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596|回复: 9

也说书法的文化担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5 09: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说书法的文化担当

陈崇勇

  
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更是如此。现今的中国文化虽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但究其本质,仍近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近现代,由于国家的衰败,列强的凌侮,打开眼界的社会文化精英群体看到外面更先进的世界,在奋发图强学习追赶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自卑感,对自身的传统文化丧失了应有的自信……百余年过去了,当下的中国社会,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文化建设方面仍处在一种没有原创,少有创新的二流状态,还没有真正走出“文化自卑”心理的阴影!

如何摆脱这种状况?恢复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如何恢复?答案:回归传统!说起来简单,问题却很复杂。何谓“自信”?就是人对自身存在所要直接面对的事物具有全面掌控、应对自如的能力而呈现出的生命状态。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对中华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应该首先在少数进行中华文化实践的精神个体内部发生,然后影响、传播开来。传统的主体是中华文化,主要是在农耕文明时代成长、完善起来的,是我们的精神文化之母,那里有我们的精神家园。作为现代中国人,想要在文化层面找到“之所以有我存在的原因”,追根溯源,都要回归到中华文化这个母体。而中华文化太浩瀚了,不可能对她进行全面的把握,只能通过某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实践方式来满足我们探索精神文化之源的需求,打开沟通文言世界和白话世界之间的渠道。这也是国人保持文化身份的最好方式。

什么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实践”呢?这要涉及到中华文化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汉字”是少数可以贯通古今的文化存在,围绕“汉字——汉语”而生成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而书法是表现汉字的“形、音、意综合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书法的生成过程中,汉字的意、音、形三条线索几乎同时展开,相对可以分为:意在人的脑海中显现,是指导与综合;音在人的感知通道里,口与耳互为表里,相互协调;形在人的感知通道里,手与眼互为表里,相互协调。人的逻辑思维在大脑里是以语言(音)为主要媒介进行的,意的延伸成为文章的内容,音的延伸成为文章的节奏,音与意的纠缠形成韵,然后与形互动……情根,文干,书法为枝叶。在由“情感的触动——文字的生成——书写的定格”等共同支撑起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生长空间里,书法是最后精彩的收官,给变动不居的精神活动留下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痕迹。所谓的“天下三大行书”的产生都是如此。只是对于古人而言,是自然而然地生成,对于今人来说,就要用心追求了。就好像人与自然山水和谐共处这种状态,对于古人而言,是自然而然的,对于今人来说,则是自然环境遭严重破坏后的一种刻意维护,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便如此,仍意义非常。因而,研习书法可以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实践”方式之一,成为进入中华文化世界的一条有效通道。

在中国古代,留名书家,大都是文化大家,直到近现代仍如此。如今书法家向中华文化大家的方向努力,是回归传统的一种方式,也是成就书法艺术佳作本身内在的需要。根深才能叶茂。进入了传统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成就精神个体可能的高度与体量。而书法家能够进入了传统的深度与广度,很大程度上与其能够长期产生、保持“书写的冲动”和“阅读的欲望”有密切的关系。所谓“书写的冲动”,前段已有论述,不再赘言。下面就“阅读的欲望”展开一些探讨。

我把有关书法的阅读相对分为三个层面,即“本位阅读”、“关联阅读”、“延伸阅读”。“本位阅读”,指的是阅读与书法直接相关的资料,如碑帖、墨迹等,拓展一下“阅读”的对象,包括观看展览之类。对应于解决技术、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关联阅读”,指的是阅读与书法关联的资料,如书法理论等;书法所涉及的汉字,通常是诗词警句等,有韵味的文字流之类。对应于解决书法认识,必要的知识储备等方面的问题。“延伸阅读”,如阅读《世说新语》,便于理解魏晋时人的精神风貌,进而更好地解读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作品。对应于解决深入了解书法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方面的问题…… 如果把书法比作一棵树,阅读的范围比作泥土,书法之树的根须所能达到的层面,以及汲取到的文化营养,决定了此树可能的生长状况。只限于“本位阅读”层面者,相当于盆景;进入“关联阅读”层面者,相当于温室之树;只有进入“延伸阅读”层面,拓展到广阔的文言世界,甚至融会贯通到白话世界,才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感觉良好,悟性通透,技艺精湛,认识深刻,在书法实践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然后触类旁通,在多种中华文化形式实践方面取得较高的造诣;进而融会贯通,形成共生互动的文化整体,最终完成一位中华文化大家的历炼。(其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随着实践能力的逐渐增强而水涨船高。当达到融会贯通之时,则可以产生质的飞跃,散发出自信的光芒。)在如今这样的极端功利且浮躁社会文化条件下,能够成就出一位擅长书法的中华文化大家,不仅对于书法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事业也是一大幸事,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愿这不是在画饼了!


    (本文应约稿而作。因时间仓促,版面字数限制等原因,留有遗憾。期待能在与诸君的网络交流、碰撞中完善、丰满起来!)

也说书法的文化担当 副本.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09: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食肉者鄙。某位书坛大鳄也经常发表要“推大师,出经典”之类的言论,仿佛自己离“大师”、“经典”只有一步之遥,一“推”就到位了。岂不知,他脚下隔的是一条鸿沟,一辈子也迈不过(以下省略×千字)……

      当然了,其实说到底也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文化艺术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书法益甚!

      让批评来得更猛烈些吧!有碰撞,才可能会闪耀出思想的火花。
发表于 2012-5-25 21: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中     ::gif88::gif
发表于 2012-5-26 07: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gif124::gif
发表于 2012-5-26 07: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gif27::gif::gif124::gif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0: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中
明澈书院 发表于 2012-5-25 13:24


谢谢关注!::gif34::gif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0: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谦堂 发表于 2012-5-25 23:14

::gif34::gif::gif34::gif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0: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泉:
书法的阅读分为三个层面,即“本位阅读”、“关联阅读”、“延伸阅读“。说得精辟。拜读了。

虫甬:
谢谢关注。
其实,如果话题再深入下去,应该是“阅读——研习——实践”的渐进过程;
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效果。如“虚拟情境的植入”、“生命体验的趋同”、“人生境界的融合等。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16: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最最关键的是要老老实实地做人。
赢得尊重从而获得自信。
也只有老老实实做人,
才能避免伪文化假 ...
JGL005 发表于 2012-5-30 20:27


前面说得很对!
但最后一句可以延伸、商榷一下。

    如果把社会大环境比作涵养文化的土地,那么,对中华文化而言,如今的社会大环境则如同沙漠,水源严重匮乏。因而作为生存在现代社会的精神个体,想在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问题上“水到渠成”,几乎不可能!
    只有另辟蹊径,才有可能开辟出一片可供现代人心灵栖息的中华文化绿洲(书法可能成为其中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08: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如同沙漠,文化担当问题几乎不可能。
那么你在文中所说的具体实施方法便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为 ...
JGL005 发表于 2012-5-31 22:03


拙作所探讨的“文化担当”,其主体部分与先生所言进行现实批判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文化人(如今绝大多数的官员、老板,甚至所谓的专家学者都缺乏人文情怀,算不上真的文化人哈)当然要有自己的操守,但也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轻易被所谓的大势所裹胁。文化之事宜长久计。文化有与现实紧密关联的部分,也有部分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是形而上的部分。对于书法这样作为中华文化遗存的艺术样式,虽然也可以承载“寻根怀旧之幽情”、 “附庸风骚之雅兴”、“驰骋宣泄之快感”、“革新创造之欲望”等方面功能,但就总体而言,介入现实的能力偏弱。因而有必要挖掘其潜在构建国人的精神家园层面的大作用。
    粗通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开放,最自由,也最具活力的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真正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庄子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于技矣。在他们那里,“技、艺”离“道”很近,而且是通往“道”的途径……
    儒、道很近,颇有相通处。在孔子那里,“儒道互补”的精神格局已经初见端倪。到了汉朝,儒家思想作为社会文化精英的主流价值观后,“儒道互补”的精神格局影响了其后的两千多年中国文化走向(其后,也产生了佛教、道教等,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而如今,中国社会里虽然也有佛教、道教、基督教,或者××之类,但在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心神”无主却是不争的事实,精神家园的重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儒道互补”的精神格局,如今一样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02:50 , Processed in 0.3436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