的六七个人来迎接先生一行。一听说他们已等候一小时多了,很是感动。先生一一握手道谢。李市长的车前面引路,大约十几分钟后车驶入“广成山庄”(去年冬季采风我们也住在这里)。

晚上,李市长携平凉市文化系统的各位局长为我们接风洗尘。席间先生在敬酒中简要的介绍了“陇上采风”的基本思路和任务,随后提到:我这次到平凉采风惊动了诸位,尤其受到李市长及各位领导的亲自迎接和热情款待,刘某我受之有愧!在这里我再次感谢大家!

李市长讲:刘先生所言严重了,您到甘肃采风正与“甘肃省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精神相一致,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建甘肃华夏文明新区建设“一带三区”规划,平凉处于陇南陇东伏羲文化、道教文化建设区,像您这样学者型书法大家的到来,给我们文化产业建设注入了活力和生机。我是市上分管这块工作的,加上“陇上采风”活动本身是发掘、宣传与讴歌地方历史文化的义举,我们理所当然要积极支持,积极配合。希望刘先生一行,在平凉采风顺利、心情愉快!

自去2012年11月10日以来,刘先生先后以兰州为中心,历时大半年时间,几乎踏遍甘肃大地,其意义何止是一次简单的书法创作采风?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支持,充分证明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之旅。

后李市长表示,在平凉采风期间,市文化局、文化馆、各县、区宣传部门一定积极配合支持。先生再次致谢。全场人鼓掌。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6: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道崆峒玄鹤长鸣

5月1日。相约而来的中国电力联合会(专家)顾问刘肇绍公绕道西安,尚未到达平凉。但我们的行程未作调整,上午按计划,今天是崆峒山采风。在李市长、市文化局、市文化馆、崆峒山旅游管理局等单位的引导配合下,我们九点出发,行车半小时后驶入崆峒后峡,然后沿盘山公路爬上崆峒山的混元顶。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1.jpg
(崆峒山混元顶)
古往今来,崆峒]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混元顶”是崆峒山最高峰。登顶环望:周围奇石嶙峋、秀峰滴翠;纵看:亭榭楼台错落叠置;横观:红房绿瓦掩映其中;远处烟波浩渺,近处湖水悠悠……如此美好的景色,先生道:拿纸来。杨帆他们提前准备好的笔墨纸张很快摆置就位。先生望着李市长指过的玄鹤洞,大笔一挥:“玄鹤”二字呼之欲出。李市长带头鼓掌,围观的人齐声叫好。先生放下笔,审视“玄鹤”二字,随后讲起玄鹤的故事来:
2.jpg
(刘正成先生在崆峒混元顶说作“玄鹤”)

相传,这——玄与鹤,原是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时身边的一对童男童女。但是天长日久,童男童女产生了爱情。最后,广成子终于得道成仙,于是就问玄、鹤要跟他上天做神仙?还是留在人间过布衣素食的夫妻生活?玄鹤沉思良久后决定留在人间。从自玄鹤——有情人终成恩爱夫妻,一直生活在崆峒山,死后夫妇又变为一对仙鹤,依旧没有离开崆峒山,他们从此栖息于东台的岩洞里。那个岩洞即是“玄鹤洞”。我以前来看过。“玄鹤”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和神之间就如同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构成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作为一个艺术家,有时往往很难为哲学感动,但却很容易被人生感动。这就是我创作“玄鹤”的理念。
                     3.jpg         (崆峒奇秀)
是啊,“玄鹤”故事很美,“玄鹤”书法也很美,而先生对生活与艺术的理解更有意义。道长得和子见先生如此朴素,又如此高深,敬佩之余着实感动。先生是性情中人,见道长如此投缘,当即把墨迹未干的“玄鹤”赠送与“崆峒山”。因为要展出,后来先生又补写了“玄鹤”。回宾馆后,先生又作《崆峒山寻玄鹤洞步韵清人李瑛诗》作一首:玄鹤俪影逝碧天,遗声清韵留人间/千古俗情与仙隔?人神忐忑道法传/!并书之。
4.jpg
(走累了歇歇)
这天正好是五一劳动节,崆峒山上游人很多。离开混元顶,市长有事先回去了。下一站,应道长之约,先生要去崆峒山道教协会接待处“问道”。先生十分清楚,中国的本土文化源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属于舶来文化。像民间在老百姓家中,有时会看到门上或者房梁上贴的“符”,看起来既象图画又象文字,而我们却不认识。其实“符”是民间宗教文化用来驱邪降魔的,它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以及特定的读法。所以他认为文字的起源与宗教分不开,汉字很可能就是从道教文化中逐渐演变而来。听了先生的看法,得和子道长拿出一副未书的对联句,要先生看看。先生一看不认识,所有的人看也不认识。得和子道长给先生一个一个的讲每个字的读音和意思,他说这是一幅相传悬挂于太上老君炼丹炉前的对联,按照读音和意思翻译出来就是:“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修行益寿丹”。真是奇妙,似乎验证了先生的看法。(这幅对联后来在,5月18日河北美院召开的“东方文化大讲坛启动仪式暨道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上,先生在发言时拿出这副未翻译的原联句,当时在场的有: 国际知名学者、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鼓应,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彭卫国,河北美术学院校长甄忠义,河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朱智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勇,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奚,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李振纲及来自全国各地道家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等数十人,
在座的各位没有一个能认识的 。)
5.jpg
                    (刘正成先生与刘肇绍相聚崆峒山)
先生“问道”正兴时,刚刚从西安赶来的刘肇绍公到了。老朋友异地相逢格外高兴,互相介绍后,肇绍公也加入“问道”之中,先生拿出来刚刚认识的联句给他看,同样一字不识,先生又把文字起源与宗教有关的看法提出来,肇绍公觉得在理。德合子道长提出要先生就此联句书法出来,他要刻成牌匾悬挂于“皇城大殿”(供奉广成子的殿),还表示也将“玄鹤”用好的石材,刻碑于东台“玄鹤崖”。先生笑允。
6.jpg

(刘肇绍与刘正成合影)
7.jpg
(作者、刘正成、刘肇绍)
    8.jpg
       (刘正成先生与德和子道长探讨本土宗教)
9.jpg

(得和子、刘正成、刘肇绍)
11.jpg
(作者、刘正成先生与德和子合影)
13.jpg
(刘正成先生为崆峒山书道法自然)
14.jpg
(再书客堂)
                          
15.jpg
(刘正成书: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修行益寿丹)
除此对联,先生又连着赠送《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客堂》、《金石》四幅作品
说来也巧,平凉多日无雨,我们在混元顶时太阳火红,下来也就个巴小时,待先生提笔,院外下起了大雨。德和子道长惊喜的说:真是天人感应,刘先生书赠墨宝,刘肇绍公贵客远道而来,崆峒天降甘霖,大喜!大吉!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6: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弈期盘岭.比武崆峒下

写好书作,外边下雨,没带雨具。怕淋感冒,我劝先生等雨小些再出。这时进来的人说雨停了。德和子笑着说:妙!巧!老天有眼。大家出来,雨真的停了,倒见得满山云雾缭绕煞是壮观。德和子指着下边十分险峻的一个亭台道:那就是“棋盘岭”,相传是广成子与赤松子博弈对局的地方,刘先生如有意,我们不妨对局一盘?先生说好啊。这是一个码头式的独峰,三面悬崖,悬崖边有一块平台,有一巨大的不规则石盘,据说那就是广成子与赤松子下棋的棋盘,下象棋没问题但下围棋就显得不平,只好搬来棋桌,德和子执黑先生执白下起了围围观的人太多,影响电视摄像,秦川赶走闲人,由摄像机独自观战。下过中盘,德和子明显棋力不低先生,先生有意作和,最终平分秋色捂手言和。告别德和子,已是下午四点钟了,没吃中午饭,小谢从包里拿出几块巧克力先生垫巴垫巴,准备下到中台吃饭去,可是腿脚软得很难下去,只得叫两个年轻人左右一个——架扶下来。先生平时也是这样,一到兴头什么都忘了,往往是直弄得:不是忘记吃饭就是累得直不起腰来。
    1.jpg
(刘先生与德和子博弈)
2.jpg
(德和子全神贯注)
3.jpg
(先生咄咄逼人)
到中台吃完饭已经五点多了,肇绍先生是从西安直接赶来的,还没有安排住宿呢,我们只有乘车回到广成山庄去。其实即是不回,谁也没劲在转悠了。先生的习惯,每天必须要午休,不然啥也干不成。回宾馆先生进屋就睡了。六点半安秋导演找我,说他们经崆峒山旅游局联系到崆峒武术学校,打算拍摄崆峒武术的镜头,希望先生去配合一下。我坚决辞退,别说配合,即是八抬大轿抬都怕抬不去了,至少到八点以后才醒来。于是协商,把观摩武术表演放在第二天上午。
5月2日。吃过早餐,约上肇绍先生,我们到崆峒山下的水库边,观摩了武校师生的表演。武校的学员表演很迈力,先后表演了崆峒拳、剑、棍等,看得人眼花缭乱。看着,看着先生站起也比划起来。先生手握三尺大笔,教阵削发宝剑。虽然是比划,但先生攻、守、进、退一招一式非常认真。
4.jpg
(文武对阵)
5.jpg
(比试)
6.jpg
(刘正成先生与崆峒武校教练过招)
肇绍公看得站起来,鼓掌叫好。“比武”结束先生又坐下来与肇绍公论起“武术与书法来”。(刘肇绍先生,是原国家电网公司总经济师、总经理助理(副部级),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谦和,处事低调。其太祖父刘齐衔与同袍兄弟在清同治年间同年同科进士及第,太祖父又是两广总督林则徐亲自择定的长女婿。行为儒雅的刘肇绍是刘先生的好友兼书友,平日往来甚多。自“陇上鸿泥”采风开始以来他就一直关注,并积极支持。这次刘肇绍公趁五一假期前往平凉,零时加入“采风团队”,对先生和大家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听说陇上人家,家家屋内有挂有字画的风尚,在回来的路上,电视台带先生随意在路边一人家进去一看,的确如此。先生很是感慨:甘肃虽然经济落后,但甘肃民风纯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可敬!可敬!
7.jpg
(刘正成先生走访路边人家)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6: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湖书院讲学

按计划,下午在柳湖书院给平凉书协讲课。这是先生年前对贾伟伟和王芳的承诺。十多年前,他就在平凉讲过课,那时平凉书协主席是何清荣先生,当时德高望重的平凉千前任主席葛纪熙老先生就到场听课。十多年后的再一次讲课,何清荣先生来了,葛纪熙老先生又来了。所有接到讲座通知的人来了,没有接到通知的人也来了,柳湖书院座无虚席。先生讲的内容是《章法与布白》,从北京来的肇绍公也在其中。先生讲的很认真,他说在这里讲课,比他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培训班上讲得还卖力,还用心。讲课结束后,先生为柳湖书院题写了《柳湖晴雪》与《柳湖书院书法培训中心》牌匾。先生对平凉有着独特的记忆,对平凉的人有着特殊的情谊。先生永远记得寒冬里火锅飘香的暖意,他没忘记葛老先生千里捎话的惦记,也记着何先生逢年过节时的一次次问候  。

1.jpg
    2.jpg
           (刘正成先生与平凉书法界朋友合影)
3.jpg
(不忘老朋友从左至右:朱斌、何清荣、刘正成、葛纪熙、胡晓云)
4.jpg
(肇绍公也在柳湖书院听刘正成书法讲座)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6: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回山.游大云寺.题匾赠联

  5月3日。今天的任务是到泾川登回山,游王母宫,大云寺。
九点钟,李市长带队,十点到达泾川,车直接开到回山之上,在王母宫门口的停车场大家下车。泾川县委宣传部长和文化局的人在门口等候。西王母宫位于泾河与汭河交汇处的回山之上,始建于西汉元丰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主要主体建筑有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纪殿等。回山之下,两河汇流处依山凿岩建有“回屋”,相传是西王母诞生的地方,也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相会之处。回山由东向西看去,像一座绿色的金字塔,汭河与泾河在回山前形成人字形汇合后向东流去。王母宫正好建在金字塔顶。
先生与肇绍公一道,在李市长的陪同下,由泾川县委宣传部长引领步入。主体建筑——西王母大殿坐西朝东,东面是东王殿,南北是三皇五帝宫。经过整修后的各殿,红柱绿瓦,飞檐斗拱,气宇轩昂。走近西王母塑像,先生和肇绍公施礼行拜。先生解释说:这不是迷信,这是对华夏文明传承的尊重。是的,平常很普通的事,先生却站在另一个高度去理解和认识。临行前,县委宣传部长要先生给西王母宫题词。先生痛快地挥笔即书“无极”。
1.jpg
(刘肇绍公与刘正成先生在西王母宫)
                2.jpg
(刘正成先生给西王母宫书赠“无极”)

从回山下来,参观回屋北魏石窟造像。然后,先生前边行,众人后便随,径直向“泾州三碑室”走去。这地方先生熟悉。
那是2001年10月,我和先生一行路过泾川,听说王母宫存有“南石窟诗碑”。于是买票入之。结果看完“北魏石窟造像”,想着再看“南石窟诗碑”。导游明确告诉,“南石窟诗碑”锁在“三碑室”,她只负责“回屋”和“石窟”的讲解。在我们再三请求下,又给导游偷偷五十元,导游只把我们带到“三碑室”门口。可是先生隔着窗户啥也看不清,急得团团转。导游告诉我们,要看必须找文管所才行,其他人无权打开此门。我们从值班室找来一个文管所的青年人,原以为问题解决了。谁知来人问:你们是哪的?我们向他作了解释,并要求能不能打开门,让看看“南石窟寺碑”。哪知这人口气挺硬,要我们拿出县委宣传部或者文管局的文件或介绍信来,不然是不行的。并说这是问管局的规定。任凭你说的如何重要和迫切,他就是不予理睬。给他递烟不抽,塞钱不接,如何是好?我一看硬上不行,把他叫过去,悄悄协商,如果万一看不了,能提供有关“南石窟碑石”的资料也行。这位挺聪明,立马问:你说的是拓片?我回答,拓片更好。他说这个不好搞,不过我知道有人手中好像有,但得掏钱。我说这个好办,只是怎么联系到?他说你想要我就联系。我们拉手成交。回过头来,他倒是自觉地把门打开了。先生喜出望外,疾步入内,见面前玻璃罩封着三通碑:《南石窟寺之碑》、《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镇海寺蒙文碑》。先生如获至宝,仔细辨识,认真阅读。他发现《南石窟寺之碑》(是魏碑)属款——北魏永平三年(即公元510年)所制,距今1501年;《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篆书)刻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也距今986年;《镇海寺蒙文碑》(巴思巴文)此碑为元代遗物,距今也七百余年。
看过三块碑石,先生如获至宝,他说《南石窟寺之碑》虽然剥蚀严重,字迹模糊,但从看清的字迹上依然点看出:点划用笔“丰厚凝重,方折峻利,充满了生命力和刚毅感,富有雄健的魏碑特点;其结字取势匠心独具,字字透过镌刻者的刀锋,流露出书写者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重修回山王母官颂》为篆书,具有宋时期的书法特点;《镇海寺蒙文碑》也就是巴思巴文碑(有释文),此碑为很珍贵的元代遗物,碑文镌刻的是忽必烈专门下谕保护“泾州华严海寺”和“林泉禅寺”的圣旨;“八思巴文”,是元代所创,如今很少有人辨识。八思巴是人名,因“八思巴文字”由他所创,故称八思巴文。好在此碑有释文,真是难得。
从王母宫出来,先生急得催我要拿到拓片。这位值班工作人员把握我们带出王母宫在他认为是安全地带让等着,他去了大约半个小时,带回一个人,这个手中拿着那“三通碑”的拓片。一看拓的效果很差,字迹更加模糊,要价一万,我嫌太贵,故意说钱不够。先生一听我犹豫不要,大声喊叫:钱不够我这还有!对方一听,假装不卖要走人。先生着急了。我看先生是非要不成,把他们叫到边上,好说歹说,最终以六千元成交。因为这件事,先生对“三碑室”影响特深。
今天重游到此,再不用上回那样煞费苦心,市长和县委宣传部长就在后边跟着,嘿嘿。先生这回不用讲解员了,今天他给大家做义务的讲解,尤其对肇绍公要仔细的讲讲,他难得
一来。
3.jpg

(刘正成先生给刘肇绍公讲南石窟诗碑)
从“三碑室”出来正好午饭时分。午饭安排在城区不远的的王家山庄,据县委书记介绍,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住过十三年的地方,所以带先生一行到此午餐别有情趣,似乎在这里一定会给先生创作带来灵感。据史料考证,李商隐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泾源(泾州北)节度使王茂元幕,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李商隐因遭朝党纷争,终身仕途坎坷,妻室家小久住泾州。因故,李商隐在泾州写了不少脍炙人口诗作。至于王家山庄是否就是李商隐旧居?无须纠结。不过这地方倒是很幽静,有山,有水,树木茂盛,植被很好,村落房院掩映其中,不失为拉凉消夏的好去处。饭菜不错,菜蔬以新鲜野菜居多,肉食以土鸡,黄羊、兔子(都是家养的)等野味为主。加上这几日肇绍公的相伴,先生很是开心,一连吃了好几大块黄羊肉。吃完午餐乘大家休息,就在王家山庄,为先生与杨帆举行拜师之仪,我荣幸的做了一会主持。杨帆为人谦和,中国书协会员,现为平凉市书协副主席,曾深造于中国书法院第一批高研班,多年来他一直敬慕刘先生深厚渊博的学识与精湛独到的创作风格,今日终于梦想成真。我祝贺他:如愿以偿,发奋努力!
从王家山庄出来,其他人已经先期到泾川温泉泡澡休息去了,我们也驱车赶到。其他人各自洗温泉浴享受去了,先生且一头倒床睡着了,直到通知去大云寺,才喊醒他。“大云寺”就在王母宫对面,仅一河之隔。
4.jpg
(刘肇绍公陪同刘正成先生参观大云寺)

泾川大云寺,据史料记载:公元601年10月,隋文帝杨坚以印度护法王(佛教称为转轮法王)——阿育王为榜样“弘法护教”,效仿阿育王所建的84000佛塔,是在同一日动工修建的方式。于是,隋文帝在仁寿元年(601年)6月13日,他60岁生日的这一天,下诏在30州建30座舍利塔——供养佛舍利。钦定10月15日午时,30州同时将佛舍利入函于地宫。当时,泾州(泾川)正于30州之列。隋文帝派遣高僧分别将佛舍利于同年十月护送至各州,泾州得14粒,在“大兴国寺”,置函供养。
公元690年9月9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神圣皇帝”。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武则天称帝受到各方面的反对和阻挠。武则天对以女性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很崇敬,于同年7月将其颁行天下。 公元690年10月,武则天又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各州都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经》,并总遣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泾州“大云寺”恰好选在原“大兴国寺”遗址上,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出现,女皇敕建“大云寺”之举恰与佛祖舍利相遇,被认为是大吉大利,佛现天意。于是请金银器制作大师,选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以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铭文镌刻:时间、地点、数量,用砖筑地宫,精心供养。后来在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泾州大云寺毁于洪水,一直到公元1964年,村人整地掘土再度发现,1971年由郭沫若亲鉴,确认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今天所见的“大云寺”,是泾川县于2007年在原遗址上新建的。下午五点钟,离开温泉,先生与肇绍公在泾川县委宣传部长的陪同下,结伴步入大云寺。参观了“大云寺博物馆”,佛骨舍利伴随着大云寺的岁月更替,沧桑变迁,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怎不叫人浮想连天、荡气回肠!出得博物馆,乘电梯直上大云寺舍利宫塔顶,极目远眺,泾、汭两河像飘舞的彩带,在绿色沃野上回曲徜徉;对面的回山上,西王母宫沐浴在霞光里流金溢彩,紫气萦绕,又使人禁不住猜想,莫非是西王母正在瑶池宴请——汉武帝、周穆王?呵,历史一   
步一个脚印,文明一页一篇华章……   


5.jpg
(刘先生在大云寺舍利塔顶遥望)
从大云寺舍利功塔顶下来,肇绍公建议:先生题写“大云寺”匾额。县委宣传部长闻之欢欣鼓舞,拉着先生进入接待厅。宣传部长早就备好了笔、墨、纸张。先生笑道:恭敬不如从命。话到手来,“大云寺”三字 一挥而就。


6.jpg
(左:泾川县委宣传部长       右:刘正成先生)
    写好“大云寺”,先生让再拿六尺宣纸。他说:既然题了匾额,如不嫌弃,我再作一联如何?当然求之不得!宣传部长带头鼓起掌来。肇绍公敬佩的竖起大拇指:刘先生功德无量!又是一片掌声。先生略作思考,立即成联:“祥临舍利塔顶日,瑞绕王母宫边云”。然后征求大家意见?在场人都觉得很好。
肇绍公再一次竖起大拇指:刘先生了不起!信手拈来,妙语佳句。一联将遥相呼应的西王母宫与大云寺概括其中;这“舍利塔顶日”意为佛塔高大与天齐辉,深层次的理解,喻示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神话中西王母是母仪天下,赐福于民的神仙,当然西王母住在天上;而我们看到的“王母宫”就在大云寺对面的回山之巅,虽然不在天庭,但我想平日里不难看到“云载御宫”的景象;所以我分析此联全句大意应该是,大云寺和王母宫祥临瑞绕,不外乎道明泾川是一福地也。先生一听,也竖起大拇指称赞:肇绍公理解得入木三分,佩服!佩服!全场掌声再起,宣传部长很感动的说,刘先生到泾川也是我们的福气。随后先生心情愉悦,笔墨酣畅的当即书写了此联。
   7.jpg 8.jpg
(刘正成先生给大云寺书自撰联)              (刘正成先生为大云寺撰、书联)

离开大云寺,又是华灯初上。我们在泾川吃的饭,肇绍公明日将离开平凉——回京。所以,称此之际,我们给肇绍公借酒饯行。肇绍公在答谢词中说:
我以前在甘肃工作过,遗憾的是来平凉不多。此次,借刘先生采风的机会到平凉,让我收获颇多。第一,通过短短几天时间,我感到甘肃这片土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值得怀念。这几天陪刘先生从崆峒山、柳湖书院、西王母宫、大云寺,所到之处无一不闪烁着华夏文明的灿烂文化,它让我明白刘先生一直以来钟情于甘肃这片土地的根本所在。我坚信,象刘先生这样深入实际,扎根生活的文化苦旅,才能够创作出真正富有艺术生命力的大作和精典之作。这正是刘先生有别于其他“抄写书家”的可比之处。对于一个艺术家,这一点积极重要。第二,刘先生学识渊博,文化积淀深厚,才思敏捷,思想活跃,从而奠定了他超脱的艺术境界,这正是他创作非凡的过人之处,使人不得不仰慕。第三,这几天,我零距离目睹了刘先生的书法创作,特别让人惊讶的是,他提笔即书,笔墨恣意率性,自然流畅,大气磅礴,毫无造作,真可谓字字见奇功,句句显真情。它告诉我们:刘先生用——心作笔墨、情作纸,他的创作用不着雕琢粉饰,自然天成地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我不敢说刘先生的创作登峰造极,但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位集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巨人。作为朋友我十分骄傲,作为书友我高山仰止。明天我将启程回京,在此我衷心的预祝刘先生“陇上鸿泥”展出圆满成功!祝大家工作顺利,也祝愿我们有机会再聚!(全场热烈鼓掌)
先生举杯:肇绍公过奖了!自觉惭愧,日后须当努力。来,我祝你回京一路顺利!(干杯)。所有人举杯为肇绍公饯行。
晚饭后,我们又驱车赶回平凉广成山庄。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6: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4日,上午送走肇绍公,先生开始创作。
这天创作很顺利。上午用时两小时,下午用时四小时,共创作十二副作品。其中除了“林则徐海到•山登句草书联”、“林则徐塞外杂咏草书轴”“庄子在宥并拔书卷”三副作品外,其余九副作品全是“陇东采风有感”的即兴之作。全部作品是:
《林则徐海到山登句》草书联
《林则徐塞外杂咏》草书轴
《庄子在宥并跋》行书卷
《玄鹤榜》书行草屏
《崆洞山寻玄鹤》草书轴
《为大云寺撰书祥临瑞绕》行楷联
平凉六记一-《香山挥毫记》行书斗方
平凉六记二《-崆洞问道记》行书斗方
平凉六记三《-崆峒论剑记》行书斗方
平凉六记四-《柳湖讲学记》行书斗方
平凉六记五-《登回山记》行书斗方
平凉六记六-《泾川登塔记行》书斗方
“陇上鸿泥”采风第一单元(第一部分)的补充部分——平凉、泾川行,时间紧,内容丰富,创作颇丰。5月5日上午,在平凉市副市长李生发及很多朋友的的欢送下,我们离开平凉,下午到西安。5月6日下午乘飞机由西安回到北京。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6: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陇上鸿泥”采风活动,从2012年11月10日开始于2013年5月6日结束。回到北京,先生补写了陇南采风区欠下的《出师表》,又从新为敦煌采风区增加了佛教内容方面的六福泥金扇面等作品。

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刘正成先生先后四次踏上“陇上鸿泥”采风旅程,足迹遍布甘肃的山山水水,一路追日逐月,汗水和艰辛洒满万里行径。四次采风中,先生每一次采风结束,无不带病而归,而他又不改初衷。先生是一个勤奋较真的人,只要他认定了,将会咬住青山不放松。“陇上鸿泥”注定不惜余力,投入成本六十多万元,介入人力上百人次,耗时半年之久。这次采风除沿途免费给各地公益性题书赠墨二十七副作品,又根据三个单元的采风区域总共创作出展览作品六十六幅,其中陇行八记,陇南四记,平凉六记等二十副行书作品全是采风过程中的即兴之作;自作或步韵诗草书作品 十 幅,除“抄经”、“林则徐刘家镇墓志铭楷书册”、六幅行草扇面和少部分的其他作品,其余都是拔书作品,并且每幅作品先生作有“创作手记”。

所有这些创作作品已装裱完毕,与六月初开始作品集排版制作。

至此“陇上鸿泥”采风、创作全部完成。回顾这如火如荼的采风经历,刘正成先生抱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情怀,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的信念,用情的律动,以爱的音符在陇原大地上弹奏出一曲划时代的书法艺术交响乐。嘉峪关文化馆馆长胡杨说“刘正成写字,是用心在写,饱蘸的是身体里奔流的血与激情……”;中国电力联合会专家顾问刘肇绍说:“刘正成先生用心做笔墨,情作纸……的创作充满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而我说:刘正成先生是——饱蘸一腔热血,用灵肉谱写着人生壮歌。

如果《江山寻译》是成功的开始,那么《陇上鸿泥》必将成为书法展览史上的里程碑!
   正可谓:

采风漫漫万里行,
披星戴月霜染程;
几度追梦阳关道,
只为翰墨一片情。

陇上鸿泥心铸就,
十年磨砚一朝涌;
天下书丹千百万,
君劈先河第一峰。
   
——陇上采风有感

点评

甘肃骄傲!  发表于 2013-6-10 10:57
发表于 2013-6-10 17: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洋洋洒洒四五万字,花一早上才读完,详实感人的纪实文学。写出了刘先生大家风范的采风经历,道出了别具一格的展览壮举。
发表于 2013-6-10 20: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gif15::gif好文!
感悟颇多!
祝先生兰州展览成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18:18 , Processed in 0.1734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