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92|回复: 8

山师大对话:当代书法审美观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4 22: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 师 大 对 话: 当 代 书 法 审 美 观 念
     --书法与文艺学座谈会纪要



     (编者按)为了促进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中国当代艺术美学的研究水平,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点与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于2003年11月19日晚,在山师大文学院组织举办了一次“中国当代书法审美观念”座谈会。参加者有《中国书法全集》主编、书法家、山东师大兼职教授刘正成,山东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书法家、山东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于明诠,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山东大学兼职教授赖非,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毛岱宗,山东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办公室副研究员李志华,山东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宗玮,山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李衍柱,山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杨守森, 山东师大教授、研究生处副处长杨存昌,及山东师大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本文由王志勇根据录音整理。

?? 李宗玮:今晚的座谈对话活动是我们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中国书法艺术研究所系列艺术活动的延续。本次对话的主题是:“当代书法审美观念”。请大家畅所欲言。
?? 于明诠:我就作一提问题的人。
     这个活动我觉得肯定很有意义。二十年——严格上不下二十年——自七十年代末到现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出现了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前面是一断代,比如五四运动以后对传统文化有个冲击,后来文革又使传统文化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无形中就有一个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中国书法艺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个时期表现得这么活跃,表现:一是各种审美观念大聚会,特别是八十年代初,在整个文化界、艺术界,都是一个主义的泛滥期,有好多“主义”的提法,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
     今天在这个对话活动的参与者,一是二十年书法热潮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刘正成老师; 又有文艺学界的李衍柱教授,杨守森教授等。张道一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谈到很多大学里面文艺系科有文无艺,今天正好又有文又有艺。
?? 刘正成:我想听听比书法更宽的艺术学、文艺学领域的专家们对当代书法审美观念、流派、递变、发展趋势的看法,这是有助于书法界内部对书法审美观念作一审视。所以,我想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对话。                                                     
     可能书法界内部对书法艺术观念因为身在庐山,不知真面目。我们山师大文学院站在文化的角度开设这个书法研究所,其他很多研究所设在美术系,山师大开在中文系,这是个特点。我想我们应广为介绍山师大对书法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初衷,宣传这种主张,从而在这种观念中得到书法观念的一种参照,提高我们的认识。
     关于书法审美观念的问题,我们老是关在书法门内看问题,未必正确。最近两天在山师大为研究生上了两天课,晚上作了一个演讲,今天又到山艺去演讲,我想我的观点已经作了一定程度的呈现。李宗玮先生、杨守森教授都参与了教学活动,你们来起个头。
     对我个人来说,最想听大家不受书法学科影响的学术观点,然后我们就这些问题来进行讨论。也许,观念可能会走到一个焦点上来,也可能走的焦点不一样。如果确实要书法界发言的话,我倒建议两栖学者——书法学者、考古学者赖非先生就书法环境学谈谈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 赖非:很遗憾,今天对话的题目是《当代书法审美观念》,我这是文不对题了。
     介绍一下我的书吧。我的书名叫《书法环境-类型学》。这书思考的时间比较长。我是搞考古出身,考古学上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地质类型学——地质学和类型学的结合,二十年代从西方引进。从哲学观念讲,它有普遍意义。我最初使用它是从八三年对云峰刻石的考查。传统观点认为云峰刻石都是郑道昭写的。我们到那地方进行了考古学的调查,然后用类型学的方法对作品的典型笔画形态进行划分,我们的最后结论,认为,  云峰刻石至少有五个人参加,郑道昭是其中的主持者。他也书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品,但主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郑文公上下碑是他的僚属所写。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证据:实证文献资料的考证,以及考古学本身资料的考证。后来八六年在洛阳魏碑研讨会上,我曾经提出了用类型学方法分析书法作品特别是无年代书法作品进行考证的想法。我的观点提出来当时没得到什么回应。后来这种方法我一直在用,写了一些东西,像汉代书法类型、分期,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分期,还有北魏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但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而论,究竟是不是科学,我还没底儿。那年,与刘正成老师爬泰山,喝醉了酒,跟刘老师谈了我的想法,刘老师鼓励我思考下去写下去。后来我就开始着手把实践的东西上升到理论。考古学毕竟是考古学,书法应有它自己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应是从它自身产生的方法,而不是从别的地方移植过来的方法。本着这一主导思想来思考我的书法类型学。后来总觉得用书法类型学来解决书法史上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缺憾,就是类型形成的问题。如果说书法可以根据其典型的笔画形态分成若干类型,这个类型的形成是怎样的。后来就想到环境学——这是受西方环境文化学的影响。所以,我就将其称之为“书法环境学与书法类型学”,后来改为“书法环境—类型学”。
??总的想法:书法的发展作为一个事物的存在,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汉字和书法,从艺术角度看,书法是书法,汉字是汉字。但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看,书法与汉字是一张纸的两个面,它们是不分的。所以在本书中,第一个观点,汉字和书法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另外,类型的划分,主要是由于环境功能的要求。功能,我大体划了三个范围:一,实用的范围,我把这种功能需要产生出来的作品叫做通俗类型。裘锡圭先生文章中曾谈到他比较赞成这观点。二,审美功能上派生出来的作品,我称之为典型类型;还有一种从装饰需要上产生出来的作品,好多笔画形态都进行了装饰,我叫它美术类型。从文字产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到现在,三大类型基本都存在。比如说原始图象文字,最早的时候,也有一种实用类型的;装饰类,也有追求艺术品位、美的意味的。所以三大类型,从原始图象文字,我认为都是存在的。我学考古出身,一毕业就搞了凌阳河图象文字的发掘,是1979年,从中看得出,古人的审美意识已经很典型地存在了。
? ?我的基本观点:书法就是作为一个整体,以三大类型存在发展的,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促进书法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从环境的角度讲,一个是社会的层次,一个是文化的层次,一个是功能的层次,三大层次制约着书法类型的形成。
     (李志华插话:符录书,你在功能上把它归入哪一类?
?? 赖非:装饰功能。
?? 李志华:但从它的目的看——在宗教上——它是实用的。
?? 赖非:我的另一重要观点:三大类型不能截然分开,存在交叉的、边缘的形态,就是说以其中一种为主,其他功能仍然存在。实用功能为主的,仍有美的东西,比如题记。)
在写书时,另写了大约七万字的笔记,来质疑我这本书,自己挑自己的刺,打自己的耳光,以后整理出来恐怕也很有意思。
?? 刘正成:你这本书估计对当代书法审美观念会有什么影响?
?? 赖非:影响不敢说。孬影响肯定会有。我常年关门不出,我这东西是一派“胡说”。当代审美观念,我真谈不出,我不知道当今人都在干什么,包括穿什么衣服我也不知道。吃饭经常问人这叫什么菜,那叫什么菜。
?? 李志华:我刚从皖南回来,有一感觉:地域文化本身的生长性非常强。在大一统的社会里面,特别需要那些地域文化。当今文化建设,总是倾向于搞大一统的东西,这是违反文化自身生长规律的。这可能也与当代书法审美观念有联系——应当是多元的,无论保守也好前卫也好,无论哪一种,哪怕俗书,也有它的价值。因为历史过去时,我们看历史,看到的不仅是最优秀的,最优秀的可能代表历史发展的规律,但要真实地把握那个社会,就不能忽视亚文化。就书法界现象来说,“流行书风”等在书法界可能比较突出,但反过头来评价当代书法审美现象,恐怕难以以一种突出现象来代替它的原貌。
?? 于明诠:赖非先生的书我看了。我的理解,客观环境决定艺术类型——这应适应所有艺术形式。
     今天谈到当代书法审美观念。实际上,当代审美观念活跃多元,也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依据某种理论某种观念凭空创造、导引出来的。今天我听了刘正成老师的讲演,有一点感受比较深:他用考古新发现资料,与当代书法创作代表性作品一一对应,非常和谐,为什么?说明那个时候古人创作的东西由于特殊原因不能与世人见面,相隔这么多年——其实在书法发展的主干阶段,从晋到清末,一直沉积在地下——这阶段是书法史上最活跃的主干阶段,所以,这些东西没有参与到这时期书法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今天突然发现了它,艺术家敏感的独特视角发现了它的审美价值,把它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当代书法多元化的根其实就在这里。
     这也就是哲学上一个最简单的命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从文艺学角度,李教授和杨教授应该有比较深的见解。
     李志华:另一方面,社会意识也选择社会存在。因为社会存在本身具有复杂性,意识要选择什么恐怕也是个重要问题。
?? 于明诠:那这正好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
     李衍柱:我想谈两个问题。
     一,我们书法艺术研究所已经成立了两年时间。我们特聘刘正成先生为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什么要搞这个研究所?就是要弘扬中国的国粹,培育民族精神。山东是书法之乡,书法大省,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出在山东,文论家刘勰也在山东。我们今天更应在书法实践和理论上有所贡献。基于这样一些考虑,我们文艺学学科决定重视书法研究。我们学科自八四年招硕士生,是博士点,是山东省的强化重点学科。建书法所,得到岳川、正成先生的支持。我们很高兴,希望搞好。
     但这事,我们调子很低,没有什么领军人物。这类说法我不赞成。现在,书法无帅。我们自己不要这样讲。我是这样看法。我是外行人,从外行看,这事似乎更清楚。
     现在也不是中国书法最好的时期,我看书法最繁荣的时期在唐代。
     我们建书法所,希望在座各位大力支持、参与、帮忙、出主意。刘老师要帮忙一起考虑书法研究生的生源问题。培养人才是关键。
     书法界,我认为不团结问题十分严重。怎样把书法界团结起来?这是个现实问题。我们希望对书法界起点积极作用。中国书法要真正打到国外,很不容易。
     二,我个人对书法有这样的看法:书法既然是一种艺术,它追求的目的就是美。现在最大的问题:书法怎样突破模仿的框框,走上创新之路。书法是不是都要跟着古人走?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什么文学不强调都跟古人走?这问题值得研究。我们不是不要传统,要继承传统,但怎样超越传统,这是更重要的事情。我非常欣赏张怀瓘所说的“书法以风神骨气者居上”。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就是要求书法应体现出一个活人的精神。书法的美在哪儿?我认为主要看它能不能表现当今时代人的审美趣味、精神面貌、时代和民族精神。因为美是情感判断,是以情感人。我很欣赏千佛山顶唐寅写的一个“寿”字,它写出了老人健壮不屈的精神,人的骨气、风神全出来了。我最烦书法一点骨气一点精神也没有。为什么课本上印刷的字不觉得美,而书法家写出的字我们觉得美?所以艺术的美就要表达时代人的高尚情感和精神。扬雄说,书,心画也。“心画”二字太好了。怎样把人心灵的奥秘、心灵的精神显示出来,这是个问题。古代说天之文,地之文,人之文。文字,我认为是连接三文的符号和标志。中国文字和书法就是这么来的。书法风神骨气是怎么来,恐怕还得面向自然,面向人本身,再来考虑创造。
     我们建书法所,就想做点事。希望在座各位多出主意,大家同心协力干成点事。为山东省书法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刚才说的都是外行话,只是一点希望。
     于明诠:李老师讲得语重心长。我刚才听了李老师的一观点:书法家要创新。当代人写字为什么体现不出当代性来?说到张怀瓘,我想起他还有句话“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书法要发展,肯定对古体有增有损,增哪里 ,怎么增,损哪里,怎么损,关键问题在这里。
     刚才赖先生从考古学角度谈到,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当时的艺术和书法。现在要想创新,创新的路也得从如何增损古法上切入。在书法发展过程中有一基本事实:各种出土的资料,其出土时间的先后与哪一代人的眼光相接触了,这是一个契机。再好的东西,这一代人、几代人没见过,他就不会从这一种古法中去做增损的思考。再好的东西,一个艺术家如果不去用创新的观念,老是用一种既成的模式去看待这些古法,也不能完成对古法的增损。
     刘老师的演讲提出一个很好的角度,就是如何充分重视利用各种出土新材料,实际上这也符合赖先生刚才的观点、原则:客观环境、物质性的东西决定意识、艺术的发展。
     李衍柱:环境决定论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环境只是一方面。我们光强调环境决定论远远不够。马克思讲,环境决定人,人也创造环境。我们要分析书法发展,两方面都不可缺。
     杨守森:我插两句。书法创新当然必须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刚才谈到技法,我的理解,技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有意识的追求。增也好,损也好,它的发展变化很大程度上不是书家有意为之的。如果仅仅  从技术上去追求的话,恐怕很难获得成功。我不懂书法,但我很喜欢书法。我想书法既然是一门艺术,它和别的艺术肯定是相通的。李老师刚才说了,我们文艺学学科理所当然的应该关注书法艺术,我们学科设有文艺美学方向,文艺美学就涉及书画、音乐等。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相通在哪一点呢?它不外乎:都是生命智慧和生命体验的结晶。技法的应用应该是人的整个生命智慧的调动,这个调动的发展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以生命体验为基础的。我所说的“生命体验”的含义是很广泛的,是社会、人生、历史的,是整个人的丰富的文化结构上的东西。一位艺术家,有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有了丰富的文化人格,他不由自主地就会改变原来那些东西,就会提升他的艺术水平,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他只是在艺术技法上增损,就很难有大的作为。尽管我不懂书法艺术,但是我确实有这样一感觉,看大家的作品,王羲之、颜真卿的,和看一般的展览就是不一样。看我们的好多东西,我就感到很麻木,无动于衷,对我没有感觉。我想这里面肯定有个奥妙。什么奥妙?那就是:那些令人震撼的东西,其中有着或是大气,或是超脱,或是刚健,或是向上,或是进取的内蕴,而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一种文化人格的精髓。我想书法的意义也就在这里:影响人们的视野与胸襟,把大家的人格都提高到很超脱的境界,不去斤斤计较,不去争权夺利,不去蝇营狗苟,这样,我们民族不就进步了吗?审美价值说到底就是这个。由此我又想到为什么大家的作品有此境界而一般人的没有。刚才李老师谈到中国当代书法艺术情况,我也有这感觉:有一些人尽管得了什么奖,但真正给人震撼的东西不多。至少没法和历史上的大家相比。我想,一个重要原因:与我们的时代状况相关,许多人物欲太强,忙忙碌碌,浮浮躁躁,未能形成一位艺术家应有的关怀万物,超脱世俗,率真赤诚的文化人格。像苏东坡大难后被贬到黄州,人家实际上不寂寞,很充实,我们做不到。说得严重一点,我感觉,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正在集体堕落,追名逐利,胸襟狭小,这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见之于书法界,我感觉,古人,特别是大家,很少有人是为了别的目的而从事书法的。是受自己人生感受的驱使而为之的,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东西,是一种生命的颤动,是作者文化人格的结晶。所以历史上的很多名品,像《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都是作者自己写的文章,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怀,而不是为了参加展览,不是为了写给谁看,不是为书法而书法的。中国当代书法界很少有人达到这一点,很多人书写的内容是别人的诗文,从生命体验层面上看,这本身就隔了一层。很多人是为了参展、得奖或别的功利目的而投身书法的,从根本上说,这就丧失了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根基。这样的作品,当然也就很难让人感动了。总之,艺术创新,不论是诗歌、小说,还是书画,要有内在的提升才行。这内在提升,就是要建构真正高超的知识分子人格。
     于明诠:九十年代初,上海的王晓明等先生发起人文精神讨论。刚才杨老师所说的问题,不仅关涉书法家、作家,而是整个一代知识分子的通病。
     李志华:不是哪个人的问题,和整个社会体制、社会风气有关。人的自省和自尊非常重要,没有自尊了,只好以利益驱动为目的。知识分子应以人格的自我完善,力求改善不良社会风气。但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书法艺术本身,还不是完全统一的关系。中国有句老话,字如其人。这句话太笼统。字如其人,从技术层面、艺术层面上说,不成立。但根本上,字如其人说是成立的。我个人更喜欢一些未必是书法家读书人写的字。这里面得到的消息和从一个书法家那里得到的不完全一样。有些老先生的字从书法的角度看的确并不可观,但从他字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中焕发出的气息,给人一种超出审美感动的感动,有时会超过一幅很精美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这里面不仅是一个作者和欣赏者主客观结合问题,也是一个作者的人格和艺术表现相统一的问题。我总觉得对一个感性的书法现象作一厢情愿的判断,很难真正贴近书法现象本身。面对一个感性现象,任何解说都是解说之一,不可能穷尽现象本身。
     回到刚才于先生的论题,我认为,“增损”和“新体”不是根本的。无论继承还是创新,根本的是达到什么境界。继承到高境界也是创新。创新,如果仅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但在整个审美维度上比较单一,也很乏味。
审美的问题,难有绝对判断。差异性的综合更好,各说各话更好,前提是健康、进步。
     于明诠:可能我刚才没表述清楚。提增损古法,是说明用什么态度去做。形而上总要建立在形而下之上,书法离不开技巧。再说,我理解“创新”,不是说要达到什么高度,高度是相对的。艺术的发展跟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回事。艺术的创新发展实际就是丰富,即多一种类型,多一种样子,原来没有齐白石这样的画,现在有了,出现了齐白石,就有多了一种风格样式。不能把艺术的发展等同于科学的进步,一年翻几番。
     毛岱宗:我是画油画的,不过我想,当代书法所关心的问题和油画所关心的问题是一样的,即都关心主体和个性,其根本落在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承认。这个承认不光是别人的承认,还有,你自己承认自己与否。
     这种承当是一种觉悟、觉照,古人是通过修行才能达到的。可是当前现实,如杨老师所说,是知识分子的集体良知泯灭。正如许多学生的疑问: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还能回复到历史上文人的古风吗?
     当代知识分子的堕落是整个时代的问题,世界都在失去这个脊梁。最近看到后现代主义一些特征:进入全球商业化,思想都成为了商品。多么可怕!任何时候,按照任何一种理论模式去操作一个艺术体系或流派,操作到最后全都是尴尬。人为是“伪”,艺术创作尤其是如此。
     我感觉到,在理论上的探索涉及到当代问题时是很难的,因为当今社会太过复杂,什么都可成为商品,进行买卖。在历史上可以查到买官、买职称的案例,但查不到买“思想”的案例。
     刚才讲到后现代艺术,它是一种在新的扭曲下的挣扎,看上去它不介入商业,拒绝成为商品,其中好多东西看不清有什么价值。如不少东西只是低级的排泄。你痛快了,别人呢?这里提示一个问题,虽然它没有多大价值,但也可认为是它在无孔不入的商品大潮中,以它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它的一种存在,也许是一种对被泯灭的丧失的自我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展现自我还在,是一种新的不屈服。
     说到流行书风,这在书法界是一种新鲜空气,这种创新思潮的集体觉醒应该给油画界以启示——书法界一直提倡向古人学习,但流行书风提倡向民间学习,向更宽泛的传统学习,使我联想到西方的艺术大师很注意向孩子学习,二流画家向大师学习,普通人向老师学习。这值得我们玩味,最难学的是本性的东西。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最本真的东西,而不是那些用知识、理论包装起来的东西。宁可丑点,但不要做作。
     李衍柱:确实,你说的这问题很重要。讨论书法美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书法的丑的问题。书法的丑是什么。举一个例子:现在几乎哪个书展中都有几位领导人的书法,是真书法还是假书法?是好还是坏?就连书法也体现了官本位。官大书法就好。书法界能不能提倡一下扫除这些丑类?
     杨存昌:今天这种跨文化对话很有意义。
     刚才赖先生提出一个书法环境的问题。我觉得现在讨论中国书法有没有发展潜力,会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环境问题。当然这个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甚至不是文人和书家的生活环境,而是在当前社会中还有没有诗意,是否具备书法生存发展的人文环境、精神环境。从这样一个角度看,应该说书法目前不处于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较好时期。不光是书法,还包括国画、中国戏曲,像这样一些我们一直认为我们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艺术门类,如今都处在一个不利的生存环境中。
     我们这个时代被称作“知识经济时代”,我对这个称谓总觉得有些不顺耳,我觉得如果你不愿意叫“什么什么主义时代”,换一种叫法也行,但是把一个时代,把人类丰富的精神层次统统忽略不计,把一个时代定名为“知识时代”或“经济时代”,这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全体社会成员合谋扼杀了一部分人类精神成果。当你一听到“知识时代”的时候,你就会想到严密的科学、逻辑、理性这样一些东西。称做这样的时代,差不多就把书法、绘画、文学这样一些具有比较高贵的精神气质的东西给忽略掉了。所以在这种时代环境里,书法艺术不会有太显赫的地位。个别书家的作品可能会卖好价钱。但是总体上,从事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人没有享受到他应该享受到的地位,社会也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关注。
     另一个说法叫“信息社会”,这一“信息”也对包括书法在内的经典艺术打击很大。比如,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生不会再追求字写得多好,把它当成将来生活的手段或者生活竞争力强的标志,更别说字写得有功力、有艺术性、有情感性了。家长老师都在说,要把计算机学好,把外语学好,学外经外贸、工商管理,学法律。由于有了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书法不再是生活里必需的东西。可以肯定地说,至少现在有一部分人不再以为自己字写得不好是丢脸的。这也对我们的书法艺术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挑战。
     第三个方面,艺术毕竟是在情感层次上和人进行交流,而现在书法不具备在肤浅浮躁的后现代语境里吸引观众的条件。大家可能注意到,网上一个叫木子美的,写一则日记,一晚上的点击者不知有多少。但是我敢说,就是把中国最好的书法作品现在贴到网上,几天后去检查,所获得的点击率恐怕不会令人乐观。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我们社会忽略精神价值的表现,但同时也有书法艺术包括文艺理论应该考虑的我们自己的问题,就是我们想不想和它竞争。要是和它竞争的话,书法可能不行,书法在这方面没法和它竞争。一种高贵的、哲学的、抽象的、线条的艺术,没法激发人的表层的感性的欲望。它甚至不如绘画,更不如摄影,比如人体绘画、人体摄影,书法怎么办?
     从这样的角度考虑,我们的书法是不是离活跃的感性生活远了一点?所以我有一个说法:书艺应该生活化。我们知道它有形而上的层面。我们知道它是一种高蹈的追求,我们知道一个人至少有相当高的品格、修养才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书家。但是我们应该考虑书法最初成为艺术,到底是怎么来的?我没有认真考察过书法史,我想从理论层次上考虑,书法最初就是一种生活技术。它就简单到最初古人写日记,写书信,顶多是上书、檄文。它最初根本就没有准备变成在“道”的层次与凡俗的现实生活远离的东西。至少一直到唐代的书法活动,大部分还是作为一种文人聚会、附庸风雅的方式来创作。大部分人在饮酒,公孙大娘在那儿舞剑,另一人在墙上画画,有的人在奏乐,书家就在这个时候握起笔,纵情挥洒。在这样的境域里,可能就会留下好书。而总想为后世留下佳作,却可能未必写出好的,所以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一封家书、记一次文人聚会,可能就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经典的作品。这叫做技道两进,由技上升到道。
     我们可能从书法最初和生活的关系里面,找到一点依据,至少应努力使书法和现代生活接触更多一点,不致使书法艺术越来越悬空。通过努力,让我们中国人能够在生活里充满书法。比如刘正成先生对书法文化的整理和推广,这本身比教出一两个徒弟重要得多。
     我和日本人、韩国人接触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古代文化修养比我们高得多,他们提起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比我们知道得还多。我有次在日本访问,看到一情况,发人深思——日本的生活里充满了雅文化。京都有一条普通的路叫哲学之路,另一条叫历史之路。在哲学之路上有个“濠梁观鱼”的景点。现代的河,现代的鱼,现代的生活,高度科技化的日本社会,你能在它的一条路上找到一个观鱼的濠梁。而且日本的路名、地名、公园门票好多是毛笔书法。而在我们国内,很少有人想到日常的一个票证、一张证券请书法家去写上。他要卖他的酒,他会去请一个歌星,把他的头像印上。一个是歌星的头像,一个是书法家的字,这可能就是国民素质的问题了。如果是书法家给他写上“××酒”,那可能一点也不比那个头像欣赏价值低。但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书法家可能会觉得,我都是一艺术家了,我的字不能写你广告上。可是,现代社会充满了广告效应,它可以传达我们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干嘛不写呢?
     我们应把书法这种精神价值作为教育熏陶培养我们国民精神的一个渠道,一种手段,让它别离生活太远,别把它变成象牙塔书斋里的事。这样书法自身在生活层次上体现出来的价值比将来几百年出一个大书家对我们民族和对书法的前途都更有好处。
     刘正成:今天的跨文化对话让我接触到很丰富的思想。我从80年代开始从文学界进入书法界以后,到90年代初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一个问题,就是书法的文化品格问题。所以,从1995年开始,我就组织了六种学者座谈会,其中包括哲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美术史家、音乐舞蹈戏剧艺术家等中国超一流学者的座谈会,意在提醒书法界注意书法的文化品格问题。后来我又自己深入考古学界,去参加一些考古工作,和一些学科的重要人物作一些对话,最终目的,是从书法的内部往外看,看到它的文化价值。我个人的这种想法可能并没有对书法界产生很大影响。我现在的处境正好证明一些问题,多种社会身份的人对书法的介入甚至替换,这必然涉及到文化与文化人在书法中的地位等相关问题。
     后来,两年前,我接受邀请参加山东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的工作。研究所设在文学院,有文艺学的专家参与,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工作的方式。如何从外部,从文艺学等更广的方面,从教育、研究方面再去看书法,可能会提出一些重要问题让书法界重视。让书法的语言从行话转为一种公共语言,我们的教育、研究可能会做一些工作。两年来,学校工作我参与不多,但我觉得这种参与是有价值的。刚才有些专家的发言很有些振聋发聩。
     杨老师提出的文化人格的失落发人深省。文化人整体人格精神堕落,这在今天的书法界也很具警示作用。
     李老师提出的为什么一定要向古人看。文学界根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为什么在书法界是一个问题。我现在还不能断言李先生是对的,但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存在就非常有价值。
     赖先生提出环境这个视点,提醒我们去注意它。
     毛先生提出思想的商业化,非常可怕。书法商业化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杨先生讲话内容很丰富,他提出书法生活化,这也是真正回归传统。二王时代就是这样,写封信给谢安,谢安回一封信,审美就在生活中完成了。这是不是真正的传统?这样的话,我们就会获得一个更好的书法环境,高蹈的书法艺术就会得到更好的传递。
     我在这里由文化人格的追求进而想到我们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文化现象的评价问题。有两个情况提出来供大家研究。有一个历史现象:我编了一本书,叫《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列出了中国有名有姓哪怕是没有作品的书法家大概有5000人左右,而中国书法家协会现在会员是8000人,一个时代的书法家是不是比历史上书家的总和还多呢?这种现象起码可以说明质量有问题,水分很大。怎么可能在几十年间出现这么多书法家?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时代的问题,从四九年国家统一,进行发展,经历文革,然后改革开放。这时,由于文革对文化的严重毁坏,由于人们对文化的回归,出现一现象:人民群众都跑到高雅文化里面来了。从积极意义上说,时人民群众对文化权利的追求。从这意义上看,二十年我们国家文化的发展同经济的进步我认为是合拍的。中国有这么多人来参与书法显然是一个历史进步现象。如同这个时代有这么多人去踢足球搞体育,这是追求文化和个性表现,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不是任何人能改变的现象。现在搞书法的人这么多,搞得乱糟糟的,那么,我们少点人搞,这是不可能的。不光书法界有书协,大专院校也有越来越多的书法教学设置,我们山师率先成立书法所也是适应这个发展的需要。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一个两难命题:一方面 ,面对群众书法的发展我们怎么评价认识群体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怎么看待,这是我们作为文化批评者要探讨的问题。社会发展中,对文化的普及应该有个积极评价。但另一方面,由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在这样的通俗化进程中,文化精神和文化优秀质量的丧失也是必然的。这样,我们就面临着怎么普及和怎么提高的问题。现在中央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作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这个代表肯定是更新更深更高。代表肯定不能以数量来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几千个代表,而代表了中国十几亿人。代表当然要水平高。
     这是一个双向的追求,也是一个双向的难题。书法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中,怎样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中国书法界从来没有遇见过的问题。如果我们书法所能就此问题作一研究,这研究我不认为可以指导当代书法或促进中国书法发展,但至少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价值。这就是我们书法所的任务。山东师大书法研究所如果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论文,总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以前与山师的各位教授见过面,刻没有思想上的会面,今天我发现山师文学院老师高水平的思想、认识和对文艺研究的热情。我想,我们书法研究所应确立现代审美观念,应该加快工作的步伐。我想山师书法研究所绝对能做出中国一流的书法研究所。
     文艺学科开讨论会,大家都感兴趣,在别的地方我还没碰到这种现象。也许,三年五年后,诸位教授学者的观点写成一本书,都会影响当代中国书法。
     我想今天的跨文化对话,通过网上的宣传,或者再在刊物上发表,必然引起书法界的注意。我们主观上不去影响,但客观上肯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对我们山师大书法所抱有充分信心。而且,我想,我们书法的审美观念,如果文艺学者重视了,参与了,将会得到很大提高,从而改善刚才杨老师提出的文人整体人格精神堕落的现状。
     谢谢!
     李宗玮:首先感谢刘正成、于明诠两位先生。今天的跨文化对话活动早就想搞,但平时难以搞起来。今天,刘正成、于明诠等先生光临才得以实现。
     尽管接触刘正成先生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多次交流,听报告,但都没有昨天晚上听刘先生演讲,让我感到那么精彩。我想引用北大著名学者王岳川先生论文中的一句话:翻检中国书法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书法史的刘正成时代。
     于先生创作、理论俱佳,十分难得,令人敬佩。
     这学期我们山师书法研究所开展了系列艺术对话活动,我们书法所已开始迈出步伐。
     今天对话的深度令人始料未及。感谢各位来宾、学者和朋友的光临。


1_169.gif
 楼主| 发表于 2004-1-14 22: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师大对话:当代书法审美观念

   前排左起:王志勇、刘正成、赖非
1_169_1.gif
 楼主| 发表于 2004-1-14 22: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师大对话:当代书法审美观念

   前排右起:杨守森、李衍柱、毛岱宗、杨存昌  
1_169_2.gif
 楼主| 发表于 2004-1-14 22: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师大对话:当代书法审美观念

     主持人:李宗玮、于明诠
1_169_3.gif
发表于 2004-1-15 23: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师大对话:当代书法审美观念

跨学科对话,有价值!
发表于 2004-1-31 21: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师大对话:当代书法审美观念

书法讲究心手合一,神驰意返,无形有气,无墨有骨!
发表于 2004-3-25 13: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师大对话:当代书法审美观念

好.
讨论从多层次多角度多环境讨论当代书法的问题
里面很多的问题值人深思
发表于 2004-3-29 06: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师大对话:当代书法审美观念

于书 造作,赖非不称书家,为何不请魏老。
发表于 2004-4-28 21: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师大对话:当代书法审美观念

书法是传统艺术。不能脱离实际搞一些非文字派,那是极端,只有继承才能把握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17 17:49 , Processed in 0.1516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