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09|回复: 28

{陇上鸿泥}刘正成癸巳采风陇上行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8 12: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陇上鸿泥}
刘正成癸巳采风陇上行记

天水、礼县、成县、西和、通渭、白银、敦煌、阳关、鸣沙山、瓜州、嘉峪关、酒泉、张掖、平凉、泾川.....

文/侯 勇



一、陇右

丁亥冬曾过西和惜未达仇池,癸巳春分后三日,从天水去礼县,盘桓于西汉水,夜过西和欲登仇池未成,后二日又从成县西行攀登仇池山,拜伏羲庙,感少陵、东坡皆有仇池山诗而惜未登临。步少陵韵。
      
        三寻仇池穴,汉水悬周天。
        秦公簋鼎现,氐王神话传。
        杜陵叹万古,东坡梦饮泉。
        村人不拜庙,道姑要纸钱!


李学勤在《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总序中写道: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谜团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肃。十余年来,刘正成老师往来于甘肃各地,所留下的脚步,抑或许也与这深厚的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乡人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为此行留下注脚,甘肃省原省委书记陆浩先生在《陇上鸿泥——刘正成书法作品展》所题展标,亦为此行注入了深刻的意义。刘正成老师曾说,实地考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够加深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能够巩固历史文化所留给我们更深的审美历程。如是,我们行迹,对于历史,对于文化,对于我们的书法,无疑,是一种促进。

陇右之行,为“陇上鸿泥”刘正成甘肃采风创作的第一个单元,刘正成老师在行程计划中称之为“光荣与梦想”。对于“光荣与梦想”的注解,大意为诸葛亮六出祁山,立志统一中原的梦想,而殁于五丈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辞官由秦州经同谷入川,留下千秋诗史。以及这里的伏羲始祖诞生地,秦宫大墓,西和仇池山人文始祖三皇伏羲、神农、轩辕的诞生地15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于海拔1797米之山......这一切,不仅仅是作为中国五千年古文明的光荣一页,也是五千年文明史中令人记忆犹新的千秋佳话,诸葛亮与杜甫们为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虽没有成功,然千秋留名,他们的梦想,对于中国五千年人类文明来说,亦是其文明史册中的最辉煌闪耀的一页。

二、敦煌河西

癸巳春又过凉州有怀
步韵林少穆凉州四章

弃璞也曾惜卞和,门庭旧雨雀堪罗。
频搔白发惭虚名,犹剩紫笔耐摧磨。
卖字陇上怜足软,挥毫城下患才多。
百卷全集马迁史,廿载磋跎奈尔何!

                     ——刘正成

敦煌河西之行,刘正成写下了这首《癸巳春又过凉州有怀》,道尽了二十载辛酸与蹉跎。一句“百卷全集马造史,廿载蹉跎奈尔何”,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刘正成老师,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泥龟梦蝶,终于,凤凰涅磐,修成正果。诸君从“关河梦断”中,大略可以看出端倪。

3月18日开始《陇上鸿泥》采风之行,到目前已完成陇南、敦煌河西之行。刘正成老师说“卖字陇上怜足软,挥毫城下患才多。我们的陇上之行,揽古迹,饱风情,个个是行得兴奋,不知足软而一致向前。嘉峪关城下挥毫”关河梦断”,那是挥尽一生的气力,用尽毕生的心血,以此,来勉怀陆放翁、林则徐、左宗棠等文人武将的光辉与风采,千古豪情,永留人间。

敦煌河西之行的主题是“此
岸与彼岸”,关于此岸和彼岸,在佛学相关辞典中有数十种解释,而在哲学意义上,此岸既是彼岸,因为我们到了彼岸,彼岸就成了此岸,所以我们一直在路上。
此岸都有一个彼岸,人能反思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存在。简单的说,就是你和我,现在与未来。这是一个具有形而上的哲学范畴的思考。《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包含做人做事的原则)。就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贯穿此行的足迹是草圣张芝、玄奘与边塞诗人,这是我们此行的线索。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与经卷,刘正成老师在石窟中,敬神如神在,一气呵成写下六尺四条屏楷书心经巨幛;拜谒草圣张芝,嘉峪关城下“挥毫城下患才多”,来缅怀饱含报国豪情“关何梦断何处”的陆放翁,“一骑才过即闭关”的林则徐,“题诗留万古,执斧冠三军”的左宗棠。此行9日,刘正成老一行一步一个脚印,用心灵去体验先贤豪杰们古难与深情。

三、陇东

玄鹤的确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

玄鹤高飞唳碧天,
一声清沏到人间。
千古遗有仙禽在,
何事而今道不传。

<刘正成崆峒山寻玄鹤洞步韵清人李瑛诗>

玄鹤俪影逝碧天,
遗声清韵留人间。
千古俗情与仙隔?
人神忐忑道法传!


刘正成老师在问道崆峒时这样深情的说到,作为一个艺术家,更容易为这样的故事感动,一个人很难为哲学感动,但是很容易为人生感动。或许,这便是此次《陇上鸿泥》采风活动的一个缘由吧,从3月17日以来,刘正成老师先后经历陇右、敦煌河西采风,以及此次的陇东北采风,基本涵盖甘肃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布局“一带三区”规划,即“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

这就是艺术家的感性与历史的溶合,更为深切的提法,应该是如刘正成老师在崆峒山创作“玄鹤”时所说,艺术家因为故事而感动,因为山川、历史、人文、风物,所提供给我们的创作素材,滋养了艺术,这样的艺术,无疑是伟大的艺术,用足迹所书写的行为艺术,在整个艺术界,整个书法界,为了一个展览,作如此宏篇巨制的采风与创作,当属首创。

刘正成老师对于此行的缘起,简单的称之为:我对甘肃的山川、历史、人物、风物特别感兴趣,仅此而已,我们不仅看到了刘正成老师对于如此长时间的采风创作的一句轻描淡写,更看到了刘正成老师对于艺术创作、对于厚重的历史人文所具有的魅力信拈来、举重若轻的大家风范。

作为《陇上鸿泥》陇东采风的大结局,此行,我们历经平凉道教文化圣地和泾川佛教文化的洗礼,问道崆峒、拜谒西王母、大云寺,圆满的完成了《陇上鸿泥》采风创作活动的全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2: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18日,刘正成老师、包总和我从北京出发,经西安与陈岗会合,陈岗驱车,载我们沿兰宝高速前往天水,开始了我们的陇右采风的行程。

3月20日 天水

天水石窟造象麦积山

刘正成老师在同谷写了一篇《再游麦积山记》,来回忆此次麦积山之行的感受,全文如下:

今夏,某将在兰州有书展,陆浩公为题“陇上鸿泥”四字为展标,于是有陇上采风创作之行。十数年间,有某落拓于江湖而多来陇右河西,总有不少行迹重游之际多有感慨系之。十年前之初春,某被罢官而来天水游麦积山时,有王翼陪同,王君为某召一马代步,某竟从马背摔下,山中洞窟中诸佛造象乃记忆朦胧。何哉?人在网络中,六神煎熬,哪辨南北东西也。今次重游麦积山,但见柳絮吐芽,樱花烂漫,阳光在佛光中交汇,魏晋隋唐代代菩萨均见笑容可掬,展现一种智慧,从下而上,从东到西揽过万尊佛象,心情为之大快,何觉腿软力乏也?此所谓一种心情一种境界是也。今来同谷,因而记之。
再游麦积山记
癸巳春分再客同谷。正成


我们从百度中查得一段关于麦积山的记载: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现存佛教窟龛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全部窟龛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西两崖。
东崖现存54个洞窟,西崖现存140个洞窟。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它的开凿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麦积山还是要去的,正如刘正成老师在《再游麦积山记》中记载的一样,这里,是刘正成老师十年前来天水时到过的一个重要行迹。在我们到达麦积山的时候,刘老师指着那块有麦积山的石头说,这个地方,就是当年我从马上摔下来的地方,上次来这里的时候,有马代步,却被摔下,当然扫兴,今次来麦积山,有吕总,包总等陪同,阳光明媚,山花盛开,心情自然爽朗。

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绝壁石窟造像,仰天一望,脖子俨然有些酸疼,后来导游说沿栈道上行,有28层楼那么高,刘正成老师听了也很兴奋,呀,居然爬了这么高,一点也不觉得累。

因为此行为有刘正成老师领队,所以文管部门也破例为我们打开了许多平时不被开放的洞窟,如133窟,此窟又称万佛洞.,打开石窟铁门,迎门就是宋代塑像佛释迦牟尼与儿子罗侯罗会见的雕塑,塑像高3米多,造型优美.左边是佛传碑,这是麦积山的镇山之宝,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释迦牟尼佛从借花献佛、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九龙灌顶,鹿野苑初转法轮和王舍城说法等十二段佛教故事。还有被誉为‘东方的微笑’的小沙弥。此洞窟的管理极其严格,打开洞窟都要登记,洞窟内不许拍照,佛像庄严,大家一路有说有笑,进入此窟,也即息声静气,除了惊讶古人的灵工巧匠外,有的就是所见万佛的皆大欢喜。如刘老师所记,所见笑容可掬,心情大快,登山之乏,见之即消之无影也。心情也自然神清气爽了。

出得麦积山来,觅一农家乐,得食野菜,土鸡,用大快朵颐也毫不过份。而野菜,也成此陇右之行的一大特色而令人记忆犹新。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水师院述书史

从麦积山石窟下来,已是下午一点半了,在回天水的途中,觅得一家农家乐,其中野菜和土鸡的味道,倒是令这次陇右行增添了不少的情趣,以至于逢餐吃点野菜成了这次陇右行的一个特色。在我们大快朵颐品野菜的同时,时间已经飞速向前,离我们的原计划,相去已远,原计划是麦积山回来,回酒店休息一会儿便去伏羲庙,现在的时间,是去不成了,于是,用餐过后,匆匆用过午餐,回酒店稍作收拾,便驱车奔赴天水师范学院了。

天水师范学院的讲学,在19日晚与于杜书记和贾院长商量好,到学院多功能厅时,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育学院、美术学院的数百学子,已然坐定,等候着一睹刘正成老师的尊容并聆听其讲座。

首先是杜书记介绍此次讲学的起因和讲课的主题,然后由刘正成老师开始讲课。此次讲课的主题是《中国书法的历史与当代选择》,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讲了第一部分,也就是中国书法的历史,在这一部份的讲演中,刘正成老师以李学勤的一句话:”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谜团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肃”作为开篇,介绍此次天水师院讲演的缘由以及此次陇右行的意义,以此,而开始以历史中国书法代表作及其代表人物为核心的中国书法史,洋洋洒洒两小时,数百师生们兴味盎然,直至刘正成老师说,因为时间的关系,此次讲学只讲了这次计划的第一部份时,众学子们才回过神来,有部分学子壮胆要请刘正成老师合影,却畏于学院院长终成遗憾。

此次讲学有一个亮点,就是有学员对当前书法界关于“丑书”的概念表示疑惑,请刘正成老师答疑解惑,刘正成老师用傅山的“四宁四毋”为例发表了看法,他指出:不能把个性的书法贬义的认为是丑书!他认为当前所谓的“丑书”的概念,是把个性的书法给予的一种贬义的理解,跟我们所主张的艺术的个性化不是同一回事。不能同一而论。

虽然关于丑书与流行书风的观点不再是当代书坛所争论的焦点,然而,对于傅山的“四宁四毋”观念的理解,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导向与艺术史发展的争论,这个关于丑书的疑惑依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对于艺术化的追求与胡写乱画的不同,依然需要我们去厘清。对于艺术个性化的追求我们要支持和理解,对于胡写乱画的“”丑书”要坚决的摒弃。只有这样,艺术才有希望,书法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时间已是下午六点,在参观完天水师院艺术馆,前往用餐地点准备用餐时,刘老师提出,现在用餐是否过早,能不能现在去伏羲庙参观呢?杜书记在与伏羲庙管理处取得联系后,旋即又驱车前往天水伏羲庙参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3: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伏羲庙:一画开天演八卦


在完成天水师范学院讲学的行程后,已下午六点,刘正成老师询问,伏羲庙现在是否还能参观,于是,杜书记马上联系伏羲庙,伏羲庙听说刘正成老师一行要参观伏羲庙,即刻安排讲解员等候,刘正成老师一行驱车前往伏羲庙,这样一来,20日的行程,没有因为麦积山的时间所担误,全天的行程因为能够在这个时间去补充参观伏羲庙而得一圆满。

天水伏羲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刘正成老师此行为谒伏羲庙,一睹伏羲圣颜,而终情于“一画开天”之说,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干卦三之第一画,干为天,故指“一画开天”。伏羲八卦可以上测天文,下侧地理,中测人事所以把伏羲称为一画(就是画八卦)开天地。

刘正成老师一行在讲解员及天水师院杜书记的陪同下,天夜色渐袭下拜谒伏羲庙,以还一画开天之愿,对人文始祖伏羲的感情也由此而贯穿此行的始终。

另外天水民间相传,伏羲既为人文之祖,那他就肯定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所以一遇到什么事情,就想着找伏羲 "商量"、"求教"。在伏羲庙里,依然有许多红纸剪成的小人形,粘贴在树上,称那里有问题,就在哪里做个记号。

参观完伏羲庙,刘正成老师主动要跟讲解员合影,称其为天水美女,杜书记补充道,这美女是天水白娃娃,白娃娃不施粉黛、天生丽质,肤润颜泽,睛明眼亮;眉青目秀,可谓天水人杰地灵之一大特点。听完一观,一行称然。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3: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祁山圣地谒武侯

21日早上,用过早餐,刘正行老师一行便驱车前往礼县,在礼县有两个景点要参观,一个是祁山堡武侯祠,一个是秦西陵,也就是震惊中外的秦宫大墓遗址,然后去了礼县的秦文化博物馆。

经祁山过西和,便来到了成县,也就是旧时的同谷,刘正成老师在同谷有写一篇《过祁山记》,原文如下:
沿西汉水过盐官镇到祁山堡,但见江水之阳,一山崖兀立,绿树掩映,城墙耀金,此诸葛武侯出祁山北伐之营寨也。与众友人登山崖之顶,进武侯祠堂,再眺望四野,但见南北群山相对,西汉水蜿蜒自西向东。此地既称沃野,又称战场,秦人发于此,后人征战于此,罗贯中六出祁山之故事,写尽英雄志决身歼之悲剧,武侯痛失街亭,灯灭五丈原,鞠躬尽瘁,杜公称“万古云霄一羽毛”。于是罗贯中故事终演化成真实之历史,顿感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义,于是又裁纸计格楷书前出师表,以感念先贤行迹。感曰:功业已矣,临留一表,奈何!
癸巳春分又客同谷, 正成。

我们从天水,大约经过两小时左右,抵达礼县,礼县的朋友以及他们邀请的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文管所所长、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理事独小川先生在祁山堡旁的国道等候多时,当我们抵达祁山堡,如刘正成老师《过祁山记》中所写,江水之阳,一山崖间绿树掩映,城墙耀金,这便是礼县武侯祠之所在地也。在甘肃这样的大地上,没去过的都能想象,这无疑是一水宝地,也许是上苍庇佑,而让诸葛武侯能在千秋之后,有这一绿树掩映之所,以慰先人。在祠中见一对联:汉水西奔大道东驰济世经国惠万民,诸葛北上少陵南下武功文采照千古。这下联不正是我们所谓的光梦与梦想么?诸葛、少陵为着心中的梦想北上南下,其在实现梦想过程中所留下的武功文采,可真谓是光照千秋,万垂万古。

百度有这样一段介绍:

位于陇南地区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建于西汉,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帅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的营堡,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祁山堡为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坐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营堡只西南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回曲转上至山巅。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侯祠,历有修复。现存武侯祠殿宇,前后三院,为歇山式建筑。正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后殿祀关羽,最后为起佛殿院。


在参观祁山堡下来,刘正成老师对西汉水之伟大以及六出祁山的真实故事有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在离开的途中兴奋的念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成县西狭景区采访再次提出实地考察的意义,我想,也与之有关联吧。

在成县创作的时候,刘老师提出要写《出师表》,我们把格子打好后,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成县完成。想来,老师因为此祁山堡武侯祠之行,对此件作品,亦格外的看重,因此,容不得马虎,以期返京另僻安静之所,虔诚书之,以慰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之英雄气慨吧。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堡子山秦西陵
刘正成老师在同谷曾写陇右四记,其中有一记为《西汉水行记》全文如下:

《诗经》云,“维天有汉”者,天水也。《水经注》云: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也。古者东夷西迁于此,附周王养马,故称晋公、襄公,于是东进陇西,终并天下。曩者,某知有汉水,未知有西汉水,今知汉水分东西也。西汉水发源于天水之南陇山中,流经天水关、盐官镇,盘旋于大堡山南麓,在礼县西南而去,成一代文明之渊薮。李学勤教授云,要探讨中国古文明,必先解读甘肃古史。今来西汉水,见秦宫大墓遗址,四簋六鼎之威仪,更拜读秦公器铭之书法,乃真切感知大江旷野之间实演出过先人高度文明之大戏也。地图上无人关注之西北角,亦有此历史之光华闪耀其间也。有包总、吕总同行,又于礼县会玉红夫妇,然后竟奔成县,乃有此忆此感耳。    癸巳春正成

从武侯祠出来,刘正成老师一行又驱车前往大堡山,参观秦西垂陵园,到这里才惊叹,西汉水沿线,乃风水宝地也,刘正成在仇氿山记诗中称“秦公簋鼎现”,即是缘于此,在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出土四簋六鼎。

百度中有关于秦西垂陵园的记载,其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秦西垂陵园位于甘肃省礼县,据史料记载,秦人属于赢姓,源于山东,殷商末年,赢人首领一路进攻,进至渭水中游一带,守卫商王朝的边疆。随着周王朝灭掉商纣,赢人守卫的地区也被周人攻占,在其首领大骆的带领下,沿渭水西进,继续寻找生存之地,最后迁移至渭河以南、远离周人中心的西汉水上游地区,即今礼县东部一带,从而保持了相对的独立,为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在这里他们战胜了力量相对弱小的氐人,修建了城邑。周王朝建立后,他们归顺了周王朝,周天子认可他们占据“西犬丘”,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秦人先祖非子善于养马,受到周孝王的赏识,封为附庸,邑之秦,此后非子后代秦仲被封为大夫,秦仲在对戎作战中死后,其子庄公继承遗志对戎作战,收复失地,被宣王封为西垂大夫。庄公次子襄公在平定叛乱中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因功被封诸侯,正式立国。庄公死后文公继承王位,继续对戎作战,占领了陕西歧山地区,完全结束了游牧生活,开始了农耕生活,社会制度也随之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秦人的发展壮大始终都未摆脱“西垂”这一中心和根据地。

刘老师称这为秦公大墓,其现场出土有四个墓葬群,其中因一号大墓,二号大墓已被盗,才引起文管部门的注意,我们所参观的为三号墓,即祭祀坑,其中有土四簋六鼎,在这个祭礼坑中,还有婴儿殉葬,还出土了编钟,及其它青铜器。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文明博物馆

21日下午,刘正成老师一行来到礼县秦文化博物馆,参加秦公大墓出土文物。
网上资料显示:

“礼县是秦人的发祥地和摇篮”,已成为史学界的共识,礼县西汉水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及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大秦帝国建国的初创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2004年国家文物局等五单位开展的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项目是继中国夏、商断代考古工程后的又一个重大考古项目。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独具特色的礼县秦早期文物,促进秦文化的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使秦文化走向世界,同时,提高甘肃省在中国史学界的知名度,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征求国内文物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县上计划修建集陈列展示、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甘肃秦文化博物馆”。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馆名由甘肃省原省委书记陆浩同志题写,进入博物馆,便有襄文建功,礼乐文明的篆字。其中,系统展示了秦襄公、文公时期的出土文物和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当然,重点秦公簋鼎文字。

刘正成老师在《西汉水行记》中说,“古者东夷西迁于此附国王养马,故称晋公襄公,于是东进陇西,终图天下,曩者某知有汉水,未知有西汉水,今知汉水分东西也,西汉水发源于天水之南陇山中,流经天水关盐官镇,盘旋于大堡山南麓,在礼县西南而去,成文明之一代渊薮。李学勤教授云,要探讨中国古文明,必先解读甘肃古史。今来西汉水,见秦宫大墓遗址,四簋六鼎之威仪,更拜读秦公器铭之书法乃真切感知大江旷野之间实出过先人高度文明之大戏也。”因之而慨叹甘肃乃文明的发祥地,而人所不知,殊为旷世之遗憾,我想,有此陇右之行,亦或许有更多的朋友能够通过此行了解甘肃文明之博大精深,而更向往甘肃之行,由是,则不枉为此行记作注。

陇右之行,揽诸葛少陵之行迹,谒伏羲秦公之威仪,亦为不虚此行。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仇池王国今何在

离开礼县,刘正成老师一行驱车前往西和,计划一睹仇池山的真容,在零八年的时候,刘正成老师曾有《过仇池山记》,其中有言:

“昔年读苏东坡《仇池笔记》,知其得仇池石,因而梦到仇池山上与伏羲会”,今日从西河往成县正路过,手执地图,欲寻伏羲山岩以践东坡未践之胜地。车蜿蜒于山道,停下问村民,曰仇池山已过矣。怅怅亦留影于山路,眺望再三而去。离西河时,专寻购一石而去”。

那次刘正成老师也没有看到仇池山,只是远远的望了一下,从这次的行程来看,其实当初所词望,也是心愿而已,并未见得真山,这次从礼县经西和去成县,目的也是为了一睹仇池山,当我们在石峡乡沿山路盘旋,而奔所谓仇池山时,暮色已近,路遇行人,询问称仇池山离此还有三十公里的路程,只好作罢,而仇池竟差点因为此次天黑而近错过。

遗憾的原路返回,继续西行至成县,时已晚上九点。鉴于行程的安排,刘正成老师遗憾的决定,这次的时间太紧,仇池山就算了吧。大家心里明白,刘老师虽口里这样说,但心中无不遗憾此处不表。

配图所示,可以看出,天已近黑,刘正成老师在询问路人未果后,查阅地图。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吟西狭览汉碑

21晚九点抵成县,回酒店休息,次日一早,刘正成老师一行驱车前往西峡,在西峡景区,刘老师先就《汉武都太守耿君碑》》回答了电视采访,

他说:

(西峡颂)那个是颂,是歌颂性的,带着韵的形式的华丽的词章,这个是向皇帝的奏章,估计是我为什么要开这个栈道上去的奏章,这个文章就比较实在的,那个有汉赋的味道,歌颂的味道。

汉代是我们中国书法繁荣期,但是东汉和西汉的几个碑,所以我们现存的碑都是东汉末年的,这些汉碑都有两大类,一类是山东河南等地出土的用于祭祀场所的比较规范的隶书的碑,比如《礼器碑》、《史晨碑》这一类的,另外一类就是刻在边缘山崖上的,就叫摩崖刻字,这种碑更具有自由书写的,因为在祭祀,庙堂等场所的字就比较规矩,比较方正,而这些穷乡僻壤的摩崖刻字,就有自由书写的味道,具有山林的气息,我们重要东汉摩崖的碑,就有两种,一处是陕西的汉中,一处就是我们的甘肃成县西峡颂,汉中汉碑因为修筑水利工程,人们都把那些山崖上的刻字移植到博物馆了,只有我们的西峡颂是保持原地原貌,所以西峡颂具有非常重要的原生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西峡颂是当年武都太守为了纪念西峡栈道通往武都而写的,我身后这个耿君碑,是西峡颂另外一个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宣传出去的,这个和西峡颂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所以是宝贵的资料,我在编撰《中国书法全集》秦汉部分的时候来过这里,当时看这个耿君碑的时候,还看不见,它没有这个楼梯,这次来这里,能看到这个碑的原貌,能近距离的欣赏,增加更多的书法艺术的光彩。

途中遇蛇,众人皆喜,称此乃祥瑞之兆。刘老师又高兴地说到:“这个蛇动的自然,有力量的运动,写出了怀素自叙述的狂草地,今天我有幸福碰到了金蛇狂舞,草书大有启发。苏东坡评价黄庭坚的草书是“死蛇挂树”,今天我来看西峡颂,在路上看到活蛇挂到树上,草书的用笔需要生动,运动中的变化,今天看到挂在树上的蛇,看见盘旋舞动,书法的线条像生命一样运动起来,而大有启发。

刘正成老师在西狭景区的采访,后来整理了一篇:《《西狭颂》访碑记:实地考察,能够加深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的文章,旨在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作注解。当然,通过数次的实地考察,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感受亦越来越深刻。


下面把此次刘老师西狭景区采访录音作原版附于后。以供参考:


我这次从天水经过礼县,来到成县,重游西峡,观摩《西峡颂》,我感触很深,如果不到这个地方,就不能了解这个地方的山川、地理,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能够看见汉代末年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摩崖上刻几个字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从字的精美的程度,可以反映当年对文化,对文字的精美要求,我以为这个石刻,能够反映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对艺术的审美趣味,所以,实地考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够加深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历史文化所留给我们更深的审美历程。

西峡颂可以说是具有中国书法史中里程碑的意义,东汉末年的现在存在被国家发现有拓本的碑刻也就是三百多块,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是摩崖碑刻中的精品,从发现以后,历代书家对它反复摹写,对现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标准件的作用,是我们书法学习的重要参照,东汉末年铭石碑刻书法的代表作。

西峡颂的书法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就是雄强宽博,雄强就是用笔非常有力量,从篆书演变而来的隶书,形成了隶书蚕头雁尾的笔法,它的字又不像中原碑刻的规范和方正,它是那种,非常开放,性情的拓展,让笔画非夸张,奔放,让字体奔放,这就是西峡颂对我们的启示,

西峡颂的结构非常自由开放,不像《曹全碑》、《礼器碑》的严谨,方正,它通过结构自由来体现它的雄强气息。

当时,书分三体,铭石书作为一个很规范的书体,就像我们现在的报纸,是一种很规范的字体,而简牍是一种手写体,碑刻的方正规范以内,实现自由书写的味道。兼有了简牍书写的自由飘逸的状态,其它的汉碑就非常规范,更方正,受到更多的约束。西峡颂就有了更多的简牍书写的遗韵。

简牍是书写体,这个是铭石体。

摩崖是书丹写上去的,刻工的水平一定是很高的,也很难说书写的人就不是刻工,很可能书写的人就是刻工,否则的话,刻不到这么精致,你想,这个岩石凹凸不平,每一个点画刻的不是粗造的,而是很精美的,和书写的笔意是很相近的,所以这个一般的摩崖是很粗糙的,很多书写的意味没有被刻出来,比如这个创字,一提起来,然后一竖一钩,就和书写的味道非常接近,这里面既有刀锋,也有笔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的笔意,这是一般的摩崖刻石做不到的,古拙厚重中间体现出轻灵的书写意味。

笔写在上面的味道。我认为有点书写与刻工二者合一的,写到这种状态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这也体现出书汉代书法是文化中的高峰时期。对艺术的严谨的要求,我们现在刻碑就没法和那个时代相对。

这个碑刻写的很方正,有个方格,这就是铭石体,但是很多笔意体现出篆书的笔意。西峡颂还能看出受到篆书的影响,比如长字,上面是隶书的结体,下面是篆书的结构,既显得严正,又显得飘逸。两种不同的倾向溶合得非常好。

我们看到一张纸拓片上的字和山崖上的碑刻,是不一样的,一张纸上,显得轻飘飘的,一看,这个地方,建这么样一个碑,这个时间,这样一个地点,两千年前,在这里刻了这样一个题记,想象空间就很大,不像一张纸了,就想到那个时候审美,感受就很深,就立体化了。看拓片和看实物的审美反映。

这段路也不能,也不走这里了,文字要书法好,文字一般,价值也不能体现。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摩崖刻石,在汉代以前,摩崖是很少的,我们西南地区,讲究墓在岩隙里边,就是岩墓,有的就要留个名字,西南地区,包括四川成千上万过崖墓,成了文的也很少,摩崖刻字最多的是北魏时候,这个要晚二百年的时间,北魏的龙门造像,山东的泰山金石峪,这是北齐北周的。要晚二三百年,东汉时代的摩崖是很少的。时间早,文字多,书法美,保存好,四大特点。
西汉禁碑,东汉也不许刻碑,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制度涣散,才开始有、东汉末年是公元100年到200年之间这个时间。

比如泰山刻石,现在只剩下很少的文字,就是保存不好,它的时间早,要早三四百年,但是他已经残,这里有几百字。有385字。所以文字多。书法美,保存好。所以可以称之为四美碑。


 楼主| 发表于 2013-5-28 14: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泥河畔杜公祠


吃过午饭,便驱车来到青泥河畔——杜少陵祠
刘正成在零八年陇行八记中曾有一记为《谒杜公祠记》,说成县有一个杜甫草堂,叫工部祠。前不久已酒泉电视台秦川先生聊到成县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

那里的风景特别好,前面是一个峡谷,下面是江水,上面山笔直的,他就选那儿住的,特别好。安史之乱,杜工部同谷,筑茅屋于凤凰台”,这个地方叫凤凰台。“下背靠一小溪,足临万丈潭,一泓碧水,故有《凤凰台》、《同谷七歌》”,杜甫在这儿写了《同谷七歌》,《凤凰台》等名篇。“惜土蕃骚乱,杜公居仅月余即去”,吐蕃那个时候也在往中原进攻,“坐失一风水地矣”,这儿没住多少时间。“祠内新筑碑廊,所刻芜杂,忽见几簇迎春花黄得耀眼,又见几只红梅花蕊绽红,奇哉,腊月初进梅已开,成都杜甫草堂亦有满院的梅林。春节前方开,故称奇哉”。这个提前就开了。

去杜工祠的时候大约是三点钟,由于一路舟车劳顿,刘老师在驱车去工部祠的时候在车上睡着了,为了不影响刘老师休息,大家便任刘老师在车上休息,大家下得车来,在青泥河畔吸烟,聊天,我听得工部祠管理部门的人说,工部祠目前正在整修,包括上好的木料等都已准备了三年,全部是自己亲自动手,取材,烘晒,做养护,也能见到其管理人员把工部祠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去保护,心里也有些许我宽慰。

待到下午四点,刘老师醒来,一行进入工部祠,由于正在整修,所有的景点都在施工或半施工半状态,也没有什么可观,游园约半小时,即返回驻地休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2 23:17 , Processed in 0.1621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