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78|回复: 2

谦和儒雅天然成 墨通秦汉石为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6 23: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谦和儒雅天然成 墨通秦汉石为金
             —— 金石书画家徐叶翎先生散记
常保成
    二十年前,初识金石书画家徐叶翎先生。
        时值中秋,叔父家的小院里,月光皎洁,修竹婆娑,正助谈兴。先生谈起王蒙的“意识流”,贾平凹的小说,余秋雨的散文,论点独到,见地深刻。我深感惊诧,一位勤于临池的书画家竟会有时间读那么多书!一位耕于古玺年愈六十的老者,竟对当代文学了如指掌!
        随着交往的深入和对先生作品的了解,我仿佛寻到了先生不乏思想内涵、充满生活情趣的金石书画作品的创作源泉—厚重的文化底蕴,无怪乎先生总是淡然地把自己的作品归结为“文之余事”。
    中国的书画艺术家大多家学渊源深厚,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艺术启蒙,先生亦如此。生于书香门第,祖父辈中不乏书画造诣深厚者。与有“天下汉碑第一”之称的曲阜孔庙比邻而居,使先生的童年便置身于书法艺术的世界里。说起童年,先生总会提起孔庙里的《礼器碑》、《乙瑛碑》、《张猛龙碑》,庙墙外立满的历代名家碑刻。“那时候每走一步都会有名碑映入眼帘!”——说这些时先生总是沉醉在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之中。那些名碑在童年时就已深刻在先生的脑海里,无疑成了先生走向更高书画境界的坚实基础。
    2009年冬,曲阜师范大学举办了《徐叶翎师生书画作品展》,在开幕式上,先生动情地称自己的故乡曲阜为“书法之城”。
    艺术家的人生历程总是和国家的历史进程密切相连。
        五十年代初,先生因家庭出身未能进入专业艺术院校深造,这被先生视为终生憾事。先生参加工作在曲阜总工会图书馆,有很多书可看,这实在是求知欲旺盛的先生之幸事。这期间主要随享誉鲁南的书画家周凤羽先生演习书画。我想先生身上那种谦和儒雅,令人肃然的“民国文人范”多与凤羽老人的影响有关。
        文革的疾风暴雨中,先生被放逐乡野,惩罚似的劳动改造、无休止的政治迫害当然在所难免。但在先生平时的言谈和书画作品中,我们找不到怨言和控诉,所能见到的只有—“脏水不污人”,“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来赶集”之类的画作,先生用画笔记录的只有那段不堪岁月中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可见先生的心灵是释然与阳光的。
        2000年初先生创作了名为《飘渺孤鸿影》的国画力作,谪居黄州的苏东坡眼望满天阴霾,脸上写满凝重与坚毅,留白处先生以水墨风格意临了《寒食帖》。这类在先生画作中极少见的人物画题材,可能是先生那段岁月中处境和心境的写照。
        文革十年,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窒息的文化荒漠期,凭着对传统文化和金石书画艺术的挚爱,先生艰难地跋涉于文化荒漠中,在艺术旅程中先生是幸运的,他总能在荒漠中寻到一眼眼滋润艺术生命甘泉。在曲阜期间结识书法家蒋维崧、靳涛先生。七十年代初,兖州成立工艺美术厂,凭着深厚的书画碑学功底,先生告别乡土来到美术厂,做了“能为国家赚美元,自己身上没饭钱”的临时工。这是先生走向职业书画家的第一步。
        那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时光——
        物资生活的匮乏和社会地位的低下是痛;与被齐白石赞为“头头皆能事”的花鸟名家付星伯先生,与白石弟子有“民国京城四大女画家”的王若梅先生,与山西壁画院院长李玉滋先生结下的书画情缘是快乐的。
        先生经常谈起王若梅先生借给他多幅齐白石真迹供他临摹,回忆起与李玉滋先生共同捉刀治印的时光,在当今书画市场里,我们还能寻到由先生题跋的付星伯的画作。
        人生是矛和盾的有机组合。
        生活困顿的先生总能享受到艺术的饕餮盛宴。一九七四年秋,当先生叩开泰山脚下朱復戡先生寓居的小院门时,先生深知他叩开的是金石书画艺术的恢弘殿堂。朱復戡何许人?他是被中国的文化荒漠近乎湮没的当代金石书画大师。大师年少时便名震浦江两岸,一代金石书画宗师吴昌硕称其“小畏友”。享有“五百年来一大千”声誉的张大千欲拜其为师,因年龄相仿而作罢,但对朱復戡却不吝赞誉之辞:“所见近代名家书画篆刻,能超越时流直入周秦两汉晋唐,镕合百家,卓然开一代宗风者,唯朱君一人而已”。造纸大王汪统变卖万贯家产购得田黄鸡血,求朱復戡治印。朱復戡可谓是民国书画界的一大传奇。
    先生当学之年治学于东方圣城曲阜。正值盛年又在文化名山,五岳独尊的泰山脚下负笈朱门,这两处堪称中国的文脉极盛之地,做为先生艺术人生的重要坐标,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天意。
        对于自己的从师经历,先生很少谈及,我藏有一幅先生以大篆书写的朱復戡的七绝诗:
神驰珠穆接云天,
欲上奈何腿不前。
幸得名师推妙手,
会当飞步攀峰巅。
        先生特意将原诗中的“幸得名医推妙手”,改为“幸得名师推妙手”,改这一字全诗便体现出先生负笈朱门后的满足与自得。  
        我展室有几幅先生七十年代初至今的书作,从中能清晰地感受到先生从师前后的书风由隽秀飘逸向刚劲雄强,充满金石气、书卷气的演变脉络,尤其大篆和治印作品,更具朱復戡的神采和气韵。
    一九八九年朱復戡先生仙逝,先生最早在《书法杂志》、《人民日报》上发表缅怀先师的文章。为筹建朱復戡纪念馆,先生和几位师弟日夜操劳奔波,在济宁市建起了国内第一座朱復戡纪念馆,成立朱復戡艺术研究会,出任副会长。随后又以古稀之身,南下上海编辑整理恩师遗墨文稿。由先生和几位师弟主编的《朱復戡篆刻集》、《朱復戡墨迹遗存》五卷分别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以精装本刊行。先生生活简朴,却命长子文兵不吝重金收购恩师遗墨。甚至用珍藏多年的李苦禅画作换回恩师的作品。其师生情谊可见一斑。2011年冬先生迁入新居,有一件事是先生必须亲自做的,把恩师的照片摆在书房的显要处,把恩师的墨宝挂在客厅的正中央,今后仍可与恩师终日为伴。
        我无力叙述先生与恩师的深厚情感,特摘抄先生在恩师百年祭时的祭文,以补本文之拙。
泰山嶷嶷,扬子汤汤。
伟载我师,神州之光。
毓秀梅墟,峥嵘沪渎,
一来山左,高标齐鲁。
九龙宝鼎,千文洋洋。
名传海寓,衣被门墙。
篆刻金石,书画墨香。
神而兼妙,至精至疆。
功追羲献,等闲钟张。
艺林独步,唯师无量。
岱宗何崇,东溟何沧。
先师道泽,千秋流芳。
    先生诗、书、画、印、文俱佳,在中国经历了几十年文化断层的今天弥足可贵。2010年先生近20余年的李白、杜甫寓居兖州的课题研究终于结出硕果,出人意料的完成了《东鲁寻踪说李杜》的写作。先生拿手稿给我看时,说实在的我看不下去,满脑子想的是先生得多少不眠之夜,才能完成这洋洋30万言的专著?先生治学严谨的近乎苛刻,需要怎样的毅力去查阅资料,穷尽典籍才能完成这项工程,毕竟是一位75岁的老人。2011年1月,兖州市政协举办了隆重的徐叶翎先生《东鲁寻踪说李杜》首发式。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薛天纬题诗为书增色,副会长葛景春亲为作序,对该书的学术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先生“不知老之将至,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市场环境中,屏除外界干扰沉下心来,一心埋头做研究工作”而感动。这种超越了实际功利的学术精神,不正是当今居于庙堂的学者们逐渐缺失的学术之魂吗?
   《东路寻宗说李杜》是当代李杜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学术性和文学性很高的佳作,在兖州学人们20多年的李杜研究中无疑具有总结性和里程碑意义,为兖州的地方史研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先生七十有八,身健气朗,每日笔耕不辍,佳作频仍。无需过多祝愿,中国文化诠释长寿有“仁者寿”、“善书者寿”之说,这两者先生占全了。
发表于 2012-12-2 11: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山嶷嶷,扬子汤汤。
伟载我师,神州之光。
毓秀梅墟,峥嵘沪渎,
一来山左,高标齐鲁。
九龙宝鼎,千文洋洋。
名传海寓,衣被门墙。
篆刻金石,书画墨香。
神而兼妙,至精至疆。
功追羲献,等闲钟张。
艺林独步,唯师无量。
岱宗何崇,东溟何沧。
先师道泽,千秋流芳。
发表于 2014-6-17 10: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02:39 , Processed in 0.3057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